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73 页/共 3614 页
桂(半两)茯苓白术(各半两)甘草(炙)泽泻石膏寒水石(各一两)滑石(二两)一方
姜附汤治伤寒已经转下。又当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
。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细者宜服之。外感风冷。久积痰
水。心腹冷痛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
去滓。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风证见寒脉。寒证见风脉。
桂枝(二两)麻黄芍药生姜(各半两)杏仁(十四个)大枣(二个)上为散。每服四钱
羌活汤治伤寒胁热。
羌活麻黄(去节)石膏细辛(去苗)前胡川芎防风(各一两)黄芩枳壳(炒去瓤)至一盏。去
细辛汤治伤寒胁寒。
细辛(去苗)甘草(炙各一两)麻黄(去节)桂枝(去粗皮各二两)杏仁(半两去皮尖)上
神术散治伤寒肌疏多汗。
苍术(二两米泔浸去皮薄切用麦麸炒)川芎本(洗)荆芥(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
十枣汤治太阳中风。吐下呕逆者。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各筛末。取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
去滓。
纳亦主之。
治伤寒鼻塞
以东霜。作团食之。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伤寒阴阳刚柔
(附论)夫伤寒病之状。身热足寒。颈项强直。恶寒。头面热。摇头。猝口噤。背脊反张是也。
此而不恶寒。为柔。诊其脉沉细。此为也。又论云。太阳病。发汗过多。因致。其状令人摇头。发热。颈项强急。腰身反张。或螈口噤。但谓之刚者。特以其无汗而反恶寒也。柔之状。摇头。发热。颈项强急。腰身反张。或螈口噤。与刚同。然谓之柔者。
特以其自汗。不恶寒故也。之谓之痉者。盖痉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又云。伤寒螈。何以明之。螈者。筋脉急者也。者。筋脉缓也。急则引而拘。缓则舒而伸。或拘或伸。
动而不止者。名曰螈。俗谓之搐者。受病独深。内经曰。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螈。谓若契合之契也。行则缓。身则紧。从则。纵疾之从者。谓若放纵之纵也。以急为螈。以缓为。理至明矣。螈者。风疾也。而癫痫则螈焉。伤寒螈者。邪故气极也。热盛则风持并经络。风主动。致四肢螈而不宁也。故风温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螈。
言其热气。则剧盛也。伤寒病于发螈者。疾热已过矣。多难可制。内经曰。太阳终者。
载眼。反折螈。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者。身不流。是其螈。为已过之疾也。又有四肢执习。为四肢动而不止。似螈而无力。不得伸纵者也。此为汗绝。螈之证虽难已。若能以被风条热之剂。折其大热。则螈亦有生者。若妄加灼火。或引以发表之药。则死不旋踵。
经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歌曰。原来病属膀胱。口噤如痫身反张。此是伤风感寒湿。故分两证。有柔刚。
病无汗者刚。葛根汤。有汗者柔。桂枝加葛根汤。二并通用小续命汤。口噤。脚挛。
咬属其有汗小人附术
方
羌活散治伤寒阴痉。筋节急硬。阳痉即易瘥。阴痉即难瘥。
羌活黄松木节(锉)茯神石膏防风(各一两去芦头)王不留行桂心(各半两)麻黄枣二枚如
附子散
(一名人参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阴痉。颈项强直。四肢疼痛。足冷。
口噤。
附子(炮裂去皮脐)人参(去芦头)白茯苓前胡(去芦头)白术麻黄(去根节)桂心(半两炮制锉)频服。
白术散治伤寒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白术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脐)防风(去芦头)芎甘草(炙微赤锉各二分)上为散。
麻黄散治伤寒阴阳痉病。头痛壮热。百节酸疼。吐逆闷绝。口噤。腰背反张。
手足强直。
麻黄(一两去根节)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葳蕤(一两)葛根(一两半锉)独草(三分七分。
去滓。入淡竹沥一合。更煎三两沸。分温二服。日三四服。
治伤寒汗出后。成阴阳痉。骨节烦痛。不得屈伸。近之即痛。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白术(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
以水一大
白术散治伤寒阴痉。三日不瘥。手足厥冷。筋脉急。汗不出。恐有气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