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 第 6 页/共 33 页

梁武帝萧衍、注道德经四卷,证以因果为义。   梁简文帝萧纲、作道德述义十卷。   清河张嗣、注四卷,不知年代。   梁道士臧玄静、字道宗,作疏四卷。   梁道士孟安排、号大孟,作经义二卷。   梁道士孟智周、号小孟,注五卷。   梁道士窦略、注四卷,与武帝、罗什所宗无异。   陈道士诸糅、作玄览六卷。   隋道士刘进喜、作疏六卷。   隋道士李播、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并作音义。   唐嵩山道士魏征、作要义五卷,为太宗丞相。   法师宋文明、作义泉五卷。   仙人胡超、作义疏十卷,西山得道。   道士安丘、作指归五卷。   道士尹文操、作简要义五卷。   法师韦节、字处玄,注兼义四卷。   道士王玄辩、作河上公释义一十卷。   谏议大夫肃明观主尹惜、作新义十五卷。   道士徐邈、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远、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岳道士薛季昌、作金绳一十卷,事数一卷。   洪源先生王袭,注二卷,玄珠三卷,口诀二卷。   法师赵坚、作讲疏六卷。   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吏部侍郎贾至、作述义十一卷,金钮一卷。   道士车弼、作疏七卷。   任真子李荣、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兴、作注义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作契源注二卷。   道士张惠超、作志玄疏四卷。   龚法师、作集解四卷。   通义郡道士任太玄、注二卷。   道士冲虚先生殿中监申甫、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张君相、作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作讲疏六卷。   汉州刺史王真、作论兵述义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作道谱策二卷。   玄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讲疏六卷,即今所广疏矣。   所释之理,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滞空有。或溺推因果,偏执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归空寂。莫不并探骊室,竞掇珠玑,俱陟锺山,争窥珪瓒,连城在握,照乘盈怀。敷弓口则光灿缣缃,演畅则彩文编简。语内修,则八琼玉雪,雪霭於丹田;九转琅膏,晶荧於绛阙。尽六气回环之妙,臻五灵夹辅之功。忘之於心,息之於踵,得无所得,而了达化元矣。语品证也,则摆落细尘,超登上秩,游八外而放旷,指三境而跻升,蹈太一之位矣。而揔内外之要,兼人天之能者,未有其伦。我开元至道昭肃孝皇帝降神龙变,接统象先,戡内难以乘乾,咨中兴而御极,无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劳辙迹,具茨大院,自得朋游。廓八溟为仁寿之庭,普万寓为华胥之国。至道至德,超哉明哉,钦若尊经,本朝家教。《象》《系》不足以拟议,《风》《雅》不足以指陈。横亘古今,独立宇宙。虽诸家染翰,未穷众妙之门,多士研精,莫造重玄之境。凝旒多暇,属想有归,躬注八十一章,制疏六卷。内则修身之本,囊括无遗,外即理国之方,洪纤毕举。宸藻遐布,夺五云之华,天光焕临,增两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辉映《二南》。若亲禀於玄元,信躬传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万古而不刊。则《大风》《朱雁》之诗,诚难接武,《典论》《金楼》之作,讵可同年。但以疏注之中引经合义,周书鲁史,互有发明,四始漆园,或申属类。后学披卷,多瞢本源。辄采摭众书,研寻篇轴,随有比况,咸得备书,纂成《广圣义》三十卷。大明在上,而爝火不休;巨泽溥天,而灌浸不息。