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 - 第 444 页/共 447 页
神仙去尸虫下
镇固肠胃,不生饥渴,守炼五脏,消灭九虫,绵永胎息,安神妙香丸方丹砂(半两研如粉) 松脂(三两炼十次取一两半) 鹤虱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狗脊(去毛) 贯众 雄黄(研如粉各半两) 蜡(二两) 蜜(炼) 乳香(研如粉) 禹余粮(烧三度研如粉各一两)上一十二味,各捣研为末,取十五日合和,先入蜜蜡松脂三味于铫子内,化为汁和九味丸之,如皂子大,至诚祝曰:愿辟除谷气,咽息冲和,便用糯米一升,杏仁二合,去皮尖双仁细研,白蜡一两,相和煮粥,饱食一顿,须臾服大豆一合熟者,仍服药一丸,得十八日,续更服一丸,得三十四个月,又服一丸,即终身永无饥渴,戒五辛色欲盐醋等物,若虑无力,吃枣肉三七枚助之,一月后更不服,服时用乳香汤下,渴即吃茯苓汤,若要开食时,吃葵菜汤一盏,其药自下,收取用乳香水洗三五次,于土坑内焙三七日,留待再服,转加灵效,开食时,煮淡面饭一小碗许,合药了,用云母粉收之。
辟谷固气,却灭三尸,消荡九虫,安和五脏,镇守三田,轻身强志,拘魂制魄,延永胎根,金简煎方 乳香(四两) 牛乳(一斗银石器中盛并乳香于重汤内煮旋旋浇牛乳汁以乳香化为度) 赤石脂(半斤细研水飞过于纸箱内沙上渗干入夹绢袋盛于饭上炊九次每次出焙干又炊以饭熟为度) 丹砂(四两研水飞过纸箱内盛汽干秤) 甘草(半斤为末) 蜜(银器盛重汤内熬以绢袋滤过秤取四斤)上六味,将蜜分作九分,每一分拌乳香等,入新竹筒内盛,大竹可三四枚盛了,次用新桑白皮扎塞定筒口令密,以黑豆大麦水拌,铺在大甑底,上坐竹筒,次又以豆麦盖覆过,竹筒再盖覆如法,慢火炊一日,三四次添水,炊至夜,取出筒,倾药出,以瓷器盛了,入焙笼内火焙一夜,或未干又焙,令极干,再取蜜一分拌药令匀,又以新桑白皮塞口了,再入水洒拌豆麦令匀,又根据前再炊一日,如前用热水洒三四次,炊一日至夜,根据前取焙之,如此九炊九焙,放干成煎,每服抄一大匙许,仍须先均作一百二十服,须先服药床,如要服药床,即忌盐醋,如要治中风瘫缓,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涩神昏者,分作一百四十服,亦须先服药床。
住食药床法白茯苓(去黑皮一两) 大麦面(半斤) 桑根白皮(一两)上三味,同捣罗为末,拌匀和作面剂,煮作棋子,淡吃,服此一斤四两,是早晚两次服,半月计面一秤,药计六十两,充为药床,半月后,方得吃金简煎,金简煎每用温酒调服,如日内饥,即得服酒一盏或两盏,如渴即饮一两盏温水,睡眠自在。
去三尸,亡虫丸方紫菀(去苗上醋煮熟焙半斤) 射干(一钱) 白龙骨(半两)上三味,先将紫菀捣末,次捣射干白龙骨,和匀为散,每日服一钱匕,空心甘泉水调下,念三尸名,即尸亡矣。
去三尸,洁腑脏,镇七魄,明耳目,广福延龄丹方丹砂(研如粉) 雄黄(研如粉)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各二两) 白术 乳香(研细各四两)上六味,各捣研为末和匀,入银器中,用蜜和如稀膏,以油单封口,又以水和白面,裹器物外,浓两指许,每日于饭上炊,候饭熟取下,如此半月,如药干,更入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二十丸,忌羊血,其功甚大。
轻身壮阳,却老还童,去三尸,下九虫,除万病,神仙巨胜丸方巨胜(酒浸一宿九蒸九曝) 牛膝(酒浸切焙) 巴戟天(去心) 天门冬(去心焙) 山芋熟干地黄(焙) 柳桂(去粗皮) 酸枣仁 覆盆子 菟丝子(酒浸别捣焙干) 远志(去心)菊花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上一十四味,拣择净,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温酒下二十丸,服一月,身轻体健,万病不侵。
轻身延年,除百病,去三尸,青元子返童散方天门冬(去心焙)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 白菊花(各六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日温酒或饮,调下三钱匕,不拘时候,服三年觉身轻。
去三尸百虫,美颜色,明耳目,神仙雄黄丸方雄黄 松脂(等分)上二味,择雄黄如鸡冠色,不杂砂石者,先捣研罗极细,次以松脂和杵为丸,如弹子大,每旦以酒研下一丸,服至十日,腹中三尸百虫自下,面上紫黑皆除,服及一月,百病自瘥,耳目聪明,久服致神仙,常须洁净,勿损药方。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导引上
论曰: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 则形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传曰: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故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
夜半子少阳之气生于阴分,修生之士,于子时修炼,古人一日行持,始于子,一岁功用起于复。
转胁舒足混元经云:戌亥子三时,阳气生而人寐,寐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不厌缩,觉不厌伸,故阳始生则舒伸转掣,务令荣卫周流也。
鼓腹淘气淘气诀,闭目仰面,举腰脊,鼓气海中气,使内外转,吐而去之,不使耳闻,一九二九止,若五脏三焦壅,即以六气治之,所谓嘘呵呼 吹嘻是也,嘘属肝,呵属心,呼属脾,泗属肺,吹属肾,嘻属三焦,导引家不经师授,大月从嘘为顺行,小月从嘻为逆行,以理推之,不应如是,大抵六字泻而不补,但觉壅即行,本脏疾已即止,岂可逐日行之,古人有言,六气出不可过,过则伤正气。
