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己任编 - 第 19 页/共 30 页

白术(君) 石膏(君) 羌活(臣) 防风(臣) 川芎(佐) 枳实(佐)   黄芩(佐) 知母(臣) 白芷(臣) 细辛(使) 甘草(使)   上为末。每服半两。水煎大温服。未解再作。   春倍羌活。夏倍芩知。季夏雨霪倍芷术。秋加桂枝五钱。冬加桂枝八钱或一两。   桂枝石膏汤   桂枝(君) 黄芩(佐) 栀子(佐) 升麻(使) 葛根(君) 白芍(臣)   生姜(引) 石膏(君) 甘草(臣)   此方夏至后代桂枝症用。若加麻黄半两。可代麻黄大青龙症用也。   上每服五钱。得汗停后服。   石膏汤   石膏(君) 柴胡(臣) 白芍(臣) 黄芩(佐) 升麻(使) 甘草(佐)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豉一合。煎八分热服。如三五服后。(当加未解二字)加知母一两。又未解。加大黄一两。   栀子升麻汤   生地(君) 栀子(臣) 升麻(使) 柴胡(臣) 石膏(佐)   上每服五钱。水煎顿服。不解更作。   白虎汤   石膏(君) 知母(臣) 生姜(使) 粳米(佐) 甘草(佐)   卷六 西塘感症(上)   感症本病   一二日后。或初起。症见目痛眉骨痛。鼻干不眠者。此阳明表症也。(邪在经)升麻葛根汤主之。   升麻葛根汤   升麻(臣) 葛根(君) 赤芍(佐) 甘草(使)   上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如见口渴烦躁。脉洪实者。去赤芍。合白虎汤。加柴胡一钱。酒炒黄芩去瓤连翘各钱许。胸膈胀闷者。配姜制浓朴酒炒黄连各一钱。小便不利。或短涩。或便时觉热与痛。脉洪弦者。合益元散或导赤散。   益无散   滑石(六倍) 甘草(一倍)   上甚者每服三钱。轻者每服二钱。   导赤散   生地(君) 黄芩(佐) 木通(佐) 甘草(臣)   上一方用黄连(使) (一方无黄连有淡竹叶。)   卷六 西塘感症(上)   感症本病   一二日后。或三四日内。耳聋胁痛呕吐。或寒热往来。脉弦长者。少阳症也。小柴胡汤和解之。   小柴胡汤   柴胡(君) 黄芩(佐) 人参(君) 半夏(臣) 甘草(臣) 生姜(引)   大枣(引)   脉不虚者去人参。(此方之妙。全在参甘两味。养汗以开玄府。犹之参苏饮之人参。助肺气以托邪。桂枝汤之甘芍。和营血以发卫。补中益气之参 。助升提以散表。均与补虚之义无涉。   若谓脉不虚者去人参。则此方之人参。似为补虚而用矣。每见粗工遇病。不辨内伤外感。阴阳表里。   辄曰小柴胡汤。及至处方。尽乘成法。不过用得方中柴胡黄芩半夏几味耳。其于仲景和解之本旨。不几隔靴搔痒乎。西塘此法。盖为火盛不宜火浮不宜者而立。殊属精细。然彼离法任意。妄自加减。而失制方本意者。反得执是以绳矣。故核论之。少阳主三阳之枢。邪入其经。汗吐下三法。   皆在禁例。然则邪何以祛之。必转其枢机。俾此经之邪。从阴来还之于阴。从阳来还之于阳。以分溃也。然转枢机必赖中气健运。中气健运。其资于人参甘草乎。)见口干或舌燥者。去半夏加花粉。(半夏燥而花粉则润矣。此两味却加减得甚妙。)膈胀者配朴连。烦渴者合白虎。心胸满闷者合小陷胸汤。(俗医一见心胸满闷。便呼为结胸。便与桔梗汤。有频频与之反成真结胸者。殊不知结胸乃因下早而成。未经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腑。症虽满闷。尚为在表。正属少阳部分。半表半里之间。宜用小柴胡汤对枳壳桔梗。如未效则以本方对小陷胸汤。一服豁然。其效如神。桔梗汤固谬。犹有开提之义。吾见世之治此症者。动用重降里药。不一而足。意谓满闷必破之坠之则宽。殊不知胸膈主天之分。清气所居。散邪必宣之升之。乃因势利导之旨。今之医者。昧此多矣。)   卷六 西塘感症(上)   感症本病   四五日后。痞闷烦热。口渴。或谵语。狂妄错乱。或连日夜不得假寐者。此正阳明病也。(邪已入腑)凉膈散主之。   凉膈散   栀子(君) 黄芩(臣) 连翘(臣) 薄荷(使) 大黄(佐) 玄明粉(佐)   甘草(使)   邪热甚者。配黄连解毒汤。小便秘或伤暑者。合益元散。恐伤血分。配生地当归丹皮血药一二味。   黄连解毒汤   黄连(君) 黄柏(臣) 黄芩(佐) 栀子(使)   卷六 西塘感症(上)   感症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