诚不知量,粗备阙文。   天复元年龙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十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上善若水章第八   疏:前章明天地无私,生成则能长久。此章明至人善行柔弱,故无尤。首标若水,示三能之近道。次云居地,尽七善之利物。结以不争,劝守柔以全胜也。○义曰:夫水之为德也,柔弱平和,居顺处下,随时壅决,任器方圆,流作泉源,散为雾露。凡物失之则死,得之则生,击之无伤,执之无有,所以不及於道者,水有形而道无形也。虽有形为碍,其於利物之德,谦冲之用,近於道矣。老君举水为喻以劝修道之人,欲令体七善三能,修身理国,兼以不争之德,故无尤过之事矣。   上善若水。   注:将明至人上善之功,故举水性几道之喻也。   疏:上善,标人也。若水者,喻也。至虚怀#1,於法无住,忘善而善,是善之上。上善若水行,如水之能,具在下文,皆含法喻也。   义曰:上善之士体道修心,应变随时,纵横利物。老君欲显上善之德,以欢后学之人,以水与道相邻,故举水为喻。上善有善而忘其善,如水之不矜其功。水不矜功,其功益大;善不伐善,其善益彰。既大且彰,为善之上矣。上惟南面之主,下洎栖岩之人,能如水焉,必得道矣。法喻者,以水为喻,以道为法,以上士为能行之人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疏:水性甘凉,散洒一切,被其润泽,蒙利则长。故云善利。此一能也。   义曰:甘者,水之味也。凉者,水之体也。水为气母,王於北方,以润下为德,其色黑,其性智,其味咸,其数六。北方者,阳德之始,阴气之终也。生数一,与道同也。道亦为一,即无一之一,水亦为一,即有一之一也。无一之一为道之体,有一之一为道之用。则明水者,道之用也一切物类,皆资润泽而得生成,以能润故耐生万物。故处三能之首也。   疏:天下柔弱莫过於水。平可取法,清能鉴人,乘流值坎,与之委顺,在人所引,尝不竞争。此二能也。   义曰:柔弱者,水之德也。《德经》第四十一章云:天下柔弱莫过於水。重举水德,以劝守柔矣。夫其水也,居平则不流,法以平恕为本,故可取法也。水之不流,静能鉴物,故曰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止水,以。其清且静也。水性平也,故值不平则逝,值坎泽则止。东西南北,随引所行,不与人争,无所不可。校量众德,又云不及生物之功。故次之二能也。   疏:恶居下流,众人恒趣,水则就卑受浊,处恶不辞,此三能也。   义曰:人之性也,徇常者众,谦顺者寡。好居上位,恶处下流。唯夫水也,处下不争,居污不辱,比前之德,前德为胜,故为三能也。   故几於道。   注:几,近也。   疏:利物明其弘益,不争表其柔弱,处恶示其含垢。此水性之三能。唯至人之一贯其行,如此去道不遐,故云近尔。   义曰:以前三能,故近於道。人君能宣弘益之德,秉谦冲之心,体含垢之行,则天下太平矣。理身者功务及物,柔以制性,处浊顺俗,委迹谦光,则神仙可冀矣。   居善地,   注:上善之人处身柔弱,亦如水之居下,润益一切,地以卑用,水好下流。   疏:至人所居善,能弘益如水在地,利物则多。又地道用卑,水好流下,同至人谦顺,几道性之柔弱,故云居善地。   义曰:此明处下乐卑,为安国存身之道也。天以清浮,故用其高。地以浊厚,故安其下。《易》曰天尊地卑,卑高以陈。又云地道卑而上行,则水顺下而处卑,同至人之谦德矣。   心善渊。   注:用心深静,亦如水之泉停也。   疏:至人之心善於安静,如水之性湛尔泉停。水静则清明,心闲则了悟。泉,深静也。故云心善渊。   义曰:此明澄静清虚,为洁己洗心之术也。臣心如水,臣门如市,斯之谓欤?   与善仁,   注:施与合乎至仁,亦如水之滋润品物也。   疏:至人弘济,常以与人。善施之功,合乎仁,行如水润泽,无心爱憎,故云与善化。   义曰:此明润泽品物,为博施济众之行也。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亦斯义矣。   言善信,   注:发言信实,亦如水之行险,不失其信矣。   疏:上善之人言必真实,引化凡庶,善信不欺,如彼泉流,岂殊坎险?故云言善信。注云行险而不失其信者,《周易》坎卦之词也。   义曰:此明信实无欺为真常审谛之教也。行险不失其信者,《周易》坎卦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也。