普济方 - 第 1234 页/共 3614 页
无仲景云。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浃然汗出而解。
大抵呕证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也。秘者加大黄。
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去哕。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方具第十七卷。古人治呕。多用半夏生姜。
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去呕皆用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而自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皆可选用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苓汤主之。光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先渴却而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有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阴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伤寒瘥后呕者有余热在胃脘也。竹叶汤加生姜主之。又云。吐有冷热二证。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
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伤寒有表证。渴欲饮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主之。曾轻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因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主之。若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呕吐而下利有两。仲景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下之。又有霍乱证。霍乱呕吐而利。热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或有寒。腹满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脚转筋。
理中汤。加附子一枚。生用。并粗末。作汤服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主之。吐利止。而身体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仲景大柴胡一证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
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即非霍乱也。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若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燥。四肢逆冷。
冷汗自出。两脚转筋者。宜服香薷散。井中悬极冷。频服之。乃效。香薷散。夏月预宜合下。
以备此证。其他药不能
方
橘皮汤治阳明病。呕吐痰水青黄。胸中烦者。
橘皮甘草(炙)葛根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半夏(四两切焙)竹茹(一两)小麦(三合)上以水七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生姜三两。煮取三升。去滓。
再煮取二升。温服七合。
和胃丸治阳明病。心下痛而呕吐。腹胁满者。以有停水也。
大黄(酒浸)甘遂桂枝干姜白术茯苓芍药浓朴半夏(洗以上各一两)巴豆(十粒去皮心研如脂)上捣筛。入巴豆。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白饮下两丸。
大黄甘草汤
(出金匮方)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茯苓泽泻汤
(出金匮方)
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文蛤汤
(出金匮方)
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主微风。脉坚头痛。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愈。
猪苓散
(出金匮方)
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宜
服。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藿香汤治伤寒后。胃气未和。呕吐不下食。
藿香竹茹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麦门冬(去心焙)枇杷叶(去毛姜汁炙各半两)人参(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
薤白饮治伤寒后。脾胃虚冷。呕逆不下食。
薤白(切五茎)生姜(切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锉一两(分)〕上以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去滓。再煎沸。入鸡子白一枚。搅匀。空心温服。
姜术半夏汤
(出保生返回论)干姜(二两炮)白术(二两)半夏(二两汤浸七次片切焙干)上锉碎。如麦豆粒。
为散。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进三服。不拘时候。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伤寒干呕(附论)
夫伤寒干呕者。而无所出也。此因邪热在胃。或发汗解后。胃中不和。尚有蓄热。气熏上焦。心下痞结。故令干呕。且诸邪气在胃。胃气上逆。皆发为呕。冷即寒痰凝滞。呕出涎沫。则津液消铄。独其气逆。故干呕而已。极疗者。不可不察。
歌曰呕而无物名干呕。下利三般属少阴。胁痛头疼并水气。个中自是少知音。
少阴下利三证。利不止。呕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脉微者。白通汤。里寒外热。脉微绝。或干呕者。通脉四逆汤。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得汤剧者。小柴胡汤。汗出头痛。干呕者。桂枝汤。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者。属表。小青龙汤。身凉而汗出。两胁痛。干呕短气。心内痞而咳。微利。不恶寒。此表解。里有水。十枣汤下之也。
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可温之。四逆汤。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生姜汤。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气上熏。心下痞结。则呕。而无所出。为少阴下利。姜附主下利也。厥阴吐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