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274 页/共 402 页
北枣丹 治走马牙疳。
北枣(去核)每个内入信一厘烧存性,研细,每以些少敷患处。
三仙散 治走马牙疳,一时腐烂即死。
妇人溺桶中垢(白者火 ,一钱) 铜绿(三分) 麝香(一分)上为极细末敷齿上,不可太多。
卷之六十四 齿候门
药方
(《本事》)取牙不犯手凡齿不便,要取去用此。
草乌 荜茇(各半两) 川椒 细辛(各三两)上为细末,每用少许点在患牙内外,一时其牙自落。
又方取牙自落。
白马蛆(用夏月白马头一个,候臭腐自蛆,以大者四十九条,晒干同药为末)蜈蚣(一条) 良姜 细辛 草乌 荜茇 胡椒(各二钱)上为细末,用少许贴患处内外,须臾其牙自落。
卷之六十四 齿候门
药方
《道藏经》方:治牙齿动摇血出不止,用白蒺藜不拘多少捣为细末,每日擦牙及患处,极效。
一方:治打伤牙动,用蒺藜根烧灰贴动牙即固。
又方:治气虫牙痛,用良姜煨热,咬患牙,痛即止。
又方:治风热上攻牙齿疼痛,以 草霜后收之,晒干为粗末。每用三钱,以滚汤泡,任意漱之,醋煎尤妙。
一方:治风虫牙痛,以菖蒲抵牙痛处咬定,或塞缝亦可。
又方:霜后老丝瓜烧灰存性为末,擦之效。
《千金方》:治牙疼,以苍耳子不拘多少水煮浓汁,热含漱之。茎叶亦可,或入盐亦佳。
又方:治虫牙痛,用藜芦为末塞牙孔中,勿令咽汁,有涎即吐出。大有神效。
又方:治牙齿疼痛,以独蒜火煨极热,切断,乘热熨其痛处,冷即易之。亦治虫牙,尤妙。
又方:治牙齿生虫,江南墓置草叶似白杨大,牵蔓:采无时。取三四钱浓煎汤点眼中,须臾引虫出,如三四分发丝长,大一二分者有之,置水中能动。牙痛久者虫头黑,新者虫头红。
又方:治牙龈宣露,每日以盐末擦牙,后用汤漱之愈。久后牙坚固。
《外台秘要》:治风虫牙疼,用鹤虱以醋擂烂,入盐少许漱口,良久吐出,又含又吐,其痛即止。
又方:治牙肿痛不可忍及口气,用细辛煮浓汁噙,乘热漱吐之。
又方:治牙齿腐烂,用棘针二百枚,水二盏煎一盏,频频噙漱。
又方:治牙齿疼痛,用雄黄末蜜丸如枣棘,塞齿缝中。
又方:治虫牙,用杏仁烧,烟未尽研如膏,绵裹塞孔中。
又方:治牙痛诸药不效,用甘草浓煎汁,噙漱三五次定愈。
又方:治诸般牙痛,用香附子、生艾叶等分,浓煎汤漱之。
《千金翼方》:治牙齿痛。用鲜李根取白皮细切,水煮浓汁半碗漱口,含之良久,吐出又含,痛止绝根。
又方:用苋菜茎烧灰为末,擦牙痛处,效。一方用茄蒂烧灰为末,搽患处。
又方:用胡荽子浓煎汁含之。
广利方:用槐白皮一握锉,醋一升煮去渣,入盐少许。温含之,日数易之,愈。
又方:用猫儿眼草一握捣烂,汤泡去滓。
又方:治牙痛用黑豆一撮、葱白三茎、艾叶一握、川椒数十粒,井花水一碗煎七分,就热噙漱。
又方:用良姜一块、全竭一个为末,先以酸浆漱牙,次以药末擦之,流出水即愈。
又方:治齿痛,用青蒿一握,水一碗煎半碗,温漱之,痛即止。
又方:治食酸物多而齿楚者,用胡桃肉细嚼解之。
丹溪方:治齿痛,吴茱萸煎酒含之愈。
固齿极妙:每日擦牙,用香附子炒熟、大黄煨各一两,以橡斗子二十个,内取十八个装满食盐,于抄器内单摆开,瓦盖烧存性,与生橡斗二个并香附子、大黄同为末,每日擦牙、掠髭鬓。
又方:用仙灵脾不拘多少为粗末,煎汤漱。
卷之六十四 齿候门
药方
上齿痛,取足阳明经,下齿痛,取手阳明经。经云:大肠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是动则病齿痛头肿,(视盛虚寒热陷下取之。又云:足阳明脉入上齿,针灸齿痛病各取之。)足内踝二尖(治上牙痛,灸之。)足三里(二穴,在足阳明经膝下三寸, 骨外大筋内陷中,灸四十九壮,治上齿痛者,灸之愈。)手三间(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经穴,灸七壮,治下齿痛者,灸之愈。)列缺(二穴,一名童玄,在手太阴肺经与阳明经相连,叉手取穴,中手尽处,看其浮脉丫叉之间,灸七壮,痛立止,永不再发。)合谷(二穴,治齿龋痛,灸之。) 内庭(治齿下痛,针灸皆可。) 阳谷(治上牙。) 太渊(治风牙。) 肩 (二穴,取法见中风门。灸七壮,随左右灸之。)耳垂下尽骨上穴(灸三壮痛即止,如神。)一法(治一切牙痛,以草量手中指至掌后横纹止,将折作四分,去二分,将一分于横纹后量臂中,灸三壮,随左右痛灸之。)
