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24 页/共 3614 页
(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至于传经。则亦阴阳两而少阴太阴又内经曰。五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云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谓三日六经俱病。营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
方治(此前热未已。又感温气者也。温热相合。变为温疫。)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瘥。以成痼疾。
(凡觉不佳。急须求治。苟延时日。则邪气入深。难可复治。千金曰。凡有少苦。似不如平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小儿气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于滋蔓。)时气不和。盒饭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纹理缝会之中也。金匮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为之委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邪在皮肤。则外属阳而易治。邪传入里。则内属阴而难治。内经曰。善治者。治皮毛。
其皮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千金曰。凡始觉不佳。即须治疗。迄至于病。汤食兢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若或瘥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如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内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
与精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始自皮肤。入于经络。传于脏腑是也。)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
(表证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除。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外无表证。里有坚满。为下证悉具。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下证既具。则不必拘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下之不当。病轻者。证犹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乎。)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表为阳。里为阴。阴虚者。阳必凑之。阳盛之邪。乘其里虚而入于腑者。为阳盛阴虚也。
反汗于营恶此为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神丹者。发汗之药也。甘遂者。下药也。若汗下当则吉。汗下不当则凶。其应如影随形。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汤者。发汗药也。承气汤者。下药也。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夺其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投汤不当。则灾祸立见。岂暇计其日数哉。)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
痛欤而饮动作。惟明者居然能获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哉。
(两感病俱作。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宜消息。审其先后。次第而治之。若妄意攻治。
以求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
若与病相复作本汤服(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势稍重。当促急服之。
以折生。阳剂。更汤不能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也。言为自愈(热在上焦则为消渴。言热消津液。而上焦干燥。则生渴也。大热则能消水。热少不能消之与之不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
因(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
表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八口下经曰八者委九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并中髓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四脏气绝者。脉四损。五脏气绝者。脉五损。五脏六腑俱绝者。脉六损。)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内经曰。脉者。血之腑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气虚。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盛。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出而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谓天真营卫之气断绝也。)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谵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阳病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辨湿脉证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湿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柔为筋反张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
今反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感于。栝蒌桂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