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80 页/共 199 页
泄泻 经行时先泄泻者。此脾虚也。脾统血而恶湿。经水将动。脾血先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血既亏。不能营运其湿。所以必先作泻。补中益气加炮姜。有热。兼黄连。若饮食减少。
六君、理中选用。
石顽治一薛姓妇。每遇经行。必先作泻二三日。其脉左手关尺弦细如丝。右手关上小快而滑。
服姜、桂、萸、附。则大渴腹痛。泄泻转剧。服苓、泽、车前之属。则目暗如盲。此肝血虚寒。而脾胃有伏火也。俟经将行作泻时。朝用理中加黄连。作汤服五六剂。暮与加减八味加紫石英。作丸常服。不终剂而数年之疾顿除。
小便血 妇人尿血。或因膏粱炙爆。或因醉饱入房。或因饮食劳役。或因六淫七情。以致元气亏损。不能收摄归源。若因怒动肝火者。加味逍遥散调送发灰。肝经风热者。送一味子芩丸。
久而血虚者。八珍汤送发灰。膏粱积热者。清胃散加槐花、甘草。房劳所伤者。六君子加升、柴。
风热所伤者。四君子加防风。凡久而亏损元气者。补中益气为主。郁结伤脾者。归脾汤为主。
师尼寡妇寒热 疗师尼寡妇。宜别制方药。谓独阴无阳。致血气交争。寒热如疟。或腰背作痛。而寒热经闭白淫。痞闷咳逆。面 瘦削。久则成劳。其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是其证也。若室女出嫁愆期而寒热。或既嫁不得于夫者亦然。盖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以怀胎。此天地自然之理也。治宜开郁理气。其经自调。逍遥散加无灰酒、竹沥。名酒沥汤。专主尼寡寒热。肥人用越鞠合二陈最宜。若兼怒动肝火而发热。佐以小柴胡加减。若兼郁结伤脾而寒热。佐以归脾汤。
此证多兼经候不调。当审缓急治之。妇人形瘦肉脱。胸中常想着一事而百计不解者。勿与医治。
后必成癫。凡妇人郁怒发寒热。逍遥散加丹皮、香附。脾气不运。痰气留着。结为痰癖。发则其块上升。气逆喘促。呕吐酸水。初起元气未伤者。四七汤加枳实、黄连。虚人。香砂六君加柴胡、白芍。下佐金丸。大抵郁证皆虚火用事。故多骨蒸寒热。经闭不调。喘咳失音等证。当详虚损例治。但须兼调郁气。亦有阴血亏损。不胜香燥者。惟降火滋阴为首务耳。
千金云。凡人无子。当为夫妻俱有五劳七伤。虚羸百病所致。故有绝嗣之患。夫治之之法。
男服七子散。女服紫石门冬丸。无不有子也。若丈夫阳气不足。不能施化。庆云散主之。妇人立身以来全不产。及断乳后。十年二十年不产。此胞门不净。中有瘀积结滞也。朴硝荡胞汤主之。
妇人月水不利。闭塞绝产者。白薇丸主之。
子嗣 子嗣一门。古方悉用辛热壮火之剂。若施之于气虚精寒之人。固所宜然。设概用于火旺精伤者。得不愈伐其阴乎。窃谓男子之艰于嗣者。一如妇人经病调理。然有不生不育之不同。
大意在于补偏救弊。往往有体肥质实。偏生无子者。岂可一概归于虚寒耶。盖湿胜则气滞。气滞则精虽至而不能冲透子宫。故尔不能成孕。惟宜行湿耗气。助其流动之势。如二陈、二妙、七气、平胃之属。皆可选用。甚则控涎丹先行向导。最为要诀。慎勿拘于世俗温补壮阳之说也。且人之所禀不同。勇怯各异。有因男子真火式微者。有因湿热伤精者。有因妇人胞门浊腻者。有因血海虚寒者。有因子宫枯燥者。至如生而不育。亦自不同。有金石药毒伏于髓中者。有酒客湿热混于髓内者。有欲勤精薄者。有得胎后不戒房室频泄母气者。有妊娠不慎起居而致胎病不育者。有男子精髓虽冲。而督脉气衰。阳气不振。但生女不生男者。此岂一法所可治乎。历检古方中。惟葆真丸、千金种子丹、五子衍宗丸等方。治男子阳道不振。精气寒薄。与夫斫丧太过及年老无子者。
咸为得宜。若精髓稀薄。阳气不固。聚精丸是佳。阳衰。更加人参、鹿茸尤妙。生女不生男者。
