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184 页/共 976 页

【酉集上】【言字部】 【正字通】古文訊字。註詳三畫。 【酉集上】【言字部】 【玉篇】古文信字。註詳人部七畫。 又人名。必、夫,見【宋史宗室表】。 谯 【酉集上】【言字部】 譙 〔古文〕誚【唐韻】才肖切【集韻】【韻會】才笑切【正韻】在笑切,□樵去聲。【說文】嬈譊也。【廣雅】呵也。【廣韻】責也。【增韻】以辭相責也。【揚子方言】讓也,齊楚宋衞荆□之閒曰譙。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言相責讓曰譙讓。【史記萬石君傳】子孫有過失,不譙讓爲便坐對案不食。【前漢高帝紀】樊噲亦譙讓羽。【師古註】譙讓,以辭相責也。【史記樊噲傳】作誚讓。譙誚二字古通。互詳誚字註。 又山水名。【山海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又【廣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音樵。樓之別稱也。【史記□涉世家】守丞與戰譙門中。【師古註】譙門,謂門上爲高樓,以望遠者耳。樓一名譙,故謂美麗之樓爲麗譙。譙,亦呼爲巢。所謂巢車者,亦於兵車之上爲樓以望敵也。譙、巢聲相近,本一物也。【莊子徐無鬼】盛鶴列于麗譙之閒。 又國名。【左傳隱二年杜註】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 又縣名。沛郡有譙縣。見【前漢地理志】。 又姓。譙周。見【後漢五行志】。 又通作樵。【前漢趙充國傳】部曲相保,爲壍壘木樵。【師古註】與譙同。 亦通作燋。【詩豳風】予羽譙譙。【毛傳】譙譙,殺也。【鄭箋】譙或作燋。 又【字彙補】視隹切,音誰。【史記衞綰傳】景帝立,歲餘不譙呵綰。【註】索隱曰:譙呵,音誰何,猶借訪也。 谰 【酉集上】【言字部】 讕 【唐韻】洛干切【集韻】【韻會】郞干切,□音蘭。【說文】詆讕也。【玉篇】誣言相加被也。【前漢文三王傳】王陽病詆讕置辭。【師古註】讕,誣諱也。又【谷永傳】滿讕誣天。【師古註】謂欺罔也。【春秋繁露】詰其名實,觀其離合,則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讕已。【註】讕,誣言相加也。 又【廣韻】逸言也。【唐書張亮傳】亮讕辭曰:囚等畏死見誣耳。【音義】逸言也。 又【廣韻】落旱切【集韻】【韻會】魯旱切,□蘭上聲。又【廣韻】【集韻】【韻會】□郞旰切,蘭去聲。義□同。 【說文】或作譋。【集韻】或作、諫。 谱 【酉集上】【言字部】 譜 【唐韻】【正韻】博古切【集韻】【韻會】彼五切,□音補。【說文】籍錄也。【廣雅】牒也。【玉篇】屬也。【釋名】布也,布列見其事也。【文心雕龍】總領黎庶,則有譜籍簿錄。譜者,普也。註序世統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詩序】以立斯譜。【孔疏】譜亦是序類。避子夏序名,以其列諸侯世及詩之次,故名譜也。【史記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前漢劉歆傳】歆著《三統歷譜》。【舊唐書經籍志】譜系以紀世族繼序。 又【集韻】或作諩。【春秋序】譜第。【註】譜,本又作諩。 【說文】本作□。 谲 【酉集上】【言字部】 譎 【唐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說文】權詐也。益、梁曰謂謬欺天下曰譎。【廣雅】欺也。【揚子方言】詐也。自關東、西或曰譎。【論語】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鄭註】詐也。【朱傳】詭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奇物譎詭,俶儻窮變。【前漢王吉傳】各取一切,權譎自在。【荀子大略篇】奉妒昧者,謂之交譎。【韓非子孤憤篇】此人臣之所以譎主便私也。【註】設詐謀以誑誤於主也。 又【玉篇】譎諫,依違不直言也。【詩國風關雎序】主文而譎諫。 又紆譎,曲折也。【前漢揚雄傳】超紆譎之淸澄。 