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23 页/共 3614 页
去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暑之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医均谓之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其气。
(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以一岁之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感寒。
至春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冬寒春温。夏热秋凉。为四时之正气也。)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此为时行之气。前云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是也。)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
(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此为疫气也。是数者。以明前斗历之法。占其随时气候。发病寒热轻重不同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
时谓之岁。)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疑脱或有至而不去。此一句。金匮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
有至以未得甲子。天因子。天大寒不解。
内经曰。至而和则脱漏明矣。)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天地阴阳之气。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肃而至杀也。)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十月六爻皆阴。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
于卦阳气下。
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是阴阳相接。故曰合。阳退于酉。阴退于卯。是阴阳相背。故曰离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天地阴阳之气。既交错而不正。人所以变病。内经曰。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内经曰。养生者。必顺于时。春夏养阳。以凉以寒。秋冬养阴。以温以热。所以然者。
从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
(不能顺四时调养。触冒寒温者。必成暴病。医者当在意审详而治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旺。风虽入之。不能即发。
至夏飧泄秋适旺。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冬以阳暑疟及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根据次第而治之。
真方(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
以训(东方地气温。南方地气热。西方地气凉。北方地气寒。西北方高。东南方下。是土地温凉居之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伤寒为病热也。针经曰。多热者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发。
肩膊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卧。
(阳明血气俱多。尺寸俱长者。邪并阳明。而血气淖溢也。太阳受邪不已。传于阳明。
是当二三日发。其脉挟鼻者。阳明脉起于鼻。交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还出系目系。
也。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脉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阳受邪也。二三日阳明之邪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则宜下。故云未人于腑者。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阳极则阴受之。邪传三阳既遍。次乃传于阴经。在阳为在表。在阴为在里。邪在表。
则见三阳传于太阴。是当四五日发也。邪入于阴。则渐成热。腹满而嗌干者。脾经壅而成热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肾水也。性趋下。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也。四五日太阴之邪不已。至五六日。
则为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缓者。风脉也。厥阴脉微缓者。邪传厥阴。热气已剧。近于风也。当六七日发。以少阴邪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三阴受邪。为病在里。于法当下。然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故云已入于腑者。
可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
即厥则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