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186 页/共 976 页

讇 【酉集上】【言字部】 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丑琰切,覘上聲。【說文】諛也。【玉篇】佞也。【禮少儀】爲人臣下者,頌而無讇。【前漢五行志】不知誰主爲佞讇之計。又【劉輔傳】朝廷無讇諛之士。【師古註】讇,古諂字。 又【集韻】余廉切,音鹽。過恭也。【禮玉藻】立容辨□無讇。【鄭註】謂傾身以自下也。 又【集韻】時占切,音蟾。【類篇】寐言也。考證:〔【禮少儀】爲人臣下者,有頌而無讇。〕 謹照原文頌上省有字。 讈 【酉集上】【言字部】 讈 【集韻】【類篇】□狼狄切,音歷。讈。詳字註。或省作□。 讉 【酉集上】【言字部】 讉 【玉篇】以隹切,音遺。譯惡言也。又【廣雅】怒也。讓也。 又【集韻】【類篇】□通回切,音推。【揚子方言郭璞解】汝南人呼欺爲讉。 又【廣雅】書作讉。讉字从作。 變 【酉集上】【言字部】 變 〔古文〕□□□【唐韻】祕戀切【廣韻】彼眷切。【集韻】【韻會】彼卷切,□鞭去聲。【說文】更也。【小爾雅】易也。【廣韻】化也,通也。【增韻】轉也。【正韻】攺也。【易乾卦】乾道變化。【易解】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禮王制】一成而不可變。【註】更也。【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註】變,猶易也。【前漢循吏傳】漢家承敝通變。 又動也。【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註】變,動也。【荀子議兵篇】機變不張。【註】謂器械變動攻敵也。 又權變。【前漢魏豹傳贊】張耳、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文中子述史篇】非君子不可以語變。【註】變,權也。反經合道之謂也。 又災異曰變。【前漢五行志】災異愈甚,天變成形。又【諸葛豐傳】災變數見。 又死喪曰變。【穀梁傳昭十五年】君在祭樂之中,大夫有變以聞,可乎。 又姓,見【姓苑】。 又【韻會】平免切,音辨。正也。【禮禮運】大夫死宗廟謂之變。【□註】變讀爲辨。猶正也。 又叶□眠切,音邊。【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靑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又叶必愼切,音鬢。【陸雲詩】羽儀未變,叶有客來信。○按《說文》本从攴,載攴部。徐曰:攴,有爲也。精薀从久,俗譌作攵,□非。字彙已載攴部,是言部重出,下攺从攵,非。又集韻俗作〈木變〉□,亦非。□。考證:〔【禮檀弓】夫子之疾病矣,不可以變。〕 謹照原文疾病改病革。 讋 【酉集上】【言字部】 讋 【唐韻】之涉切【集韻】【韻會】【正韻】質涉切,□音慴。【說文】失氣言。一曰不止也。【前漢項籍傳】諸將讋服。【師古註】讋,失氣也。 又【後漢班固傳】莫不陸讋水慄。【註】讋,懼也。 又忌也。【淮南子氾論訓】故因其資以讋之。【註】資,用。讋,忌也。 又人名。【戰國策】左師觸讋。【史記】作龍。 又【集韻】【類篇】□達合切,音沓。言不止也。 【說文】籀文作□。 讌 【酉集上】【言字部】 讌 【廣韻】於甸切【集韻】【韻會】伊甸切,□音宴。【類篇】合語也。【戰國策】孟嘗君讌坐。【註】合語也。讌,卽燕字。 又【玉篇】讌,設也。【廣韻】燕會也。與醼同。【後漢樊準傳】每讌會而論難衎衎。【晉書王羲之傳】欲與親知,時坐歡讌。 又人名。士讌,見【宋史宗室表】。 