又【博雅】譎恢美也。 又譎觚。義詳角部觚字註。 又【集韻】或省作矞。詳矛部矞字註。 又【讀書通】通作□。【易睽卦王註】恢詭譎怪。【釋文】詐也,乖也。本亦作□。【荀子儒效篇】譎德而定次。【註】謂斷□其德。譎與□同。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渠希切,音祈。小食也。或作嘰。 谳 【酉集上】【言字部】 讞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列切,音孼。議罪也。評獄也。【禮文王世子】獄成,有司讞于公。【疏】言白也。【□註】議□也。【前漢景帝紀】諸獄疑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師古註】讞,平議也。【後漢斐楷傳】州郡翫習,欲避請讞之煩。【註】廣雅曰:讞,疑也。謂罪有疑者,讞於廷尉也。【宋史選舉志】司馬光奏設十科舉士,十曰練習法令能斷請讞科。 又【廣韻】魚蹇切【集韻】【韻會】語蹇切。□孼上聲。又【集韻】魚戰切【韻會】疑戰切【正韻】倪甸切,□音彥。義□同。 【正韻】俗作谳。 谴 【酉集上】【言字部】 譴 【唐韻】去戰切【集韻】【韻會】【正韻】詰戰切,□音繾。【說文】謫問也。【廣雅】責也。【廣韻】怒也,讓也。【正韻】誚也。【詩小雅】畏此譴怒。【傳】罪責也。【戰國策】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爲祟。【註】謫問也。 又【揚子方言】譴,喘轉也。【註】猶宛轉也。 又【集韻】姓也。 谵 【酉集上】【言字部】 譫 【集韻】【韻會】□之廉切,音詹。多言也。 又病也。【本草綱目序例】心病譫妄煩亂。 又人名。汝譫,見【宋史宗室表】。 又【廣韻】徒盍切【集韻】敵盍切,□音蹋。或作□。又【集韻】達合切,音沓。又質涉切,音讋。與讘同。義□同。 【原】本作詹。【集韻】或作噡。 谶 【酉集上】【言字部】 讖 【唐韻】楚切【集韻】楚譖切【韻會】【正韻】楚禁切,□去聲。【說文】驗也。【徐曰】凡讖緯,皆言將來之驗也。【六書故】前定徵兆之言也。【釋名】纖也。其義纖微也。【史記趙世家】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於是出矣。【後漢光武紀】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註】讖,符命之書也。【晉書武帝紀】泰始三年,禁星氣讖緯之學。 又【集韻】叉鑑切,攙去聲。與懺同。悔也。○按懺悔之懺本从心,集韻强同,非。 又叶楚獻切,音□。【山海經堪魚軨軨獸贊】見則洪水,天下昏墊。豈伊妄降,亦應牒讖。 俗作,非。 谷 【酉集中】【谷字部】 谷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祿切,音穀。【說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韻會】兩山閒流水之道也。【爾雅釋水】水注谿曰谷。【疏】謂山谷中水註入谿也。【易井卦】井谷射鮒。【註】谿谷出水,從上注下。【公羊傳僖三年】桓公曰:無障谷。【註】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禮祭法】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老子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又谷水。【管子度地篇】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命曰谷水。 又暘谷,日所出處。昧谷。日所入處。【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又【集韻】窮也。【詩大雅】進退維谷。【疏】谷謂山谷,墜谷,是窮困之義。 又【廣韻】養也。【老子道德經】谷神不死。 又【爾雅釋天】東風謂之谷風。【詩邶風】習習谷風。【詩詁】風出谷中也。【疏】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前漢王莽傳】其夕穀風迅疾。