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 第 1 页/共 33 页
道德真经广圣义
经名:道德真经广圣义。唐杜光庭撰。五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一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叙经大意解疏序引
将释此经,大分二段。先明制疏,后解正文。今初述制疏之由者,我大唐玄宗皇帝垂衣之暇,锺想妙门,以大道为天地原根。老君乃玄元圣祖,二经敷演,绵历岁年,说自舜朝,传於周代。诠注疏解六十余家。言理国,则严氏、河公杨镳自得。述修身,则松灵、想尔逸轨难追。其间,梁武、简文、僧肇、罗什、臧、陶、顾、孟霞举於南朝,任、黎、二张星罗於西蜀。其余祖述,互有否臧,未尽发挥,孰窥堂奥?以开元十一年躬为注解,下诏曰:在昔元圣,强着玄言。
义云:诏者,勑命之书也。在天子为诏、为诰、为勅、为制。在皇后、太子、诸王为教、为令,皆君命於臣、上命於下之词也。曰者,《字林》云:曰者,从口,出言为曰。亦云张口吐舌为曰。《说文》云:曰,词也。从口乙声,象口出气有声,而成言诃也。故云曰。昔者,往也。在者,存也。元者,始也。圣者,灵通之德也。《书》曰睿作圣是也。强者,力取也。着者,述作也。玄者,深妙也。言者,词也。谓老君为道化之宗,元弘睿圣之至德,阐微妙无名之道,为强名演畅之词,将以恢振玄风,化导於代,理深义奥,故谓玄言。居万圣之先,故谓元圣矣。
诏曰:权舆真宗,
义云:权舆,始也。真者,纯正不杂也。宗,尊也。
诏曰:启迪来裔。
义云:启,开也。迪,进也。通,达也。来,谓将来也。裔,嗣续也,边也。谓此《道德》二篇垂於万代,传范后王,广化人天,永敷秘妙也。
诏曰:遗文诚在,精义颇乖。
义云:遗,留也。谓老君玄化既毕,上登九清,所着真经遗留於代,百王所仰,万古常存。诚,信也,信为不刊之典也。精者,纯粹深奥也。义者,经之文理也。颇,甚也。乖,爽也。谓此经玄奥精纯之理,世所未穷,虽百家诠注,尚甚乖爽。谓下句也。
诏曰: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
义云:撮者,采结之谓也。指者,趣向也。归者,义理会聚也。蜀严者,仙人严君平居於蜀肆,作《道德指归》一十四卷,恢廓浩瀚,为时所称。蜀都杨子云昌言於汉朝曰:蜀严道德沈冥。言其识量深厚,玄德隐微,非常俗之所知。而犹病耳。当时以为道德之说,文止五千,指归之多将及数万,演之於世,谓为富赡广博,议之於理,伤於蔓衍繁丰。故云虽蜀严而犹病也。
诏曰: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
议云:摘者,采撷分判也。章者,裁断音句也。句者,言之所绝也。自,从也。河公者,河上公也。太极葛玄仙公《道德经序诀》云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即今陕州黄河之侧,有河上公庙。路左有汉文帝望仙台存焉。时人不知公之姓名,常见识履为业,居於河上,故号河上公尔。或略者,圣旨以为道德尊经并包万法,围制三才,理国理家之宗,修身修道之要,无所不摄,无所不周。而河上公分为八十一章,局於九九之数,有失大圣无为广大之趣。故云自河公而或略也。
诏曰:其余浸微,固不足数。
义云:其余者,言自蜀严、河公之外五十余家注义也。浸,远也。微,细也。数,计也。严虽犹病,可以议於重玄。河虽或略,亦足明其至妙。自外诸家浸远微细,不足比方,固非圣旨之所计数也。
诏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
义云:我者,皇帝自谓也。玄元妙旨,谓二经玄妙之旨也。圣旨叹道德隐奥之文、上下玄妙之趣,未有了达,解释之人自蜀严、河公之后,注疏者去圣逾远,述道益疏,岂可坠废湮绝,而不弘畅於代矣。
诏曰:朕诚寡薄,常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
义云:朕,我也。古人相谓皆呼人曰卿,称己为朕。庄子云:云将鸿蒙,皆自称朕是也。自秦始皇制法,以天子一人自称曰朕,其余臣庶不得复僭而称焉。寡者,道未广也。薄者,德未丰也,圣旨自谦之词也。每仰感此经,恐玄理抑绝,不得人皆开悟,而我绍圣祖之玄阴,居万寓之至尊,安可使无为之文壅而不流,道德之训晦而不显也。有后者,谓老君垂裕,光启圣唐是也。且夫弓冶之子尚不失於箕裘,折薪之家或虑旷于负荷,况睿德光於尧禹,圣文迈於古先。固当润色玄玄之功,使炳焕于千古也。
诏曰:每因清宴,辄扣玄关,随意所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
义云:圣旨以万机之暇,深入玄关,扣寂求音,探真远妙,以契合希微之理。圣文释冲寂之文,得自神襟,谐於祖训矣。笺,表也,解也,注释也。尚以谦德,不欲同吕氏、丘明自为一家之述作,但备众人所注解未了之义尔。
诏曰: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