卷之六十四 齿候门
药方
一法:常向本命日,栉发之始,叩齿九通。阴咒曰:大帝散灵,五老反真。泥丸玄华,保精长存。左回拘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练,百疾愈因。咽唾三过,常教行之,使齿不痛,脑不痛,发不白。
一法:向东坐不息四通,上下琢齿三十六,治齿痛。
一法:凡人觉脊背皆崛强,不问时节,缩咽膊,仰面努膊,并向上头左右两向按之,左右二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用之三七遍,除寒热疾,脊腰头项痛,风痹,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终尽除也。
卷之六十四 齿候门
治案
张子和治泽州李结之,忽犯牙痛,皱眉不语。一客见之,曰:何不乐也?曰:牙痛。客曰:予曾闻戴人云!阳明经邪热有余也,宜大下之,乃付舟车丸七十粒。服毕,为支留饮药为盐酒所发,吐之,吐毕而痛止。患者大服,曰:戴人神仙也!不三日复痛,再服前药百丸,下数行遂愈,不复作。
丹溪治一妇人,年三十余,病齿痛不可忍,口吸凉风则暂止,闭口则复痛,此阳明湿热为患也。用黄连、胡桐泪苦寒、薄荷、荆芥辛凉,四味治湿热为主。升麻苦平,行阳明经为使。牙齿骨之余,以羊 骨补之为佐。麝香少许为引用,共为细末。擦之,痛减半。
又以调胃承气硝加黄连治其本,下二三行而止,遂不复作。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病机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是厥阴风木,一阳是少阳相火,风火结郁咽喉,不散则成痹矣。)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原病式》曰:喉痹,不仁也,俗作闭,犹闭塞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
李东垣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一虚,则相火随起,而喉等异病作矣。咽喉之与会厌,《内经》谓之吸门,咽以纳气,喉以纳食,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阖。
掩其食下,不掩之则喉错,必舌抵上 ,则会厌能闭。其咽通主饮食,司呼吸升降,为人身之橐 ,紧关之门户也。若夫卒然浆水不入,言语不通,死在须臾,诚可惊骇,俗谓双乳蛾、单乳蛾,古方通谓之喉痹,皆相火冲逆耳。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病机
张子和曰:咽喉诸病,一言可了者,相火是也。学人各详其状,别名一十八证:一曰单乳蛾,(其形圆如小箸头,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生于关下者难治。)二曰双乳蛾,(其形亦如箸头大,生两个,在喉关两边。生关下者亦难治。)三曰蝉舌风,(又名子舌。自舌下再生,今人谓之重舌是。)四曰牙蜞风,(牙龈上肿盛,聚毒成疮者是也。)五曰木舌风,(其形肿大,如木不能转动是也。)六曰舌黄,(舌上肿痛色黄者是也)。七曰切牙噤口风,(其状牙尽作胃,口噤不开是也。)八曰鱼口风,(如鱼吸水者不治。)九曰聚毒塞喉风,(喉关聚毒,涎唾稠粘,咯吐难出。)十曰悬蜞蛊毒风,(一喉肿,食而不能咽水,外形肿如鸡卵者是也。)十一曰抢食风,(又名飞丝毒。口中因食肥腻脍炙之恶物发泡。)