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276 页/共 402 页
一方:用枯矾和盐研末,以箸头点入喉,干掺悬痈肿痛处,良。
《灵苑方》:治急喉痹逡巡不救,用皂角去皮子生用,半两为末,以筋头点少许于痛处,更以醋调药敷项下,须臾便破血出愈。
又方:治喉痹并毒瓦斯,以生姜二升捣取汁一升,入好蜜五合,慢火熬至八分。每服一合,日三五次。
《集验方》:治缠喉风及喉痹、走马牙疳,用蚕蜕纸不拘多少,烧存性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无时含化一丸,咽津,效。牙宣者,揩牙上。
又方:治喉中乳蛾,用大鲜鱼胆汁,搜和官粉藏之。每用少许,箸头点喉中,蛾即退。
又方:治缠喉风,以生白矾研细末,冷水调下二钱。
又方:治喉项肿,不下食,以生韭细捣,敷项上,效。
本草方:治喉痹初起肿痛,用硼砂含咽津,效。
又方:治热痰喉痹,用萝卜汁和皂角浆水饮,吐之愈。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针灸法
喉痹,《内经》灸刺有二,今以经脉所过咽喉取之验者,及他病相干,而致喉痹,取之者,通有六经也。喉前痛,取手足阳明脉。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曰:足阳明胃脉,从人迎前下人迎附喉咙,所生病者,头肿、喉痹。视盛虚寒热,陷下取之。又曰: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取之所别也。
喉痹能言,取手阳明。经曰:大肠手阳明脉,所生病者,喉痹。视盛虚寒热,陷下取之。
喉痹,取手少阳。经曰:三焦,手少阳之脉,上项系耳后,是动则病咽肿喉痹。视盛虚寒热,陷下取之。
又云:邪客于少阳之络,令人喉痹,刺手中指、次指爪甲,去指端如韭叶,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故喉之后痛者取之累验也。
肾足少阴之脉,上贯肝膈,循喉咙。窦汉卿谓: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痹塞是也。
(些二经脉所过,咽喉之地者也。)太陵穴,因他病相干致喉痹者取之。经云:心咳之状,喉仲介介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取心之俞,则太陵是也。
喉痛取足少阴肾。经曰:肾,足少阴之脉,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嗌干舌痛。又云:嗌中痛,不能纳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嗌痛,取手太阳小肠。经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视虚实寒热,陷下取之也。
天柱 天突(上穴并治喉肿、喉痛、不能言。)三间(治喉痹,咽如梗。) 行间(治喉痹气逆,咽如扼状。)少产(治喉痹,三棱针剌出血,立愈。其穴在两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合谷(治喉痹,针五分,立愈。) 阳谷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或灸三狂,或刺出血,治喉痹。男灸左,女灸右。)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导引法
治喉痹,就令患人将手大拇指第二节屈蜷,急令张口,勤勤坚咬,其气通畅,血丝自散,肿亦消矣。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诸物哽喉
陈无择云:治哽之法,皆以类从,如颅 豺獭治鱼骨哽,磁石治针铁哽,发灰治发哽,狸虎治诸骨哽,亦各从其类也。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诸物哽喉
凡物哽者,盖以食入喉而物不顺,致物刺住而不能下,推之以理,反而上出则为顺焉。为治者,即当涌吐,乘其饮食之出而上送,此其顺而易为,如拔刺之法也。若刺之深者,必欲推下,非惟理势不能延迟,日久则咽喉渐肿,其刺愈深,腹中饮食消尽,虽欲涌吐而无推送之物矣,欲食而不能下。如此因循,多致不救。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诸物哽喉
一方:治骨哽不得出,砂仁、甘草为末,绵裹含,徐徐咽津,久随痰出。
《古今秘验》方:治骨哽横喉中六七日不出,取鲤鱼鳞皮烧为末,以水调之,即出。末出,再服。
一方:治鱼骨哽,小嚼韭白令柔,以细绳系,口中吞韭到哽处,引之,哽骨即随出,验。
一方:治鱼骨哽,用水一盏,自默从左眼睛于水中书龙字服之,不过二盏,则下。
小儿遇哽,大人如前书水中服之妙。
一方:用山栗红果,独根向下者取来,与玉簪花根同捣自然汁,用竹管灌入喉中,不可着牙,着牙则牙化。
(山栗果则山楂是也。)一方:误食鱼骨,久而不出,以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哽出。
陈氏方:治鸡骨哽,以鸡汁化哽药下,或食饧糖一大块,满吞下。
又方:用狸骨烧灰,调下少许,效。
一方:治鱼刺哽,用獭爪爬喉咙下,其骨自下。或用獭骨含口中即下。有用金凤花子嚼烂噙下,无子用根,捣烂绞汁下。
一法:用鱼骨顶在头上,咳声则出。又法,用本鱼骨,左右手反复掷背后,立出。
《外台秘要》:治鱼骨哽,口念鸬 七遍,用水嗌下。
又方:用萱草根捣取汁吞之,立下。
又方:用蔷薇根为末,水调方寸匕。
又方:治诸骨哽,以野苎根捣烂如泥,用龙眼肉大化下。如被鸡骨哽者,以鸡羹化下,如鱼骨哽者,以鱼羹化下。
又方:用楮实子捣汁服。
《衍义》方:治鱼骨哽,用橄榄,味涩,食久味甘,嚼汁咽下。
