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16 页/共 3614 页

土癸恶寒汗出太阳经。渴而发热属阳明。渴如不止邪传里。津液调和用五苓。   金甲趺阳脉涩更兼浮。脾约胃强津液留。大便难时小便数。麻仁润燥最相投。   金乙三朝发汗犹不解。发热蒸蒸入胃间。调胃承气汤煎服。胃中邪热下之安。   金丙伤寒腹胀热邪招。吐后缘知在上焦。此是热邪传入胃。调胃承气亦能消。   金丁若吐若下若发汗。小便因数大便坚。微烦为热入里候。用小承气病即痊。   金戊伤寒得病六七日。大便硬时小便利。里实胸满可攻之。大承气汤为要剂。   金己目不了了睛不和。微热便难实更多。此是内邪危恶证。大承气剂急消磨。   金庚阳明发热汗尤多。津液将枯可奈何。入腑之邪攻宜急。大承气剂下之瘥。   金辛发汗不解腹满痛。邪传入脏急须攻。大承气剂下腑热。润燥除邪有大功。   金壬腹满不减实热坚。虽有稍减不足言。大满大实当除下。承气汤宜大者煎。   金癸少阳合病与阳明。脉滑而数宿食症。少阳脉胜阳明负。下剂还宜用大承。   水甲脉数下后为合热。六七日来大便难。喜饥消谷因瘀血。抵当汤下即能痊。   水乙七八日后身色变。其色浑如橘子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便宜速服茵陈汤。   水丙伤寒发热要消详。瘀在胃中身必黄。栀子柏皮汤可疗。除邪散热效非常。   水丁伤寒发热瘀在里。表湿身黄甚法消。赤小豆汤除湿热。麻黄加入与连翘。   少阳脉病证治法一证   纪甲未经吐下脉沉紧。胁满往来寒热时。干呕邪传半表里。柴胡汤剂正相宜。   太阴脉病证治法三证   母甲太阴之病脉浮时。发汗还当用桂枝。在表之邪随汗散。四肢烦痛颇相宜。   母乙自利不渴太阴病。中焦寒在里当温。脏中须识因寒故。用药之时四逆纯。   母丙误下因成腹痛时。桂枝加芍最相宜。若教大实当除下。桂枝大黄汤主之。   少阴脉病证治法二十三证   天甲少阴发热脉犹沉。其病应于表部寻。邪气未深微发汗。麻黄附子细辛斟。   天乙少阴得病二三日。附子麻黄甘草汤。邪未深时无里证。和营益卫散之良。   天丙心烦之候更无眠。寒极须从变热看。黄连阿胶汤与服。扶阴散热便能安。   天丁少阴得病口中和。其背恶寒问灸科。附子汤煎寒可散。阴消阳助起沉。   天戊身体疼痛手足寒。浮沉细向脉中看。脉浮可汗沉寒甚。便与温经附子煎。   天己病利频多血与脓。桃花汤用有神功。下焦不约里寒甚。扶气散寒益胃中。   天庚少阴腹痛四五日。小便不通内结深。下利频频便脓血。桃花汤效莫沉吟。   天辛少阴吐利病难任。手足寒邪厥冷侵。烦躁阳争将欲死。茱萸汤可散沉阴。   天壬少阴下利咽喉痛。胸满心烦邪内传。可与猪肤汤散热。调阴益胃自能痊。   天癸二三日病少阴传。咽痛时将甘草煎。不愈更寻何法治。选将桔梗妙汤痊。   人甲少阴之病入咽中。言语声难疮在咙。苦酒煎汤频漱咽。解烦除热有神功。   人乙病来相搏少阴中。咽痛寒邪客气冲。半夏汤煎频咽服。可将此法再旁通。   人丙少阴主水自调和。寒不能禁下利多。惟有白通汤可用。散寒温里病当瘥。   人丁干呕而烦下利并。厥逆无脉要医明。白通汤内加猪胆。暴出脉死微续生。   人戊真武汤煎制水气。少阴证治问元因。四肢沉重兼腹痛。小便不通自利频。呕加生姜除苓恐人己手足厥逆利清谷。面赤身热不恶寒。阴盛格阳脉微绝。通脉四逆治之安。面时赤色加参亦人庚少阴四逆肢不温。有时泄下还腹痛。小便不通或咳悸。四逆散煎即可用。再加干姜五汤疗人辛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干呕更无眠。心烦口渴知其热。渗泄猪苓汤治痊。   人壬少阴得病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邪未深时热已甚。大承气剂用之宜。   人癸少阴自利色纯青。口燥咽干蕴热蒸。心下邪盛犹自痛。大承气剂疗之平。   地甲少阴之病六七日。腹满不便速下宜。壅甚阳明胜肾水。大承气剂效偏奇。   地乙少阴之病脉沉沉。外证未形何处寻。四逆汤煎宜急疗。温中即可散邪阴。   地丙欲吐不能手足寒。胸中实者吐之宽。膈间痰饮成干呕。四逆汤温始得安。   厥阴脉病证治法十九证   干甲蛔厥其人静复烦。此为胃弱脏中寒。蛔闻食臭时当吐。温脏乌梅丸下安。   干乙脉滑而厥可消详。有热之时在里藏。白虎汤煎除内热。手足厥逆灸之良。   干丙手足厥寒脉细微。除非四逆入当归。阳虚阴弱须生助。愿得良医辨病机。   干丁厥逆其人内久寒。散寒始得助阳还。当归四逆辛温味。加入姜萸病即安。   干戊大汗出时热不去。四肢拘急痛难当。恶寒下利厥而逆。散寒复阳四逆汤。   干己内外虽分汗下余。阳虚阴胜总无殊。因而厥冷无津液。四逆回阳病可除。   干庚胸中实结满而烦。厥冷虽饥不可餐。脉乍紧时邪内陷。须当瓜蒂吐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