导引按跷踊身令起,平身正坐,两手叉项后仰视举首,左右招摇,使项与手争,次以手拔脚梢闭气,取太冲之气(太冲穴在大趾本节后二寸骨罅间陷者是),左挽如引弓状,右挽亦如之,左洞真经按摩篇云,叉两手,乃度以掩项后,仰面视上,举首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令人精和血通,风气不入,能久行之无病,毕,又屈动身体,伸手四极,反张侧挈,宣摇百关,为之各三,华佗别传云:人身欲得劳动,但不当自极尔,体常动摇,谷气得消,血脉流通,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形体亦然,真人按跷,盖取诸此,元道经云: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开。
捏目四太上三关经云: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两 ,闭气为之,气通即止,终而复始,常行之,眼能洞见,又云:导引毕,以手按目四 ,三九遍捏,令见光明,是检眼神之道,久为之,得见灵也。
摩手熨目捏目四 毕,即用两手侧立摩掌如火,开目熨睛数遍。
对修常居内景经云:常以两手按眉后小穴中,二九,一年可夜书,亦可于人中密行之,勿语其状,眉后小穴,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晕,和莹精光,长珠彻瞳,保炼目睛,是真人坐起之道,一名真人常居,真人所以能旁观四达,使八遐照烛者,实常居之数明也。紫微夫人曰:仰和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两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两眉之角,是彻视之律梁,鼻下人中,是引灵之上房。
俯按山源紫微夫人云:俯按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侧在鼻下小谷中也,楚庄公时,市长宋来子,洒扫一市,常歌曰:天庭发双华,山源障阴邪,清晨按天马,来指太清家,真人无那隐,又以灭百邪,常歌此乞食,一市无人解其语者,宋来子西岳真人冯延寿,周宣王时史官也。
手为天马,鼻为山源,每经危险之路,庙儿之间,心中有疑忌之意者,乃光反舌内向,咽津一二遍毕,以左手第二第三指,捏两鼻孔下人中之本,鼻中隔孔之内际也,鼻中隔孔之际,一名山源,一名鬼井,一名神池,一名魂台,捏毕,因叩齿七遍,又以手掩鼻,手按山源,则鬼井闭门,手薄神池,则邪根分散,手临魂台,则玉真守阙,于是感激灵根。天兽来卫,千精震伏,莫干我气,此自然之理也,鼻下山源,是一身之武津,真邪之通府,守真者所以遏万邪,在我运摄云耳。
营治城郭消魂经云:耳欲得数按抑,左右令无数,使人听彻,所谓营治城郭,名书皇籍。
击探天鼓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常欲其声壮盛,相续不散,一日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
拭摩神庭真诰云:面者神之庭,发者脑之华,心悲则面焦,脑减则发素,太素丹经云:一面之上,常欲得两手摩拭之使热,高下随形,皆使极匝,令人面色有光泽,皱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所谓山泽通气,勤而行之,手不离面乃佳也,颖阳书云:发宜多栉,齿宜数叩,液宜常咽,气宜常炼,手宜在面,此五者,所谓子欲不死,修昆仑矣。
上朝三元真诰云:顺手摩发,如理栉之状,使发不白,以手乘额上,谓之手朝三元,固脑坚发之道也,头四面,以手乘顺就结,唯令多也,于是头血流散,风湿不凝,黄庭经云: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在其中。
下摩生门黄庭经云:面部水王对生门,生门者脐也,闭内气,鼓小腹令满,以手摩一周天。
栉发谷神诀,凡梳头勿向北,梳欲得多,多则去风,多过一千,少不下数百,仍令人数,太极经云:理发欲向王地栉之,取多而不使痛,亦可令待者栉也,于是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太素经云: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气,散行风湿也,数易栉,更番用之,亦可以梳就结,不须解发也。
运动水土真诰云:食勿过多,多则生病,饱慎便卧,卧则心荡,学道者当审之,登真秘诀云: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但食毕须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水土即脾肾也,自然饮食消化,百脉流,五脏安和,养生论云:已饥方食,才饱即止,每食后,常服三黄丸,又曰:他人须绝欲节晚食,道引般运,行之三年,自无疾病,然后减谷食面,以遣谷气,渐渐胎息休粮,从粗入细,不可顿也,申未之间,时饮酒一杯,止饥代食,酒能淘荡阴滓,得道之人,熟谷之液,皆所不废,酒能炼人真气,灵剑子服气经云:酒后行气易通,然不可多及大吐,反有所损。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导引下
太上混元按摩法两手捺 ,左右捩肩,二七遍。
两手捻 ,左右扭身,二七遍。
两手抱头,左右扭腰,二七遍。
左右挑头,二七遍。
一手抱头,一手托膝,三折,左右同。
两手托头,三举之。
一手托头,一手托膝,从下向上,三遍,左右同。
两手攀头下向,三顿足。
两手相捉头上过,左右三遍。
两手相叉托心,前推却挽,三遍。
两手相叉着心,三遍。
曲腕筑肋挽肘,左右亦三遍。
左右挽前后拔,各三遍。
舒手挽项,左右三遍。
反手着膝,手挽肘,覆手着膝上,左右亦三遍。
手摸肩,从上至下使遍,左右同。
两手空拳筑,三遍。
外振手三遍,内振三遍,复手振亦三遍。
两手相叉,反复搅,各七遍。
摩扭指,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