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454 页/共 521 页
下黑须知是再惊,但宣风积便和平,上下是同因打扑,热来闷闲没心情。
上青肝脏有风停,目直便青面更青,中是人惊并四足,渴来发燥不惺惺。
下青原是再惊根,解热宣肠是何论,上下俱青候是恶,十个之中得一存。
上赤风多入肺停,或来发热嗽声频,中是风来入心脏,肠痛频频下泻青。
下赤重惊见本宗,但调心脏有神功,上下一同难治疗,口开目下是知凶。
上青肝脏本因留,目闭身疼四体柔,中是水泻并再扑,热来喘嗽不知休。(下朱砂膏)
下青因是再惊来,妙药宣风定少灾,上下若青俱发热,四肢逆冷奄泉台。
上黑之时目上瞪(两般看),大便流粪又兼青,中见之时状消渴,下热尿黄便安宁。
下黑若见赤相随,气多下泻候如斯(下潮金丹),上下俱同须看手,虚烦燥渴速求医。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上关见此脉,是心之疾也,转泻恐虚而生风痰,俱(下镇心丸,压惊风穿)
纹图 中关若赤,便多风热(又下解风鬲药。)下关若赤,发热,大肠闲结聚。上关见此黑脉,是肾脏之脉为顺,若是大肠秘涩,生风之候也(下朱砂膏);中关黑脉,生风之候,不为恶候(下中黄膏);下关黑见,无恶候起(下宣转丸,)即痰若自泻,足肠冷(只下温暖脏腑汤药,)不得转换。
纹图 上关若见此脉,四肢逆,呕吐加喘者,恶候,吐喘定,生候。
中关青脉,风搏触心,急与治风,即瘥(下乌犀朱砂等膏)。
下关青脉,若见无候,好不宣转,瘥,上中俱同,四肢热为和,四肢逆凶候也。
纹图 上关黑,并眼下黑,童生未满二岁,得此脉与候者,及大肠流,或身体壮热,全者须渴。若下发热,或无渴,与解之瘥。(先下天竺黄散,后下朱砂膏)
黑脉错乱者,腹胀是候。或下痛,即是积候。(下宣风丸散,次下匀气散和胃气)
纹图 一日赤脉乱者是打扑,(息下镇心丸,及大惊丸散,)脉透中关,立变风候,忌,(不宣转药。)伤虚动脾脏生逆吐者,凶候,用匀气散补虚。
纹图 如第一日便见此脉,三关都见,是五脏之应。患若第二日,中关部隐隐,或下见。只中关见者,多客候。若三关都见,或隐隐,或面浮者,是精气候,常隐隐者,不交出没,数旬而死。
纹图 如左手上部脉曲归里者,是伤积,(下保童丸。)曲归外者,客风,触之即发搐也,(下镇惊丸散。)中关若归里者,是客风传变,(下调中散解之。)曲外者凶候,曲候过命关,并外有恶候起者凶候。
纹图 上关脉乱者,伤冷之患,(下匀气散。)中部脉乱,风者伤热,传风盛之疾,(下乌犀膏,用宣利药而详之。)下关若乱,急须下温脾脏,若下进食凶候。
纹图 此两双指关,若见青与赤相杂如紫色,无黑者恶候。上关脉见伤寒,必发咳嗽,须解表,微微浮入中关,是风候,(下清金膏。)下关若见,频退为吉,不退为凶候。若孩童从气关传至命关,方可调治。以上秘诀,为神圣之医也,此前人消息,后之学人,宜细推之。
纹图 左心小肠肝胆肾。
右肺大肠脾胃命。
孙华二真人曰:凡小儿左手见右手脉,逆恶也,右手见左手脉,为逆恶候也乎。以阳定之而决生死,何况虎口脉平,五岁以上,至十岁以下,自断乳而进食,阴阳备矣。故可以一指而定三关,分寸关尺,象天地之九候也。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凡小儿病鸦声,放黑粪,泻青脓,手 衣缝,目多直视,语喃喃,见人虚笑,覆面向地,啼哭无泪,目无精光,四肢就颈足卧,药到口不纳,四肢卧地,变奶,汗出如珠, 眉,咬指甲,引身长吁出气,爱吃冷水,脚曲如钩,反张不已,言语声震鱼口,吐舌出,唇黑,久患唇红,下气无定,久患爱吃泥土,眼翻脾泻,变痢成赤红,更有无辜之疾候是也。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风噤 猢狲噤 脐风 撮口 咳嗽 伏声 木舌 重 解颅 项强 胸高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具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智意故也。何故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变,亦曰一蒸,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上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变,乃发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 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闭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者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能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别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年壮而视齿方周。观诸变蒸热作惊,须视日角左边眉间脉红是也。大凡初蒸见一条,长一二分,在眉上者轻,自日角垂至眉上,此重,变蒸发热见二条红者,两二次蒸热在内不解,脉红带叉,因惊而蒸,脉青变蒸多次,青在左太阳,因伤风而蒸,自信门青至眉之上,因惊而蒸,三处皆青,三证俱见。若及三十二齿者,变蒸足也。此篇载之于钱氏之书,书之于下,使后人易于便览云。
