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02 页/共 3614 页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桔梗荆芥穗(各等分)上咀。生姜三片。同煎。温咽服。咽喉痛甚者。煎熟后。加朴硝少许。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阴阳毒(附论)   夫阴气盛而阳暴绝。则为阴毒。若阳气盛而阴暴绝。则为阳毒。大凡阴阳离绝。非大汗不能复其正气也。六脉俱洪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阳毒。其脉当弦而洪数。阴毒。其脉沉细而疾。阳病。则身热而无汗。阴病。则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阴胜。则身寒汗出。数栗而寒。寒则厥。此证不可以常法治之。金匮论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疼。状如被打。咽喉痛。死生与阳毒同。三因云。病者。   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   下贯颞。隐隐而热。不相断离。病名黄肉随。以四季。各十八戊己日。其病从太阴阳明相格。寒湿不调。关节格滞。若腑虚。则皮肉强痹。若脏实。则布毒热于皮肤。又云。病者。   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反引饮。腰痛欲折。或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转动。热彭彭。   服冷多。则洞泻。病名黑骨温。以冬三月。源从足太阳、少阴相搏。蕴积壅塞。若腑虚。为阴毒所伤。则里热外寒。若脏实。为阳毒所损。则彭彭发热。又云。病者发热。腰痛强急。   脚缩不伸。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憎寒复热。颈中双筋。牵不得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欲转动。称身回侧。病名青筋牵者。由春三月。其源从厥阴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   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腑脏受厉而生。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故发热。若脏实。   则病名赤脉KT者。以夏三月。其病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而停。则荣卫不通。皮肉痛起。   太阳发动。少阴淫邪之气。因而作厉。则脏腑随时受疫病也。若腑虚。为阴邪所伤。则寒战。   若   方   治青筋牵   (三因方)   肝腑脏温病。阴阳毒。胆腑虚。为阴邪所伤。腰胁强急。   脚缩   不伸。   柴胡(去苗五两)茯苓栀子仁半夏(汤洗)大青(各三两)桂心竹茹香豉甘草(   又方   (三因方)   肝腑脏温病。阴阳毒。肝脏实。为阳毒所伤。涩涩恶寒。翕翕   发热。颈外双玄参(一两)细辛(二两)栀子仁黄芩升麻芒硝(各三两)石膏(八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入车前草三叶。淡竹叶七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治赤脉KT   (三因方)   心腑脏温病。阴阳毒。若腑虚。为阴邪所胜。脉促。   身颤掉不能禁。色茯苓人参桔梗(各三分)甘草(一两半)白芷青皮(各一两)干姜(炮半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心腑脏温病。阴阳毒。心脏实。则为阳毒所伤。内热。口干舌   破。咽塞声嘶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车前子(炒)栀子仁黄芩升麻甘草(炙)寒水石(   治黄肉随   (三因方)   脾腑脏温病。阴阳毒。胃腑虚。则为阴邪所伤。头重颈   直。皮肉强痹。   浓朴(姜制炒一两半)白术陈皮(各一半)干姜(炮)紫苏甘草(炙)半夏(汤洗各三分)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脾腑脏温病。阴阳毒。脾脏实为阳毒所伤。蕴热结核。起于喉   颈之侧。布毒葛根苍术(泔浸)升麻白芷桔梗青皮(各一两)大黄(半两)上锉散。   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白气狸   (三因方)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太阳腑虚。为阴邪所伤。寒热互   作。上气咳逆。大肠飧泄。色皓皓白者。   白术人参(各一两)干姜(炮)麦(炒各三分)白茯苓五味子肉豆蔻草果乌梅甘草(炙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肺脏实。为阳毒所伤。体热。肌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