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182 页/共 976 页

试 【酉集上】【言字部】 試 【唐韻】【集韻】【韻會】□式吏切,詩去聲。【說文】用也。【博雅】嘗也。【增韻】探也,較也。【易无妄】无妄之藥,不可試也。【釋文】試驗,一曰用也。【註】試,謂少嘗之也。【書舜典】明試以功。【禮緇衣】□不試而民咸服。【莊子齊物論】嘗試言之。 又【正韻】式至切,音翅。義同。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設職切,音識。義同。通作式。 又叶詩止切,音始。【詩小雅】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試叶止。 又叶申之切,音詩。【詩小雅】私人之子,百僚是試。叶上裘,裘音渠之反。 诖 【酉集上】【言字部】 詿 【唐韻】【集韻】【韻會】□古賣切,音卦。【說文】誤也。【博雅】欺也。【史記吳王濞傳】詿亂天下。【前漢王莽傳】臣莽當受詿上誤朝之罪。【集韻】或作□。 又【廣韻】胡挂切【集韻】胡卦切,□音絓。與□同。礙也。 又【集韻】古駡切,瓜去聲。與□同。相□誤也。或作□。 又【正韻】古畫切,乖去聲。亦與□同。 诗 【酉集上】【言字部】 詩 〔古文〕□【唐韻】書之切【集韻】【韻會】【正韻】申之切,□始平聲。【說文】志也。【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又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又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又【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又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人。 又【字彙補】讀作誅。【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註】詩商,當爲誅賞。【樂論篇】作審誅賞。 【巳集上】【水字部】 【集韻】覓畢切,音密。□,泥淖也。 【補遺】【寅集】【山字部】 【龍龕】音連。山名。 【申集中】【虫字部】 【唐韻】卽移切【集韻】將支切,□音貲。蟲,似蟬。 又【山海經】枸狀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尾,其名曰鼠,見則其邑大旱。 又【集韻】仄蟹切,音抧。亦蟲名。 又【玉篇】徂移、子爾二切,義同。○按鼠字本作□,經从虫。 【寅集中】【山字部】 【正字通】同嵐省。詳嵐字註。 □ 【子集上】【丿字部】 □ 【集韻】思,古作□。註詳心部五畫。 □ 【未集中】【糸字部】 □ 【篇海】與紖同。○按《集韻》紖亦作絼,當卽絼字之譌。 【酉集上】【言字部】 【正字通】俗訕字。 诘 【酉集上】【言字部】 詰 【唐韻】去吉切【集韻】喫吉切,□音蛣。【說文】問也。【廣雅】讓也,責也。【玉篇】治也,譴也,問罪也。【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傳】治也。【禮月令】詰誅暴慢。【註】謂問其罪,窮治之也。【老子道德經】此三者,不可致詰。【註】問也。【史記平津侯傳】汲黯庭詰弘。【註】責讓也。 又【周禮天官大宰】五曰□典,以詰邦國。【註】詰,猶禁也。又【秋官大司□】佐王□邦國,詰四方。【註】詰,謹也。 又詰屈。【晉書衞恆傳】字勢云:硏桑不能數其詰屈。 又【小爾雅】詰朝,明旦也。【左傳僖二十七年】詰朝相見。【說文長箋】本作喆朝。喆,古哲字。借明也。故明朝爲喆朝。今俗以喆爲詰,因詰喆形溷,誤。 又【集韻】丘傑切,音憩。喬詰,意不平也。【莊子在宥篇】喬詰卓鷙。 诛 【酉集上】【言字部】 誅 【唐韻】陟輸切【集韻】【韻會】追輸切,□音株。【說文】討也。【廣雅】殺也。【書胤征】以干先王之誅。【禮月令】詰誅暴慢。【註】誅者,戮其人。【前漢□法志】征暴誅悖,治之威也。【莊子庚桑楚】爲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爲不善乎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又【釋名】罪及餘人曰誅。誅,株也。如株木根,枝葉盡落也。【周禮秋官司烜氏】軍旅修火禁,邦若屋誅,則爲明竁焉。【註】鄭司農云:屋誅,謂夷三族。 又【易雜卦】明夷誅也。【註】誅,傷也。 又【晉語】小國敖,大國襲焉,曰誅。 又【玉篇】罰也。