卷之六十四 小儿门
违和说
惊热 温壮 壮热 胎热 脾热 风热 烦热 潮热 积热 虚热 实热 疳热 血热骨蒸热夫小儿惊热者,误因惊着,执以为常,致令心气不和,身体微热,睡梦虚惊,遍身有汗,甚者手足掣缩,变成痫疾。此由气血不和,实热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搐。又小儿变蒸亦微惊,所以然者,亦热盛故也。治之以七宝散、天竺黄散、甘露散、辰砂金箔散,皆可治之。小儿因惊则生热,热则心不宁,故睡卧不安,身体 动。心主惊,实则发热饮水,虚则卧而悸动不安,此其候也。
小儿温壮者,由胃气不和,气行壅塞,故蕴积体热,名曰温壮。若大便粪臭而黄者,此腹内有伏热,以四顺饮子治之。若粪白而酸臭,则挟宿食不消,当服紫霜丸,轻者少服,重者节乳哺,增加丸药,当取微利可也。
小儿壮热者,因五脏生热,熏动于外,故身体壮热,大抵与温壮相类,而有小异,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其壮热者,一向热而不止,甚则发惊也,以七实散、大黄朴硝汤,皆能治之。
小儿胎热者,但看初生下,肌肤红白,二腊以后,遍身黄肿,眼闭不开,作呻吟声。此因胎内有热,或因母服热药所致。亦谓之血疸。治之以辰砂金箔散、牛黄膏,乳上吮之,兼以黄柏皮煎汤浴之,此良法也。
小儿脾热,夫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便不可用凉药下之,少与龙脑饮子、地黄膏治之。若大病未已,弄舌者凶,学人慎之。
小儿风热,若身热面青,口中亦热,烦叫不时,有风证者,宜虎睛丸、天竺黄散治之。
若热甚,大便秘涩者,四顺饮子亦可服之。
小儿烦热者,由脏腑实热,血气盛,表里俱热,则苦烦躁不安,皮肤壮热也,以八珍饮子、七宝散,皆可服之。小儿手足多热,心烦躁哭,唇深红,饮水不止,以竹叶石膏汤加朱甘露散治之。
小儿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而发,直欲发惊也。大抵血气壅盛,五脏惊,热熏发于外,故与温壮相类,或来伏热,或带宿寒,夹伏热者大便黄而臭,带寒者大便白而带酸臭气,皆缘脏腑冷热之气俱盛,肠胃蕴积故也。治之以金莲饮、克效汤,加朱甘露散,过期不解,小柴胡汤或竹叶石膏汤也。钱氏云:假如潮热,是一脏实一脏虚,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且如日中发潮热者,是心虚也。肝为心之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以潮热愈也。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朴硝辈诸冷药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竭,纵取一时之瘥,鲜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小儿积热者,由表里俱热,则遍身皆热,颊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黄,先以四顺饮子、三解牛黄散,利动脏腑热即去。既去复热者,里热已解,而表热未解也,当用惺惺散,或红绵散,表热乃去。表热既去,久发热者何也?世医到此,尽不能晓,或再用凉药,或再解表,或以为不可医,误致夭殇者甚多,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原,而阳浮于外,所以再发热,非热证也。只用异功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气,则收阳气归内,身体便凉,热重者辰砂金箔散治之,钱氏白术散亦可。
小儿虚热者,因患后平复,血气未匀,四体羸弱,时多发热,治宜调气补虚,其热自退,如钱氏白术散、异功散、加四均子汤之类,或未退,人参生犀治之,此为良法。
小儿实热者,头昏颊赤,口内热,小便赤涩,状如豆汁,大便坚硬,或秘涩不通,腹急,此热证也,宜四顺饮子、大黄朴硝汤、八珍散,略挨动脏腑即安。
小儿疳热者,发热形瘦多渴,吃食不长肌肤者,为之疳热,三四岁后有此疾。盖吃食则有疳,用金瓜丸、五蟾丸、肥儿丸之类治之,最为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