义云:绝笔者,经理既畅,制述已周,释笔罢书,是谓绝笔。如昔仲尼自卫反鲁,因鲁史而修《春秋》,自隐公讫哀公一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褒贬行事至哀公十四年戊午春,西狩於大野,叔孙氏之车子姐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焉。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夫麟凤五灵,王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於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今注经既终,乃下明诏,将以宣行圣作,博问群贤。绝笔之义虽同,非因感叹之事,是表圣德谦让,问于王公卿佐、逮於道释二宗,旁求辨博之才,更俟发明之理也。
诏曰:有能起予类於卜商针疾,同於左氏渴於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
义云: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也。《论语□八佾篇》 云:子夏问於夫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诸家所注,云此诗上二句在《卫风□硕人》之二章,闵庄姜之诗也。其下一句逸也。比喻庄姜有盼倩之色,而能以礼自持,喻如绘画稀绣,先以五彩分布,荫映成文,然后以白色分别其间,乃能一一彰显分明也。夫絺刺之成文为绣,画之成文为绘。此夫子喜子夏闻绘事后素之言,即知以盼倩美色须以礼自持。故云礼后乎。夫子乃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盖喜卜商明了夫子言《诗》之意,故云能起发我言《诗》之旨也。左氏者,左丘明也。夫子着《春秋》,丘明传之。经有所误,则丘明正之。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春秋》之得丘明,若良医缄疾矣。圣旨延伫群才,共畅玄理,若仲尼之於子夏,《春秋》之俟丘明,不拒直言,唯在进善,以虚怀俱望,以厚赏访求。明圣情采纳之至也。赏以劝善,亦以报功也。
诏曰: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
义云:谈臣自圣者,《尚书□冏命篇》云:仆臣谀厥后自圣是也。贤良在用,固无谀佞之臣。英睿垂乾,岂有自圣之失?诚非此流也。
诏曰: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
义云:悬市相矜者,昔吕不韦为秦丞相,封万户侯,威望之盛,冠於海内。聚宾客着书,书成悬於市曰:有增减一字者,赏千金。号曰《吕氏春秋》,大夸於时。今圣旨注述既成,下访才彦,开直言之路,垂不讳之恩。则悬市矜夸,诚为小道矣。不韦后得罪始皇,窜之於蜀也。
诏曰: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义云:不德者,谓失无为之德也。玄经奥旨,演畅既周,再垂博采之言,乃下奖延之诏。则九围之外,八极之中,孰不仰感圣明,朝宗至道矣。暨明年,乃御书四石幢注经,立於左街兴唐观、右街金仙观,又诸州节度使、刺史各於龙兴观、开元观形胜之所,各立石台,以传不朽。又寻御制此疏,宣布寰瀛。勅曰:道德五千,实惟家教。理国则致乎平泰,修身则契乎长生。包万法以无伦,冠六经而首出。宜升《道德经》居九经之首,在《周易》之上。以《道德》《周易》《庄子》为三玄之学,仍以《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灵真经》。准明经例,赴举其老君传内,析出韩非,不令同传。上来述制疏之由已竟,向下入解正文於中。大分为二,一者先解疏题,二者入文科判。今初也,先解疏题曰:
《老子道德经疏》者,疏题即经题也。向下当辩所言疏者,疏决开通之义也,谓经含众义,玄妙幽探,虽诠注已终,而文义未尽。故述此疏,开通幽迹,疏决玄微,分释意义,令可会入,故谓之疏。亦云疏者,条也,条理经义,令人易晓。或云钞,钞以抄集为名。或云记,记以纪录为目。此盖随时立名,皆是包括义理之义也。疏释题训者,释以销解为义,言将疏决经文,先当销解经目。题者,训视之首,凡经籍记传、史策篇章,先标首目,视之可会,总以此义,名之曰题,即标举纲领之意也。训者,教言也,随文训解之义,谓六书不同也。大凡文字之兴,云篆初凝,传於天上,仓颉象迹,兴於人间。大体有六。一谓象形,日月字是也。二谓指事,上下字是也。三谓假借,行虽字是也。四谓形声,江河字是也。五谓会意,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反正为乏是也。六谓转注,考老左右字是也。制文字六意不同,形声、假借、转注等意,以成文字,须以训之,乃明其义理。《尔雅》有释训,《毛诗》有诂训,即其类也。
疏御制者,向来已明。所作疏文,明御制述作之。圣即谓玄宗皇帝也。乃太上老君三十六代孙,睿宗第三子,大唐之第六帝也。龙文表圣,日角标奇。叶太平之符,应壬辰之运。母曰昭成顺圣太后窦氏。以则天垂拱元年乙酉八月五日戊戌生於东都。生而聪明睿哲。及长,宽仁孝友,好学善属文,英武果断,尤工楷隶,兼善骑射。三年闰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二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长寿二年,封临淄王,居於兴庆里。景龙二年,出为潞州别驾。是时州境日抱戴月重轮,逐鹿渡河,赤龙据按,嘉禾合穗,黄龙乘城,仙洞自开,童谣累应,黄龙再见,赤鲤腾波,李树连理,神蓍翘立,寝堂瑞气,壶口紫气,伏龙疑山,巨人留迹,夏禹表气,圣人金桥,及神人传庆,凡一十九瑞,编於史策。唐隆元年入诛韦后,平内难,迎睿宗即位。至开元元年,自相国平王登极,在位四十四年。天宝十四年传位皇太子。宝应元年壬寅崩,年七十八岁,御者,临制之称,如御寓、御天义也。制者,作造之谓,如制礼作乐之言也。