【禮曲禮】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註】誅,罰也。 又【類篇】責也。【左傳襄三十一年】誅求無時。【註】誅,責也。【周禮天官大宰】誅以馭其過。【疏】人有過失,非故爲之者,則以言語責讓之。 又翦除也。【晉語】故以惠誅怨。【註】誅,除也。【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詩】傍此煙霞茅可誅。【正字通】翦茅爲屋。借用誅字。 又叶之由切,音周。【華覈自責文】不敢違敕,懼速罪誅,冒承詔命,魂逝形留。 又叶株遇切,株去聲。【蔡邕釋誨】下獲熏胥之辜,高受滅家之誅,前車已覆,襲軌而騖。考證:〔【周禮秋官司烜氏】【註】鄭司農云:屋誅,爲夷三族。〕 謹照原文爲改謂。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烏,古作□。註見火部六畫。 诜 【酉集上】【言字部】 詵 【唐韻】所臻切【集韻】【韻會】【正韻】疏臻切,□音莘。【說文】致言也。【徐曰】先致其言也。【博雅】問也。【廣韻】衆人言也。 又【玉篇】衆多也。【詩周南】螽斯羽詵詵兮。【傳】衆多也。又和集貌。【□書周弘正傳】後進詵詵,不無傳業。【元史張傳】子弟從之者詵詵如也。 又【集韻】先見切,音霰。義同。 话 【酉集上】【言字部】 話 〔古文〕□【玉篇】胡卦切【正韻】胡挂切,□音畫。【說文】合會善言也。【爾雅釋詁】言也。【疏】孫炎曰:善人之言也。【廣韻】語話也。【書盤庚】乃話民之弗率,誕吿用亶。【註】吿也,言也。【詩大雅】愼爾出話。【傳】善言也。【左傳文六年】著之話言。【註】爲作善言遺戒。 又【廣雅】調也,恥也。 又【小爾雅】治也。 又【唐韻】胡快切【集韻】【韻會】戸快切,□音躗。義同。 又【集韻】胡化切,華去聲。亦言也。或作咶。 又叶胡臥切,和去聲。【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兀然無所思,日高尚閒臥。暮讀一卷書,會意如嘉話。 【說文】本作。籀文作譮。 诞 【酉集上】【言字部】 誕 【廣韻】徒旱切【集韻】【韻會】蕩旱切【正韻】徒亶切,□音袒。【說文】詞誕也。【徐曰】妄爲大言也。【廣韻】欺也。【書無逸】乃逸乃諺旣誕。【蔡傳】誕妄。【孔傳】欺誕。【史記扁鵲傳】先生得無誕之乎。【荀子修身篇】易言曰誕。【說苑尊賢篇】口銳者多誕而寡信。 又【正韻】放也。【左傳昭元年】伯州犁曰:子姑憂子晢之欲背誕也。【註】放誕也。【晉書羊曼傳】阮孚爲誕伯。 又【爾雅釋詁】大也。【書大禹謨】帝乃誕敷文德。【傳】大也。【詩大雅】誕彌厥月。【毛傳】大也。【朱傳】發語辭。 又【字彙】闊也。【詩國風】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箋】土氣緩,則葛生闊節。 又【廣韻】育也。【後漢裴楷傳】昔文王一妻,誕致十子。【晉書袁宏傳】誕靈物以瑞德。 又【玉篇】天子生曰降誕。【後漢虞美人傳】誕生聖皇。【舊唐書德宗紀】上誕日不納中外之貢。 又【廣雅】信也。 又誕馬。【唐書儀衞志】一品鹵簿有誕馬六。【宋史儀衞志】誕馬,散馬也。 又國名。【魏志東夷傳】有古誕者國。 又獸名。詳訛字註。 又【正韻】杜晏切,袒去聲。亦放也。與訑同。 【集韻】亦作唌。 诟 【酉集上】【言字部】 詬 【唐韻】呼□切【集韻】【韻會】【正韻】許□切,□吼去聲。【說文】謑詬,恥也。【博雅】罵也。【玉篇】恥辱也。【廣韻】怒也。【增韻】詈也。【左傳哀八年】曹人詬之,不行。【杜註】詈辱也。【禮儒行】常以儒相詬病。【註】詬病,猶恥辱也。【後漢鄧禹傳】康聞詬之。【註】罵也。【唐書劉文靖傳】君雅詬曰:反人欲殺我耳。【音義】怒也。 又【增韻】巧言也。 又【金壷字考】奊詬,無志節也。【前漢賈誼傳】奊詬亡節。【師古註】奊詬謂無志分也。 又姓,見【姓苑】。 又【廣韻】苦□切【集韻】丘□切,□音□。又【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厚去聲。又【集韻】【韻會】【正韻】□居□切,苟去聲。又【集韻】【韻會】很口切【正韻】胡口切,□音厚。又【廣韻】古厚切【集韻】舉厚切,□音苟。義□同。 【說文】或作訽。【集韻】亦作。 诠 【酉集上】【言字部】 詮 【唐韻】此緣切【集韻】【韻會】逡緣切【正韻】且緣切,□音銓。【說文】具也。【玉篇】治亂之體也。【廣韻】平也。【類篇】擇言也。又解喩也。【晉書武陔傳】文帝數與詮論。【音義】謂具說事理也。【□書傅縡傳】言爲心使,心受言詮。【吳越春秋】惟夫子詮斯義也。【註】擇言也。【杜甫秋日詠懷詩】衣褐向眞詮。 又【淮南子詮言訓註】詮,就也。就萬物之指,以言其徵,事之所謂,道之所依也。 又【金史選舉志】凡會試,詮讀官二員。 【辰集下】【毛字部】 【集韻】【韻會】如容切,音茸。