【字彙補】一作□。 讍 【酉集上】【言字部】 讍 【類篇】同諤。 又人名,與讍、崇讍,見【宋史宗室表】。 讎 【酉集上】【言字部】 讎 〔古文〕□□□【唐韻】市流切【集韻】【韻會】時流切【正韻】除留切,□音酬。【說文】猶□也。【玉篇】對也。【正字通】言相讎對也。【詩大雅】無言不讎。【毛傳】用也。【正義】相對謂之讎。讎者,相與用言語,故以讎爲用。【朱傳】答也。 又【爾雅釋詁】匹也。【郭註】讎,猶儔也。【廣雅】云輩也。【郉疏】儔侶輩類之匹也。【書召誥】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孔傳】匹也,言民在下,自上匹之。 又等也。【前漢霍光傳】皆讎有功。【師古註】言其功相等類也。 又當也。【前漢灌夫傳】上使御史薄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讎。【晉灼註】讎,當也。 又【正韻】售也,償也。【史記高祖紀】高祖每酤留飮酒,讐數倍。【如淳註】讎,亦售也。【魏志衞臻傳】子許買物,隨價讎直。 又【字彙補】應驗也。【史記封禪書】其方盡多不讎。【索隱註】相應爲讎。謂其言語不相應,無驗也。 又【韻會】仇也。於文言雔爲讎。雔,鳥之雙也。人之讎怨,不顧禮義,則如禽鳥之爲,兩怒而有言在其閒,必溢惡之言,若禽鳥之聲也。【書微子】相爲敵讎。【傳】言不和同。【詩邶風】反以我爲讎。【疏】讎者,至怨之稱。【左傳襄三年】稱解狐其讎也。【疏】讎者,相負挾怨之名。 又【字彙】報也。【周禮地官調人鄭註】難相與爲仇讎。【疏】按左氏桓公傳云:怨耦曰仇,則仇是怨也。讎謂報也。 又【韻會】挍也。謂兩本相覆挍如仇讎也。【左思魏都賦】讎挍篆籀。【註】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 又【揚子方言】予賴讎也。秦晉曰讎。 又姓。【前漢儒林傳】沛人讎遷。 又通作酬。【戰國策】屬之讎柞。【註】與酬酢同。 又或作稠。【書微子】用乂讎斂。【傳】馬本作稠,云數也,斂謂賦斂也。 又【韻會】【正韻】□承呪切,酬去聲。亦償也。【詩大雅】無言不讎。有平、去二音。 又【字彙補】亦書作讐。 讏 【酉集上】【言字部】 讏 【玉篇】爲劌切【五音集韻】于劌切,□音衞。與同。言不慧也。【管子形勢解】推譽不肖之謂讏。 又【正字通】詐也。與僞通。亦作躗。【左傳哀二十四年】是躗言也。【註】言不信也。考證:〔【管子形勢解】推譽不小之謂讏。〕 謹照原文不小改不肖。 讐 【酉集上】【言字部】 讐 【字彙補】同讎。 讑 【酉集上】【言字部】 讑 【廣韻】弋照切【集韻】弋笑切,□音燿。【廣雅】誤也。【廣韻】誤言貌。 又【類篇】歡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符眞切,音頻。【玉篇】擣衣。 【寅集中】【山字部】 【正字通】同岢。 讒 【酉集上】【言字部】 讒 【唐韻】士咸切【集韻】【韻會】【正韻】鋤咸切,□音饞。【說文】譖也。【玉篇】佞也。【正字通】崇飾惡言,毀善害能也。【書舜典】朕堲讒說殄行。【莊子漁父篇】好言人之惡謂之讒。【荀子修身篇】傷良曰讒。【說苑臣術篇】蔽善者,國之讒也。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卷舌六星中,一曰天讒,主巫醫。 又鼎名。【左傳昭三年】讒鼎之銘。【疏】讒鼎,疾讒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讒,地名。禹鑄九鼎於甘讒之地,故曰讒鼎。 又【廣韻】【集韻】士懺切【韻會】【正韻】士監切,□饞去聲。義同。 又叶鉏弓切,音崇。【楚辭九歎】吸精粹而吐氛濁兮,橫邪世而不取容。