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19 页/共 3614 页
太浊又里气不守。邪乘里弱遂中于阴。阴虚遇邪。内为惧栗。致气微急矣。内经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此上焦之邪甚。则下干中焦。下焦之邪甚。则上干中焦。
由是三焦混乱也。三焦主持诸气。三焦既相混乱。则内外之气。俱不得通。膻中为阳气之海。气因不得通于内外。怫郁于上焦而为热。与脏相熏。口烂食龈。内经曰。膈热不便。上为口糜。中焦为上下二焦之邪混乱。则不得平治。中焦在胃之中。中焦失治。胃气因上冲也。
脾。坤也。坤助胃气磨消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磨消。故胃中浊也。金匮要略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气不能布散。致不通。血凝不流。卫气者。阳气也。营血者。阴气也。阳主为热。阴主为寒。卫气前通者。
阳气先通而热气得行也。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化则能出。以小便赤黄。知卫气前通也。热气与胃气相搏而行。出入脏腑。游于经络。经络客热。则血凝肉腐而为痈脓。此见其热气得行。若阴气前通者。则不然。阳在外为阴之使。因阳气厥微。阴无所使。遂阴气前通也。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厥微。则不能卫外。寒气因而客之。鼻者。肺之候。肺主声。寒气内入者。客于肺经。则嚏而出之。声咽塞。寒者。外邪也。厥者。内邪也。外内之邪合并。相逐为热。则血凝不流。今为热所拥。使血凝自下。如豚肝也。上焦阳气厥。下焦阴气厥。二气俱厥。不相顺接。则脾气独弱。不能行化气血。滋养五脏。致五脏俱虚而五液注下。针经曰。五脏不和。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阖。合也。清。圊也。下焦气脱而不合。故数便而下重。脐为生气之原。脐筑湫痛。则生气欲绝。故曰命将难全。)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使恶(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寒。寒为阴。得阳则解。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者。阳气渐复。正气方之得难治。阳脉紧者。寒邪发于上焦。上焦主外也。阴脉紧者。寒邪发于下焦。下焦主内也。设使恶寒者。上焦寒气胜。是必欲呕也。腹内痛者。下焦寒气胜。是必欲利也。)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
此(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解。紧去则入安溢精胃气六七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烦。热也。传经之时。病患身大烦。口噤不能言。内作躁扰。则阴阳争胜。若手足三部脉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经曰。病患两目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病以脉为主。若目黄。大烦。脉不和者。
邪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内经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风则伤卫。数则无血。浮数之所以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浮为邪气并于卫。而卫气胜。滑为邪气并于营。而营气实。邪气胜。实拥于营卫。则营卫行九若不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千金方云。以喘嗽为咳逆。上气者。肺病散者心脉。是心火刑于肺金也。内经曰。心之肺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无经失纪(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营卫流行。不失衡铨。
(衡铨者。称也。可以称量轻重。内经曰。春应中规。夏应中衡。秋应中矩。冬应中权。
营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肾。北方水。旺于冬。而脉沉。心。南方火。旺于夏。而脉洪。肺。西方金。旺于秋。
而脉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
(人身之脉。计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
脉则尺。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经脉之始。从中焦注于手太阴寸口。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周身。复还至于寸口。寸口为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风伤阳。故脉浮虚。寒伤阴。故脉牢坚。蓄积于内者。谓之水蓄。故脉沉潜。支散于外者烦焉。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脉与病不相应者。必缘传变之所致。三部以候五脏之气。随部察其虚实焉。)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
(太过不及之脉。皆有邪气干于正气。审看在表在里。入腑入脏。随其所含而治之。)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难经曰。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以脉随呼吸而行。故言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
名曰(外为阳。内为阴。内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是出以候外。入以候内。疾为有余。
有者。阳不足而阴有余。故曰内实外虚。)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患脉(望以观其形证。问以知其所苦。脉以别其表里。病苦发热身疼。邪在表也。当卧不安。
而假令病患云。腹内卒痛。病患自坐。师到。诊其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
若里(腹痛者。里寒也。痛甚则不能起。而脉沉细。今病患自坐而脉浮大者。里寒散也。是有经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患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患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
(发热烦极。则不能静卧。今向壁静卧。知热已去。)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
处(诈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惧则愈。医者。意也。此之谓欤。)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阴阳不相引。则病。阴阳相引。则和。
脉之呻者。病也。
(呻为呻吟之声。身有所苦则然也。)言迟者。风也。
(风客于中。则经络急。舌强难运用也。)摇头言者。里痛也。
(里有病。欲言。则头为之战摇。)行迟者。表强也。
(表强者。由筋络引急。而行步不利也。)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和也。故坐而喜伏。)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内经曰。腰者。身之大关节也。腰痛为大关节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脚以缓腰中之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心痛则不能伸仰。护腹以按其痛。)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至春分之时。伏寒欲发。故云。今月之内脉。
焦不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恐怖者。血气不足。而神气弱也。脉形似循丝累累然。面白脱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涩为阴。虽主亡津液。而唇口干燥。以阴为主内。故不饮也。)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赤。
(愧者。羞也。愧则神气怯弱。故脉浮而面色变改不常也。)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骨者(菽。豆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
之至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
(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下利不见脉。则冷气客于脾胃。今尺中时一小见。
为复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
名曰(金胜木。水胜火。纵者。言纵任其气。乘其所胜。横者。言其气横逆。反乘所不胜也。
纵)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为人病者。名曰八邪。风寒暑湿伤于外也。饥饱劳逸伤于内也。经脉者。营卫也。营卫者则脉紧。中暑则曰残。害良曰贼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又问曰(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