【師古曰】卽谷風。 又【韻會】竹溝曰谷。【前漢律歷志】黃帝使伶倫取竹之解谷。【註】解,脫也。谷,溝也。取竹之無谷節者,一說解谷,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壑谷,窟室也。【左傳襄三十年】鄭伯有爲窟室夜飮,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註】地室也。 又人足內踝前後一寸陷中,曰然谷穴。【奇經考】隂蹻之脈,起于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 又地名。【春秋定十年】公會齊侯于夾谷。【杜註】卽祝其也。 又郡縣名。【前漢地理志】上谷郡,秦置。【魏書地形志】谷陽縣,屬□留郡。 又山名。【山海經】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又姓。漢有谷永。又複姓。金有夾谷謝奴。【金國語姓氏解】夾谷曰仝。 又【廣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音欲。義與《說文》《爾雅》同。 又姓。北魏有谷渾氏。又吐谷渾氏。【金壷字考】音突浴魂。 又【廣韻】【集韻】【韻會】□盧谷切,音鹿。【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谷蠡王。【註】谷蠡,音鹿離。 又叶乞約切,音却。【史記龜筴傳】有介之蟲,置之谿谷。收牧人民,爲之城郭。 又叶魚律切,音聿。【易林】鹿畏人匿,俱入深谷。命短不長,爲虎所得。 【音學五書】山谷之谷,雖有穀、欲二音,其實欲乃正音。《易》井谷,陸德明一音浴,《書》暘谷,一音欲,《左傳》南谷中,一音欲,《史記樊噲傳》橫谷,《正義》音欲,《貨殖傳》谷量牛馬,索隱音欲,苦縣《老子銘》書谷神作浴神是也。轉平聲則音臾,上聲則音與,去聲則音裕。今人讀谷爲穀而加山作峪,乃音裕,非。 考證:〔【公羊傳僖三年】桓公曰,無障谷。【註】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謹照原文溪改谿。〔【左傳襄三十年】鄭伯爲窟室夜飮,朝者曰,公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註】地室也。〕 謹照原文鄭伯下增有字。安在改焉在。" 谸 【酉集中】【谷字部】 谸 【廣韻】【集韻】蒼先切【韻會】【正韻】倉先切,□音千。【說文】望山谷谸谸靑也。 又【博雅】道也。【玉篇】或作阡。 又【唐韻】倉絢切【集韻】倉甸切,□千去聲。義同。 谹 【酉集中】【谷字部】 谹 【韻會】同□。 又大聲也。【揚子法言】或問大聲,曰:非雷非霆,隱隱谹谹。 又通作閎。【前漢司馬相如傳】崇論谹議。【師古曰】谹,深也。【史記】作閎。 □ 【未集中】【糸字部】 □ 【字彙補】俗紙字。 □ 【備考】【未集】【米字部】 □ 【五音篇海】音緇。 谺 【酉集中】【谷字部】 谺 【廣韻】許加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加切,□煆平聲。【字統】谽谺,谷中大空貌。【前漢司馬相如傳】通谷□兮谽谺。【史記】作谽□,又作谽呀。【集韻】或作□□。【同文鐸】作岈,非。 【巳集上】【水字部】 【玉篇】思六切【集韻】息六切,□音肅。【類篇】溼也。 又【玉篇】【集韻】□初六切,音珿。義同。 【申集上】【艸字部】 【集韻】牛居切,音魚。東人呼荏爲。 谻 【酉集中】【谷字部】 谻 【唐韻】其虐切,音噱。【說文】相踦谻也。本作□。 又【集韻】訖約切,音腳。足相踦貌。 又訖逆切,音戟。義同。 又【廣韻】奇逆切【集韻】竭戟切,□音劇。倦也。【前漢司馬相如傳】徼谻受詘。【註】谻音與劇同。言獸有倦極者,要而取之。俗作□,非。○按谻字,从口阿之□,不从山谷之谷。《說文》《類篇》載谷部,《正字通》溷補入谷部,非。又《玉篇》丮部已載谻字,尤部又載字,音訓溷與谻同。分谻爲二,亦非。 跸 【酉集中】【足字部】 蹕 【廣韻】□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壁吉切,□音必。【玉篇】同。【周禮天官宮正】凡邦之事蹕。