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81 页/共 199 页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此即后世所谓恶阻病也。先因脾胃虚弱。津液留停蓄为痰饮。至妊二月之后。浊阴上冲。中焦不胜其逆。痰饮遂涌。中寒乃起。故用干姜止寒。人参补虚。半夏、生姜治痰散逆也。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此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饮食如故。用当归以和血润燥。贝母以清肺开郁。苦参以利窍逐水。并入膀胱以除热结也。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小便利则愈。
膀胱者内为胞室。主藏津液。气化出溺。外利经脉。上行至头。为诸阳之表。今膀胱气不化。
水溺不得出外。不利经脉。所以身重洒淅恶寒。起即头眩。但利小便。则水去。而经气行。表病自愈。用葵子直入膀胱。以利癃闭。佐茯苓以渗火道也。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内经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脉搏击者。由子宫之气血相搏。而形于脉也。故妊娠之血。
不可以静。静则凝泣。亏少则虚。皆不能与化胎之火相合。要其胎孕生化。必先和其阴阳。利其气血。常服养胎之药。非惟安胎易产。且免胎后诸患。芎、归、芍药之安胎补血。白术之补胃养胎。其胎外之血。因寒湿滞者皆解之。黄芩化壮火而生气。故为常服之剂。然当以脉证虚实加减。
有病则服。否则不必也。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 。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以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本方四味。本草皆谓能去恶血。而养胎用之何也。盖血聚而后成胎。少遇邪。则所聚之血。
将宿而不运。反类恶血。必开陈。然后胎可安也。养胎不惟在血。而胎系于肾。养之又在于胃。
所以补肾调胃。以固精和中。用白术调胃。秦椒开痹。痹开则阳精至。牡蛎治崩。崩止则阴精固。
川芎下入血海。运动胎血。破旧生新。或阴血不利。肝木为害。在内抑屈而痛者。泻以芍药之酸寒以通其阴。设直冲过而痛者。散以芎 之辛温以通其阳。或挟瘀恶之气。上逆于胃。而胃中吐烦不能食者。用细辛温中去痰下气。半夏治心下急痛。和胃进食。止吐逆。若呕而不止者。由肝木妄动。用小麦饮养其本气以安之。大麦主消渴益气调中。故中气不足而渴者用之。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此方在虚劳中。治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此治肾虚转胞不得溺。皆用此利小便也。转胞之病。为胞居膀胱之室内。因下焦气衰。水湿在中。不得气化而出。遂致鼓急其胞。因转筋不止。
了戾其溺之系。水既不出。经气遂逆。上冲于肺。故烦热不得卧而倚息也。用此补肾。则气化水行。湿去而胞不转。胎自安矣。虽然。转胞之病。岂尽由下焦肾虚所致耶。或中焦气虚。土湿下干害其胞。与上焦肺气壅塞。不化于下焦。或胎重压其胞。或忍溺入房者。皆足以成此病。必各求其所因以治之。
脉辨 妇人经水二三月不来。诊其脉微滑而数。略无间断于其间。虽身有病而无邪脉。不涩不伏。不弦劲。即胎脉也。辨男女法。古人咸以左大为男。右大为女。然多有素禀偏大偏小者。
惟寸口滑实为男。尺中滑实为女。最为要诀。如两寸俱滑实为双男。两尺俱滑实为二女。尺右左寸俱滑实为一男一女。此屡验者。若脉沉细。腹重而不时微痛。虽有形如抱瓮状。满腹不动。但当脐下翕翕动。按之冰冷。又两尺乍大乍小。乍有乍无。或浮或沉。或动或止。早暮不同者。乃鬼胎也。须连视三四日乃见。宜补气活血。若脉来急如风雨。少停复来如初者。夜叉胎也。亦有关部微似雀啄之形者。又有大小不匀。而指下弦劲不和者。皆夜叉之兆也。若脉来沉细。腰腹痛。
