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68 页/共 3614 页

二苓汤治胸膈闷满。时时呕吐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此是停饮。宜服   。   赤茯苓猪苓白术(各半两)滑石(一两)通草(二钱)桂枝(二钱半)白豆蔻仁(二滓。热服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灰包熨法   病患服前药。胸膈满闷者。此上焦阳盛也。或药力太过。上焦有热也。腹满。气虚耳鸣。   时投令勿听。但令极熨之。不住灰包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三两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阴去外出。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轻者。乃得愈。后出余气而解。病患三部脉沉。   寸脉小于关尺。此为阴盛。当温中药以消阴气。宜服浓朴丸。陈皮、人参、白术、藿香、当归、细辛之类是也。神术汤亦同。治阴燥而渴。不可误用凉药。若热药冷服。内有伏阳。则可。若脉虚。按之全无力。或病患素无食养。只可温服。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海藏所制神术白术二汤   神术汤治内饮冷。外感寒邪。无汗者。   苍术(二两制)防风(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咀。生姜水煎。加葱白三寸。   如治吹奶。   脉以   神术汤六气加减例   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地芎应香   白术汤   (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冷物。外感风邪。有汗者。   白术(三两)防风(二两)甘草(一两炙)上咀。每服称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   同煎自汗逆促命期。活人本方。葳蕤汤。以有麻黄。故不敢用。宜上白术汤主之。   若头眩汗出。筋惕肉者。加牡蛎。   者。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可下   (附论)夫伤寒邪入于阴。其病在里。法当下之。诸腹满。不大便。或口燥舌干而渴。或潮热谵语。   里。   下法热若而证大柴胡下之。厥脉沉短。舌卷囊缩。为毒瓦斯入脏。承气汤下之。若厥冷。耳聋囊缩。而脉沉弦。脉为少阳厥阴两感。又厥阴下利。谵语。脉不微细。宜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吐后。腹胀满者。可与此   方。诸发汗和解。不恶寒。但发热。蒸蒸然者。或日深。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   便溏。腹满。郁郁微烦。此极吐下者。或日深。睡里谵语。法当下之。以银粉、巴豆   、燥热大毒丸药下之。致真阴虚损。邪热转甚。因而协热下利不止。及表热。下之太早   。乘虚而入。不成结胸。但为热利不止。心下满急。或痛。烦渴咽干。脉滑数而实。诸   腹满实痛者。烦渴谵妄。小便赤。大便硬。脉甘草(二两炙)大黄(以清酒洗四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   去滓。   入   调胃承气加橘皮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大黄(锉醋炒一两)甘草(炙)陈橘皮(汤洗去白焙各半两)上细锉。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柴胡大黄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日数过多。心中气闷。或发疼痛。狂言不   定。烦躁不得眠柴胡(去苗)大黄(湿纸裹煨)朴硝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汗自   宣毒散   (出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