上来释疏题已竟,次入正文。将释下文,约疏大料二段。一曰总标宗意,二曰开章释文。总标中,又分为二,一者所诠之法,即指道德二字也。二者能诠之教,即经之一字也。解释具在,向下经题中当辨。
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经国理身之妙,莫不尽此也。昔葛玄仙公谓吴王孙权曰:《道德经》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宜遵之焉。就此门中大略宗意,有三十八别。
第一,教以无为理国。经云:绝圣弃智,人利百倍;绝仁弃义,人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云:爱人理国,能无为乎?又云:我无为而人自化。
第二,教以修道於天下。经云: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又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又云: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教以道理国。经云:以道薇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又云: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第四,教以无事法天。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又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第五,教不以尊高轻天下。经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云: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又云: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六,教不尚贤、不贵宝。经云:不尚贤,使人不争;不贵虽得之货,使人不为盗。又云: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第七,教化人以无事无欲。经云: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理矣。又云:我无事而人自富,我无欲而人自朴。又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八,教以等观庶物,不滞功名。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云:行不言之教。又云: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第九,教以无执无滞。经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云:去甚、去奢、去泰。又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十,教以谦下为基。经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又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又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又云:大国宜为下。又云:善用人为下。又云: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以上皆本天子而言
第十一,教诸侯以正理国。经云:以正理国。又云:以智理国国之贼,不以智理国国之福。又云:民之难理,以其智多,是以难理。
第十二,教诸侯政无苛暴。经云:理大国若烹小鲜。又云: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又云;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十三,教诸侯以道佐天子,不尚武功。经云: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又云:兵强则不胜。又云:善胜敌不争。又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又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又云:胜而不美。
第十四,教诸侯守道化人。经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又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第十五,教诸侯不玩兵黩武。经云: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又云:抗兵相加,哀者胜。又云:祸莫大於轻敌。又云:善为士不武。又云:攘无臂,执无兵。又云:不争之德。