【註】國有事,王當出,則宮正主禁絕行,若今衞士塡街蹕也。又【夏官隷僕】掌蹕宮中之事。【註】蹕,謂止行者淸道,若今時警蹕。【漢官儀註】皇帝輦左右侍帷幄者稱警,出殿則傳蹕,止行人淸道也。【古今注】警蹕,所以戒行徒。《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又蹕路也,所行者皆警於塗路。 又【集韻】毗至切,音鼻。又必至切,音畀。義□同。 又【篇海】足偏任也。【列女傳】立不蹕。 谼 【酉集中】【谷字部】 谼 【廣韻】戸公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公切,□音洪。【玉篇】大谷名。【類篇】大壑也。【莊子達生篇】孔子觀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今謂呂梁谼。 又亭名。【蘇軾詩】河漲西來失舊谼,孤城渾在水光中。自題云:僕在彭城,大水後登望谼亭,偶留此詩。 又寺名。【廣韻】谼谷寺,在相州。 又嶺名。【北齊書斛律金傳】高祖自出北道,度赤谼嶺。 又希谼。人名,見【宋史宗室表】。 谽 【酉集中】【谷字部】 谽 【廣韻】火含切【集韻】呼含切,□音。谽,谷空貌。【史記司馬相如傳】谽呀豁閜。【註】大開貌。【張衡思□賦】趨谽之洞穴。【註】深貌。 又【集韻】虛咸切,音。義同。 【類篇】或作□。 【丑集上】【口字部】 【唐韻】【集韻】女滑切【韻會】女刮切,□音豽。【說文】言之訥也。【玉篇】下聲也,言不出口也。【廣韻】言逆下也。 又【廣韻】內骨也。【集韻】奴骨切,□音訥。【廣韻】口。 又【廣韻】【集韻】□如劣切,音□。【廣韻】言遲聲。【集韻】同呐。 又【集韻】女劣切,音笍。亦與呐同。 谾 【酉集中】【谷字部】 谾 【廣韻】呼東切【集韻】呼公切,□音烘。【字林】谷空貌。【吳儆浮丘仙賦】谾壑奧竇,鬱律嬗娟。 又【廣韻】盧東切,音籠。山深貌。【史記司馬相如傳】深山之谾谾。【師古註】深通貌。【晉灼註】長大貌。谾,古豅字。 又【廣韻】許江切【集韻】虛江切,□音肛。空谷貌。 又【集韻】枯江切,音腔。山谷深貌。 谿 【酉集中】【谷字部】 谿 【唐韻】苦兮切【集韻】【韻會】【正韻】牽奚切,□音溪。【說文】山瀆无所通者。【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疏】杜預曰:谿,亦也。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無水曰谷。【左傳隱三年】谿沼沚之毛。【荀子勸學篇】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又弩名。【戰國策】谿子少府。【註】谿子,弩名。少府所造,射六百步之外。【淮南子俶眞訓】登千仞之谿。【註】谿,蠻夷也。以柘桑爲弩。一曰谿,子國名。又陽匠名。 又獸名。【山海經】天帝山有獸,狀如狗,名曰谿邊。【註】或作谷遺。 又地名。【史記吳太伯世家】楚復來伐,次于乾谿。【註】楚東境。 又姓。【莊子田子方】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數稱谿工。又複姓。【潛夫論】吳夫槩王奔楚棠谿,因以爲氏。 又通作磎。【馬融長笛賦】臨萬仞之石磎。【註】磎同谿。【廣韻】或作嵠、溪。 又【集韻】堅奚切,音雞。【類篇】蠰谿,土螽,似蝗而小。 又弦雞切,音奚。義同。 趘 【酉集中】【走字部】 趘 【篇海】□狄切,音檄。走也。 豀 【酉集中】【谷字部】 豀 【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類篇】反戾也。【莊子外物篇】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豀。【註】勃,爭也。豀,空也。○按毛氏曰:从谷从奚,□音噱,口上阿也,與山谷字異。正韻从谷者,俗書豀壑字也。 □ 【未集上】【米字部】 □ 【廣韻】則落切【集韻】【正韻】卽各切,□音作。【說文】米一斛舂爲九斗曰□。【增韻】精細米。【詩小雅】彼疏斯□。【鄭註】米之率,糲十,□九,□八,侍御七。【九章算法】粟五十爲糲三十,□二十七,□二十四,御二十一,皆三之一也。