《斗门方》:治骨哽,用鹿角为末,含咽津下。
又方:治发哽,用旧木梳烧灰,酒调下。
丹溪方:食鱼骨下肚内刺痛,煎吴茱萸汤一盏饮之,骨软而出。或用好米醋饮半盏,亦软而痛止。
一方:治误食麦芒刺入喉中,将鹅倒提,口流涎,以碗盛之,饮少许,即随涎而下。
一方:治蔑刺入喉,用多年竹篱棍,急流水煎汤服。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诸物哽喉
山居溪食吞铜钱在喉,用生茨菰捣汁呷饮。
《外台》方:治误吞钱并金银物在喉,以胡粉一两捣硝石少许服,作二服。如吞金银在腹中,服此俱消下。
又方:治钱哽,艾一把,水五升煎一升,顿服便下。
钱氏方:治误吞钱,百部根四两,酒一升,浸一宿,温服一升。
葛氏方:洽误吞钗,取韭黄晒令萎黄,煮熟勿切,食一大束,即下。
一方:治鱼骨竹木等物哽咽不下,用象牙屑为末,水调一钱服。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诸物哽喉
道藏经咒法:咒曰:吾请老君东流顺水,老君奉敕摄摄摄法毒水。吾托大帝尊不到,称吾者,各各现帝身,急急如律令!奉敕摄。一气念遍。又以左手屈中指、无名指,作三山印,上坐净水一碗,右手掐卯文,作金枪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象地,右手象天。虚挽虚车,九次为定。左足横,右足坚,作丁字立,如法作。望日月灯火,取气一口,吹在盏内。此法百无禁忌,用法之时,以正神气是也。
神方咒法:治骨哽急无药处,用新汲水一盏,咒曰:吾顺东流,岂毒业。一气念七遍,急急如律令。摄望日月灯光,收气,吹入水中,令患人大吃三口水,须臾即下。
九龙入洞法:左手掐三山诀,捧净水一盏,向东,右手掐剑诀,写云龙鬼三字于水内。念咒云:此盏化为东洋大海,咽喉化作万丈深潭,九龙入洞之法,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吞法水一口,哽随化。令人每用寸长竿竹九节置口中,如法吞,若无物。
凡治哽所伤之物下咽,不可便与米汤、米饭吃,恐米粒入疮口中。且吃羹数日,为羹前咒,能治一切诸物、诸骨并丝丝发缠喉不下。《内经》曰:不因气动,而生病于外者,用《藏经》咒法治之是也。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治案
《医说》:一儿误吞钓鱼钩在喉,诸医不能措手。一人偶见吞钩虽在喉,钩线幸在外,遂以意疗,用数珠子穿在钩在线,逐个送喉中,以数珠底钩顶其利嘴,一掣而钩上出,遂获安。此亦意见也。
子和治一兄,误吞钱在喉不下,诸医不能取。戴人思得一策,以净白表纸卷实如箸,以刀从横乱割其端,用作 之状。又别取一箸,缚针钩于其端,令不可脱,先下咽中,轻提轻抑,一探之,觉钩入其钱窍,然后以纸卷纳之咽中,与钧尖相底,一掣而出。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
病机叙论
《灵枢经》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冽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浓,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又曰:头面者,诸阳之会也。
《难经》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诸阳脉皆上头,故令面耐寒也。又云:手足六阳之经,皆上至头而走。足阳明胃之经,起鼻交 入齿中,侠口环唇,循颊车上耳门前过客主人穴。若胃中风热上攻,令人面肿,或面鼻色紫,风刺瘾疹,或热或寒,当分虚实寒热调治之。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
病机叙论
经曰:面热者,足阳明病热,面寒者,为胃寒。阳明胃经气盛有余,则身以前皆热,况其人素食膏粱,积热于胃。阳明经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目,故面热之病生矣。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加黄连二钱、犀角一钱,疏下二三行,彻其本热,次以升麻加黄连汤,去经络中风热上攻。如此,则标本之邪热退矣。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
病机叙论
面肿与浮,最宜分别。肿则为实,因风火上炎,红肿而热,或接而痛。此邪有余,脉必躁急紧实,当用防风通圣散之类,散而泻之。
面浮则为虚,因脾伤劳后,饮食失节,水土不调,脾气输散不常,肺气传布失度,故面虚浮,眼下如卧蚕之状,或有气喘,皆其候也。此正气不足,脉必虚弱,或浮而无力,当用实脾散,顺气消导分利之。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
病机叙论
《难经》云:肝外证,面青,喜洁、善怒;心外证,面赤,口干,善笑;脾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肺外证,面白,善嚏,善愁,不乐,欲哭;肾外证,面黑,善恐欠。久病患面色转黄,此欲愈也。病患面红,难愈;不病患面色红,有肺火;瘦人面红,血虚有火。瘦人面白,色如枯骨,此血虚气弱,当防痰火,病作,亦难治。女人面两颧颊红色,名曰带桃花。此肺金燥火所乘,心火克肺,大肠膀胱无荫,故多淫而无子。女人面色青者,性恶,多怒;面黄者,乃脾胃湿热;病黄而兼青色者,为木克土,主死不治。不病患面色如灰尘,眼下青黑,即有病,至不能治。病应愈,面色如煤不开者,终必死。
卷之六十六 面部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