第十六,教诸侯不尚淫奢,轻摇薄赋,以养於人。经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又云: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第十七,教诸侯权器不可以示人。经云:鱼不可脱於泉,国有利器不可以示人。又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十八,教以理国、修身、尊行三宝。经云: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十九,教人修身曲己则全,守柔则胜。经云:曲则全。又云:柔胜
刚,弱胜强。又云:柔弱胜刚强。又云: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又云: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二十,教人理身无为无欲。经云:常无欲观其妙。又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第二十一,教人理身保道,养气以全其生。经云:致虚极,守静笃。又云:专气致柔。又云: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又云:知其白,守其黑。又云:知其子,守其母。又云:我独异於人,而贵求於食母。又云:绵绵常存,用之不勤。
第二十二,教人理身崇善去恶。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又云:善人不善人之师。又云:挫其锐,解其纷。又云:上善若水。
第二十三,教人理身积德为本。经云:含德之厚。又云:上德若谷。又云: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又云: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第二十四,教人理身勤志於道。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又云:勇於不敢则活。
第二十五,教人理身忘弃功名,不耽俗学。经云:绝学无忧。又云:功成名遂身退。又云:成功不居。又云:为道日损。又云:名与身孰亲。
第二十六,教人理身不贪世利。经云: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又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又云: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二十七,教人理身外绝浮竞,不衒己能。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又云:大辩若
讷,大巧若拙。又云:广德若不足。又云:大音希声。又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第二十八,教人理身不务荣宠。经云:宠辱若惊。又云: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第二十九,教人理身寡知慎言。经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又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云: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又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第三十,教出家之人道与俗反。经云: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又云: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第三十一,教人出家养神则不死。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又云: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又云: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第三十二,教人体命善寿不亡。经云: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教人修身外身而无为。经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三十四,教人理心虚心而会道。经云:虚其心,弱其志。
第三十五,教人处世和光於物。经云:和其光,同其尘。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又云:被褐怀玉。