行叩誠而不阿兮,遂見排而逢讒。 又叶銀炎切,音嚴。【梁鴻適吳詩】欲乗策兮縱邁,疾吾俗兮作讒。競舉枉兮錯直,咸先佞兮唌唌。唌音延。 又【俗書證誤】从二免,非。。 【巳集中】【火字部】 【集韻】委勇切,音臃。吳王孫休子字。 讓 【酉集上】【言字部】 讓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人樣切【正韻】而亮切,□壤去聲。【說文】相責讓也。【小爾雅】詰責以辭謂之讓。【左傳僖五年】公使讓之。【註】譴讓之。【周禮地官】司救掌萬民之衺惡過失而誅讓之。【史記張耳□餘傳】張耳責讓□餘以不肎救趙。 又【玉篇】謙也。【類篇】退也。【字彙】先人後己謂之讓。【書堯典】允恭克讓。【左傳文元年】□讓,德之基也。又【襄十三年】讓,禮之主也。【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疏】應受而推曰讓。【儀禮聘禮】賔入門皇升堂讓。【鄭註】讓,謂舉手平衡也。又【鄕飮酒禮註】事同曰讓,事異曰辭。 又木名。【左思蜀都賦】交讓所植。【註】交讓,木名。兩樹對生,一樹枯則一樹生。出岷山,在安都縣。 又諸羌州名。【唐書地理志】劒南道有讓川州,開元後置。 又【讀書通】通作攘。【史記司馬相如封禪書】進讓之道,何其爽與。【漢書】作進攘。 又【韻會小補】通作襄。【周禮地官保氏五射鄭註】一曰襄尺。【釋文】襄音讓,本作讓。 又叶如羊切,音穰。【詩小雅】受爵不讓,至于已斯亡。 【說文】本作□。 讔 【酉集上】【言字部】 讔 【集韻】倚謹切,音隱。廋語也。【字彙】詶言也。 又【文心雕龍】讔者,隱也。遯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呂覽重言篇】荆莊王立三年,不聽而好讔。 又【正字通】與隱通。【劉向新序】齊宣王發隱書而讀之。隱卽讔字。 【字彙補】亦書作□。或作□,非。□字从阝,左右結構。考證:〔【集韻】倚謹切,音隱。庾語也。〕 謹照原文庾語改廋語。 讕 【酉集上】【言字部】 讕 【唐韻】洛干切【集韻】【韻會】郞干切,□音蘭。【說文】詆讕也。【玉篇】誣言相加被也。【前漢文三王傳】王陽病詆讕置辭。【師古註】讕,誣諱也。又【谷永傳】滿讕誣天。【師古註】謂欺罔也。【春秋繁露】詰其名實,觀其離合,則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讕已。【註】讕,誣言相加也。 又【廣韻】逸言也。【唐書張亮傳】亮讕辭曰:囚等畏死見誣耳。【音義】逸言也。 又【廣韻】落旱切【集韻】【韻會】魯旱切,□蘭上聲。又【廣韻】【集韻】【韻會】□郞旰切,蘭去聲。義□同。 【說文】或作譋。【集韻】或作、諫。 讖 【酉集上】【言字部】 讖 【唐韻】楚切【集韻】楚譖切【韻會】【正韻】楚禁切,□去聲。【說文】驗也。【徐曰】凡讖緯,皆言將來之驗也。【六書故】前定徵兆之言也。【釋名】纖也。其義纖微也。【史記趙世家】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於是出矣。【後漢光武紀】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註】讖,符命之書也。【晉書武帝紀】泰始三年,禁星氣讖緯之學。 又【集韻】叉鑑切,攙去聲。與懺同。悔也。○按懺悔之懺本从心,集韻强同,非。 又叶楚獻切,音□。【山海經堪魚軨軨獸贊】見則洪水,天下昏墊。豈伊妄降,亦應牒讖。 俗作,非。 讗 【酉集上】【言字部】 讗 【唐韻】呼麥切,音劃。【說文】言壯貌,一曰數相怒也。 又【玉篇】胡麥切【集韻】胡陌切,□音獲。義同。又【玉篇】疾言貌。【類篇】讗讗,誇也。或作□。 又【集韻】【類篇】□郝格切,音赫。