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74 页/共 199 页

在半阴半阳之证。其始必先退阴复阳。阴退乃从阳治。若以附子、黄连合用。况且有害。奈何纯阴无阳。辄用苦寒耶。   石顽曰。黄瘅证中。惟黑瘅最剧。良由酒后不禁。酒湿流入髓藏所致。土败水崩之兆。始病形神未槁者。尚有湿热可攻。为祛瘅之向导。若病久肌肉消烁。此真元告匮。不能回荣于竭泽也。   中翰汪先于病瘅。服茵陈五苓不应。八月间。邀石顽诊之。弦大而芤。肾伤挟瘀。结积不散所致。   急乘元气尚可攻击时。用金匮硝石矾石散兼桂苓丸之制。以洗涤之。迟则难为力矣。汪氏有业医者。以为药力太峻。不便轻用。旋值公郎乡荐。继以公车。未免萦心。不及调治。迨至新正二日。   复邀石顽相商。脉转弦劲而革。真元竭尽无余。半月以来。日服人参数钱。如水投石。延至正月下浣。遣内使窃问。予谓之曰。挨至今日小主场事。可无碍矣。其后安公联捷。不及殿试而返。   信予言之不谬也。同时有伶人黑瘅。投以硝石矾石散作丸。晨夕各进五丸服。至四日。少腹攻绞。   小便先下瘀水。大便继下溏黑。至十一日瘀尽。次与桂、苓、归、芍之类。调理半月而安。或问近世治瘅。多用草头单方。在穷乡绝域。犹之可也。城郭愚民。亦多效尤。仁人鉴此。岂不痛欤。   尝见有服商陆根、苦匏酒、过山龙、雪里青、鹿葱等汁。吐利脱元而死者。指不胜屈。曾有孕妇病黄。误用瓜蒂搐鼻。呕逆喘满。致胎息上冲。惨痛叫号而毙。设当此际。得何法以救之耶。答言。是皆与飞蛾触火无异。欲救之者。惟广行刊布。垂诫将来。勿蹈前辙。庶不失仁人之用心。   若欲手挽既覆之车。吾末如之何也。   目黄 目黄曰黄瘅。亦有目黄而身不黄者。经云。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烦渴引饮。宣明用青龙散。殊失经旨。合用越婢加术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选用。病久属虚者。理苓汤倍用桂、苓。凡黄瘅目黄不除。或头重。以瓜蒂散搐鼻。后用茵陈五苓散清利之。   〔诊〕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脉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脉微小。小便利不渴者生。凡黄家。候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气冷。并不可治。瘅毒入腹。喘满者危。凡年壮气实。   脉滑便坚者易愈。年衰气弱。脉虚涩而便利者难痊。   卷九 杂门   嘈杂(嗳气、KT)   嘈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肝气不舒。木挟相火乘其脾胃。则谷之精微不行。浊液攒聚。为痰为饮。其痰亦从木气化酸。肝木摇动中土。故中土扰扰不宁。而嘈杂如饥状。每求食以自救。苟得少食。则嘈杂少止。止则复作。盖土虚不禁木所摇。故治法必当补脾运痰。土浓载物。则风木自安。不必用伐肝之剂。六君子汤为专药。火盛作酸。加吴茱萸、川黄连。若不开郁补土。务攻其痰。久久而虚。必变反胃泄泻。痞满眩晕等病矣。嘈杂或食后。腐化酸臭。心中烦杂者。保和丸。   湿痰气滞。不喜饮食者。保和丸二钱。越鞠丸一钱和服。脉洪大者火多。二陈加姜汁炒山栀、川连。滑大者痰多。导痰加芩、连、山栀。脉弦细身倦怠者。六君子加抚芎、苍术、姜汁炒山栀。   不应。合佐金丸。又有用消克药过多。饥不能食。精神渐减。四君子加白芍、陈皮、姜汁炒川连。   心悬悬如饥状。欲食之时。勿与饮食。常以枳术丸三分。抑青丸一分和服。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故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膈常如酸热者。皆中宫不清所致。越鞠丸合佐金丸服最妙。妇人悒郁。多有此证。逍遥散下佐金丸。肾肝阴虚。不能纳气归元而作嘈杂。嗳气。痞满。脉必涩弱。服补中、二陈诸药不效者。临卧用四神丸加川连。侵晨用六味丸加沉香。   嗳气 嗳气皆属胃中窒塞。气不宣通。上迫而出也。然有饮食太过。嗳出如败卵气者。则当审所伤何物而消导之。亦有胃弱不能克化而然者。此宜兼补兼消。不可纯用克伐也。   KT 胃中津气枯槁则KT 。若平时饮食常KT 者。为反胃之渐。不可不知。   卷九 杂门   欠嚏   经云。肾为欠为嚏。气郁于胃。故欠生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   胃为二阳。肾为一阴。以胃虚气郁于中则为噫。肾虚经郁于下则为欠。内经虽以欠隶诸胃。   