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04 页/共 3614 页

夺命丹   (出王氏博济方)   治阴阳二毒。气冲心。   朱砂(二两)金箔(八十片)腻粉(半两)巴豆(八十个纸裹出油)黄蜡(二两)上为末。炼蜡为丸。如鸡头大。如有患者。以腻粉一钱。米饮一盏调下。如人行一里以来。其药动下恶物。如药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时取出。除却上面黑物。以麝香裹养之。   如更用时。擘为两处。重为丸。一粒可疗五七人。神圣之功。卒难叙述。   青蒿散治阴阳二毒伤寒。及肢体疼倦。   上用青蒿。八九月候成实。多采。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两日。漉起。酢干日晒。   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乌梅一个。同煎七分。温服。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阴毒(附论)   夫阴气独盛。阳气暴衰。阳为阴所胜。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伤寒。有初得病。便成阴毒者。有服汤药。经五六日以上不瘥。变成阴毒者。以病本属阴。因服寒药过多。或脏腑内外受寒。阴气转盛。阳气不复所致。其候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击。呕吐下利。其脉沉细而疾者是也。阴毒已深。疾势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宜用葱熨法。灼艾法。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   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躁渴虚汗。   或时郑声。呕逆下利。身如被杖。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五日可治。至六七日。不可治也。阴毒。甘草汤主之。始得阴毒云。阴毒本因肾气虚寒。   因欲事。或食冷物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伏内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关脉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过多。   则渴转甚。燥转急。有此病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二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   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出汗无妨。   阴毒为病。手足冷。腰背强。脐腹筑痛。咽喉痛。呕吐下利。身如被杖。脉细欲绝。此由肾气虚寒。外伤风冷。或因冷物伤脾。盖脾为太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成阴毒。   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如失。故岐伯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又阴毒渐深候云。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四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苏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   又阴毒沉困候云。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   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也。至此。则药饵难为工矣。但中灼艾如半枣大。三百壮以来。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偶复和暖。则以前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   即诗曰。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口青黑。毒瓦斯冲心转不禁。四肢厥然惟思吐。咽喉不利脉细沉。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看过见喜神。阴毒身如击扑然。疾沉汗渴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身冷有汗。其脉沉细而疾是也。沉而不疾者。非初病遽然而成者。有服药数日变而成者。盖以肾气极损。生冷伤脾。内已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后伏阴于内。内外皆阴。阳气不守故尔。阳气独胜。阴气暴绝。则为阳毒。身热无汗。其脉弦洪促数是也。有初病遽然成者。盖酒面过多。丹砂僭燥。肠胃极热致之。或病证属阳。误投温药。助热为邪。内外皆阳。阴气不守故尔。阴阳二毒。皆有头疼微利之证。抑阴用热。抑阳用寒。固有条例。然此二毒。随气逆上结。伏于胸中。皆令人心下痛硬非常。   法所能通也。当急作规摹以泄之。阴毒泄。则阳气复。阳毒泄。则阴气复。阴阳升降。荣卫流行。自然大汗而解矣。若心下已结。延至六七日间。断不可活。外证治法详于后篇。阴毒外证。面目唇爪青黑。口开气短。咽喉不利。手足厥冷。身不甚热。痛重如打扑。或数栗而寒。头目俱疼。腰重背强。毒瓦斯攻心。心下坚闷。腹中绞痛。外肾并脐下冷硬。额上及手背间冷汗不止。呕吐不利。烦渴。阴极发燥。精神恍惚。言语醒醒。声音郑重。舌上黑色。阴病回阳。服药未透。亦须外借火气。但勿迫也。生姜并良姜。皆能散寒邪。发越阳气。亦要药也。阴毒脉沉细。而其疾身冷有汗。可与之。阴毒。甘草汤。及白术附子散。正阳散。   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天雄散。正原散。退阴散。金液丹。皆可选而用之。则阳气复。   而大汗解矣。医之能精于此。用药疗证。则无不愈矣。大师陈北山方诀。治阴毒心下结伏。   按之极痛。大小便秘涩。累日用药不下。但出气稍暖。亦可疗治。急取巴豆肉十粒。研烂。   入面一钱许。捻作一饼。坚实安顿脐心。立小艾炷。灸五七壮。觉腹中鸣。良久自通利。其次用葱白一束。紧扎。切作数饼。炙令温热。贴于脐下。以熨斗盛火。熨其上。续又易之。   渐觉体温。即以五积散二钱。附子末一钱。姜七片。枣二枚。盐少许。水一大盏。煎七分。   温服。连并二三剂。即汗出而瘥。又法。以大蒜一枚。捣研。捏作饼子。炙热置于脐心。灸十壮。大小便即通。阴毒已深。则灸气海关元二穴。以手足和为效。仍以前项药济之。若六脉附骨。疾势困甚者。脐中用先艾后葱法。方诀详具于前。凡治阴毒。得阳气乍复。复者皆生烦燥。切勿误投凉药。燥甚。与返阴丹辈。   阴证。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太阴者。脾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   何谓太阴证。太阴脾之经。主胸膈胀。甲乙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中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   下为飧泄。久为肠。何谓少阴证。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又问。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国中病时。腠理寒。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伤寒虽是三阴三阳。大抵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罢者。但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太阳次传而至。盖寒气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寒。入少阴经。只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汤。手足指头微寒冷。谓之清。病有此。未可吃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类。大段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也。何谓厥阴证。厥阴肝之经。主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其证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吐或利。当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用辛甘。甚则用辛苦。阴极发躁。阴证似阳。学人当以脉别之。   方   附子散   (一名桂附散)   治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重背强。四肢逆冷。或因服   冷药过度。心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桂心白术当归(锉微炒各半两)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干姜(炮裂锉)天南星(炮裂)木香(各一分)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   入生姜半   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身体疼痛。或时心头结硬。宜服此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白术甘草(炙微赤锉)麻黄(去根节以上各一两)桂心(半两)木香(三分)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乌头散治阴毒伤寒。四肢厥冷。脉候沉细。心腹胀满。腹中痛。咽喉不利。遍   身疼痛。   川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白术赤芍药(各三分)麻黄(去根节)桂心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当归(锉微炒)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干姜(炮裂锉以上各半两)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麻黄散   (出圣惠方)   治阴毒伤寒。二三日不得汗。烦躁。   麻黄(去根节)防风(去芦头各一两)干姜(炮裂锉)桂心川乌头(炮裂去皮脐各半两)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二钱。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回阳散   (出圣惠方)   治阴毒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