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76 页/共 199 页

去苍术易白术加白芍。大凡病久而气虚血弱者必发热。须用四君之类调补脾胃。脾胃一健。气血自生。若认为血虚而用四物沉阴之剂。则脾土复伤。诸脏皆病。虚证蜂起。反为难治。甚至不救。   疟后变成痢。宜从虚治。补中益气汤。有热。加芩、连。有食。加木香、砂仁。若温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热病。治宜清热解毒之剂。苍术白虎汤加人中黄。若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黄也。治宜清热利湿。茵陈五苓加人中黄、连、柏。若中气虚寒。四肢厥冷。或浮肿黑黄者。用理中汤加茵陈、桂、苓。飞畴曰。粤西傍交趾一带。猪鸡之属。俱煮汤泼去。更煮食之。其米亦然。且不能多食。稍过则胀闷。总由瘴毒渐毓所致。其日出时。有气如兰香。日中时有气如茉莉香。日没时有气如炊新米香。如此每日三气。急掩口鼻勿语言以避之。其触之者。寒热如疟。三四日死。元气稍旺者。数日死。当此急服藿香正气、苍术羌活汤。犹可救之。予戚官其地。不三月而只存一口。乃元气充裕者。然亦病几于危。故仕任及客游其处者。切须知之。否则无不蒙其害者矣。   中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头眩。或身微寒。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干呕无物。此清阳之位。受浊阴之邪气也。不可耗气伤津。栀子豉汤加葱白涌散之。头痛甚。   加本。烦闷。加木香、藿香之类。缪仲淳经疏。只用 本、木香水煎服。大抵蒸发之邪。必中在上在表。故宜涌之。总无关于脏腑也。   卷九 杂门   虫   虫由少阳风木。湿热郁蒸而成。观日中有雨。则禾节生虫。人患虫积。多因饥饱失宜。中脘气虚。湿热失运。故生诸虫。小儿最多。大人间有。其候心嘈腹痛。呕吐涎沫。面色痿黄。眼眶鼻下有黑。嗜食米纸茶叶泥炭之类。沉沉默默欲眠。微有寒热。治宜随证用方。如心腹中痛。上下往来。发作有休时。喜涎出者。虫也。乌梅丸。胃脘咬痛。发歇有时。痛发则吐涎沫。金匮九痛丸。狐疑善惑者。妙功丸。噎膈呕吐者。剪红丸。肚腹常热者。化虫丸。四肢常冷者。集效丸。   腹中虫积。万应丸。膈上痰湿虫积。遇仙丹。谷道生疮。虫蚀痒痛。胶艾葙归汤。外用雄黄兑法。   随证取用。无不克应也。千金方用猪胆一枚。苦酒半升和之。火煎令沸。三上三下。药成放温。空腹饮三满口。虫死便愈。治蛔攻心痛神应。仁斋云。血入于酒。则为酒鳖。血凝于气。则为气鳖。败血杂痰。则为血痰。掉头掉尾。上侵胃脘。食人脂膜。或附胁背。或隐胸腹。惟芜荑炒煎服之。然必兼养胃益血理中。乃可杀之。若徒用雷丸、锡灰。不能去也。   治虫之药。必在夏月龙蛇起陆之时。服之方易奏功。若在万类蛰藏之际。虽有合剂。不能取效也。丹溪以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当以上半日为是。先以糖蜜、肉汁、香甜物引起。后用杀虫药。然须为散。以渣滓可入虫口也。痔漏中虫蚀下部。肛尽穿肠者。取虾蟆青背者一枚。入芦荟一钱。用生雄鸡胫骨二茎。入满雌黄并用盐泥固济。烧存性。合和为散。入脑、麝、硼砂各少许。再研极细。先以猪蹄甲三枚。胡葱七茎。煎汤日洗。纸捻 干。吹下部孔内。令深入。外以黑膏盖之。日吹一次。以管尽为度。如或希奇怪病。除痰血外。百治不效者。即是虫为患。视其经络虚实。参脉证消息治之。虫在肝。令人恐怖。眼中赤壅。