又【集韻】戸瓦切,音踝。義□同。 又【集韻】縣恚切,音攜。自伐也。 【字彙補】亦省作□。 □ 【未集上】【米字部】 □ 【字彙補】同糶。 讘 【酉集上】【言字部】 讘 【唐韻】之涉切【集韻】質涉切,□音慴。【說文】多言也。 又讘。詳字註。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狐讘縣,屬河東郡。 又人名。必讘、與讘,見【宋史宗室表】。 又【廣韻】而涉切【集韻】【韻會】日涉切,□音囁。詀讘。詳詀字註。 【說文】本作讘。【集韻】或作囁嵒。亦作譫。 讙 【酉集上】【言字部】 讙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官切,音歡。【說文】譁也。【廣雅】鳴也。【廣韻】諠也。【玉篇】讙嚻之聲。【禮樂記】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註】聞讙囂則人意動作。【史記□丞相世家】諸將盡讙。【註】譁也。【荀子儒效篇】天下應之如讙。【註】喧也。 又喜說也。【禮檀弓】《書》云:三年不言,言乃讙。【□皓云】命令所布,人心喜悅也。 又獸名。【山海經】翼望山有獸,狀如貍,一目三尾,名曰讙。或作原。 又山名。【山海經】讙山,郁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國名。【山海經】讙頭國人,人面鳥喙,有翼。或曰讙朱國。 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送姜氏于讙。【註】讙,魯地。濟北蛇丘縣西有下讙亭。 又姓。見【萬姓統譜】。 又【廣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音暄。驚呼也。一曰讙,囂貌。【揚子方言】讓也。北燕凡相責讓曰讙。【集韻】與叩同。通作喧諠。 又【集韻】古玩切,音貫。與懽同。 又【集韻】呼玩切,歡去聲。與喚同。或作嚾。 又叶輸旃切,扇平聲。【顏延之哀策文】邑野淪靄,戎夏悲讙。來芳可述,往駕弗援。 讚 【酉集上】【言字部】 讚 【集韻】【韻會】□則旰切,音酇。【小爾雅】明也。【類篇】稱也。【釋名】稱人之美曰讚。讚,纂也。纂集其美而敘之也。又錄也,省錄之也。【左傳宣十四年杜註】嘉淑令辭,稱讚也。【後漢崔駰傳】進不黨以讚己。【註】讚,猶稱也。【晉書劉隗傳】□相讚白者,以爲忠節。 又佐也。【潘岳爲賈謐贈陸機詩】齊轡羣龍,光讚納言。【註】讚,佐也。 又【揚子方言】解也。【註】讚訟,所以解釋理物也。 又木名。【埤雅】夢書曰:楸爲讚謁。 又【集韻】通作贊。【孔安國尚書序】讚《易》道以黜八索。【疏】因而佐成曰贊。 又【韻會】或作囋。【荀子勸學篇】問一而告二謂之囋。【註】楊倞曰:囋卽讚字,謂以强讚助之也。 又叶租全切,音鐫。【蔡洪圍棋賦】或設死而稱枉,皋陶不能治其怨。或巧逸以樂胥,后夔不足以之讚。怨平聲,叶上源。 又叶則縣切,音箭。【馬融長笛賦】留眎瞠眙,累稱屢讚。失容墜席,搏拊雷抃。 俗作讃。 讛 【酉集上】【言字部】 讛 【字彙】倪祭切,音藝。寐語也。【字彙補】又屛處語也。 又人名。與讛、必讛,見【宋史宗室表】。 又【正字通】與囈同。當作讛。 讜 【酉集上】【言字部】 讜 【唐韻】多朗切【集韻】【韻會】底朗切【正韻】多曩切,□音黨。【說文】直言也。【玉篇】善言也。【前漢班固敘傳】吾久不見班生,今日復聞讜言。【魏志王修傳】忠讜不昭於時。 又人名。【後漢儒林傳】太守黃讜。 又通作黨。【荀子非相篇】博而黨正,是士君子之辯也。【註】黨與讜同。謂直言也。 又【集韻】【正韻】□丁浪切,黨去聲。言中理也。或作譡。 又【集韻】【類篇】□他浪切,音儻。美言也。 □ 【未集上】【竹字部】 □ 【集韻】疾郢切,音靜。竹名。亦作□。 【申集中】【虍字部】 【唐韻】杜兮切,音啼。臥也。 又【篇海】天黎切,音梯。義同。 亦作□。 【寅集中】【山字部】 【玉篇】同嶘。 讝 【酉集上】【言字部】 讝 【集韻】【類篇】□之廉切,音詹。疾而寐語也。 又【集韻】女監切,音近嚴。病人自語也。 【正字通】本作□。 【巳集上】【水字部】 【玉篇】古文流字。【荀子王制篇】其長矣。餘詳六畫。 【巳集上】【水字部】 【玉篇】匹凡切【集韻】甫凡切,□音。深也。 【巳集上】【水字部】 【廣韻】胡个切【集韻】何佐切,□音賀。【玉篇】水也。一曰水名。 【申集中】【虫字部】 【篇海】同蛾。註見蛾。 貝 【酉集中】【貝字部】 貝 【唐韻】【集韻】【韻會】□博蓋切,音。【埤雅】貝以其背用,故謂之貝。【說文】海介蟲也。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爾雅釋魚】貝居陸贆,在水者蜬,大者魧,小者□。【註】大貝如車渠,細貝亦有紫色者。【又】餘貾黃白文。【註】黃爲質,白文爲點。【又】餘泉白黃文。【註】白爲質,黃爲文點,今紫貝也。【又】蚆博而頯。【註】頯者,中央廣兩頭銳。【又】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疏】此辨貝居陸,居水,大小文采不同之名也。【相貝經】朱仲受之於琴高,以遺會稽大守嚴助,其略曰:貝盈尺,狀如赤電黑雲曰紫貝,赤質紅章曰珠貝,靑地綠文曰綬貝,黑文黃畫曰霞貝。下此有浮貝、濯貝、皭貝、慧貝。又【山海經】隂山漁水中多文貝,邽山濛水多黃貝。【易震卦】億喪貝。【註】貝,資貨糧用之屬也。【書盤庚】具乃貝玉。【疏】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爲貨,如今之用錢然。又【顧命】大貝。【傳】大貝如車渠。【史記平準書】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註】《食貸志》有十朋五貝,皆用爲貨,各有多少,兩貝爲朋,故直二百一十六。 又錦名。【書禹貢】厥篚織貝。【疏】貝,錦名。【詩小雅】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又樂器。【正字通】梵貝,大可容數斗,乃蠡之大者,南蠻吹以節樂。 又飾也。【詩魯頌】貝胄朱綅。【傳】貝胄,貝飾也。【疏】貝甲有文章,故以爲飾。 又州名。【廣韻】周置貝州,以貝丘爲名。 又姓。【玉篇】貝氏,出淸河貝丘。《姓苑》:古有賢者貝獨坐,唐有貝韜。 又【正韻】邦妹切,音背。義同。 又【集韻】敗古作貝。註詳攴部七畫。 貞 【酉集中】【貝字部】 貞 〔古文〕□【唐韻】陟盈切【集韻】【韻會】知盈切,□音禎。【說文】卜問也。从卜,貝,以爲贄。【徐曰】《周禮》有大貞禮,謂卜人事也。 又【易乾卦】元亨利貞。【疏】貞,正也。又【文言】貞者,事之幹也。【書太甲】一人元良,萬邦以貞。【疏】天子有大善,則天下得其正。 又【書洪範】曰貞,曰悔。【傳】內卦曰貞,外卦曰悔。 又【禮檀弓】故謂夫子貞惠文子。【疏】諡法,外內用情曰貞。 又【釋名】貞,定也。精定不動惑也。 又木名。【本草】女貞,木名。蘇頌曰:女貞,負霜蔥翠,故貞女慕其名。一名冬靑。 貟 【酉集中】【貝字部】 貟 【唐韻】【集韻】【韻會】□于權切,音圓。○按《說文》字从口从貝,于權切。物數也。徐鍇曰:古以物爲貨,故數之,無雲音。《廣韻》《集韻》从厶从貝,亦訓物數。引《說文》于權切,又入文韻,音雲。又去聲,音運。疑从口从厶本屬一字,《說文》止一切,而後人增廣其音。及楊愼曰云與貟古今字,云乃貟之省文。引《詩鄭風》聊樂我貟。《釋文》貟,本亦作云。則从厶从口顯屬二字。