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 - 第 32 页/共 63 页

通噎膈,开关和胃。   北沙参(三两) 荷叶(去筋净,一两) 广陈皮(浸去白,一两) 茯苓(一两) 川贝母(去心,粘米拌炒,一两) 丹参(三两) 陈仓米(炒熟,三两) 五谷虫(酒炒焦黄,一两共为细末。每用米饮调下二钱,日二服。   逍遥散    (见类中。   卷三 噎膈   河间雄黄散   雄黄 瓜蒂 赤小豆(各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温水调,滴入狗油数匙,服下,以吐为度。吐去膈间小虫,随用五味异功散安之,续用逍遥散调之。   卷三   痢疾   古人治痢,多用坠下之品,如槟榔、枳实、浓朴、大黄之属。所谓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缠绵难愈,或呕逆不食,而成败症者,比比皆是。予为此症,仔细揣摩不舍置,忽见烛光,遂恍然有得,因思火性炎上者也,何以降下于肠间而为痢?良由积热在中,或为外感风寒所闭,或为饮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气不得舒伸,逼迫于下,里急而后重也。医者不察,更用槟榔等药下坠之,则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症初起之时,方用葛根为君,鼓舞胃气上行也。陈茶、苦参为臣,清湿热也。麦芽、山楂为佐,消宿食也。赤芍药、广陈皮为使,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也。制药普送,效者极多。惟于腹中胀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朴黄丸下之若日久脾虚,食少痢多者,五味异功散,加白芍、黄连、木香清而补之。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升提之。若邪热秽气,塞于胃脘,呕逆不食者,开噤散启之。若久痢变为虚寒,四肢厥冷,脉微细,饮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汤加桂温之。夫久痢必伤肾,不为温暖元阳,误事者众矣,可不谨欤!   卷三 痢疾   治痢散   专治痢疾初起之时,不论赤白皆效。   葛根 苦参(酒炒) 陈皮 陈松萝茶(各一斤) 赤芍(酒炒) 麦芽(炒) 山楂(炒,各十二两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煎,连药末服下,小儿减半。忌荤腥、面食、煎炒、闭气、发气诸物。本方加川连四两,尤效。   卷三 痢疾   朴黄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实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陈皮 浓朴(姜汁炒,各十二两) 大黄(酒蒸,一斤四两) 广木香(四两荷叶水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开水下,小儿一钱。   五味异功散    (即六君子汤除半夏。见类中门。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 痢疾   开噤散   治呕逆食不入,书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故用黄连。痢而不食,则气益虚人参 川黄连(姜水炒,各五分) 石菖蒲(不见铁,七分) 丹参(三钱) 石莲子(去壳,即建莲中有黑壳者) 茯苓 陈皮 陈米(一撮) 冬瓜仁(去壳,一钱五分) 荷叶蒂(二个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见中寒门。   卷三   泄泻   书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湿寒,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假如口渴、溺赤、下泻肠垢,湿热也。溺清、口和、下泻清谷,湿寒也。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食少、便频、面色 白,脾虚也。   五更天明,根据时作泻,肾虚也。治泻,神术散主之。寒热食积,随症加药。脾虚者,香砂六君子汤,肾虚者,加减七神丸。凡治泻,须利小便,然有食积未消者,正不宜利小便,必俟食积既消,然后利之斯为合法。   神术散    (见类中)   燥湿理脾,消积滞,为止泻之良药。湿热,加连翘;湿寒加炮姜、木   香砂六君子汤    (见类中)   治脾虚作泻。挟寒者,加姜、桂,甚加附子。   卷三 泄泻   加味七神丸   止肾泻如神。   肉豆蔻(面裹煨) 吴茱萸(去梗、汤泡七次) 广木香(各一两) 补骨脂(盐酒炒,二两) 白术(陈土炒,四两) 茯苓(蒸,二两) 车前子(去壳,蒸,二两大枣煎汤迭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   卷三   疟疾   疟者,暴疟之状,因形而得名也。经曰:阴阳相搏而疟作矣,阴搏阳而为寒,阳搏阴而为热。如二人交争,此胜则彼负,彼胜则此负,阴阳互相胜负,故寒热并作也。善治疟者,调其阴阳,平其争胜,察其相兼之症,而用药得宜,应手可愈。大法,疟症初起,香苏散散之,随用加减小柴胡汤和之。二三发后,止疟丹截之。久疟脾虚,六君子汤加柴胡补之。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举之,元气即回,疟症自止。书云:一日一发者,其病浅,两日一发者其病深,三日一发者,其病尤深。然而寒热往来,总在少阳,久而不愈,总不离乎脾胃,盖胃虚亦恶寒,脾虚亦发热也,疏理少阳,扶助脾胃,治疟无余蕴矣。   香苏散    (见伤寒太阳证。   卷三 疟疾   加减小柴胡汤   治疟症之通剂,须按加减法主之。   柴胡 秦艽 赤芍(各一钱) 甘草(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