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 - 第 441 页/共 447 页
论曰:凡用灸刺,当先别其所宜,有偏宜刺者,若天柱素 禾胶肩贞乳中周荣腹哀中冲阴陵泉条口犊鼻髀关申脉中门承扶等三十一穴是也,有偏宜灸者,若络却玉枕承灵角孙神道膏肓会阴横骨青灵渊等一十六穴是也,其他并欲通行灸刺,亦有不宜灸刺者,皆在所禁,若神庭脑户颅囟承泣膻中神阙气冲五里三阳络承筋之类,皆不可刺,脑户风府哑门承光素 攒竹睛明迎香头维下关脊中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渊腋少商经渠天府阳池地五会阳关伏兔之类,皆不可灸,又有鸠尾,虽在可刺,更宜精详之,石门虽在可刺,在妇女则为大禁,肩 本不禁灸,亦不宜多灸,四肢虽亦可灸,在法唯宜少灸,此数者皆灸刺之先务,不可不知也,若不当灸而灸,不当刺而刺,皆有所伤,内经所谓刺禁,其法曰:刺头中脑户立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客主人内陷,及刺目上陷骨中脉,为内漏而聋,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膺中陷,中脉,为喘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脊间中髓,为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手鱼腹内陷,为肿,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溪,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膝膑出液,为跛,刺隙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刺 肠内陷,为肿,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中五脏皆死,又有大禁二十五者。即五里穴也,所谓迎之五里中道而止是也,其次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逆气,故曰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怒无刺,已刺无怒,以至大劳新饱大饥大渴大警大恐,皆在切禁,若误犯之,各有可救之理,具如后云。
卷第一百九十四
误伤禁穴救针法
脑后喑门穴,不可伤,伤即令人哑,宜针人中无突二穴,可二分。
风府一穴,在喑门上入发际一寸五分,针只可一寸以下,过度即令人哑,亦针人中无突穴救之。
两腋外纹头尖处上曲池穴,不可伤,伤即令人手臂不举,宜针大椎相夹脑骨缝四穴,深半寸。
睑池上下四穴,针只可深一米许,过深令人血灌黑睛,视物不见,不可治也。
眼小 后一寸,太阳穴,不可伤,伤即令人目枯,不可治也。
两目大 二穴,只可背睛斜飞,不得直针,直即伤睛致瞎,不可治也。
囟会一穴,只可针五分,过即令人头旋目暗,急针百会及风府二穴救之。
承泣二穴,只可针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
正营不可伤,伤即令人神魂失次,宜针大椎两边相去三寸,后心一穴,可入五分。
承筋不可伤,伤即令人手脚挛缩,凡针筋皮,须重手按开而取正穴,如伤即治手虎口,及手腕上下。
胆池不可伤,伤即令人目暗(即乳下二穴是),宜治肝俞,肺俞不可伤,伤即令人身心颤掉,宜针后心囟门穴救之。
肺募不可伤,伤即令人鼻塞不闻香臭,白汗透流,宜治囟门,及心下一寸,深可一寸半。
地户涌泉不可伤,伤即令人百神俱散,宜治人中百会三里分白穴。
手心不可伤,伤即令人闷倒,眼直上,宜治前后心,可五分,又治神庭穴。
大腋不可伤,伤即令人心气促,宜治肺俞穴,阴后神田不可伤,伤即令人精神散乱,屎尿不禁。
耳后宛处不可伤,伤即令人口颊 斜,宜治人中承浆二穴。
水曹不可伤,伤即令人尿血不止,宜治脐上一寸,及百会。
章门不可伤,伤即令人气绝,宜治后心囟会,脑户不可伤,伤即令人命绝,亦宜治后心囟会,神庭不可伤,伤即令人命绝,宜治百会,至骨胸前诸穴,不可伤,伤即令人闷倒,宜治人中,命室不可伤,伤即令人命绝,宜治人中百会承浆。
颐下不可伤,伤即令人舌根不转,宜治耳后宛宛处五分,过之亦伤也,委中不可伤,伤即令人脚挛,行履不遂,宜治三里分白穴。
外踝上一寸,不可伤,伤即令人闷绝,宜治分白穴。
命泉不可伤,伤即令人行不得,宜治三里,乳首不可伤,伤即令人命绝,不可治也。
白气不可伤,伤即令人失音,宜治无突。
卷第一百九十五
符禁门(文略)
卷第一百九十六
符禁门(文略)
卷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文略)(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
神仙统论