胎伏不动。或反觉上抢心闷绝。按之冰冷。即非好胎。更察舌纹青色。此胎已死也。若并唇亦青。
连母都不可救。但伏而不动者。亦有好胎。宜服顺气和血之药。
验胎 妇人经候不行已三月。欲验有胎否。生川芎二钱为末。空心浓煎。艾汤调下。腹内微动则胎也。
养胎 妇人受孕一月。足厥阴脉养。其阴阳新合。名曰始胚。大集经云。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三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是也。二月足少阳脉养。阴阳居经。名曰始膏。
经霜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息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坚如坏是也。三月手心主脉养。初有定形。名曰始胞。经调九七日变五泡。两肘两髀及头。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及颈。十一七日复生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及眼耳口鼻。十二七日泡相成就是也。四月手少阳脉养。
始受水精以成血脉。而形体成。经谓十三七日现腹相。十四七日生五脏。十五七日生大肠。十六七日生小肠是也。五月足太阴脉养。始受火精以成其气。而肢节充。经谓十七七日有脾处。十八七日生三脘。十九七日生手掌足趺臂节。二十七日生阴脐颐乳是也。六月足阳明脉养。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而骨干立。
经谓二十一七日有三百柔软骨。如初生瓠。二十二七日如未熟瓠。二十三七日坚如胡桃。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是也。七月手太阴脉养。始受木精以成其骨。而毛发生。经谓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脉。
尚未具成。二十六七日成如藕丝。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二十八七日始生肌肤是也。八月手阳明脉养。始受土精以成肤革。而脏腑具。经谓二十九七日肌肤稍浓。三十七日方有皮像。三十一七日皮转浓坚。三十二七日皮革转成是也。九月足少阴脉养。始受石精以成皮毛。而谷气入胃。石禀五气之余。脏腑百骸俱实。故谓之石。经谓三十三七日耳鼻唇指膝节成。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万毛发孔。犹尚未成。三十五七日毛孔具足。三十六七日爪甲成就是也。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之气于丹田。经谓三十七七日母腹中有风起。通其七窍。三十八七日随其宿世善恶。分香臭二种风。以定容貌骨节贵贱。右千金述徐之才养胎法。与大集经吻合。求其细。则受胎在母腹。七日一变。展转相成。然多有不足月产。而能长育长年者。此各经荣养与七日之变。皆不及期。而养胎之气仍周遍也。若经脉荣养未周。总属半产。非正产也。
恶阻 经候不行两三月。精神如故。喜酸恶食。或嗜一物。或大吐。或时吐痰与清水。肢体沉重。头目昏眩。此名恶阻。不可作病治。四君子加乌药、香附、橘皮。咳而渴者。加橘红、五味、生姜。若胸中愦闷。四肢沉重。怠惰不能转舒。恶闻食气。喜咸酸。胎动不安。呕逆不食者。
理中汤加茯苓、木香、半夏。若中脘停痰。二陈加枳壳。若饮食停滞。香砂六君子加枳壳。若脾胃虚弱。异功散。兼气恼。加枳壳、砂仁。若饮食少思。六君子加紫苏、桔梗。头晕体倦。六君子汤。若呕吐不食。倍苓、半。盖半夏乃健脾气化痰湿之主药也。今人以半夏有动胎之性。鲜有用之者。以胎初结。虑其辛散也。楼全善云。余治妊娠阻病。累用半夏。未尝动胎也。千金用半夏茯苓汤二剂。次用茯苓丸。怀妊爱酸。
乃肝脏之虚。不能荣养其肝。肝虚故爱酸物。戴氏云。恶阻者。谓妇人有妊恶心。阻其饮食也。
肥者有痰。二陈加枳、术。瘦者有火。异功加芩、连。
