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18 页/共 3614 页
(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胜者。是阴阳之气和缓也。非若迟缓之有邪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经云。弦与紧相类。以弦为虚。故虽紧如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则不足也。经曰。
弦则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寒者。谓阳气少也。大则为芤。芤则为虚。虚者谓血少不足也。
所亡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浮为阳。紧为阴。芤为虚。阴阳争则战。邪气将出。邪与正争。其人本虚。是以发战。
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浮数阳也。本实。阳胜邪不能与正争。故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争则战。脉大而浮数。皆阳也。阳气全胜。阴无所争。何战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
若亡(脉微者。邪气微也。邪气已微。正气又弱。脉所以微。既经发汗吐下。亡阳亡血。内无津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伤寒三日。阳去入阴之时。病患身热脉浮数而大。邪气传也。若身凉和脉浮数而微者。
则脉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虽有(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四时(脉来应时。为正气内固。虽外感邪气。但微自汗出而亦解矣。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
阳则(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不和。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如经(趺阳者。胃之脉。诊得浮而涩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为气实。涩者。以为血虚者。
此涩之者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营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易曰。
黄汤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
心中则生恶疮也。
(经。常也。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故迟缓之脉为常。若脉浮数。则为医妄下。伤胃动脾。
因下里虚津液干少而除。脾其津液。
数复改而复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
后阴冷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微为亡阳。涩则无血。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故曰阳热。
尺脉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
(浮大之脉。当责邪在表。若心下反硬者。则热已甚而内结也。有热属脏者。为别无虚寒而汗。
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虽心下硬。若余无里证。但见表证者。为病在阳。谓之属腑。当先解表。然后攻痞。
溲。
走其下。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病有不可治者。为邪气胜于正气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又曰。大则病进。脉浮而洪者。
也。
故为营卫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肺为气之主。为津液之帅。汗出发润者。津脱也。喘不休者。气脱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肺主气。心主血。气为阳。血为阴。阳反独留者。则为身体大热。是血先绝。而气独在也头为诸阳之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
(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绝。则真色见于所胜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
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脾主口唇。绝则精华去。故环口黧黑。柔为阴。柔汗。冷汗也。脾胃为津液之本。阳气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肾司开阖。禁固便溺。溲便遗失者。肾绝不能约制也。肾藏志。狂言者。志不守也。
内经目反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则阴未离乎体。故曰阴气后竭。
身色之谓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经云。脉浮大。应发汗。若反下之。为大逆。浮大之脉。邪在表也。当发其汗。若反下之。是攻其正气。邪气得以深入。故为大逆。浮则无血者。下后亡血也。大则为寒者。邪气独在也。寒邪因里虚而入。寒气相搏。乃为肠鸣。医见脉大。以为有热。饮以冷水。欲令水寒胜热而作大汗。里先虚寒。又得冷水。水寒相搏。使中焦之气涩滞。故令噎也。)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
责(趺阳脉浮为噎。脉滑为哕。皆医之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守知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浮数之脉。主邪在经。当发热而洒淅恶寒。病患一身尽痛。不欲饮食者。伤寒也。若虽发通。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
(脉浮面热赤者。邪气外浮于表也。脉迟战惕者。本气不足也。六七日为邪传经尽。当汗出是)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
必发栗。
熏。
气前阴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浮为阳。沉为阴。阳脉紧。则雾露之气中于上焦。阴脉紧。则寒邪中于下焦。上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