在心。心烦发躁。在脾。劳热。   四肢肿急。在肺。咳嗽气喘。医者不察。谬指凡动属火属痰。寒凉转伤脾胃。卒至夭枉。自非垣视一方者。乌能辨哉。妇人阴蚀之虫。详妇人本门。   石顽曰。虫之怪证多端。遇之卒不能辨。昔人治例。有雷丸治应声虫之说。近有女子咳逆腹痛后。忽喜呼叫。初时呀呷连声。渐至 唔不已。变易不常。或如母鸡声。或如水蛙鸣。或如舟人打号。每作数十声。日发十余次。忍之则胸中闷闷不安。此为叫虫。即应声虫之类也。复有一人患发热痞满后。常兀兀欲吐。吐中必有虫数枚。状如虾形。跳跃不已。诸治不应。或令服铜绿涌之。不过二三度。遂绝不复见矣。   卷九 杂门   蛊毒(射工溪毒诸中毒)   南粤蛊毒有数种。曰蛇毒。蜥蜴毒。虾蟆毒。蜣螂草毒。金蚕等毒。皆是变乱元气。人有过造作之者。即谓之蛊也。多于饮食内行之。与人祸患。祸患于他。则蛊主吉利。所以人蓄事之。   中其毒者。心腹绞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皆如烂肉。或好卧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   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酸疼。或乍寒乍热。身体习习而痹。胸中满闷。或头目痛。或吐逆不定。或面目青黄。甚者十指俱黑。诊其脉。缓大而散。皆其候也。然其毒有缓有急。急者仓卒。或数日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肠内。蚀五脏尽则死。其死时皆从九孔中。或于胁下肉中出。所以出门。须带雄黄、麝香、丹砂辟恶之药。即百蛊狐狸老物精魅不敢着人。彼处之人。亦有灸法。国中虫毒。即于心下捺定。便大炷艾灸百壮。又于足小指尖上灸三壮。当有物出。即愈。   欲验之法。当令病患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非蛊也。初觉中蛊。急服玉枢丹。或吐或利。随服便痊。南方有毒蛊之乡。于他人家饮食。即以犀角搅之。白沫起。即为有毒。无沫者。即无毒也。   凡岭南蛊毒之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无问多少。皆是蛊毒。或偏身肿满。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涩滞。粗医不察。误作痢治水治。日复增加。奄至殒殁。以败鼓皮烧作末。饮服方寸匙。令其解散自愈。又有以蛇涎合作蛊药。饮食中使人得此瘕疾。生大豆末。酒渍绞汁服半斤。凡国中毒。   在膈者。归魂散吐之。以下膈者。雄朱丸下之。一切蛊毒心腹胀满。不得喘息。或下利脓血。太乙追命丹、耆婆万病丸救之。吐利后。惟觉后心刺痛拘急。咽中如矛刺者。此是取利后气乏故也。更不须再服吐利药。但用一味苦梗为散。每服三钱。米饮调下。日三服。多服自然平复。   使毒日渐消散。不致再发。   丹方。用 皮烧灰。桃根皮煎汤。服方寸匙。蛊便出。又方。用苦瓠一枚。苦酒二升。或水煮一升。服之当下蛊毒。及一切虾蟆蝌斗之状。一月后乃尽。   射工溪毒 孙真人曰。南方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溪毒。一名蜮。形如甲虫。无目利耳。有一长角在口前如弩。以气为矢。因水势以射人。人或闻其水中铋铋作声。要须得水没其口。便以口中毒射人。此虫畏鹅。鹅能食之。其初见证。有似伤寒。先恶寒。寒热筋急。亦如中风。便口噤不能语。朝苏暮剧。寒热闷乱。是其证也。如得三四日。