【博雅】□,罽也。一曰翠飾也。 又【集韻】乳勇切,音宂。□,草亂貌。 又【集韻】而用切,音□。與□縙□同。鞌翠飾。一曰罽也。 【辰集下】【毛字部】 【玉篇】【廣韻】帑帶切【集韻】乃帶切,□音奈。□,多毛。一曰獸毛密曰。 诡 【酉集上】【言字部】 詭 【唐韻】過委切【集韻】【韻會】【正韻】古委切,□音垝。【說文】責也。【前漢京房傳】臣出守郡,自詭效功。【師古註】自以爲憂責也。【孔融薦禰衡表】昔賈誼求試屬國,詭繫單于。【註】自責必繫單于也。 又【玉篇】欺也,謾也。【類篇】詐也。【穀梁傳文六年】詭辭而出。【註】不以實吿人。 又【玉篇】怪也。【莊子齊物論】是其言也,其名爲弔詭。【註】弔詭,至怪也。 又【增韻】異也。【前漢劉輔傳】此其言必有卓詭切至當聖心者。【師古註】詭,異於衆也。【後漢班固傳】殊形詭制。【註】詭,異也。 又違也。【前漢董仲舒傳】有所詭於天之理與。【師古註】違也。 又毀也。【後漢班固傳論】固之序事不激詭。【註】激,揚。詭,毀也。 又【廣雅】詭隨,小惡也。【詩大雅】無縱詭隨。【註】不顧是非,而妄隨人也。 又【廣韻】橫射物爲詭遇。【孟子】爲之詭遇。【趙註】橫而射之也。【朱註】不正而與禽遇也。 又譎詭,變化也。【張衡東京賦】瑰異譎詭。 又【廣雅】詭犀,總也。總,音思。 又【正韻】戾也。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司詭星出西方。【孟康註】星大而有尾,兩角,熒惑之精也。 又邑名。【史記秦始皇紀】將軍蒙騖,攻魏氏畼有詭。【註】畼有詭,魏邑名。 又姓。【左傳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註】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 又人名。【史記齊世家】桓公長衞姬生無詭。【左傳】作無虧。 又通作恑。【陸機辯亡論】古今詭趣。【註】詭,變也。同恑。 【集韻】或作謉、譌。【正韻】亦作佹、傀。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歷各切,音絡。絡或从素。【類篇】絮也。○按《類篇》在素部,今倂入。 询 【酉集上】【言字部】 詢 【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音荀。【說文】謀也。【玉篇】咨也。【書舜典】詢事考言。【詩小雅】周爰咨詢。【傳】親戚之謀爲詢。【左傳襄四年】諮親爲詢。 又【爾雅釋詁】信也。【註】宋衞曰詢。【疏】按方言:宋衞汝潁之閒曰洵。鄭風溱洧:洵訏且樂。詢、洵音義同。 【玉篇】或作□。【集韻】或作□、咰。【字彙補】譌作□。 【申集中】【虫字部】 【集韻】同蠡。 又【類篇】蕃夷聚落謂之□。 遆 【酉集下】【辵字部】 遆 【集韻】田黎切,音提。姓也。 诣 【酉集上】【言字部】 詣 【唐韻】五計切【集韻】【韻會】硏計切,□音羿。【說文】□至也。【徐曰】徑□而詣之也。【小爾雅】進也。【玉篇】往也,到也。【增韻】造也。【左傳莊十七年註】鄭詹詣齊見執。【史記秦本紀】代王乗傳詣長安。【王褒洞簫賦】躊躇稽詣。【註】倉頡篇云:詣,至也。言聲稽留,如有所詣也。又【正字通】學業深入曰造詣。 又蟲名。【揚子方言】蛄詣謂之杜蛒。 又與栺通。漢有枍栺宮,以木而名。【三輔黃圖】作枍詣宮。【註】枍詣,木名。言宮中美木茂盛也。 又與倪通。【春秋昭二十九年】叔詣卒。【公羊】【穀梁傳】作叔倪。 诤 【酉集上】【言字部】 諍 【唐韻】【集韻】【韻會】□側迸切,爭去聲。【說文】止也。【韻會】謂止其失也。【正韻】諫諍,救正也。【前漢王褒傳】諫諍卽見聽。【說苑臣術篇】有能盡言于君,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 又【列子湯問篇】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又【集韻】通作爭。【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 又【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音爭。訟也。【後漢劉聖公傳】平理諍訟。【晉書王沈釋時論】闒茸勇敢於饕諍。【註】叶平聲。考證:〔【說苑臣術】有能盡言于君。〕 謹照原書臣術下增篇字。 该 【酉集上】【言字部】 該 【唐韻】古哀切【集韻】【韻會】【正韻】柯開切,□音垓。【說文】軍中約也。 又【玉篇】盛也。 又【增韻】載也。【廣韻】備也,咸也,兼也,皆也。【穀梁傳哀元年】此該之變而道之也。【註】該,備也。【前漢律歷志】該藏萬物。【揚子太□經】萬物該兼。 又【正字通】俗借爲該當之稱,猶言宜也。