第三十六,教人理身绝除嗜欲,畏慎谦光。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又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三十七,教人裒多益寡。经云:以有余奉不足。又云: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第三十八,教人体道修身,必获其报。经云: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又云:以其无死地。
举此三十八别,以明经之大意所诠之法。然则此经大则包罗无外,细则入於毫间,岂止三十八门便尽其要?为存教义,泛举大纲,比之秋毫,万分未得其一也。《礼记》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若为君之无道德,如瞻视之无两目。若为臣之无道德,如胸腹之无五藏。理家之无道德,如尸强而无气。由是论之,道之於人不可阙矣。其若离言教,绝指陈,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斯可以神照,不可以言传,道之极矣。
上来总标已竟,向下开章释文。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一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二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释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
疏:老子者,太上玄元皇帝之内号也。义曰:前明所说之教,次释能说圣人。能说圣人,所谓老子。老子,即太上老君也。太上,谓证果尊位。玄元皇帝,谓显册鸿名,内号谓真经共所标载。今就老君位号之中,分为三十段,以解名号之由起也。
第一,起无始者,所言老君也。老君生於无始,起於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
第二,体自然者。大道元气,造化自然,强为之容,即老君也。虚无为体,自然为性,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而然。葛玄仙公《序诀》云: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是也。
第三,见真身者。老君乃无生之至精,兆形之至灵也。昔於空洞之中,结气凝真,强为之容,体大无边,相好众备,自然之尊。上无所攀,下无所蹑,处虚空之中,如日月之光也。
第四,应法号者。老君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边。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输化,为天地而立根。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约而言之,凡有十号,即降生之后,空中十方圣人赞十号是也。具降生段中所解。
第五,启师资者。老君将显明大教,布化万方,乃曰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乃师事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弟子也,道君审道之本,洞道之元,生於亿劫之前,为道气之祖也。天尊为五亿天之主,亿万圣之君,亦生亿劫之前,为道气之根本也。所以道君为老君之师,天尊为道君之师。二圣既立,乃曰老者,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天上天下,历化无穷,先亿劫而化生,后亿劫而长存,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三圣相师,乃垂教尊卑之本矣。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齏万物而不以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以为仁,长於上古而不以为老,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以为巧,在太极之先而不以为高,居六极之下而不以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以为久,是也。
第六,历劫运者。老君生於万物之首,起於无始之前,经历劫运,甚为久远。劫者,天地成坏之名,阴阳穷尽之数。阳尽则生阴,故为大水。阴尽即生阳,故为大火。阳极於九,故云阳九。阴极於六,故云百六。小则三千三百年,次则九千九百年,大则九九大数八十一万年,为劫终。老君长生行化,经此劫运不知其数矣。《西升经》云: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是也。
