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 - 第 296 页/共 351 页

统正序 249 统正序题解 249 一、华亭缙绅攻天教如寇 249 二、建宁之天教不能生事 249 三、天教当坐左道之诛 249 四、同心卫道辟邪 250 原道辟邪说 251 原道辟邪说题解 251 一、〈揭邪见根源〉 252 二、〈揭邪见以空无谤佛〉 257 三、〈揭邪见不循本分以三魂惑世〉 259 四、〈揭邪见迷万物不能为一体〉 261 诛左集缘起 264 诛左集缘起题解 264 一、天教是外道异端 264 二、天教不达唯心全迷一体 264 三、天教阳排释道阴贬儒宗 264 四、天教混淆理欲倒置华夷 264 五、天教欺天侮圣无父无君 265 六、天教鼠窥我土蚕食我民 265 七、卫道筹邦者当力排天教 265 八、揭众言以诛天教左道 265 辟天主教檄 266 辟天主教檄题解 266 一、天教罪状 266 二、佛子当扫殄天教 267 天学初辟 268 天学初辟题解 268 一、辟天主全智全能 269 二、辟天主本源 270 三、辟以虚无为贱 270 四、辟杀生食荤 271 五、辟轮回妄论 272 六、辟人物异性 274 七、辟佛国净土说 275 八、辟白马驼经之疑 275 九、辟佛经出自中国 278 例言 一、篇中称呼如圣朝等,及其书法,如抬头等,皆宜改书。今一从原刻,以见当日之旧。 二、篇中间有难读者,恐属讹误,而无他本可校,不敢妄改。 三、此书主于破邪而如学术有纯驳,立言有深浅,固不遑论。虽缁流之言,取以为息拒之用,可见破邪之急于拯焚溺。故通篇从原本,不增损一字。 辟邪题词 徐昌治 辟邪题词题解 《辟邪题词》叙述了《破邪集》的成书过程及其意义。作者徐昌治,字觐周,浙江海盐人,是圆悟和释通容的弟子,著有《四书旨》、《周易旨》、《通鉴烂》等书。该文作于1639年。 作者指出,《破邪集》汇集了群臣、诸儒、众释子破邪卫道的著作,刊刻该书将使世人明大道,息邪说,有补于一时,有功于万世。 一、立志崇儒宏道 余佩服儒教,攻苦有年。盖通昼夜寒暑而行住坐卧于此中,方以未得理道为憾,忍听邪说乱之也哉?日兢兢焉以一善之得、一隙之明,急为传布嘉与流通。何《帝典》、《王谟》、名臣、烈士、贞夫、节妇,不一一表章于帙中。迄上古中古,前朝君相,丰功伟业,咸密密褒崇于言外,无非以大经大法迪人心而开人目,使异说不得乘而中也。 二、儒释同斥天主教 1、辟邪诸书 偶于中秋,偕费隐禅师连舟诣禾,见其案前所列辟邪诸书。若痛斥天主教以似乱真、贬佛毁道、且援儒攻儒。有不昭其罪、洞其奸,彰灼其中祸于人,流害于世,胥天下而膺之惩之不已者。 2、群臣上疏 南有宗伯,北有谏臣,娓娓疏论于神宗显皇帝之前,已称直穷到底。 3、群儒笔伐 闽诸君子,浙诸大夫,侃侃纠绳。夫以技炫巧,以利诱愚,口诛创异,笔伐党同,何啻张胆明目! 4、佛徒卫道 至于云栖有说,密老有辩,费师有揭,邪之不容撺正也。纚纚数千言,佛与儒同一卫道之心矣。 三、《破邪集》由来 费师又虑巧伪易滋,除蔓匪细,不合诸刻揭诸涂,使人人警省,在在耸惕焉,能户为说而家为喻。因以数帙授昌治,编其节次,胪其条款,列其名目。 四、《破邪集》意义 一种忧世觉人之苦心,洞若指掌一段。明大道,肃纪纲,息邪说,放淫词,避异端,尊正朔,较若列眉于中。删繁就简,去肉存髓,凡一言一字,可以激发人心,抹杀异类,有补于一时,有功于万世者,靡不急录以梓。是则昌治以肤见当佐辟也夫。 崇祯十二(1639)祀,季冬五日 盐官徐昌治觐周甫书 于大业堂中 圣朝破邪集卷一 盐官居士徐昌治觐周甫订 南宫署牍序 陈懿典 南宫署牍序题解 《南宫署牍序》由陈懿典所作。