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06 页/共 3614 页

干姜(一分炮裂锉)硫黄(细研入)荜澄茄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木香桂心(一方去桂心)干蝎(以上各半两)上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生姜汤下三十丸。频服。三服后。以热酒一盏投之。衣盖取汗。   愈。   正阳香丸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心下痛硬。气欲绝者。   香子(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天南星(炮裂)硫黄(细研)丁香木香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微炒)预知子桂心(以上各一两)上捣罗为末。和研了药令匀。醋煮面糊丸   来苏丹治阴毒伤寒。   (一名正阳丸)硫黄硝石太阴玄精石(以上各一两)上都研细。于瓷瓶中盛。以瓦子盖瓶口。用黄泥固济。阴以炭火半斤。养令火尽。即出之。更研如粉。用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热酒下三丸至五丸。衣盖取汗。   黑圣散治阴毒伤寒。发汗。   川乌头(三个每个劈作四片)吴茱萸(六两汤浸七遍焙干)上先掘地作一坑子。筑令净洁。以大火烧赤。净扫去灰。后下茱萸。次下乌头。安在上面。用好醋一大碗。旋旋浇入坑子内。以尽为度。后以瓦盆盖之。待冷取出。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生姜热酒。调下一钱。汗出。立瘥。   治阴毒伤寒。头痛。心躁。手足厥冷。宜服此方。   用附子一两。炭火内烧令黑色。勿令全过。取出。用盆子盖之。冷细研。水磨沉香一分。   煮稀粥饮。不计时候。调下二钱。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宜熨之。   用吴茱萸一升。以酒拌令匀湿。以熟绢袋二枚盛。蒸令极热。取熨脚心。候气通畅匀暖。   即停熨。若以汤煎温药漂洗。以接四肢亦可。   升麻鳖甲汤   (出千金方)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   治。七日不可升麻(二两)当归〔二两(一)〕蜀椒(炒去汗一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   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阴毒甘草汤   (一名阳毒升麻汤出活人书)   治伤寒初得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   或服药经旬以上。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   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身如被击。咽喉痛。五六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升麻当归〔炙各三(半)两〕雄黄〔研一两(分)〕桂(去粗皮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一分)鳖甲(一两半醋炙去裙)上除研外。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如人行五里。更进一服。温覆取汗。毒当从汗出。   未汗再服。千金方。无桂、雄黄。   正阳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上气喘促。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桂(去粗皮三分)干姜(炮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之。   回阳发表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   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人参泽泻(各半两)干姜(炮)半夏(汤洗七遍炒令干)天南星(炮)甘草(炙各一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   拍碎   附子汤   (出活人书一名大附子当归散)   治阴毒伤寒为病。手足冷。腰背强。头   疼腹痛。或烦渴。精神恍惚。额与手背时出冷汗。声郑重。爪甲唇面色青黑。多因脾肾   虚寒伏阴。重感于寒所致。或因服冷药过多。心腹胀满。昏不知人。妇人血室痼冷沉   寒。赤白崩漏。脐腹附子(炮裂去皮脐三分)桂(去粗皮)当归(切焙)白术(各半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干姜(炮各一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   去滓。热服。不拘时。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定命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目赤唇焦。头疼。烦渴。面色赫赤而身恶   寒。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高良姜白术干姜(炮各一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未服药前。先饮酒。使醺醺。后服药。   如思食。即与酒粥吃。不得妄食他物。若小便出血。是阴毒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