十二曰猎颊风,(其证牙床痛,连腮颊俱肿是也。)十三曰缠喉风,(风自颐边过头下,赤色,发寒热者危。)十四曰松子风,(口内满喉赤如猪肝,张口吞物则气逆,饮食不能,喉响者难治。)十五曰崩砂脱口风,(上下龈舌下肿赤,口内作 ,如阳热甚者,牙根烂齿脱。)十六曰连珠风,(舌下起泡一个,须臾又起一个,或连起五七个,如贯珠者。)十七曰蜂子毒,(或在腮脸洋烂,或在喉关舌不作,其色黄如蜂。)十八曰走注瘰 风。(其状颈项结核,皮肤亦肿。恶寒发热,状若伤寒是也。)此十八证外,有喉痹暴发暴死者名曰走马喉风,又曰锁喉风。虽其名状不同,要皆热甚生风,风火急变自然疾速,故暴发而暴死也。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病机
十八证之外,又有尸咽证,此为阴阳不和,脾肺壅盛,风热毒瓦斯不能宣通,故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痛,如 之候也。谷贼者,稻芒强涩,藏于米而误食之,滞于咽间,不能传化,故风热并聚,与血气搏,遂令肿刺,如咽嗌之生谷刺也。有 积聚毒肿,谓之悬痈。甚有肿大塞咽,不能下食,是亦咽喉急证。若不速治,皆能杀人。抑亦暴疾,热气使之然也,学人不可不知。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病机
喉为饮食之关所系,病喉痹,多起饮酒太过,辛辣肥甘之毒郁积壅滞,为痰生热,热生风,呕吐咯咳伤咽系,枯槁饮食不下。甚者痰塞,不通声而速死,故曰锁喉。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病机
庞氏曰:经云伏气之病,古方谓之肾伤寒,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毒瓦斯于少阴经,始初不病,旬月乃发,脉微弱,法当以伤寒治,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利。一种天行时瘟,咽痛项肿,名曰虾蟆瘟,又名鸬 瘟。此证亦甚凶恶,十不救一二。凡此,宜于各类求之。
东垣有普济消毒饮,治瘟喉痹百发百中,速效。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病机
经曰:阴病极有虚火,喉痹,此多不治。治法即蜜附子是也。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脉侯
两寸脉浮洪而溢者,喉痹。脉微而伏者,不治。喉痹,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治法
子和云:喉痹病,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宜吐痰,后复下之,上下分消而愈。又甚者,以针刺去血,然后用药吐下,此为治之上策。若人畏委曲旁求,瞬息丧命。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云:火郁发之。发,散也,故云吐中有发散之义。出血者,亦发散之端也。治斯疾者,毋执缓方、小方而药之,曰吾药乃王道,不动脏腑。又如于出血,若幸遇疾之轻者而获愈,疾之重者循死矣,岂非误杀也耶?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
治法
凡喉痹甚者、重者,宜用吐法,或用桐油,或灯油脚,以鹅翎探吐之。轻者用新取园中李实根煎汤噙之,更研烂敷顶上。(本草有云李实根治喉痹。)或用射干,捣逆流水吐之。缠喉急证,皆属痰热,又宜探吐之。白矾、胆矾吹入喉中,吐痰极速。
喉痹,微者以酸软之,甚者以辛散之;痰结者吐之,甚而急者砭出血之;人火以凉治之,龙火以火逐之。(凉剂热服是也。)
卷之六十五 咽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