陈懿典,字孟常,号如冈,浙江秀水人。《南宫署牍序》叙述了《南宫署牍》的作者沈为官勤勉,处处以宗社大计为要。说明沈驱逐夷人是因为西夷不召而来,煽诱愚民,为祸难测。驱逐西夷则可以防微杜渐,早绝祸端,其意义深远。 一、沈以宗社大计为要 《南宫署牍》者,吴兴沈仲雨以少宗伯署南礼部诸稿也。仲雨与余同籍同馆,号为莫逆。居恒以经济道谊相勖,不欲徒以文藻称雄长。每共讨馆阁故实,相与叹高皇帝析中书省为六部,然帷幄未尝不与儒臣相咨诹。殿阁皆设大学士,特乾纲独运,亲决万机,故显润色之猷,而泯参赞之迹。后人谓国初罢丞相,而内阁于永乐间者,非也。 文皇神武定鼎,投戈讲艺,即命三杨、解、胡七大夫,日直文渊阁,亲臣比于重臣,赞决机务,有从他曹改入翰林,官仅编简,积渐尊贵,终始不离词林。后人谓内阁不尽出词臣一途者,非也。惟景泰、天顺、正、靖之间,初有由潜邸部院入者,而义礼诸臣,皆先改馆职而后大用。则祖宗雅重词臣,其来久矣。 唯是文学侍从之臣,初若优游无所事事,逮晋卿贰,则肩仔周应皆钜且要,而礼卿为尤甚。若南礼部,人人以为闲适无事之地,用以养望而待迁。而仲雨典南部,独不取优游养尊,所奏疏移文诸牍若干卷,余受而卒业焉。所言谨天戒、开储讲、请王婚、定陵祀、皆关宗社大计。 引经据礼,明诤婉讽,不遗余力。而其所发愤抗论,至再至三,不顾流俗,不避劳怨,必期于异说芟除之净尽者,毋如西洋夷人一事。 二、沈驱逐夷人之因 1、治理天下当防微杜渐 夫天下之患,其来有端,其成有渐。惟早见远虑者,能预察其端而力防其渐,为能剪其枝蔓,拔其根株,而不遗大患于后。 当其初议时,或目为迂阔,而讪笑之,旁挠之。若见为寻尝不足介意者,正智者之所瞿然恐,蹙然忧,如疾痛之在身,不能一朝濡忍者也。 昔贾谊痛哭于庶孽,江统著论于徙戎,当时若能听其言,则七国之衅必可逆销,五胡之乱何至横决哉?惟端已见而不知,渐已成而莫觉,故一朝发难而不可收拾也。 仲雨于夷人王丰肃等,据律参奏,尽法驱逐,意正在此。 2、夷人非重译来王 或云彼夷无扦罔逆迹,引绳批根,不无伤向化心。一统无外,何所不包荒。 又云夷人窥天之器殊巧,适当修正历法之际,或可参用,如回回历法。 而反覆仲雨牍中,固皆侃侃言之矣。彼夷妄称大西洋,且不奉其主笺表,潜迹阑入两都,与重译来王不同。 3、夷人异教秘器惑众 且其徒众日繁,金钱符水,既足煽诱愚民;异教秘器,称天测象,又足以动士大夫好怪耽奇之听。于此不竭力扫除,为虺不摧,为蛇奈何如? 4、夷人为祸难测 即如仲雨身任礼卿,奏请奉旨,以治此么麽。而辨揭纵横,南北响应,伏莽含沙,意正未已。藉使锄治少缓,撰述同贝叶以盛行,部署如黄巾而难制,辇毂之下,陵寝之旁,其祸可胜道哉? 5、沈驱逐夷人之例证 学者诵法孔孟,仲尼之诛鲁之文人也,固曰:“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记丑而博。”又曰:“其居处足以掫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袖荧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力,不可不除也。”而孟子之诋杨墨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夫孔子未攻擅政之三家,而先诛乱政之少正卯。孟子不攻仪秦之倾危,而先距杨墨之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