夫理国长民,率身从道,言必信实,可以动天地,感神明,所以善恶之词,兴於一室之中,应乎千里之外。此信之至也。孔子云,去食去兵而存乎信,至哉言乎。   政善治,   注:从政善理,亦如水之洗涤群物,令其清净也。   疏:政,正也。至人於事,动合无心,正容悟物,物因从正,正则自理,非善而何?如彼水性洗涤群物,令其清净。故云善理。   义曰:此明真正化物,为革凡成圣人法也。正容悟物者,《庄子□田子方篇》子方名无择,侍坐於魏文侯。文侯师子夏,而友子方。子方数称溪工之道,文侯以为溪工子方之师也。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耳。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无择之师,东郭顺子也。其为人也,人貌而天虚,缘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心意也销。无择何足以称之。此所谓物之失道,东郭顺子正其容仪,心冥于道,物睹自悟邪。志尽销,亦可谓不言而化,不化而行。真道也哉。   事善能,   注:於事善能因任,亦如水之性,方圆随器,不滞於物。   疏:至人圆明,於物无碍。凡有运动,在事皆通。通则善能,是名照了。如彼水性,决之为川,壅之为池,浮舟涵虚,无所不为,是善也。   义日:此明因机任物,为变应圆通之用也。水以方圆任器,壅决随时,故能习海浮天,且广且大。人君垂裳理物,委任贤良,用之不疑,各得其职,可以无为而理,臻乎泰宁之治矣。   动善时。   注:物感而应,不失其时,亦如水之春泮冬凝矣。   疏:至人之心,喻彼虚谷。方之镜象,物感斯应。如彼水性,春泮冬凝,与时消息,故云动善时。   义曰:此明出处从时,为守道保生之戒。泮,散也。春布阳和,层冰释散,冬有寒冱,流水坚凝,水之顺时也。理国之道,理身之方,舒卷任时,因物之性,则至理矣,则保生矣。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上善之人,虚心顺物。如彼水性,壅止决流,既不违迕於物,故无尤过之地。   疏:尤,过也。至人善行,与物无伤,虚心曲全,未曾争竞。波流颓靡,委顺若斯,曾不违逢於物,放无尤过之地矣。   义曰:不争之德,德之先也。凡人之性,不能无争。为争之者,其事众也。乱逆必争,暴慢必争,忿恚必争,奢泰必争,矜伐必争,胜尚必争,违愎必争,进取必争,勇怯必争,爱恶必争,专恣必争,宠嬖必争。王者有一於此,则兴师海内。诸侯有一於此,则兵交其国。卿大夫有一於此,贼乱其家。士庶人有一於此,则害成於身。皆起於无思虑,愆礼法,不畏惧,不容忍,争乃兴焉。故争城者杀人盈城,争地者杀人满野。必当察起争之本,塞为争之源,无不理矣。语曰:君子无所争。又曰:在丑不争。下经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之德,何过之有哉?虚心者,虚心无欲也。曲全者,曲己全人也。波流者,任性自适也。颓靡者,放旷无滞也。波流者,《庄子□应帝王篇》云: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往不同矣。委顺者,委心顺道也。体兹七善,遵彼三能,国泰长生之要也。   持而盈之章第九   疏:前章明至人善行,柔弱故无尤。此章明凡俗溺情憍盈故有咎。首标持盈揣锐,示具难保。次云金玉富贵,戒在贪求。结以名遂身退,令忘功而不处也。○义曰:前章举水为喻,显明修学之行。此以持盈为首,更彰贪滞之非,欲使忘功退身,以将至人之美尔。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注:执持盈满,使不倾失。积财为累,悔吝必生,故不如其已。已,止也。   疏:持,执也。盈,满也。已,止也。言人心贪爱求取无厌,执守保持,更令盈满。积财为累,悔吝必生,故圣戒云不如休止。   义曰:持盈之喻,凡有四义。一者坚持欲心,至於盈满。二者保持世财,至於盈满。三者执持恶行,至於盈满。四者持权恃禄,至於盈满。大凡知进忘退,不念善道,执滞不回,以至盈满者,皆当有报。欲心盈满者,得赢疾伤生报。世财盈满者,得攻劫侵夺报。恶行盈满者,得刑危残害报。权禄盈满者,得倾覆沦灭报。所以老君戒之,不如休止。不休不止,斯报必验。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注:揣,度也。锐,铦利也。揣摩锐利,进取荣名,富贵必侨,坐招殃答,故不可长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