然員字或本通云,必曰云从貟省,終無考據,恐近穿鑿。今从《正字通》,字雖分列,从口者入口部,从厶者入貝部。仍依《說文》義。詳口部員字註。 負 【酉集中】【貝字部】 負 【唐韻】房久切【集韻】【韻會】扶缶切,□音婦。【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傳】武安負貴而好權。 又【說文】一曰受貸不償。【前漢鄧通傳】通家尚負責數鉅萬。 又【釋名】負,背也。置項背也。【玉篇】擔也。或作偩。【廣韻】荷也。【易解卦】負且乗,致□至。【詩大雅】是任是負。【左傳莊二十年】弛於負擔。 又背也。【禮明堂位】天子負斧,依南鄕而立。【註】負之言背也。 又依也。【孟子】虎負嵎。【趙岐註】虎依嵎而怒。 又失也。【戰國策】公負令秦與强齊戰。【註】負,猶失也。 又老母之稱。【史記高祖紀】常從王媼、武負貰酒。【漢書註】如淳曰:俗謂老大母爲阿負。師古曰:《列女傳》云魏曲沃負者,魏大夫如耳之母也。古語謂老母爲負耳。 又敗也。【史記□丞相世家】無益於勝負之數。【孫子攻謀篇】一勝一負。 又憂也。【後漢章帝紀】刺史二千石不爲負。【註】負,猶憂也。 又愧也。【後漢張步傳】負負無可言。【註】負,愧也。 又【廣韻】背恩忘德曰負。【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又【類篇】違也。【史記信陵君傳】以負於魏。【註】索隱曰:負音佩。 又【唐韻正】叶房以切。【詩小雅】螟蛉有子,果蠃負之。敎誨爾子,式穀似之。 又叶房遇切。【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傍夭矯以橫出,互黝糾而搏負。下岪蔚以璀錯,上崎嶬而重注。○按負字,古音房以反。自《魯靈光殿賦》始讀爲房遇反。 【子集下】【匚字部】 【唐韻】與職切【集韻】逸職切,□音弋。【說文】田器也。【玉篇】大鼎也。【集韻】或从翼作□。 財 【酉集中】【貝字部】 財 〔古文〕【唐韻】昨哉切【集韻】牆來切,□音裁。【說文】人所寶也。【徐曰】可入用者也。【玉篇】納財,謂食穀也,貨也,賂也。【易繫辭】何以聚人曰財。【註】財,所以資物生也。【書禹貢】底愼財賦。【傳】所愼者,財貨貢賦。【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賦斂財賄。【註】財,泉穀也。【禮坊記】先財而後禮。【註】幣帛也。又【禮器】設於地財。【註】財,物也。各是土地之物。 又與裁通。【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釋文】財,荀作裁。【爾雅釋言疏】裁、財音義同。【史記封禪書】民里社各自財以祠。【前漢郊祀志】作自裁。 又與材通。【孟子】有達財者。 又與纔通。【史記孝文本紀】太僕見馬遺財足。【註】財,與纔同。 又【集韻】昨代切,音在。義同。 又【韻補】叶前西切。【舜南風之歌】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按《唐韻正》支、齊兩韻本通。考證:〔又【禮器】設於用財。〕 謹照原文用改地。 貢 【酉集中】【貝字部】 貢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送切,攻去聲。【說文】獻功也。【書禹貢序】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傳】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貢賦之差。【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禮曲禮】五官致貢曰享。