急以五香散治之。稍迟者七日死。射着人影者。不即作疮。先病寒热。自非其地之人。不知其证。便谓伤寒。每多误治。中人头面尤急。腰以上去人心近多死。腰以下稍缓。不治亦死。   孙真人云。凡山水有毒虫。人涉水之时中人。似射工而无物。其初得之。恶寒微头痛。目眶疼。心中烦懊。四肢振 。腰背百节皆强。两膝痛。或翕翕而热。但欲眠睡。旦醒暮剧。手足逆冷至肘膝。二三日腹中生虫。蚀人下部。肛中有疮。不痛不痒。令人不觉。不急治之。过六七日。   下部出脓。虫上蚀人五脏。热盛毒烦。下痢不禁。八九日。良医不能治矣。其毒有阴阳之异。觉得之。急视其下部。若有疮正赤如截肉者。为阳毒最急。疮如鲤鱼齿者。为阴毒稍缓。要皆杀人。   不过二十日也。欲知是水毒与非者。当以小蒜五升。投汤中浴之。是水毒。身体必发赤斑。急服解水毒饮子。多磨生犀汁调服。东南郡县。山谷溪源。有水毒病。亦名溪瘟。亦有阴阳之辨。脉洪大而数者为阳。先宜发汗及浴。脉沉细而迟者为阴。急当攻里。凡解涧水毒。生犀角磨水。调雄黄末二三钱。频以麻油灌之。稍久则用牵牛、大黄、雄黄、蜈蚣、蝎梢末。宰生羯羊血调灌之。   欲审是中水毒者。手足指必冷。若不冷者非也。   诸中毒 一切毒中。虽各因气味而归诸脏腑。然必胃先受之。而后流及其脏也。金匮云。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冻饮料之。食自死六畜肉中毒。烧大屎。酒服力寸匕。或大豆煮汁饮数升。或水浸豆豉绞汁旋饮之。食马肝中毒。以雄鼠屎二七粒为末。水和日再服。食马肉中毒。血洞下欲死。以香豉、杏仁为散服之。或煮芦根汁饮之。食牛肉中毒。野狼牙烧灰取方寸匕水服之。食犬肉不消。坚满腹胀。大渴如狂。以杏仁一升。合皮研煮。   分温三服。利下肉片大验。食漏脯中毒。捣生韭汁服之。生大豆汁亦得。凡肉在器中。密盖不泄气者。谓之郁肉。食之伤人。烧狗屎末方寸匕。水调服之。食毒箭射死鸟兽中毒。以大豆煮汁及盐服之。食鱼中毒。面肿。烦乱。橘皮煮汁。停冷服之。食 多不消。结为 病。浓朴、大黄煮汁服之。或马鞭草一味捣汁饮之。或姜捣汁饮之。食 中毒。以芦根煮汁服之。食蟹中毒。以冬瓜汁服之。或紫苏煮饮之。食诸果中毒。以猪骨烧灰服之。食诸菌中毒。及食枫树上菌而笑不止。人粪汁饮之。土浆亦可。或嚼生大豆吐之。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杀人。以荠 煮汁服之。   又甘草煮汁饮之。通除诸毒药。中石药毒。白鸭屎、人乳解之。中雄黄毒。防己解之。中砒毒者。   烦躁如狂。心腹搅痛。欲吐不吐。羊血不拘多少灌之。或清油、粪清亦可。切戒与酒。火酒尤忌。   中巴豆毒者。其人大泻。或吐烦渴。急以黄连煎汤。或甘草汤冷冻饮料。仓卒权饮冷水亦好。忌食热物。并热性药物。中斑蝥、芫青毒者。吐逆不止。急煎绿豆汤。或黑豆汤温服。猪膏、地浆、葵子汁并解之。中大黄毒者。泄泻不止。腹中寒痛。先用姜汤热饮。次以理中汤理胃祛寒。中大戟毒。菖蒲解之。中甘遂毒。大豆煮汁服之。中半夏、南星毒者。其人喉间麻痹。急用姜汁细呷。   并饮甘草汤。中踯躅毒。栀子煮汁服之。中野芋毒。地浆、人粪汁解之。中杏仁毒。蓝汁解之。   中芫花毒。防己、防风、甘草、桂汁解之。中野葛毒。地浆解之。中藜芦毒。葱汤下咽便愈。中射罔毒。蓝汁、大小豆汁、生羊血并解之。中蜀椒毒。人尿、地浆、冷水并解之。中莨菪毒。甘草、蓝汁解之。中川乌、附子毒者。   必烦闷。唇裂血流。头重如斗。急与生莱菔汁解之。童便亦可。次煎绿豆、黑豆汤。二三沸即与冷服。然不若甘草汤入腹即定。误服伏火丹砂中毒。则毒归心脏。其舌灰黑胀大。急宜童子小便饮之。次以金汁及人中黄解之。或浓煮黑豆汁解之。