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279 页/共 402 页
卷之六十七 瘦瘤候
药方
天突(治一切瘿瘤初起者,灸之妙。穴在结喉下宛宛中,三七壮。)肩 (左膊骨头肩端两骨间陷宛中,举臂取之。男左灸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灸十八壮,左十七壮。耳后两发际亦可灸) 会 天府 冲阳 气舍(以上穴治瘿瘤,并灸。)
卷之六十七 瘦瘤候
药方
《太平圣惠方》:治瘿气结核、 肿硬。用昆布一两,洗去盐,干捣为末。每服一钱,绵裹,于好醋中浸过,含咽津,药味尽,再含之。
《肘后方》:治项下卒结囊欲成瘿。用海藻一斤,洗去盐,浸酒饮之,不可间断,须要时时饮二三杯,有酒气方妙。
《深师方》:治瘿气。取鹿腌子以酒浸,炙干内酒中,更令香,含咽汁,味尽更易,十具愈。
《外台秘要》:治咽,用猪肺管上团肉一块,新瓦焙,临卧酒下。
又方:治瘿极效。用黑牛或 牛喉内巧舌并咽喉脆骨二寸许,一寸连两边扇动脆骨,或烧或煮熟。临卧仰睡顿服,巧舌多嚼多噙一会方咽,其人容貌必瘦减而瘿自消矣。不二三服,极效。
又方:用自然铜贮水瓷中,逐日饮水皆用瓮内之水,其瘿自消。或火烧烟气久吸亦可。
又方:用琵琶 勒瘿瘤根,极效。
卷之六十七
结核门(独形而单核者为结核。)
经曰:瘤气结核,皆属于热。
《原病式》云:结核为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不须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也。
丹溪云:结核在项、在臂、在身如肿毒者,多在皮里膜外,是湿痰流注,作核不散。
若结核在颈项,久而不散,多成瘰 ,必早治之为妙。人多忽略,致成痼疾,久废调理。
卷之六十七 结核门(独形而单核者为结核。)
药方
结核在项间或耳后僵蚕(炒) 大黄(酒浸) 青黛 腊胆南星(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嚼下。
又方 二陈汤加大黄(酒炒)、连翘、桔梗、柴胡、牛蒡子服。
结核在臂二陈汤加连翘、防风、川芎、酒芩、苍术、皂角刺、僵蚕。
滚痰丸 治结核,用盐葱汤吞服一钱,三夜消无迹。(方见痰门。)射干 治太阴、厥阴之积痰、结核,用射干磨油服自消,甚效。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病机
脉要精微篇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王注:阳脉而响应之不足,阴脉而响应之有余,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上下俱病是也。)《难经》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否?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荣于六腑者,何也?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而不息也。故阴脉荣于五脏,阳脉荣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而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戴氏曰: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碍,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为气之横格也。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病机
洁古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者甚热之气,格者甚寒之气,是关无出之由,故曰关也;格者无入之理,故曰格也。寒在胸中,遏绝不入;热在下焦,填塞不便。
云岐子云:阴阳易位,病名关格。胸膈以上,阳气常在,热则为主病;身半以下,阴气常在,寒则为主病。寒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浆不下,故曰格,格则吐逆;热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关,关则不得小便。胸中寒者,以热药治胸中之寒;丹田有热,以寒药治丹田之热;胸中有寒,丹田有热,上下之法,治主当缓,治客当急。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脉候
经曰,阳盛阴不得荣,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曰关;阴盛阳不得荣,故气口大四倍于人迎,曰格。
尺寸反者,阴阳交者,为关格,主死。
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
仲景云: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此为格。
陈氏曰:腑有邪则阳脉盛,脏有邪则阴脉盛。阴脉盛者,阴气关于下;阳脉盛者,阳气格于上,然而未至于死。阴阳俱盛,则既关且格。格则吐而食不下,关则一阴闭,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脏腑气和而相荣,阴不覆,阳不溢,又何关格之有?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治法
丹溪云:关格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宜吐者,二陈汤吐之,吐中便有降。
有中虚气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