【註】貢,功也。 又【易繫辭】六爻之義,易以貢。【註】告也。 又【爾雅釋詁】貢,賜也。 又【廣雅】貢,上也。 又【玉篇】貢,通也。 又【廣韻】貢,薦也。 又姓。【前漢貢禹傳】字少翁,琅邪人。【急就篇】孔子弟子子貢,其後以字爲氏。 【巳集中】【火字部】 【韻會】同烽。【揚雄校獵賦】舉烈火。【正字通】烽字虞世南省作。 貣 【酉集中】【貝字部】 貣 【唐韻】他得切【集韻】【韻會】【正韻】惕得切,□音忒。【說文】從人求物也。【廣韻】假貣,謂從官借本賈也。【前漢韓王信傳】旦莫乞貣蠻夷。【後漢桓帝紀】若王侯吏民有積穀者,一切貣得十分之三。【註】貣,吐得反。 又【廣韻】徒得切【集韻】【韻會】【正韻】敵德切,□音特。義同。【後漢桓帝紀註】又徒得反。 又同忒。【史記微子世家】卜五占之用,二衍貣。○按《書洪範》作忒。 【五經文字】貸,相承或借爲貣字。互詳貸字註。 貤 【酉集中】【貝字部】 貤 【唐韻】【集韻】【韻會】以豉切【正韻】以智切,□音易。【說文】重次第物也。【徐曰】路之邪次第爲迆,物之重次第爲貤。【廣雅】益也。【玉篇】貱也。【前漢武帝紀】無所流貤。【註】今俗猶謂一重爲一貤也。 又延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貤丘陵。【註】貤,猶延也。 又【廣韻】羊至切,音肄。又神至切,音示。義□同。 又【集韻】【韻會】□余支切,音匜。移也。 貥 【酉集中】【貝字部】 貥 【篇海】戸郞切,音杭。大貝也。 貦 【酉集中】【貝字部】 貦 【廣韻】【集韻】□五換切,音玩。【說文】玩,或从貝作貦。【玉篇】好也。 貧 【酉集中】【貝字部】 貧 〔古文〕□【唐韻】符巾切【集韻】【韻會】皮巾切【正韻】毗賔切,□音頻。【說文】財分少也。【爾雅釋言】寠,貧也。【註】謂貧陋。【疏】貧者,無財也。【書洪範】六極,四曰貧。【傳】困於財。【詩邶風】終寠且貧。【晉語】韓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又【韻補】叶頻眠切,音騈。【歐陽修送魏主簿詩】士欲見所守,視其居賤貧。何用慰離居,贈子以短篇。 貨 【酉集中】【貝字部】 貨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臥切,火去聲。【說文】財也。【廣韻】貨者,化也。變化反易之物,故字有化也。【易繫辭】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書洪範】八政,二曰貨。【傳】貨,寶用物。【周禮天官大宰】商賈阜通貨賄。【註】金玉曰貨。【前漢食貨志】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 又賂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有疾,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使曰:以曹爲解。【註】貨,猶賂也。 又【玉篇】貨,賣也。 【六書故】作□。 【未集下】【肉字部】 【廣韻】徒落切【集韻】達各切,□音鐸。【玉篇】肫,無檢限也。 又【字彙】肥貌。 販 【酉集中】【貝字部】 販 【唐韻】【集韻】【韻會】□方願切,音畈。【說文】買賤賣貴者。【周禮地官司市】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爲主。【註】販夫販婦,朝資夕賣。【禮曲禮】雖負販者,必有尊也。【史記呂不韋傳】往來販賤賣貴。【集韻】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