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 第 344 页/共 424 页
外因头风痛引目,脑脂热注忽失明;内因精伤不上注,左右相传渐渐盲。
或兼外因皆赤痛,内因不足补其精。
方剂:
【注】[1]内障初患,如同好眼,但视物常见五色花飞,昏而不明,如在雾烟之中,瞳中隐隐似翳,渐无精采射人,其瞳色或变黄、白、绿、乌、黑,浑红无定,久则成五风,内障之证也。
[2]黄风者,初病雀目,日久瞳变黄色,甚而如金,难治之证也。
[3]绿风者,初病眼前时见白花红花,头旋,两额侠鼻痛牵两目,日久瞳变浅绿如白之色。
[4]黑风者,初病与绿风相同,但时见黑花日久瞳变昏黑之色。
[5]乌风者,初病亦与绿风之证不异,但头痛而不旋晕,眼前常见乌花日久瞳变乌带浑红之色。
[6]青风者,初病亦与乌风相同,头虽旋晕而不痛,眼前常见青花,日久瞳变青色。
[7]其五风发病之源,黄风则发于脾经,绿风则发于肺经,黑风则发于肾经,乌风则发于心经,青风则发于肝经。
[8]然风虽有五,其致病之由则有二:一曰外因,必因头风,其痛引目上攻于脑,脑脂与热合邪,下注于目,而致两目忽然失明也,一曰内因,必因内伤脏腑,精气不上注于目,或先病左目,后及于右目,或先病右目,后及于左目,左右相传,两目俱损也。
[9]外因证属有余,多兼赤痛,当以除风散热为主;内因证属不足,多不赤痛,当以补精益气为主。
外科卷下\总纲
内障总名歌
条文:内障初患变五风,黄绿黑乌青圆冰,滑涩浮沈横散偃,黄心黑水枣花形雷头惊振及瞳缺,雀目高风胎患名,二十四证为内障,须当一一辨分明。
方剂:
【注】[1]内障初患,尚未失明之证也,久而变成五风之证。
[2]瞳变黄色者,名曰黄风。变绿白色,名曰绿风。变黑色者,名曰黑风。变乌红色者,名曰乌风。变青色者,名曰青风。
[3]圆者,圆翳也。
[4]冰者,冰翳也。
[5]滑者,滑翳也。
[6]涩者,涩翳也。
[7]浮者,浮翳也。
[8]沉者,沉翳也,又名深翳。
[9]横者,横翳也,又名剑脊翳。
[10]散者,散翳也。
[11]偃者,偃月翳也。
[12]黄心者,白翳黄心翳也。
[13]黑水者,黑水凝翳,亦名黑花翳。
[14]枣花者,枣花翳也。
[15]雷头者,雷头风变内障也。
[16]惊振者,因惊振而成内障也。
[17]胎患者,胎患内障也。
[18]此内障二十四证之总名也,须当一一分辨明白,以施治也。
外科卷下\总纲
天行赤眼歌
条文:天行赤眼四时生,传染热泪肿赤疼,受邪浅深随人化,驱风散热饮防风牛蒡将军羌赤芍,连翘栀薄草归芎。
方剂:驱风散热饮防风牛蒡子(炒研)大黄(酒浸)羌活赤芍药连翘栀子(炒)薄荷各一钱甘草五分当归尾川芎各一钱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一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注】[1]天行赤眼者,四时流行风热之毒,传染而成,老幼相传,沿门逐户赤肿涩泪,羞明疼痛,受邪浅深,视人强弱,强者先愈,弱者迟愈。
[2]宜用驱风散热饮,风盛倍羌防,热盛倍大黄。
外科卷下\总纲
外因为病歌
条文:外障皆因六气生,暑寒燥湿火与风,内热召邪乘隙入,随经循系上头中。
方剂:
【注】[1]此明外障受病之因也。
[2]外障者,从外而遮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也。
[3]外障之病,皆因六淫所感,然必因其人内热外蒸,腠理不密,相召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者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于目焉。
[4]其证:赤、痛、肿、涩、眵、泪、医膜遮睛也。
外科卷下\总纲
外障总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