【韻會小補】粟一斛爲糲米九斗,舂糲一斗爲□九升,又去爲□則八升,米之細者乃窮于御。《博雅》:□,舂也。【屈原離騷】□申椒以爲糧。【註】□,精細米。 又通作鑿。【左傳隱五年】粢食不鑿。 又【集韻】租毒切,音鏃。義同。 【集韻】或作毇。【篇海】或作□。 豁 【酉集中】【谷字部】 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括切,歡入聲。【說文】通谷也。【六書故】谷敞也。 又【博雅】空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谽呀豁閜。【註】豁閜,空虛也。 又【正韻】疏通也。《前漢揚雄傳》:灑沈薔於豁瀆。【師古註】豁,開也。 又【玉篇】大度量也。【史記高祖紀】意豁如也。【師古註】豁然,開大之貌。【舊唐書高祖紀】倜儻豁達,任性率眞。 又叶許月切,音。【張衡西京賦】馺娑駘盪,燾奡桔桀。枍詣承光,睽罛庨豁。 【說文】本作□。 豂 【酉集中】【谷字部】 豂 【唐韻】洛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音聊。【說文】空谷也。【博雅】深也,空也。 豃 【酉集中】【谷字部】 豃 【廣韻】荒檻切【集韻】虎檻切,□音。深谷貌。 又開也。【郭璞江賦】豃如地裂,豁若天開。又【唐書西域傳】永□二年,大食王豃密莫末膩,遣使者朝貢。【音義】豃,開險貌。 又【玉篇】谷名。 又【集韻】【韻會】【正韻】□虎覽切,音喊。義同。 又【集韻】溪谷貌。或作嵌。 【酉集上】【言字部】 【玉篇】【集韻】□奴刀切,音猱。喜也。 又謎也。 豄 【酉集中】【谷字部】 豄 【廣韻】【集韻】□古文□字。註詳阜部十五畫。【爾雅釋山】山豄,無所通谿。【疏】豄,卽溝瀆也。 豅 【酉集中】【谷字部】 豅 〔古文〕谾【唐韻】盧紅切【集韻】【韻會】盧東切,□音籠。【說文】大長谷也。 又山深貌。 又【集韻】盧貢切,音弄。石洄也。 豆 【酉集中】【豆字部】 豆 〔古文〕□□□【唐韻】徒□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竇。【說文】古食肉器也。【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書武成】執豆籩。【詩小雅】爲豆孔庶。【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註】豆,祭器,狀如鐙。【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楚、宋、衞謂桮□爲豆籠。【註】盛桮器籠也。【集韻】或作梪、。 又【韻略】穀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又【博雅】天豆,雲實也。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又相思子一名紅豆。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考證:〔【書武成】執籩豆。〕 謹照原文改執豆籩。〔【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商玉豆,周獻豆。〕 謹照原文商改殷。〔【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翕,和樂且孺。〕 謹照原文旣翕改旣具。 □ 【未集上】【米字部】 □ 【字彙補】同糖。 【寅集中】【山字部】 【類篇】實窄切,音宅。嶛,山形。一曰山名。 【字彙】亦作□。【正字通】□□俗字。 豇 【酉集中】【豆字部】 豇 【廣韻】【集韻】□古雙切,音江。豆名。【本草綱目】李時珍曰:豇豆,蔓生,花紅白二色,莢白紅紫赤斑駁數色,長者二尺,開花結莢,兩兩□垂,有習坎之義。豆子微曲,象人腎形,所謂豆爲腎穀者,宜以此當之。 又【字彙】居郞切,音岡。義同。 豈 【酉集中】【豆字部】 豈 【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說文】還師振旅樂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 又【集韻】【正韻】□可亥切,音鎧。