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455 页/共 521 页
小儿血热者,每早食后发热,夜则凉,世医多谓虚劳,或为疳热,此血热证也。宜服龙胆丸、地黄膏之类,时时与服,即瘥。
小儿骨蒸热者,一岁至十岁,衣絮皆不得者,新绵又不得,冬月以火烘衣被,勿令食桃杏杨梅果实,又不得食炙爆热面之类,皆令儿体热,或因伤寒后食肉太早,令儿体热者有之,或作骨蒸者,宜服生犀散、克效汤、地骨皮饮、七宝散、金莲饮子治之。盖小儿纯阳,未有虚羸形瘵之证,温补之剂寡矣。且如前人论小儿发热,有一十四证,见证立方,多获功效。今人当效前人之心,观形察色,切脉论证,以分表里虚实,设有所误,非惟夭阏人命,抑且欺于心哉。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面部图形 脑背图形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脉色纯红者,为初得病,为阳,为热,为病在外。
脉色红而紫者,为病传变,为内。外尚有热,或但热为阳。
脉色红或紫而青,为病荏苒,为病一寒一热,外为之变作。
脉色纯青者,为病久而过经,为冷,(为热在内,为阴,脉色青而黄,为病假极,为冷,冷极则变热,治则费力,为虚寒,)则为五脏之邪相干,阴阳之证相反。
脉色青而黑,为病极,或为久病再作,形色黧黑。
脉色黑而黄,黄而露出者,十无一生,大凶。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赤红乃心气绝,盖火属心,主炎上,故知心绝则死。
主切牙、弄舌、虚舌出、满口生疮、木舌、鹅口、喉闭、舌上白胎、舌下重吊、咽喉肿烂、痰涎上壅、鱼口,此为危急恶候。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红脉现变蒸候,主烦躁啼叫,头肚上温温壮热,一二日而退。
太阴上红脉现,伤寒之候,主壮热鼻塞。
文台上红脉现,伤寒三日余,主内热头疼。
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至武台,渐生变证。
囟门红脉,胎受热受惊之候,主不时惊跳,时多啾唧,夜啼难睡。
额上红脉至眉心,惊风发热之候,引入印堂,惊痰搐搦有热,主小便涩少。
印堂红脉现,心经积热,眉心连印堂红脉,或红影心肝,上焦热蕴,痰涎上壅,贯上焦,夜啼,将生惊候,近眉头左下有凸伏惊,时睡中惊跳。
囟门红脉肿凸,此风热痰生惊,正缘热气上冲攻急,心胃有热痰不止,渐成惊风之候。
以凉剂去痰解热即安。如囟门上红脉,引入印堂,比惊候搐动多日了。
左眉头红,变蒸热未退,肝肺有热之候,当以清肺疏风热、正胃气之剂。
风池红,有风热在上中焦,瞬息将有搐动之候,截风化痰。
气池红,伤风久,传变在脏,三焦有热之候,可频解利。
眉心印堂红,有热惊,痰饮不吐,则成惊搐。
印堂至山根红脉,是心与小肠热候,小便赤涩而少。
山根下鼻柱红,心胃热候,小便连大便皆赤涩。
印堂连至上准红,三焦有积热,可以清凉之剂治之。
准上红黄色,此平稳无恙。
颐门红脉,外肾因风温候,生热为吊。
脸堂红,内有烦躁而热。
右太阳并日角红脉,因吃乳母伤风壅奶汁,成乳癖,停滞生风热痰等证。
右太阴红脉,吃乳母热病痰奶,恐生痰,候引入。
武台红脉,渐成吐泻生惊之候。
风池红,母不忌椒姜面,或猪羊骨汁,毒乳生风。
气池红,母有热痰,乳儿虽至十岁,病亦须发见,此热痰乳入儿五脏,令儿眼目生昏,传变他病。
颐门红,肾中气病,缘母能饮,或好异物,及食鸡鹅鸭子生鱼韭蒜,将来传变异疾。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浮主中风芤失血,滑吐实下分明别,弦为拘急紧为寒,洪脉由来偏主热。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迟寒缓结微为痞,涩脉败血濡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