凡事應如此曰該。 又人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少皡氏有四叔,一曰該。該爲蓐收。【註】金正也。 又姓,見【姓苑】。 详 【酉集上】【言字部】 詳 【唐韻】似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徐羊切,□音翔。【說文】審議也。【玉篇】審也,論也,諟也。【增韻】語備也。【書蔡仲之命】詳乃視聽。【傳】審也。【詩衞風】中冓之言,不可詳也。【傳】詳言之也。【穀梁傳襄二十九年】詳其事,賢伯姬也。【史記封禪書】其詳不可得而記聞。【前漢儒林傳】詳延天下方聞之士。【註】詳,悉也。 又善也。【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疏】詳者,善也。進退不定,非爲善也。【釋文】王肅作祥。【左傳成十六年】詳以事神。【註】詳,祥也。 又善用心曰詳。【公羊傳宣十二年】不赦不詳。 又官名。【宋史職官志】檢詳官,熙寧四年置。又【金史百官志】鎭撫邊民之官曰詳穩,踵遼官名也。 又通作翔。【前漢西域傳】道里遠近翔實矣。【師古註】翔,與詳同。假借用耳。 又【廣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陽。詐也。通作佯。【史記殷本紀】箕子詳狂爲奴。 【說文】本作□。【字彙】譌作詳,列六畫。非。 诨 【酉集上】【言字部】 諢 【廣韻】【集韻】□五困切,兀去聲。弄言也。【唐書史思明傳】思明愛優諢,寢食常在側。【遼史伶官傳】打諢得不是黃幡綽。 又諢衣。【雲仙雜記】穆宗以□綃白書,素紗墨書爲衣服,賜承幸宮人,皆淫鄙之詞詩,號諢衣。 又【金壷字考】與顐同。【唐書元結傳】諧臣顐官,怡愉天顏。 诩 【酉集上】【言字部】 詡 【唐韻】况羽切【集韻】【韻會】火羽切,□訏上聲。【說文】大言也。【玉篇】人語也。【廣韻】和也,普也,遍也,大也。【禮禮器】德發揚,詡萬物。【疏】言王者撫有四海,宜發揚其德,普遍萬物也。【前漢揚雄傳】尚泰奢,麗誇詡。【註】詡,大也。 又【廣韻】敏而有勇也。【禮少儀】會同主詡。【註】詡,謂敏而有勇。 又辭氣明盛貌。 又人名。【前漢平帝紀】沛郡太守石詡。 【說文】本作□。 诫 【酉集上】【言字部】 誡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音戒。【說文】敕也。【玉篇】命也,告也。【廣韻】言警也。【增韻】警敕之辭曰誡。【易比卦】邑人不誡。又【繫辭】小懲而大誡。【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其郊,必不誡。【史記周本紀】乃命伯臩申誡太僕。【荀子强國篇】發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文中子問易篇】君子思過而預防之,所以有誡也。【正韻】□與戒同。 又劒名。【刀劒錄】秦昭王鑄一劒,長三尺,銘曰誡。 又叶居吏切,音記。【劉向列女頌】雖曰女則,亦實男誡。男女覽兹,厥事甚備。 又【類篇】或作。【字彙補】譌作□,非。 诬 【酉集上】【言字部】 誣 【唐韻】武扶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無。【說文】加也。【徐曰】以無爲有也。【玉篇】欺罔也。【廣韻】誣,枉也。【正韻】詐也,衊也,謗也。【易繫辭】誣善之人其辭游。【疏】誣罔善人,其辭虛漫。【禮表記】故其受祿不誣。【註】不信曰誣。【周語】其□矯誣。【註】加罪無辜曰誣。【荀子大略篇】不能而居之,誣也。 又【讀書通】通作憮。【論語】君子之道焉,可誣也。【前漢薛宣傳】引作憮。【晉灼註】憮同誣。 【篇韻】譌作誈。 语 【酉集上】【言字部】 語 【唐韻】魚舉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魚上聲。【說文】論也。【徐曰】論難曰語。語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爲語,吾,語辭也。言者直言,語者相應答。【釋名】敘也。敘己所欲說也。【易頤卦】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詩大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疏】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禮雜記】三年之喪,言而不語。【註】言,自言己事也。語,爲人論說也。【家語】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傾蓋而語終日。 