與凱愷□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 【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巳集上】【水字部】 【集韻】居悸切,音季。水名。 豉 【酉集中】【豆字部】 豉 【唐韻】【集韻】【韻會】是義切【正韻】時吏切,□音。與□同。【說文】配鹽幽尗也。【徐曰】尗,豆也。幽,謂造之幽暗也。【釋名】豉,嗜也。五味調和,須之而成,乃可甘嗜也。【史記貨殖傳】鹽豉千合。【前漢食貨志】長安樊少翁賣豉,號豉樊。 又草豉。【本草綱目】生巴西諸國,草似韭狀,豉出花中。彼人食之。 又豉蟲。【葛洪肘後方】此蟲正黑如大豆,浮遊水上,治射工毒成瘡、口不能語。用豉母蟲一枚含口中,卽瘥。 【類篇】或作。 豊 【酉集中】【豆字部】 豊 【唐韻】盧啓切【集韻】里弟切,□音禮。【說文】行禮之器也。【六書正譌】卽古禮字。後人以其疑於豐字,禮重於祭,故加示以別之。凡澧、醴等字从此。 【說文】本作□。从豆,象形。 【巳集中】【火字部】 【篇海】同炋。 豋 【酉集中】【豆字部】 豋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騰切,等平聲。【說文】禮器也。【爾雅釋器】瓦豆謂之豋。【註】卽膏豋也。【疏】對文則木曰豆,瓦曰豋,散則皆名豆。【詩大雅】于豆于豋。【傳】木豆薦葅醢,瓦豋薦太羹,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宋史禮志】宗廟之祭,用太牢而三鉶。鉶旣設三,則豋亦如其數,請設三豋,實牛、羊、豕之湇以爲太羹。又【元史祭祀志】太羹每室三豋,和羹每室三鉶。 又通作鐙。【禮祭統】執鐙。【註】鐙,豆下跗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集韻】或作□。 【說文】本作□,从□,持肉在豆上,會意。隸作豋。【毛氏曰】登降之登,上从癶,癶音撥。豋豆之豋,上从月从又,月卽肉字,又卽手字,持祭肉于豆之義。二字取義不同。【六書略】豋,豆也。借爲升登之登。合登、豋爲一,誤。 豌 【酉集中】【豆字部】 豌 【廣韻】一丸切【集韻】【韻會】烏丸切【正韻】烏歡切,□音剜。與□同。【本草綱目】李時珍曰:豌豆,種出西胡。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百穀中最先登者,嫩時靑色,老則斑麻。故有胡豆、戎菽、靑斑、麻累諸名。《遼志》名回鶻豆。鄕人呼豌豆爲淮豆。又有野豌豆,粒小,名翹搖。 【字彙補】亦作□。 豎 【酉集中】【豆字部】 豎 【唐韻】臣庾切【集韻】【韻會】上主切,□音裋。【說文】豎立也。【徐曰】豆器,故爲豎立。【後漢靈帝紀】槐樹自拔倒豎。【魏志鍾繇傳】起偃爲豎。 又【韻會】貞也。【字彙】直也。 又【廣韻】童僕之未冠者。【列子說符篇】鄰人亡羊,請楊子之豎追之。【宋書周朗傳】婢豎無定科。 又內廷之小臣也。【周禮天官】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註】豎,未冠者之官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左右小吏。 又凡□鄙者皆曰豎。【史記留侯世家】豎儒幾敗乃公事。【晉書阮籍傳】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又姓。【左傳昭十六年】鄭大夫豎柎。 又【韻會】通作裋。【史記秦始皇紀】寒者利裋褐。【註】一作短,一作豎。謂褐衣豎裁爲勞役之衣,短而且狹,故謂之短褐,亦曰豎褐。【荀子大略篇】衣則豎褐不完。【註】僮豎之褐,亦短褐也。【集韻】或作□。 又【正韻】【字彙補】□殊遇切,音樹。【通鑑】龎涓曰:遂成豎子之名。胡三省讀去聲。 【集韻】籀作。或作□。俗作竪,非。 跓 【酉集中】【足字部】 跓 【廣韻】直主切【集韻】冢庾切,□音拄。停足也。【類篇】足不正。【楚辭九思】將起跓竢兮碩明。 【申集中】【虫字部】 【集韻】因蓮切,音烟。【類篇】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