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28 页/共 3614 页
常山(锉三分)乌梅肉(炒)鳖甲(去裙醋炙)黄(锉各一两)大黄(锉炒)甘草(炙各半两)柴胡(去苗二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小麦一匙。生姜三片。
煎
治伤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热如疟状方。
(一名知母桂心汤)知母(二两)麻黄甘草芍药黄芩桂心(各一两)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温覆令微汗。若心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一方用生姜煎服。
柴胡汤
(出易简方)
治伤寒瘟病。身热恶风。头项强急。胸满胁痛。及烦渴呕
哕。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潮热有不除。非汗非下之证。并宜服之。及治
瘥后劳复。及发热头疼。或往来寒热。妇人伤寒。经血适来。或者经血适断。发热恶
寒。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寒热如疟。此药治之。妇人
有经事来少。日晡发热。大便秘。别无虚证者。宜用此药加大黄。减柴胡各等分。加桃
仁。减甘草。数各一半。服之微利为效。小儿温热。亦能治疗。此药非止治伤寒。其它
发热。并宜服之。
柴胡(二两)半夏黄芩人参(各三分)甘草(半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黄芩。加芍药半两。心下悸。去黄芩。加茯苓一两。若不渴。外有热者。去人参。加桂三分。温被盖覆。令有汗则解。若咳嗽。去枣。加五味子三分。干姜半两。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半两。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胸中痞硬者。去枣。加了牡蛎粉一两。伤寒十三日不解。胁满而呕。日晡则发潮热。已而微利。及医以丸药利之。利之。非其治也。宜芒硝一两。伤寒十余日。结热在里。往来寒热。或心下急。郁郁微烦。或舌生白胎。大便不通。或发汗出。
或腹中满。或日晡发热如疟。或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大实也。去人参。加枳实半两。大黄一两。名大柴胡汤。服之以利为度。热除。不宜遽服补药。仍忌酒、羊肉、腰子。及难化之物。或有所伤。是名食复。难以治疗。饮食须是大段节省。不可多食。谨忌两月。仍避房室。
治伤寒烦热
(出本草方)以乌梅水渍。饮汁。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伤寒心悸(附论)
夫伤寒心悸者。谓心下悸动也。此由伤寒病。发汗以后。因又下之。内有虚热发渴。渴则饮。水气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阳病。小便不利者。为多饮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夫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下之则身体重。心必悸也。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微。里虚表实。津液自和。当自汗出愈也。伤寒心下悸者。谓悸动不定也。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肾气乘心。则心气虚弱。故为之悸动也。此皆由发汗以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内生虚热。热则饮水。水气停积。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伤寒心悸者。心忪是也。筑筑踢踢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伤寒二三日。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者。
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气虚而悸者也。饮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饮而悸者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
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协邪者。与其气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不为宣布。留心下。甚者则悸。
金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气散。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
溢于皮肤。则为肿。渎于肠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其水。
与茯苓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浅者乎。医者可不深究之。活人书曰。水气乘心。振寒而悸。茯苓甘草汤。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发汗。脐下悸。欲作奔豚。自有本条。发汗过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发汗出。仍发热。心下悸。身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脉结代心动悸。
炙甘草汤。少阴不可发汗。汗则语。此属胃。胃不和。故悸。小柴胡汤。中风往来寒热。
或心下悸。小柴胡汤。厥而心下悸。悸者。怔忪也。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汤。次治其厥。自有本条。
又歌曰。心悸三阳证自详。粪坚语胃调汤。冒旋甘桂真武。小建中兼炙草方。
动悸多生于停水。或阳气向弱。心下虚空。正气内动致之。或汗下以后。正气内虚。邪气与之击搏而然也。此盖心悸而气动。其与惊惕不同焉。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故心下悸。小便少心下悸。小便不利脉弦细。头痛。发热。误汗之。必语。转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大便硬属胃。调胃承气汤。然调胃承气汤太峻。证治论。只用小柴胡汤。粪硬者。可加大黄。烦躁者。
可入芒硝些少。凡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肌体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或理中汤加茯苓。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与小建中汤。经云。先烦而后悸者。为热。先悸而后烦者。为虚。惟虚则小建中主之。少阳病。耳聋目赤。
胸满而烦。妄加吐下。则悸而惊。可与小建中汤。如有热证。即以小柴胡继之。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炙甘草汤。少阴四逆证。其人或悸。以四逆散加桂主之。心下水气。厥而悸治水。茯苓甘草汤。然后治厥。有本条。不然。水入胃。必下利也。伤寒多因吐下。或火熏。
或温针。以致惊惕。太阳病。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语。身重难以转侧,用柴胡牡蛎龙骨汤。不可发汗。汗多则亡阳。风温脉阴阳俱浮。妄用火熏。以致发黄。剧则惊痫。
时时螈。经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合用金匮风引汤。
方
大柴胡汤
(出圣惠方)
治伤寒二三日。心中悸。呕不止。心急郁郁微烦者。尚
不解。
柴胡(二两去苗)黄芩(一两)赤芍药半夏(汤洗七遍去滑)赤茯苓枳实(麸炒令黄)白术(以上各一两)槟榔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白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里虚。心下悸。腹中气不和。
槟榔(一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白茯苓(半两)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人参散
(出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