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27 页/共 3614 页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乍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水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细辛(三两味辛(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加减法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荛花下十二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辛燥而苦润。半夏味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蒌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加附子温散水寒。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黄。恶发汗。)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水蓄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蓄水于下。   加所当也。)若喘者。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金匮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纳麻黄。纳杏仁。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标本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脉浮弱者。营弱卫强也。)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   (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经曰。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   微除(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也。虽至八九日而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既服温经络治。故重也。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风寒在经。不得汗解。郁而变热。衄则热随血散。故云自衄者愈。)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表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太阳病未解。转并入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盛于经。故躁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   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证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   尺(经曰。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淅洒恶寒。言邪气在表也。是当汗出愈。若下之。身重心悸今尺则不可发汗。须里气实。津液足。便自汗出而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营气不(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尺脉迟者。为营血不足。故不可发汗。)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为轻手得之。以候皮肤之气。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则伤卫。数则伤营。营卫受邪。为病在表。故当汗散。)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卫受风邪而营不病者。为营气和也。卫既客邪。则不能与营气和。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所谓先其时者。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拥甚于经。迫血妄行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   小便里。   也。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可更发汗。   与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至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   里子汤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虚寒太甚。是以辛热剂胜之也。)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汗后身疼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营血不足也。经曰。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又曰。   迟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发汗后喘。当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汗出则喘愈。今汗出而喘。为邪气拥甚。桂枝汤不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石膏(半斤碎(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风气通于肝。风邪外甚。故以纯甘之剂发之。)上四味黄耳(发汗过多。亡阳也。阳气受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患叉手自冒沁。心下悸。欲得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