当大补督脉益阳气。鹿茸四具。人参一斤。远志四两。醇酒丸服。其有膏粱富贵。饱饫肥甘。恣情房室。气竭精伤。不能生子者。但服炼真丹。勿令断绝。虽在耄耋之年。每多生育。然非素享浓。形体丰盛人。服之无预也。至于妇人子宫诸证。当详经带例治。俟经正无病。随其虚实寒热调理。自然生育。大率妇人肥盛者。多不能孕。以中有脂膜闭塞子宫也。虽经事不调。当与越鞠、二陈抑气养胃之类。有热。随证加黄连、枳实。
瘦弱不能孕者。以子宫无血。精气不聚故也。当与四君、六味加蕲艾、香附调之。子户虚寒不摄精者。秦桂丸最当。妇人多有气郁不调。兼子脏不净者。加味香附丸。男服聚精丸。若因瘀积胞门。子宫不净。或经闭不通。或崩中不止。寒热体虚。而不孕者。局方皱血丸为专药。若带下少腹不和。或时作痛者。千金大黄丸荡涤之。子户虚热。虽结而不能成实者。四物换生地加芩、连。
然此皆由气血偏沮。是可以药奏功。若夫禀赋阴阳偏绝。虽日用参、术峻补。终无回天之力也。
丹溪曰。无子之因。多起于父气之不足。岂可独归罪于母血之虚寒。况母之血病。奚止虚与寒而已哉。然古方治妇人无子。惟秦桂丸一方。其性热。其辞确。今欲得子者。率皆服之无疑。夫求子于阴血。何至轻用热剂耶。今得此丸。经血必转紫黑。渐成衰少。或先或后。始则饮食骤进。
久则口苦舌干。阴阳不平。血气不和。焉能成胎。纵使有成。子亦多病。以其能损真阴也。按东垣云。李和叔中年得一子。至一岁。身生红丝瘤而死。后三四子。至三岁。皆病瘤而死。乃肾中伏火。精气中多有红线。以气相传。生子故有此疾。俗名胎瘤是也。遂以滋肾丸数服。以泻肾中火邪。补真阴不足。忌酒辛热之物。其妻用六味地黄丸以养阴血。受胎五月之后。以黄芩、白术二味作散服。后生子至三岁。前证不复作矣。
胎教 胎教之说。世都未谙。妊娠能遵而行之。不特无产难之虞。且生子鲜胎毒殇夭之患。
诚为广嗣要旨。姑以大概陈之。妇人经后四十余日不转。即谨房室。慎起居。薄滋味。养性情。
刻刻存心。与执持宝玉无异。举趾必徐。行立勿仰。坐不实其前阴。卧不久偏一侧。不得耽坐嗜卧。使气血凝滞为第一义。虽不可负重作劳。然须时时小役四体。则经络流动。胎息易于动运。
腰腹渐粗。饮食不宜过饱。茶汤更须节省。大热大凉。总非所宜。犬羊鳖蟹等一切有毒之物。固宜切禁。即椒姜常用之品。亦须少尝。其豕肉醇酒湿面之类。纵不能屏绝不食。亦不可恣啖。归精于胎。过于蕃长。致母临蓐难产。而子在胞中。禀质肥脆。襁褓必多羸困。即如沃壤之草木。移植 土。枝叶得不凋委乎。甫交三月。即当满裹其腹。胎气渐长。仅可微松其束。切勿因其气急满闷而顿放之。在夏澡洗。须避热汤。冬时寤寐。勿迫炉炭。其最甚者。尤在不节交合。淫火尽归其子。以酿痘疹疥癞之毒。然须妊娠禀性安静。不假强为。力遵实济。若强制以违其性。则郁火弥炽。此与恣情无禁者。虽截然两途。而热归胎息则一。尝见有切于求嗣者。得孕即分处房帏。而子仍殁于痘。岂非强制其火弥炽之明验乎。盖人之志欲匪一。苟未能起出寻常。
又须曲体母情。适其自然之性。使子气安和。是即所谓胎教也。当知胎教原非一端。若怀子受惊。
则子多胎惊。怀子抱郁。则子多结核流注。怀子恐惧。则子多癫痫。怀子常起贪妄之念。则子多贪吝。怀子常挟愤怒之心。则子多暴狠。怀子常造绮语诡行。则子多诈伪。非但怀子之后。当检束身心。而轻净交感。慎毋恣肆。以遗胎息之患。若大醉后媾精。精中多着酒湿。则子多不育。
大怒后媾精。精中多挟怒火。即子多乖戾。大劳后媾精。精中不满真气。则子多孱弱。若夫热药助战。作意秘精。精中流行毒悍。则子多异疾。至于风雨雷电媾精。感触震气。则子多怪类。以此言之。则三元五腊。宜确遵禁戒。诞育自是不凡。宗祧重务。安得视为嬉戏哉。
卷十 妇人门上
胎前
(脉辨 验胎 养胎 恶阻 胎动 漏胎下血 惊胎僵仆 胎上逼 安胎 半产 胎不长养过期不产 咳嗽 子烦 类中风 伤风 伤寒 疟 痢 子淋 遗尿 诸血 吐衄 诸痛 子肿不语 谵语 子悬 子痫 乳泣腹啼 鬼胎 下私胎法 断子法)
