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14 页/共 3614 页

禄壬发汗之余腹胀满。内无津液客邪侵。降气和脾通壅滞。浓朴姜甘半夏参。   禄癸吐下表虚作头眩。心中逆满气冲胸。更教误汗身摇振。术甘苓桂奏奇功。   文甲发汗不解反恶寒。得之应作表虚看。芍药甘草与附子。营卫调和病即安。   文乙汗下交攻试问贤。其邪犹在燥烦传。茯苓四逆汤能治。诊更精微证自痊。   文丙发汗恶寒是表虚。但热还因里未除。调胃承气汤宜服。泄实和中病可除。   文丁汗余烦渴胃中干。胃气和时病即痊。若更脉浮与有热。服下五苓津液还。   文戊脉浮而数表邪干。汗后重教渴且烦。和表五苓兼润燥。调和营卫治何难。   文己汗出而渴用五苓。汗而不渴费调停。茯苓甘草汤宜用。表解卫和津液生。   文庚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表里兼。渴饮水浆还欲吐。是名水逆五苓谙。   文辛伤寒发汗吐下后。反复虚烦不得眠。剧者心神颠倒甚。速将栀子豉汤煎。   文壬汗下之余邪不散。胸中窒塞热而烦。可用栀子豉汤吐。邪散热除病必安。   文癸伤寒误下五六日。心中结痛客邪为。身热不去虚烦甚。栀子豉汤急吐宜。   廉甲下之腹满又心烦。卧起都教不得安。泄满吐烦君记取。山栀浓朴剂宜煎。   廉乙丸药下之热不去。正气损兮邪气留。热在胸中烦不解。干姜栀子剂宜投。   廉丙汗而不解热难除。汗出过多阳气虚。心悸头眩身振振。须凭真武妙汤扶。   廉丁汗家不可重发汗。心虚恍惚乱而烦。小便已时阴内痛。补心通水禹余丸。   廉戊下之身痛利清谷。阴盛阳微邪又牵。救里先须投四逆。攻邪然后桂枝煎。   廉己发热头疼脉反沉。不瘥遍体痛难禁。此为里证虚寒甚。救里宜煎四逆斟。   廉庚汗出少气时发热。此是营虚并卫强。好与桂枝汤解散。调和营卫即安康。   廉辛伤寒中风五六日。寒热往来胸不舒。嘿嘿不欲思饮食。心烦而呕费踌躇。邪初入里无廉壬邪正分争结胁下。寒热因之自往来。有时默默仍加呕。愈病良方用小柴。   廉癸身热恶风头项强。胁满口渴手足温。此名半表半里证。小柴胡剂莫因循。   武甲阳涩阴弦内有寒。腹中急痛建中餐。不瘥亦是柴胡证。去苓加芍治之安。   武乙伤寒得病二三日。欲传未传气血虚。心悸而烦先建里。小建中汤主治须。   武丙误下曾经十余日。郁郁微烦呕不安。心下急时因胃热。大柴胡剂愈何难。   武丁伤寒不解十三日。呕而胁满本柴胡。医施丸药非其治。潮热重教发日晡。热已更加微武戊伤寒不解又过经。谵语方知有热蒸。自利脉和为内实。胃间客热用调承。   武己其人热结在膀胱。下血宜先解表凉。外已解时少腹急。更用桃仁承气汤。   武庚下之不解胸满烦。惊而谵语小便艰。一身尽重难转侧。龙骨柴胡牡蛎安。   武辛伤寒腹满谵语时。寸紧而浮肝乘脾。木行乘土名纵脉。当刺期门慎勿迟。   武壬发热恶寒自汗出。大渴腹满小便通。肝来乘肺名为横。亦刺期门便见功。   武癸脉浮火迫必惊狂。起卧不安耗损阳。去芍桂枝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破甲针处被寒因起核。必发奔豚气上冲。灸其核上各一壮。桂枝加桂便能通。   破乙火逆复下及烧针。烦躁之时不可禁。桂草龙骨牡蛎剂。火邪解散敛真阴。   破丙太阳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之。腹满便溏烦郁痛。此证柴胡汤亦宜。若经吐下伤破丁太阳中风病不解。热结膀胱欲发狂。小便自利小腹硬。蓄血须知用抵当。   破戊脉沉而结病身黄。小便不利茵陈汤。便利如狂血证谛。抵当汤用泻之良。   破己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不利今反利。有血当为蓄积时。抵当丸子下之吉。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歌诀   太阳脉病证治法下三十九证   震甲结胸之病项且强。其形亦如柔痉状。邪结胸中俯仰难。陷胸丸子除凄怆。   震乙头疼发热恶寒时。表未解而反下之。痞硬心胸成硬痛。陷胸汤用最相宜。   震丙结胸伤寒六七日。脉紧而沉心下坚。热实按之如石硬。陷胸汤剂更宜煎。   震丁伤寒热结十余日。水在胸中胁下淤。头汗微微心有热。陷胸汤下悉能除。   震戊汗出复下大便难。渴而舌燥又无眠。日晡潮热从心下。少腹坚来五六天。痛满连脐不可近。气虚腹内更相煎。陷胸汤剂须臾进。饵下能教重病痊。   震己脉滑而浮热尚浅。按之心下痛难禁。治宜小陷胸汤主。此证名为小结胸。   震庚宜汗反将冷水喷。劫之其热腹中传。肉上粟起或烦渴。文蛤五苓散可煎。热先在表旋之犹震辛太少两阳并病时。头眩项强亦无期。心胸痞结非宜汗。当刺大椎肝肺俞。   震壬妇人中风七八日。发热表邪还恶寒。经水适来传里候。脉迟胁满碍胸间。身凉谵语结震癸寒热中风发有时。经水适断竟违期。热入血室浑如疟。可与柴胡汤主之。   离甲七日发热微恶寒。却教肢节更疼烦。虽疑心下犹存结。加桂柴胡和解安。   离乙汗下曾经五六日。小便不利渴烦强。寒热往来胸胁满。柴胡桂枝干姜汤。   离丙头汗恶寒为在表。心胸硬满里传推。明医好辨阴阳证。识用柴胡表里宜。   离丁呕而发热小柴胡。妄下还防热结无。心下满时成硬痛。陷胸汤剂与之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