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呼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若少阴气不下应。胃气虽虚。郁上泄。则但呼而不欠也。   人之嚏者。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金匮云。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气虚寒。不能上温肺气。则善呼。不能下引肾气。则善欠。故呼欠。虽主胃气不舒。实缘肾气郁伏所致。若中寒而加火迫津气。或风激水液。皆清涕出。纵由士虚不能御邪之故。设兼客邪发热。而色和善嚏者。此表气尚强。逼邪上走空窍也。亦有里虚不能拒邪而为下利者。知其人必有陈寒。无阳气以发越其邪。故欲嚏而不能也。   河间曰。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外风欲入而内火拒格。故发为嚏。有嚏则风邪随气而散。不能入伤于经。是以伤风有嚏为轻。   石顽曰。内经金匮。虽有嚏欠之因。却无方药主治。守真以伤风有嚏为轻者。其人阳气和利。   虽有风邪。自能随气鼓散。可无藉于汤药也。于此有人素蕴湿热。加以客邪。鼻塞不闻香臭。服细辛、辛夷等药百余剂。每当微风。即嚏不已。三嚏之后。清涕如注。脑户隐隐掣痛。诸治罔效。   因思金匮中寒家清涕善嚏之说。遂取钟乳专温肺气之品。助以人参温中。黄 实卫。鹿茸固髓。   黄牛脑和丸。空腹服三十丸。饵及两月。数年之病。随手而愈。   卷九 杂门   身重(解)   经曰。肝虚肾虚脚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身重多属于湿。宜用健脾行湿之剂。如除湿汤、渗湿汤、胃苓汤之类。虚人补中益气加羌、防、茯苓、泽泻。随其攸利。仲景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夏月中风湿。   身重如山。不能转侧。消暑十全散加羌活、苍术。肾着身体重。甘姜苓术汤。   石顽曰。身重无非湿证。湿证多归重于脾土。为脾病是矣。又肾为水脏。肾虚则邪水用事。   故又主肾虚。至于肝虚。亦令人体重烦冤者。何也。盖肝虚则不能胜土。土无风气。亦必郁热上蒸而为病矣。然肝则重于烦冤。脾则重于肿重。   肾则重于痿弱。不可不辨。   解 尺脉缓涩。谓之解 。又云。肾脉太过。则令人解 。肾气郁热。精不运而解惰。烦热气乏不欲言。此肾经虚热有余也。河间用利肾汤大谬。宜虎潜丸、清燥汤之类。肥人夏月多此。皆湿热为患也。   卷九 杂门   脱营失精   石顽曰。尝读内经有脱营失精之病。方家罕言。近惟陈毓仁痈疽图形。仅见失营之名。究无方论主治。故粗工遇此。靡不妄言作名。为害不浅。夫脱营者。营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   所以动辄烦冤喘促。五火交煽于内。经久始发于外。发则坚硬如石。毓仁所谓初如痰核。久则渐大如石。破后无脓。惟流血水。乃百死一生之证。是以不立方论。良有以也。其形着也。或发膺乳腋胁。或发肘腕胫膝。各随阴阳偏阻而瑕聚其处。久而不已。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则上下连属。如流注然。不可泥于毓仁之耳前后及项间。方目之为失营也。以始发之时。不赤不痛。见证甚微。是以病者略不介意。逮至肿大硬痛。蟠根错节已极。岂待破后无脓。方为百死一生之证哉。   原夫脱营之病。靡不本之于郁。若郁于脏腑。则为噎膈等证。此不在脏腑。病从内生。与流注结核乳岩。同源异 。推其主治。在始萌可救之际。一以和营开结为务。而开结全赖胃气有权。方能营运药力。如益气养营之制。专心久服。庶可望其向安。设以攻坚解毒清火消痰为事。必至肿破流水。津复外渗。至此日进参、 。徒资淋沥。其破败之状。有如榴子之裂于皮外。莲实之嵌于房中。与翻花疮形像无异。非若流注结核之溃后。尚可图治。亦不似失精之筋脉痿 也。详脱营失精。经虽并举。而死生轻重悬殊。脱营由于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精华日脱。营既内亡。瑕复外聚。攻补皆为扼腕。   良工无以易其情志也。失精由于先富后贫。虽不伤邪。身体日减。内虽菀结。外无瑕聚。投剂略无妨碍。医师得以施其令泽也。然二者之病。总关情志。每每交加。而有同舟敌国。两难分解之势。故毓仁以失营二字括之。惜乎但启其端。而肯綮示人之术。则隐而不发。何怪粗工谬言为道。   妄用砭石。宁免五过四失之咎欤。   卷九 杂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