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放翁全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 第 302 页/共 361 页
嘉泰四年。诏以严州久不治。命朝散郎直秘阁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孙公叔豹为知州事,公
至数月。州以大治闻,狱无淹系。庭无滞讼。幕府闲暇。符檄简少。榜笞之声不闻于屏外,
向之逋赋佚罚。皆以时举,仓有余粟。府有余帛,公天资近道。不乐燕游歌舞优戏之奉。又
不喜以土木无益之事劳其民,治事少休,则宴坐别室,自夜至旦,盥面贵而出,终岁如一日。
独念初赴郡过七里濑汉严先生钓台下,读唐兴元中崔儒。钓台记。以为上有平田百亩,足
以力耕,下临清流,足以垂钓。今投钓之地具在,而田则无有。乃以属县令访之,则田亦
具在。旁有流泉,虽大旱不竭,可给灌溉。而或者辄有之。公乃遣语以当归田直,而取田
以为先生岁时祭享之奉,其人难之。公叹曰。光武欲与先生共天下,而先生不屑也。千有
余岁后,吾乃欲必取百亩之田以奉祀事乎。且吾教化未孚,而遽望人以辍耕逊畔,难矣。
因置不问。
会有没官田,又从傍买民田足百亩,除其泛科敛,以畀浮屠之奉祠者。又即祠之右,创
为佛院,栖钟于楼,匵经于室,僧庐客馆,略皆有所。度岁入可以食其徒七人,而樵汲之
役,又在其外。则先生之祠,可以永世不废。乃砻美石,请记于予。
予曰。严,名城也。自大驾巡幸临安,以朝士出守者,与夫入对行殿被临遣而来者,
大抵多取道于富春。入谒祠下,有高山仰止之叹,而恨祠屋弊坏,椒桂不以时荐,往往咨
嗟踌蹰,久而后去。及其下车,则日困于簿书米盐将迎燕劳之事,忽焉忘前日之言。寒暑
再更,复上车去,则又过祠下,负初心戴愧面而去者,袂相属也。闻孙公之举,得无少自
咎哉。予二十年前,盖尝来为此邦,亦自咎者之一也。故喜道孙公之举,且以励来者云。
开禧元年十二月辛未,太中大夫宝谟阁待制致仕山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陆某
记。
文集卷二十一
记十首
仁和县重修先圣庙记
圣人之道,位天地,育万物,可谓大矣。然常寓之于宫室。祭祀。器服。度数之间,非
如后世佛。老子,废礼弃乐,扫除名分,务为玄默寂灭,浩然不可致诘也。夫子生于周,故
其尊以为师者,文王。周公也。使夫子生于今,有不奉孔子。颜子。孟子以为先圣先师者
乎。则今之即学校以春秋舍奠于先圣先师者,非独甲令也。
方先朝学校盛时,县有学,与郡等。后以海内多事,县学往往废坏,而所以奉先圣先
师者,亦苟而已。知临安府仁和县事谢君庭玉,独慨然以为急务重责,寝食不敢安,捐己
之公租钱二十万以经始。会得废寺,当没官钱,以佐其费,又取吏舍以益其址。自开禧元
年十二月,至二年正月,庙乃告成。最其费为钱五十万。吾夫子被衮服冕,巍然当坐,既
悉如旧制,配享从祀,亦皆就列。出入有门,陟降有阶,设燎有庭,三献及受胙瘗币皆有
位,储峙祭器则又有库。是岁二月上丁,将有事于庙。吏言异时惟丞以下执事,令以剸剧,
率不行。谢君曰。岂有是哉。于是告于府,肃恭斋明,以时讫事,且来告,请记其始末。
天子中兴大业,讲太平典礼,方自学校始。学校之设,方自两赤县始,则砄庙又学校
之权舆也。其可阙书。三年正月戊寅,太中大夫宝谟阁待制致仕渭南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
赐紫金鱼袋陆某记。
湖州常照院记
昔在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龙兴河朔,克济大业,祀宋配天,
三十有六年。涵养生齿,其数无量。遗弓故剑,群臣皆当追慕号泣,思所以报在天之灵,至
千万世,无怠无矯。而况山林外臣,以道艺供奉仗内,尝被异礼厚赐者乎。镇江府延庆寺
僧梵隆,以异材赡学,高操绝艺,自结上知,不由先容,得对内殿。先是,隆师固已结庐
于湖州菁山,号无住精舍。一时名士,如叶左丞梦得。葛待制胜仲。汪内翰藻。陈参政与
义,皆为赋诗勒铭,传于天下矣。至是诏赐庵居于万松岭金地山,江涛湖光,映带几席,寿
藤老木,岑蔚夭矫。隆师方力辞,愿归故巢。既至,悦其地,且侈上赐,幡然愿留。久之
示化,上为怅然不怿。赐金,归葬故山。
及孝宗皇帝嗣位,又命创常照院于无住故址,以隆师弟子上首至叶嗣其事,赐田以赡
其徒。又命充丁亥丁未本命道场,以祈两殿之福。高宗皇帝御德寿宫,赐御书。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八字。以示名院本指。且赐天申金刚无量寿阁扁榜及紫檀刻佛号如来阁榜。悉