又國名。【別國洞冥記】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 又【廣韻】牛倨切【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魚去聲。【廣韻】告也。【增韻】以言告人也。【左傳隱元年】公語之故。【論語】居,吾語女。 又敎戒也。【魯語】主亦有以語肥也。 又地名。【前漢閩粵王傳】錢唐榬終古斬徇北將軍爲語兒侯。【孟康註】語兒,越中地也。今吳南亭是。【師古曰】語,或作篽、籞。 □ 【未集上】【米字部】 □ 【廣韻】口皆切【集韻】丘皆切,□音楷。米之別名。 误 【酉集上】【言字部】 誤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故切,音寤。【說文】謬也。【書立政】其勿誤于庶獄庶愼。【傳】誤,失也。【禮聘義】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註】誤,謂禮節錯誤也。【前漢張耳傳】君何言之誤。【吳志周瑜傳】瑜精音樂,雖三爵後,其閒缺誤,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郞顧。 又【字林】通作悞。惑也。【荀子正論篇】是特姦人之誤于亂說,以欺愚者。 诰 【酉集上】【言字部】 誥 〔古文〕□□□【唐韻】【廣韻】古到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居号切,□音告。【說文】告也。【徐曰】以文言告曉之也。【廣雅】敎也。【易姤卦】后以施命誥四方。【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三曰誥。【註】杜子春曰:誥,當爲告。書亦可爲告。 又【韻會】告上曰告,發下曰誥。【爾雅釋言】謹也。【註】所以約勤謹戒衆。【疏】以六義諭衆謂之誥,尚書誥誓之類是也。【孔安國尚書序】夏商周之書,雖設敎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疏】三王訓、誥、誓、命、歌、貢、征、範類猶有八,獨言誥者,以別而言之,其類有八,文從要約,一誥兼焉。以此八事,皆有言以誥示,故總謂之誥。【穀梁傳隱八年】誥誓不及五帝。【周禮秋官】士師掌五戒,二曰誥,用之于會同。【文心雕龍】其在三代,事兼誥誓,誓以訓戒,誥以敷政。 又【正字通】古者上下有誥,秦廢古稱制詔。漢武元狩六年,初作誥,然不以命官。唐稱制不稱誥,宋始以誥命庶官,明命官用敕不用誥。三載考績,則用誥以褒美。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給誥,如一品之制,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至七品,皆授以敕命。 又鳥名。【揚子方言】布穀,自關東西梁楚之閒謂之結誥。 又【集韻】姑沃切,音梏。亦告也。同告。 【申集下】【衣字部】 【唐韻】【集韻】□戸佳切,音鞋。【博雅】袖也。 又胡計切,音系。【類篇】帶也。與□同。 诳 【酉集上】【言字部】 誑 【唐韻】居況切【集韻】【韻會】【正韻】古況切,□音。【說文】欺也。【玉篇】惑也。【禮曲禮】幼子常視無誑。【釋文】欺也。【史記高祖紀】紀信乗王駕,詐爲漢王誑楚。【舊唐書姚崇傳】遞相欺誑。【子牙子論將篇】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註】惑也。 又【集韻】或作迋。【詩國風】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傳】迋,與誑同。 又【韻會】亦作誆。【史記鄭世家】晉使解揚誆楚。 【說文】本作□。【集韻】或作□、逛。考證:〔【曲禮】幼子常視無誑。【註】欺也。〕 謹照原書註改釋文。 豽 【酉集中】【豸字部】 豽 【集韻】女滑切,音肭。【爾雅釋獸】貀無前足。【釋文】貀,本又作豽。【註】似狗,豹文,有角。互詳貀字註。【後漢鮮□傳】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爲名裘。【註】豽,猴屬也。【晉書東夷傳】夫餘國出善馬及貂、豽。【集韻】亦作□。猴字原从豸作。 逰 【酉集下】【辵字部】 逰 俗遊字。 说 【考證】【酉集上】【言字部】 說 〔【易益卦】民説無彊。〕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 诵 【酉集上】【言字部】 誦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似用切,音頌。