论曰。嵇康之论养生曰。世或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又曰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天妄,此皆两失,康之大意,以谓神仙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岁,下数百年,可有之耳,夫以康论养生则善矣,而独以神仙为不可学何哉,黄帝之论天真,混元之言道德,皆以虚无为宗,恬 为本,至于黄庭内景,金碧参同,其为养生引年之道,皆一道也,而独以神仙为不可学,则非也,昔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无规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所谓道者,如此而已,若夫飞丹炼石,导引按跷,与夫服气辟谷,皆神仙之术所不废者,今具列云。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
神仙草木药上
神仙服饵草木,必取其柯叶坚固,形质不变,若松柏茯苓之类,其意盖以延年益寿为本,至于其他,非具五行之秀,则必备四气之和,其意深矣,千金谓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草药得力,次服木药,木药得力,次服石药,精粗相代。由粗以至精,其序不可紊也。
采松脂方上常于立夏日,代松横枝东西者,围二三尺,长一丈许者,倒地,以器盛,一头就下,日内曝之,其脂自流出,三四遍取以和药,此脂特与生雄黄相宜,若坚硬者,更以酒于火上消之,汁出者冷酒中引之,常以春三月,入衡岳之阴,取不见日月之松脂,炼而食之。(炼取为不粘度)服之百日,耐寒暑,二百日益脏腑,久则神仙。
又方上以日入时,破其向阴,以取其膏,破其向阳,以取其脂,脂膏等分食之,可以通神灵,凿其阴阳,令方寸深五寸,还以皮掩其孔,无令风入,风入不可服也,以春夏取之,取讫密封,以泥涂之,勿泄气。
又方上斫取老枯肥松及节,细劈长尺许,置甑中蒸之,满甑中其脂自流入釜中水内,数数取过,置冷水中,候凝根据法炼之。
又方上松皮中有聚脂者,最第一,其根下亦有枝伤折处,亦有得不见日月处者,名阴脂,弥良,唯衡山东行五百里,有大松皆三四十围,其脂甚多。
又方上夏至日取松脂法,河南少室山,有大松,取阴处断之,其脂膏流出,收入器中,根据法炼之,去苦味,乃以白蜜炼去沫,与脂等分相和得所,每日服一升,无他物,只饮水自足,令人不饥,长服可以终身不食,初服一升,三日后只如弹丸大,消软服之,渴即饮水,令人不老。
炼松脂方上取松脂,不拘多少,入釜中,添汤煮之,一炊久乃取,以新绵隔滤入冷水中,与人对引之,如此三十次,则成矣。
又方松脂(一斤) 桑灰汁(一石)上二味,以灰汁一斗,于釜内,煮松脂三五沸,取接置冷水中,候凝复煮之,如此十度乃止,逐度易灰汁,并换冷水,其脂白矣,取炼成白脂,研罗为末,每服一匙头,以酒或米饮调下,空腹日午近晚服,若至十两以上不饥,一年以后,夜视目明,久服不老。
又方松脂(一斤)上一味,以水五升煮之,候消去浊渣,取清好者,投冷水中,如是百二十遍止,不得辄率意便止,候四十遍,辄一易汤,凡三易汤方成,以无苦味为度,其脂软白如泥,乃用白茯苓一片,捣罗为散,内炼成脂中,拌令得所,置冷处候可丸,丸如杏仁大,日吞三十丸,十日止,自不欲饮食,久当绝谷。
又方松脂(二十斤)上为一剂,以大釜中着水,釜上加甑,其甑中先用白茅铺衬令匀,茅上更着生黄土,约浓一寸许,乃着松脂,以物密盖,勿令泄气,其灶下用桑燃之,如釜中汤耗,添暖水,蒸一炊久,乃接取脂入冷水中,候凝更蒸如前法,三蒸毕乃止,其脂色如玉状,用以和药,取甘菊花白茯苓等分为细末和丸,如梧桐子大,以酒下十丸,空心日午近晚服,每蒸时,或酒洒如前法。
又方松脂(十斤炼成者) 松实(去皮三斤) 柏实(三斤) 甘菊花(五升)上四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粥饮下,日三服,百日以上,不复饥。
又方白松脂(十二两经十三遍炼者) 白蜜(一斤四两) 白蜡(一斤四两) 白茯苓(去黑皮十二两为末)上四味,都以大器内盛之,坐于甑内,勿令泄气,蒸之如炊一石米久,取出乃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如饥复取十丸服之,不得食一切物,饮酒不过一合。
又方松脂(二斤炼成者) 远志(去心炒令微赤七两)上二味,捣研为细末,炼白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或温酒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服,十五日后,不欲饮食。
绝谷升仙不食方松实(去皮) 菊花(等分)上二味捣末,以炼了松脂和丸,如梧桐子大,或炼蜜为丸,每服十丸,酒下,日三服,可至二十丸,亦可作散,服两钱匕,空腹日午近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