御书也。又一再赐万机暇日所临晋王羲之帖二十二纸。唐陆柬之兰亭诗一卷及米芾史略帖
一卷。题团扇二柄。又赐白金助建立。于是院悉崇成。有释迦。文殊。普贤。十六阿罗汉
殿。左则观音大士道场。右则法轮藏室。食息有堂。钟经有楼。熏浴炊爨储积各有其所。犍
椎鼓钟。器亦备足。至于游息临眺。种疏凿。莫不极思致区处之妙。而西岩尤为胜绝旷
快之地。叶师以老疾请罢院事。屏居西岩。今皇帝诏从之。且命改院为禅院。专以仰荐高
宗神游。世择其徒有道行者嗣住持事。而本澄首被是选。实嘉泰四年甲子岁之四月也叶师乃来告曰。愿有述焉。某实绍兴朝士。历事四朝。三备史官。名列策府诸儒之
右。则与隆师及其子孙。虽道俗迹异。而被遇则同。今叶。澄父子晨香夜灯。梵呗禅定。虽
世外枯槁。亦有以伸其图报万一之意。某则不然。饱食而安居。日复一日。饰巾待终而已视叶。澄岂不有愧哉。故遂秉笔而不敢辞。上以纪三朝眷遇山林学道者之盛德。不以识某
愧云。开禧三年二月壬子谨记法慈忏殿记
东出庆元府五十里曰小溪。有僧舍曰法慈院。院创于唐咸通中。旧号凤山院。历五季
至宋兴。院常不废。治平二年。始赐今名。虽世以院僧主之。然其徒多出游四方。学经论。
问祖师第一义。或终其身不归。淳熙十四年。老宿及后来者始议作忏殿。而如戒等十辈。愿
尽力营之。久而不成。十人或死或羒不偶。独如戒。智玻。行慈。誓不怠废。必遂其始愿。
行乞劳苦。积细微以成高大。于是施者墙立。助者麇至。闻者兴叹。见者起敬。木章竹个。
山积云委。伐石于山。陶甓于灶。丹漆黝垩。致于四方。以绍熙壬子三月癸酉始土工。明
年八月庚申始匠事。十一月土林皆告成。南北八丈六尺。东西五丈八尺。而栋之高四丈一
尺。耽耽奕奕。穷极艺巧。虽庆元多名山巨刹。然忏堂之盛。未有加法慈者。奉释迦于中。
而左则弥勒。右则无量寿。又以天地鬼神之像陪拥四旁。呜呼。亦盛矣。院僧因余姚普明
院僧则华求予为记。则华尝游蜀。予识之于成都。今三十余年。以故旧不忍拒也。乃为之
书。而刻施者姓名于碑阴云东阳陈君义庄记
东阳进士陈君德高。因吾友人吕君友德来告曰。德高不幸。早失先人。举进士又辄斥念昔先人进德高辈于学。盖将使之事君。使之字民。以广我先人之志。今虽自力。而不合
于有司之绳尺。如其遂负所期望付托。生何面以奉祭享。死何辞以见吾亲于地下。不获施
于仕进。为时雨为丰年矣。独不可退而施于宗族乎。于是欲为义庄。略用范文正公之矩度。
而稍增损之。以适时变。敢求文于执事者。且载其凡于碑阴。
子复之曰。美哉吾子之志也。人之情。于其宗族。远则疏之。弥远则益疏。而至于忘
之。盖以身为亲疏。而不以先人为亲疏也。视兄之子。已或不若己之子。己之子与兄之子。
自吾父视之。有异乎。能以父之心为心。则己之子与兄之子。且不知其同异矣。推而上之。
大父之孙为从父兄弟。曾大父之曾孙为从祖兄弟。又推而上之。至于无服。虽天下长者。不
能无亲疏之杀矣。呜呼。制服不得不若是也。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衣食给足。
婚嫁以时,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去为浮图老子之徒,则一也。死
而有知,岂以远而忘之哉。义庄之设,盖基于是。然举天下言之,能为是者有几。非以为
不美而不为也,力不足也。若陈君者,自其先人勤劳节约以致饶余,而陈君不敢私有之。其
地在塍头昭福寺之傍,初期以千亩,今及十之七,而吾地在塍头者止此。比邻感其义,皆
欲期年间贸易以成之。又植桑畜牛筑陂,以丰衣食之源,其详见碑阴。又有最当虑者,吾
子之心则尽矣,后人或贪而专利,或啬而吝出,或夸而广费,或挟长挟仕挟有力之助而败
约,非有司者别白之,则庄且坏不支。府牧邑长丞掾曹吏及乡之卿大夫先生处士,其必纲
维主张之,使久而如一日。陈氏布衣也,其赀产非能绝出一乡之上,而义倡于乡如此。吾
徒仕于朝于四方,虽未必皆厚禄,然闻陈氏之风而不知愧且慕者,岂人情也哉。于是并书
以遗焉。君之先君子,盖讳士澄,字彦清云。开禧三年七月辛丑记。
庐帅田侯生祠记
开禧二年八月,诏以开封田侯琳为淮南西路安抚使,兼知庐州,节制淮西军马。时虏
方入塞,侯既受命,谓庐州为淮西根本,而古城又为州之襟要。坚守庐州,则淮西有太山
之安。修复古城,则庐州有金城汤池之固。异时议者知守南城而已,古城不复缮治,一日
有警,如有太阿之利而不持钅尊柄,七尺之躯而授人腰领,几何其不败也。古城虽不甓,而
其实峭坚,利以御寇。且西北坚城,多止用土,虽潼关及赫连氏统万城,亦土尔。乃躬临
视之,芟夷草棘,则城果屹如石壁,戈戟皆废,众始骇服。于是增陴浚濠,大设楼橹。又
有月城,亦得地利,而卑不可恃。则又为筑羊马城,厚六尺,高倍之,且为重堑,设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