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78 页/共 199 页

较诸本无胶姜汤方。当是妊娠中胶艾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其血当下。水有清浊。清则入经化血。浊则为溺为唾。苟因气化之乱。浊者入之。则不能化血。   而为血害也。水性惟能润下。下流不通。入与血居。必停于脉。随其所止。止于肌表者。作身肿。   止于筋骨者。作肢节肿。此止于血室。故作少腹如敦状。然血室虽与膀胱异道。膀胱是行水之府。   水蓄血室。气有相感。故膀胱之气亦不化。而小便微难。水与血皆阴类。虽有留积。不能发热。   故不渴。若渴则为膀胱结热而非水血矣。若小便自如。而少腹之如敦者。亦不谓之水并。当是他邪血积可知矣。生后者。言曾生育过之妇。则有此患。非指产后而言。若室女则无是疾也。用甘遂取其直达水停之处。大黄荡涤瘀血。阿胶为血室之向导也。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伤寒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瘀血。大便色黑。抵当汤主之。发热下之不解。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亦抵当汤主之。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宜抵当丸。三者有病证。而后立方。今止云经水不利。然经水不利。岂尽血蓄不通。而无虚损者哉。此必有蓄血形状。而出是方也。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子宫血积。不与气和。故新血不至。遂成干血坚癖。外连子户。津液不行。化为白物。是用绿矾消坚癖。破干血。杏仁利气开闭。润脏之燥。蜜以佐之。纳子户而药气可直达于子宫矣。设干血在冲任之海者。必服药下之。纳之不能去也。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此腹痛者。由中气虚。脾土不能升运阴阳。致二气乖离。肝木乘克而作痛。故用是汤。补中伐木。通行阴阳也。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专主风木胜脾之腹痛。而妇人善怒。易动肝火。木邪乘土。多有腹痛经水妄行之疾。   故以此汤主之。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 肿亦主之。   此亦因瘀血而病者。经水虽不利。但一月再见之不同。皆冲任脉瘀血之病。土瓜根消水饮。   芍药开血痹。桂枝通血脉。 虫破血积。更需以酒行之。至于 肿。非惟男子之睾丸。妇人之阴户亦有之。多在产时。瘀血流入作痛。下坠出户也。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   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问下利不止。答属带下。何也。妇人年已五十。经绝胞门闭塞。冲任不复输泻之时。所积血自胞门化为带下。无所从出。大便属阴。故就大便为下利。是即以带下例治之。   王节斋曰。妇人女子。经脉不行。有脾胃损伤而致者。不可便认作经闭血死。轻用通经破血之药。遇有此证。便须审其脾胃何如。若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少食恶食。泄泻疼痛。或因误服汗下攻伐药。伤其中气。以致血少而不行者。   只宜补养脾胃。用白术为君。茯苓、芍药为臣。佐以黄 、甘草、陈皮、肉桂、川芎、归身、柴胡等药。脾旺则能生血。而经自行矣。又有饮食积滞。致损脾胃者。亦宜消积补脾。若脾胃无病。   按其少腹。果有血块凝结。方宜香附、蕲艾、桂心、桃仁行血通经等剂。   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心脾和平。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   脾胃虚损。则月经不调矣。若先期而至者。有因肝脾血燥。有因脾经郁滞。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有因劳役火动。其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少。有因气虚血弱。治法。   因肝脾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小柴胡加生地。血分有热者。   四物汤加白术、茯苓、柴胡、丹皮。劳役火动者。补中益气汤。脾经血虚者。十全大补汤。肝经血少者。六味丸。气虚血弱者。八珍汤。经候不调。无他证而不受胎。六味丸全料减泽泻一两。   加童便制香附四两。醋煮蕲艾一两。调理最妙。若有别证兼见。随证制汤送下。妇人劳伤气血。   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漓不断。或过期不来。崩中下血。或白带白淋。四物汤加丁香、胶、艾。   若曾伤胎。瘀血停留。小腹急痛。五心烦热者。大温经汤。月水不调。阴虚潮热。或寒热如疟。   盗汗痰嗽。渐成骨蒸者。血热相搏也。加味逍遥散。月水准信不受孕者。其故有三。肥白腹不痛者。闭子宫也。因痰。导痰汤。甚则间一二日。送滚痰丸二三服。腹多痛者。必食生冷过多。且又多气。宜温热药。七气汤。如咳嗽形瘦。色赤多火阴血虚者不宜服。只以四物加陈皮、香附、肉桂作丸。亦有血少不能摄精者。十全大补汤。兼寒。金匮温经汤。或曰。经正而子宫寒者非也。   若子宫寒。