【說文】諷也。【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廣韻】讀誦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詩大雅】誦言如醉。【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又【廣雅】論也,言也。【韓非子難言篇】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註】誦,說舊事也。【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註】誦,言也。 又【正字通】怨謗亦曰誦。【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又【晉語】惠公入,而背內外之賂。與人誦之,皆怨辭也。 又官名。【周禮地官】誦訓。【鄭註】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爲久時事。 又鳥名。【山海經】開明南有誦鳥。 又通作訟。詳訟字註。 又叶侯容切,音慵。【詩小雅】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又叶牆容切,音從。【楚辭九辯】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诶 【酉集上】【言字部】 誒 【唐韻】許其切【集韻】虛其切,□音僖。【說文】可惡之辭。一曰誒然。引春秋傳:誒誒出出。今【左傳襄三十年】作譆。 又【前漢韋賢傳】勸誒厥生。【註】誒,歎聲。 又【楚辭大招】誒笑狂只。【註】誒,猶强也。或曰笑樂也。一作娛。 又誒詒,疑疾。詳前詒字註。 又【玉篇】虛宜切,音羲。又【集韻】呼來切,音咍。又於開切,音哀。又於代切,哀去聲。又於記切,音意。義□同。 【集韻】或作唉。 请 【酉集上】【言字部】 請 【唐韻】七井切【集韻】【韻會】此靜切【正韻】七靜切,□淸上聲。【說文】謁也。【廣雅】求也。【玉篇】乞也,問也。【增韻】祈也,扣也。【書湯誥】以與爾有衆請命。【左傳僖十年】余得請於帝矣。【禮曲禮】請業則起,請益則起。又【王制】墓地不請。【儀禮士昏禮】□者出,請事入告。【前漢張湯傳】造請諸公,不避寒暑。【師古註】請,謁問也。 又【爾雅釋詁】告也。【禮昏義】納徵請期。【註】請昏姻之期日也。 又【韻會】漢請室,請罪之室也。【前漢賈誼傳】造請室而請罪耳。 又【集韻】親盈切【正韻】七情切,□音淸。亦謁也,祈也。又受也。 又【類篇】《前漢賈誼傳》請室,亦讀平聲。 又【廣韻】疾政切【集韻】【韻會】【正韻】疾正切,□情去聲。【說文】義同。又【廣韻】延請。 又【正韻】漢制,春曰朝,秋曰請,如古諸侯聘禮也。【史記吳王濞傳】使人爲秋請。【前漢宣帝紀】時會朝請。 又【韻會】朝請,漢官名。張禹首爲之。【唐書百官志】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正七品上曰朝請郞。 又【廣韻】疾盈切【集韻】慈盈切,□音情。【類篇】受言也。 又【韻會】禮昏義請期,徐音情。【周禮秋官條狼氏註】大夫受命以出,餘事莫不復請。劉音情。 又【轉注古音】《史記》《禮書》請文俱盡。【註】徐廣云:古情字多假借作請,諸子中多有之。【荀子成相篇】聽之經,明其請。【註】請當爲情。聽獄之經,在明其情。 □ 【未集上】【米字部】 □ 【海篇】居六切,音踘。與掬同。詳手部掬字註。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同糷。 诸 【酉集上】【言字部】 諸 〔古文〕□【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又【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又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又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又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又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又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又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人之地。 