或捣生绿豆汁解之。或生羊血。或磨犀角水并解之。服风药多汗。闷乱不醒。先以醋汤灌之。次煎甘草汤。同姜汁顿服。夏秋间误食停宿之物。中有蜈蚣、蛇虫等毒。则心腹膨闷。雄黄磨水细饮。玉枢丹磨服亦效。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戟人咽喉。气欲绝。急以地浆水解之。六畜肝藏常有毒。驴马更甚。自死者尤毒。用豆豉以水浸。绞取汁旋饮之。马啮人。及 人。毒肿热痛作疮。马鞭梢、鼠屎烧灰。猪膏涂之。马啮人阴。   卯脱出。急令推入。桑皮线缝。研生乌鸡肝涂上。欲小便忍之。牛马啮人。及马骨刺伤人。灶灰淋汁热渍。数易汁勿令疮烂。马血入疮中。妇人月水。或人粪涂之。剥死马骨伤人。毒攻欲死。   便取马肠中屎涂之。中河豚鱼毒。急取芦根捣汁服之。轻则清油多灌。使毒物尽吐出。亦须遇时而愈。或橄榄捣自然汁。甚则粪清灌之。食鳖中毒。干姜、山楂煮汁饮之。误食蛇穴中蟹鳖。令人头旋目眩。腹痛而死。急磨玉枢丹救之。凡蟹重一斤外者大毒。食之杀人。误吞蜈蚣。胸腹绞痛。先饮生鸡血。须臾以清油灌吐。其蜈蚣滚在血中同出。继以雄黄细研。水调服。误吞水蛭。   生鸡血调黄土丸服自下。或以盐梅水灌之则化。中漆毒。生蟹捣汁涂之。治诸食中毒。磨犀角汁饮之。无不治也。或苦参酒煮服之。解一切药毒。不问草石。始觉便以葱、豉、生麦门冬。煮取汁服之。   卷九 杂门   药对解法   凡药相对者误服。以防解救诸法。附列于下。   钟乳对术。其治主肺。上通头胸。术动钟乳。胸塞短气。钟乳动术。头痛目疼。又钟乳虽不对海蛤。海蛤能动钟乳。然钟乳与术为患。不过此也。发动之始。体中有异。与上患相应。速宜服葱白、香豉、甘草、吴茱萸汤解之。才服便令人按摩摇动。口中嚼物。然后仰卧覆汗。汗出去覆。服汤热歇。即用冷淘饭压之。若服不解。复用前汤去萸加桂。若已解。肺家尚有余热。第二方加麦门冬。   硫黄对防风。又对细辛。其治主脾肾。通主腰。防风动硫黄。烦热脚疼腰痛。或嗔忿无常。   或下痢不禁。防风、细辛能动硫黄。硫黄不能动彼。始觉发。便宜服杜仲、枳实、甘草、香豉、栀子、李核仁。服如上法。不解。复服大麦奴、甘草、人参、芒硝、桂心、麦门冬。若服此已解。   犹有余热气。或冷。复服人参、干姜、附子、甘草、当归。   白石英对附子。其治主胃。通主脾肾。附子动白石英。烦热腹胀。白石英动附子。呕逆不得食。或口噤不开。或手足疼痛。始觉宜服麦门冬、甘草、麻黄、香豉。不解再。服大黄、香豉、栀子、甘草。服如上法。频服汤。下便止。不下再服。若热势未除而渴。复服栝蒌根、大麦奴、甘草、葱、豉。若已解。胃中有余热。复服芒硝、桂心、通草、甘草、白术、大枣、李核仁。   紫石英对人参。其治主心肝。通主腰脚。人参动紫石英。心急而痛。或惊悸不得眠卧。恍惚忘误。失性发狂。乍寒乍热。耳聋目暗。始觉宜服人参、白术、甘草、桂心、细辛、香豉。服如上法。若嗔盛。加大黄、黄芩、栀子。若忘误狂发未除。复服葱白、香豉、麦门冬、甘草、人参。服如上法。温覆。使身稍汗便解。若有余热。更服人参、防风、桂心、白术、生姜。   赤石脂对桔梗。其治主心。通主胸背。桔梗动石脂。心痛寒噤。手足逆冷。心中烦闷。赤石脂动桔梗。头痛目赤。身体壮热。始觉发。便宜温酒饮之。须酒势行则解。或大麦炒令汗出。勿焦。捣筛细末。冷水和服。   矾石无所偏对。其治主胃。发则令人心急口噤。骨节强痛生疮。始觉发。即服葱白、香豉、甘草汤。若发身体即便生疮。宜服麦门冬、人参、甘草、桂心、葱白、香豉。   附子对白石英。亦对赤石脂。附子发则呕逆脚疼体强。骨节痛面肿。发则饮酒服热面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