其经必过期矣。岂有准信而曰寒乎。黑瘦多火人。经少。色深紫而不受孕者。为胞血枯而精被烁也。四物换生地加芩、连。瘦弱而不能受孕。子宫无血。精气不聚故也。十全大补之类。经水不准。必不受胎。然参前受胎者有之。此是血热。抑有参前落后互兼者。将为寒热并乎。   大抵妇人受气则气乱。经期亦乱。故调经以理气为先。归附丸。气盛者。宜抑气以行血。血盛则气行矣。经不调而血淡如水。宜补气血。保元汤加芎、归、肉桂、香附。腹痛。加胶、艾、延胡。   虚。加姜、附。经水有先期而来者。多属热。其证有二。血热者腹多不痛。身多热。此火也。其色必紫。脉必洪数。四物汤中川芎减半。易生地加条芩、丹皮、香附。虚热者。四物合保丸。不应。加炮姜、宣连炒黑、香附。干嗽者。逍遥散。气多血虚者。腹必疼。藿香正气散加芎、归、香附。慎用凉药。若妇人年四十余。经水每月二三至者。此少年恣意太过。后必崩淋。经水后期来者。多属寒。其证有三。血虚腹多不痛。微微身热。间亦有痛者。乃空痛也。脉必大而无力。   或浮涩濡细。宜调气生血。八物加香附。虚则四物加参、术、黄 、升麻、陈皮。气滞血虚者。   四物加丹皮、香附。肥盛多痰。去地黄再加橘、半、茯苓。血寒脉必沉迟弦紧。归附丸。过期色淡者。痰多也。二陈加柴胡、香附、肉桂。若过期兼白带者。艾煎丸加香附。若咳。忌香附。逍遥散加丹皮。嗽而泻者。养胃汤。血涩滞者。胸饱腰腹痛。醋煎散。或七气汤加减。冲任虚损。   少腹有寒。月水过期不能受孕者。温经汤。年老无病。而月水如期不断者。气血有余也。若反多。   或一月两至者。气虚不能统血。欲成崩淋也。既绝复来者。气病也。或伤损。或瘀血。皆以胁腹急痛为辨。并宜四乌汤用赤芍。若其势可止。宜大剂八物汤。能食者。加芩、连。不能食者。加炮姜止之。服药得效者。十有二三。虚甚者。多不能效。经水将来。腰疼腹痛。乃郁滞有瘀血。   四物加红花、丹皮、蓬术、延胡索、香附、木香。实热。加黄连。发热。加柴、芩。将来小腹先痛。气血涩滞也。四乌汤加莪术、桃仁。经前先腹痛。脉浮弦者。小建中加丹皮、桃仁。经候欲行。身体先痛。气血不足也。桂枝汤加芎、归。稍用熟附二三分。经后痛者。虽曰虚寒当补。然气散亦能作痛。须视其受补否。不受补。四物加炮姜、艾、附。受补者。八物加炮姜、艾、附。泻者先治泻。   久有经行四五日腹中绵绵作痛者。此经行时因气滞而止。未尽故也。四乌汤加木香、蓬术、砂仁。   每遇经行。辄头疼气满。心下怔忡。饮食减少。肌肤不泽。此痰湿为患也。二陈加当归、炮姜、肉桂。经水愆期。胸胁腰腹刺痛。虚浮寒战。此冲任衰弱。脏气虚冷故也。温经汤加减。一切气上凑心。心腹攻筑。胁肋刺痛。月水不调者。用香附三钱。乌药一钱。陈皮、苏叶各六分。干姜四五分煎服。经水有紫黑色。腹痛者。乃气血相并也。腹不痛者。血热也。淡红色者。血虚也。   其来必皆不准。腹痛者。四乌汤加蓬术、川连。不痛者。但加川连。色淡者。增损四物汤。色如黄浆水。心胸嘈杂汪洋。乃胃中有湿痰也。六君子加肉桂、木香、苍术。曾经下利。若汗出小便利者。为亡津液。故经水反少。补脾和胃。血自生矣。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饮食亦然。   经水不止。如左尺按之空虚。是气血俱脱。轻手其脉数疾。举之弦紧或涩。此是阳脱阴亡。或见热证于口眼鼻。或渴。是名阴躁。阳欲先去也。急用大建中汤。或十全大补送肾气丸以补命门之下脱。痰多占住血海。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肥人多此。南星、苍术、川芎、香附作丸服。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亦用前丸更加黄连、白术。肥盛饮食过度而经水不调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茯苓、白术、香附、泽泻、芎、归。躯脂满而经闭者。以导痰汤加川连、川芎。不可服四物。以地黄泥膈故也。血枯经闭。四物加参、 、肉桂。切禁桃仁、红花。因郁火者。逍遥、归脾间服。阴虚经脉不通。小便涩。身体疼痛。以四物倍芍药。加肉桂、丹皮、香附、甘草。经行之际。与产后一般。将理失宜。为病不浅。若被惊则血气错乱。渐止不行。或逆于上而从口鼻中出。或逆于身而为血分劳瘵。若其时劳力太过。则生虚热。亦为疼痛之根。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   经过则安。若怒极而伤于肝。则又有目晕呕吐之证。加以血不循经。遂成淋漓不止。凡此之类。   感风则病风。感冷则病冷。久而不治。崩漏带下。七 八瘕。皆从此而成矣。   薛立斋治一妇。腹内一块不时上攻。或痛作声。吞酸痞闷。月经不调。小便不利。面色青黄相兼。已二年余。此肝脾气滞。以六君子加芎、归、柴胡、炒川连、木香、吴茱萸二剂。次与归脾汤下芦荟丸。月余肝脾和而诸证退。又与补中益气加茯苓、丹皮。中气健而经自调。   又治一中年妇。素性急。先因饮食难化。月经不调。服理气化痰药。反肚膨胀。大便泄泻。   又加乌药、蓬术。肚腹愈胀。小便不利。加猪苓、泽泻。痰喘气急。手足厥冷。头面肢体肿胀。   指按沉而屈。脉沉细。右寸为甚。此脾肺之气虚寒。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渗泄之令不行。生化之气不运。东垣所云。水饮留积。若土之在雨中。则为泥矣。得和风暖日。水湿去而阳化。自然万物生长。喜其证脉相应。遂与加减肾气丸。小便即通。数剂肿满消半。四肢渐温。自能转侧。又与六君子加木香、肉桂、炮姜而愈。   崩漏 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又云。阴络伤则血内溢。又云。脾统血。肝藏血。崩之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