一妇人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渐冷,无脉。凡一日与大承气汤一剂,至夜半大便通,脉渐安复,次日愈。此关格之病,极难治,今见愈者,惟此一人耳。
一妇人心脾痛后,大小便不通,皆是痰隔中焦,气滞于下焦。二陈汤加木通,初吃后煎滓,探吐。
卷之六十八 关格候
药方
(《局方》)六君子汤加升麻、枳实、栝蒌仁煎服。气虚脾胃弱而得关格之证宜服。
(丹溪)二陈木通汤 治关格饮食不下,二便不通。
陈皮(一钱) 半夏(八分) 茯苓(八分) 甘草(四分) 木通 滑石(各一钱)人参芦(钱半)上咀,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再煎探吐。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病机叙论
《内经》曰:北方黑色,通入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食苦以泄之。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病机叙论
凡人大便秘结,皆由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会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阴虚血耗,火盛人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燥结之证。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新产之妇气血虚耗,以致肠胃枯涩。体虚之人摄养乖方,三焦气涩,运掉不行,而肠胃壅滞,遂成秘结,诸若此,惟当养血滋阴,滑涩润燥,不可妄用通利之药,恐伤元气,耗散真液,秘结愈甚也。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病机叙论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则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为七冲门也。盖阴不可以无阳,水不可以无火。水火既济,上下相交,荣卫流行,自然润泽。若而幽门不通,则上冲;吸门不开,则噎塞。故云:燥秘不便,气不得上下者,治在幽门。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病机叙论
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风秘者,风痰燥结不通也。气秘者,气滞烦闷不通也。热秘者,内府积热,消耗津液,大便结燥不通也。寒秘者,年高脏冷,及 癖冷气结滞,大便不利也。湿秘者、湿热郁结,津液不行而秘涩也。所以病证不同,难以一例而施治也。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脉候
秘结脉,多沉伏而结。阳结脉沉实而数。阴结脉伏而迟或结。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治法
在西北,多为风燥所成,以疏风润燥为主。(搜风顺气丸是也;)在东南,多为湿热所致,以开结清热为要。(木香槟榔丸是也。)大抵审其人之虚实,察其脉之强弱,参而治之,罔有不当。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治法
凡病实热初然秘结者,脉实大而有力,宜以塞因通用之法,承气等汤通之可也。其病之久者,老人、虚人、及亡津之后,悉皆以润燥通幽之剂缓而图之,庶不有误,如润肠丸、通幽汤之属是也。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治法
血虚之人,大便结燥,脉大如葱管,而身发热,切不可发汗,汗之则重亡津液,结燥愈甚,而致死者有之。
卒以巴豆、牵牛峻剂攻下,暂得通快,必然再结愈甚,卒不能调,则亦重竭津液之过也。丹溪所谓古方通大便,皆用降气品剂,盖肺气不降,则大肠难传送,用杏仁、枳壳、沉香、诃子是也。又老人、虚人、风人津液少而秘者,宜药以滑之,用麻仁、胡麻、阿胶之属是也。如投以快药利之,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更生他病,何可胜言?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
治法
《活人书》谓:脾约证乃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用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使津流入胃,肠润结化而愈。丹溪曰:既云脾约,必阴血枯槁,内火燔烁,热伤元气,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窍母气以自救,夫金衰则上受木邪,脾失转输,肺失传化,宜其大便秘而难,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金行清化,脾土旺健,津液既润,大小肠何秘结之有?东垣云:注夏大便涩者为血少,血中伏火也,人参黄 汤加生地黄、当归身、桃仁泥、麻仁之类是也。
许学士治年老虚人便秘,只用火麻仁、苏子仁各半,研取汁服之,更煮粥食之,不必服药而秘愈。
食伤太阴,肠满,食不化,腹响然,不能大便者,以苦泄之。
凡脏腑秘结有虚实,治疗当审之。如实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涩,以搜风顺气丸、三黄丸、推气丸、千金丸、七宣丸、七圣丸之类下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浓朴汤主之。盖实秘,物也;虚秘,气也。
卷之六十九 秘结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