第七,造天地者。老君乃天地之根本,万物莫不由之而生成。故立乎不疾之途,游於无待之场,御空洞以升降,乘阴阳以陶涎。分布清浊,开辟乾坤,悬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运行,四时得之以代谢,五行得之以相生。故於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亿万气之初,运玄元始三气而为天,上为三清三境。即始气为玉清境,元气为上清境,玄气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气,各生三气三境,合生九气,为九天。第一郁单无量天,第二上上禅善无量寿天,第三梵监须延天,第四寂然兜术天,第五波罗尼密不骄乐天,第六洞元化应声天,第七灵化梵辅天,第八高虚清明天,第九无想无结无爱天。此之九天各生三气,气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为三十六天。则四民三界,上极三清是其数也。初下六天为欲界。第一太黄天,二太明天,三清明天,四玄胎天,五元明天,六七曜天是也。次十八天为色界。一虚无天,二太极天,三赤明天,四恭华天,五曜明天,六皇笳天,七虚明天,八端靖天,九玄明天,十极瑶天,十一元载天,十二太安天,十三极风天,十四始皇天,十五太黄天,十六无思天,十七上揲阮乐天,十八无极昙誓天是也。次四天为无色界。一霄度天,二元洞天,三妙成天,四禁上天是也。此二十八天名为三界。劫运所及,阴阳所陶,气有穷极,人有岁数。则初第一太黄皇曾天人寿九百万岁。一天加一倍,凡二十八天,年寿之数极於一千二百七万九千七百七十五万五千二百万岁。下至日月所交,四千四百四十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亿气,一气三千里也。此上又四天,名为四种人天。一常融天,二玉隆天,三梵度天,四贾奕天。此四天超出三界,不生不灭,无年寿之数,无沦坏之期,大劫之交灾所不及。向下诸天诸地,随劫沦灭,劫运再开,混沌复判,则此天之人承太上所命,下化人间,教世行法,一如此劫之初,三皇继理矣。又上三天为三清境。一曰大赤天,二曰禹余天,三曰清微天。最上曰大罗天,包罗诸天,极高无上。玄都玉京镇於其巅,三尊所处,万圣朝轩,为极道之域,成化之根也。既分诸天,即以三十六天滓阴之气,下为三十六地。每天立一天帝,每地立一地皇,七十二君同禀命於老君矣。其诸天境域,分布凡有五亿之殊,皆三十六天之气所生也。地中有三十六洞天,亦与上天相应。日月分精,玄照其间,则天文地理、六甲五行、阴阳变化,皆老君运玄妙之机,生之成之,行之化之矣。故曰道者万物之宗元,天得以清,地得以宁,物得以生,神得以灵,海岳得之以安镇,王侯得之以太平,道士得之以神仙,枯朽得之以发荣也。太上老君乃阴阳之主首,万神之帝君,元气之父母,天地之本根,先王之师匠,品物之魂魄。陶冶虚无,造化应因,衿带八极,载地悬天,游驰日月,运走星辰,呼吸六甲,咤御乾坤,改易四时,推移寒温,驱使风雨,奋鼓雷云,分别玄黄,历数虚盈,君臣父子,礼义备矣。是知阴阳虽广,天地虽大,非道气所育,大圣所运,无由生化成立矣。
第八,登位统者。老君大圣之功,生化天地,运育万物,岂复有品位名称哉?然上有元始之尊,次有道君之圣。老君次道君之位,演化立功,既以三气运行,万天周布,众法显着,玄功克明,乃登证极道之果,居三尊之位。绍嗣太上之任,为法王之尊,上总群圣,中理众真,下制诸仙,而统摄三十六天,三十六地,七十二君,星辰日月,岳渎万灵,阴阳变化,一切神明,主领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五亿天界,有情无情,有识无识,有形无形,皆太上老君之所制御焉。由是常在太清境太极宫丹台紫阙玉堂之中,有三大仙、九太帝、二十七天君、八十一卿大夫、千二百仙官、二万四千灵司、七万仙童玉女、五亿天丁神王并罗卫云街、巨虬师子、金翅孔雀、凤凰灵兽、天马麒麟,备卫左右。老君时亦上朝元始,疏奏罪福,中谒玉宸,赏校九宫,下统三界生死之簿,一切神官鬼僚,考察之司,仙官灵洞,福食之曹,无幽无隐,莫不仰隶之焉。或下理九天,在太微勾陈六星中,号天皇大帝曜魄宝所,以秉三使六把九枢机,统摄万一千五百二十物,秉持仙箓,主领神人、真人、仙人、圣人、贤人、行人,悉系之焉。但见百亿天王拜乎在前,谘求风雨水旱、丰俭逆顺、生死善恶之事焉。游行万方,以玄道化。而一老君常在太清太极之宫也。
第九,随机赴感者。老君极圣洞真,总领万化。化随方出,降德屈身。自亿劫之初至混沌之始,历羲娲一十八氏、三纪、五十八统、一百八十九代,代为国师。及神农之后,或为国主,或为师君,或为宾友,或为人臣,乃有郁华、录图等号,以道德妙旨更相发明。所谓应物无择者,道也,赴感随机者,圣也。常以经图戒律应化一切,分形应感,无量无边。而老君体端寂无为,凝然常住於太清之宫也。
第十,演上清者。老君於上三皇时,人尚淳朴。以龙汉元年号玄中法师,以上清圣教一十二部大乘之道,开度人天也。
第十一,传灵宝者。中三皇时,老君以赤明元年号有古先生,降《灵宝真经》一十二部中乘之法,开化一切,救度兆人也。
第十二,出洞神者。下三皇时,人心朴散。老君以开皇元年号金阙帝君,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小乘之法,开度万品也。
第十三,垂文象者。伏羲之时,人已浇漓,未有法度。老君以清浊元年号郁华子,下为师,说《元阳经》,教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仰则观象於天,俯则取法於地,制嫁娶,叙人伦焉。
第十四,示好生者。神农之时,人食禽兽,茹毛饮血。老君以清汉元年号大成子,下为师,说《太上元精经》,教以化生之道,播百谷以代烹杀,和百药以救百病,尝桑得禾、柳得稻、榆得黍、槐得豆、桃得小麦、杏得大麦、荆得麻。五谷既登,兽禽免害止杀,所以长善除恶,所以全生。不食血肉,人无疾苦,五谷养性,人无宿业。其利人也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