胎动 怀胎数动。此胎气热。所以逆上而作喘急也。急用条芩、香附、白术之类。腹中满痛叉心。不得饮食。千金用黄芩、白术、芍药煎服。令微下水则易生。月饮一剂为善。因恼怒而胎动不安者。沉香降气散。或四制香附一味为君。加归、艾为散。盐酒煎。和滓服。虚者。八珍去茯苓加黄芩、紫苏、陈皮。名安胎饮。又气虚少食。四君子加紫苏、陈皮。血虚多热。四物加黄芩、白术。胎气郁滞。紫苏饮。脾气虚弱。六君子。郁结伤脾。归脾汤。郁怒伤肝脾者。四七汤加芎、归。怒动肝火者。小柴胡加术。安胎之法有二。有因母病以致胎动者。但治母病。其胎自安。八珍汤加胶、艾、黄 。气滞者。去茯苓加苏、橘、黄芩。因胎动而致母病者。安胎而病自愈。紫苏饮加茯苓、白术、阿胶、砂仁。千金治妊娠二三月至七八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见者。
用胶艾汤服之则安。身有微热。去艾叶、甘草加续断、葱白。以葱能散客邪。兼安胎也。郑虚庵曰。治胎前下血不止。用大剂参、术以安胎。芎、归、熟地、黄芩、白芍、阿胶以止血。砂仁行气以止痛。不可行动。但安卧养胎自愈。若伤动胎气而下血不止。急用紫苏饮。若胎未损。服之可安。已损。服之可下。若纯用四物汤阴药。不得阳生阴长之功。非但胎不能安。每致腹痛少食。
脾胃愈虚而愈不安矣。
漏胎下血 妊娠经水。壅之以养胎。蓄之以为乳。若经水时下。此冲任气虚。不能约制而然。
千金云。妊娠血下不止。名曰漏胞。血尽则死。宜服干姜地黄散。气虚乏力少食者。宜益气固胎。
切勿泛用养血之剂。四君子去茯苓加胶、艾、芎、归、黄 、砂仁。若漏血腹痛者。芎、归、人参、阿胶、大枣煎服。若因郁怒发热内热。
加味逍遥散。若血虚至夜发热。当归补血汤。劳动脾火。加味归脾汤。若因房事下血过多作痛。
八珍汤加胶、艾。脾胃虚陷。补中益气倍升、柴。风热。加防风、黄芩。月数将满而漏血者。此必不守禁忌所致。亦有瘀血凝滞。不能转运而下者。气血先伤。后必难产。宜服紫苏饮。或用益母草熬膏。肥人。砂仁汤调下。虚人。人参汤调下。妊娠三月。其经月来三五次。但不多。饮食精神如故。此血气有余。儿大自不来矣。若作漏胎治之。其胎必堕。胎漏黄浆。或如豆汁。若肝脾湿热。用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加味逍遥散。肝脾郁结。加味归脾汤。脾胃气虚。七味白术散。
脾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肝经风热。防风、黄芩作丸服。风入肠胃。胃风汤。大全方治妊娠忽然下黄汁如膏。或如豆汁。胎动腹痛。用黄 一两。川芎一钱。糯米一合煎服。暴下水者。其胎必下。若徐徐而下者。可用补气安胎药主之。
惊胎僵仆 妊娠负重跌扑。凝血作痛。欲服活血药则恐伤胎。不服则伤血不去。治之当辨胎之死生。如无别证。只用黑糖熬枯。入红酒童便调服。细嚼连皮胡桃肉过口。死者当下。生者其痛即止。如余伤未尽。痛未止。四乌汤加延胡、木香。伤去而胎气未安。紫苏饮加童便、砂仁。
伤重者。香壳散加熟地、当归以护胎。势剧者。下瘀血汤加芎、归酒煎以去血。血去则胎自安。
然须详慎。若昏睡语言如狂。此血迫心包。当归活血汤。如腹中重坠。按之冰冷。此胎气已伤。急用香桂散加酒大黄、生附子下之。若口中觉秽气者。急用平胃散加芒硝。下逐之。若因怒跌仆。
或手足抽搐者。紫苏饮加钩藤钩子。去血过多。八珍汤去茯苓加胶、艾、黄 。
胎上逼 妊娠胎动气逆。皆由调养失宜。致胎逆上。紫苏饮为必用之药。饮食不甘。兼四君子。有热。加芩、栀、归、芍。
若恼怒伤肝。致胎逆上。加味逍遥散。因郁结伤脾。胎气不安。加味归脾汤。大抵胎气逆上。皆属火旺。急用芩、术、香附之类。不可服大寒之药。反致他变。妊娠遍身痛。或冲心欲死。不能饮食。缘胎有水致痛也。千金鲤鱼汤。或用白术五钱。黄芩二钱。白芍四钱。入活鲤鱼约重半斤外一尾。煮汤代水煎服。妊娠胎动。昼夜呼叫。口噤唇搴。及下重痢不息者。用艾叶五两。以好酒五升。同煮三升。去滓更煎。取一升服。口闭者。开口灌之。药下即瘥。临月胎上逼心。呕哕欲死。急用童子小便灌之即下。或乌梅肉十枚。研烂入生姜三片。煎汤灌之亦下。取酸以降敛之。兼辛以散火气之逆也。
陈良甫治一妇。孕七月。忽然胎上冲心而痛。坐卧不安。医治不效。又作死胎治。而用蓖麻、麝香研贴脐中。命在垂亡。陈诊之。两尺脉皆绝。他脉和平。曰。此子悬也。若是胎死。必面赤舌青。今面不赤。舌不青。其子未死。是胎上逼心。以紫苏饮治之。十服而胎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