经云。何以知怀子之且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胞络之脉绝也。胞络者。
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无治也。当十月复。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言有是病而用是药。药虽峻克。可无伤于胎息也。
金匮云。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平脉者。言其无病之脉也。惟阴脉小弱。以其营气不足耳。凡感邪而营气不足者。则必恶寒发热。今无寒热。妨于食。是知妊娠矣。妊娠血聚气搏。经水不行。至六十日始凝成胎。斯时营气并于胎元。而胃气不足。津液少布。故其人渴不能食。宜桂枝汤和营益胃。设有医以他治。反加吐下者。此为恶阻。则绝之。谓绝止医治。候其自安。不可用药更伤其胃气也。楼全善云。尝治一妇恶阻病吐。愈治愈逆。因思仲景绝之之旨。遂停药月余自安。
妇人宿有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 痼害。妊娠六月动者。
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 也。所以血不止者。其 不去故也。当下其 。桂心茯苓丸主之。宿有 痼。谓妇人行经时遇冷。则余血留而为 。然 病妇人恒有之。或不碍子宫。则仍行经而受孕。虽得血聚成胎。胎成三月而经始断。断未三月而 病复动。遂漏下不止。
在下。迫其胎。故曰 痼害。胎以脐上升动不安。洵为真胎无疑。若是鬼胎。即属阴气结聚。
断无动于阳位之理。今动在于脐上。是胎已六月。知前三月经水虽利。而胎已成。后三月经断。
而血积成 。是以血下不止。故用桂心、茯苓、丹皮、桃仁以散其 。芍药以护其营。则血方止而胎得安。世本作桂枝茯苓丸。乃传写之误。详桂枝气味俱薄。仅堪走表。必取肉桂之心。方有去。 之功。安常所谓桂不伤胎。勿疑有碍于妊。观下条子脏开用附子汤。转胞用肾气丸。俱用桂、附。内经所谓有故无殒是也。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妊娠脉弦为虚寒。虚阳散外。故发热。阴寒内逆。故胎胀。腹痛恶寒者。其内无阳。子脏不能司闭藏之令。故阴中觉寒气习习如扇也。用附子汤以温其脏。则胎自安。世人皆以附子为堕胎百药长。仲景独用以为安胎圣药。非神而明之。
莫敢轻试也。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
为胞阻。胶艾汤主之。行经与结胎。皆属冲任。冲任虽持乎阴阳交合。为肝肾之用事。然长养成胎。皆坤土所资。盖阴阳抱负则不泄。坤土堤防则不漏。若宿有瘀浊客于冲任。则阴自结。不得与阳交合。故有时漏下半产不绝也。凡妊娠胎气。阳精内成。阴血外养。今阴血自结。与胎阻隔。
不得相和。独阴在内。作腹中痛下血。皆阴阳失于抱负。坤土失于堤防。此方皆治之。芎、归宣通其阳血。芍、地宣通其阴血。阿胶血肉之质。同类者以养之。甘草缓中解急。此方调经止漏。
安胎养血。然加减又必从宜。若脉迟缓。阴胜于阳。则加干姜。或见数大。阳胜于阴。则加黄芩。
可不言而喻矣。妇人怀娠。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此与胞阻痛者不同。因脾土为木邪所克。谷气不举。湿淫下流以滞阴血而痛。故君以芍药。
泻肝利滞。佐以芎、归补血止痛。苓、泽渗湿益脾。则知内外六淫。皆能伤胎成痛。不独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