又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又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又【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又【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又【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又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又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又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又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又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又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又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又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又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又【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又【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譌作諸。□,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字註。 又【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考證:〔【賈誼治安策】繡衣絲履偏諸緣。〕 謹照原書治安策改傳字。繡字上照原文增爲之二字。〔【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蚊。〕 謹照原文去蚊改去蚥。 诹 【酉集上】【言字部】 諏 【唐韻】子于切【集韻】【韻會】遵須切,□音。【說文】聚謀也。【爾雅釋詁】謀也。【玉篇】問政事也。【詩小雅】周爰咨諏。【左傳襄四年】咨事爲諏。【儀禮特牲饋食禮】不諏日。 又星名。【禮月令鄭註】孟春者,日月會于諏訾,而斗建寅之辰也。諏本又作娵。 又【集韻】【韻會】【正韻】□將侯切,音陬。又【集韻】房尤切,音浮。義□同。 【類篇】或作□。【說文長箋】亦作□。 诺 【酉集上】【言字部】 諾 〔古文〕喏【唐韻】【正韻】奴各切【集韻】【韻會】匿各切,□囊入聲。【說文】譍也。【玉篇】答也。【正韻】應聲。【詩魯頌】莫敢不諾。【箋】應辭也。【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註】唯速而恭,諾緩而慢。又【投壷】大師曰諾。【疏】承領之辭也。【吳志顧雍傳】顧悌每得父書,拜跪讀之,每句應諾。 又【韻會】以言許人曰諾。【左傳襄十八年】獻子許諾。【論語】子路無宿諾。【史記季布傳】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老子道德經】輕諾必寡信。【荀子王霸篇】□賞己諾,信乎天下矣。【註】諾許也。己不許也。 又自輺語。【公羊傳僖元年】慶父曰:此奚斯之聲也,諾己。【註】諾已,皆自輺語。 又【南史江夏王鋒傳】鋒五歲,齊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卽工。【潘遠紀聞談】諸侯箋奏皆批曰諾,諾字有尾若風也。 又【字彙補】諾臯,神名。【酉陽雜俎】有《諾臯記》。 又水名。【前漢匈奴傳】韓昌、張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師古註】今突厥地,諾眞水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諾州,屬靜邊郡,貞觀五年置。 又姓,見【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