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 - 第 277 页/共 351 页
“‘天地’二字,已剖明矣。试即敬君之义而论之。君者,抚有天下,作民父母,操威福之权,吾人安得不敬之?但敬之有其道:居官者,忠心报国,致君泽民,以尽其分;为民者,守其法度,仰若父母,以报其恩,此即敬君之道也。何必贴一君字,纸一帙、香三炷,向彼烧之?奚为也?若谓必贴‘君’字,方称为敬。彼今之违条犯法者,不乏其人。岂因贴有‘君’字,即以之为忠,而谓为无罪之人乎?故吾人所以不贴‘君’字者,此也。
三、书“亲”于堂不如尽孝道
1、天主教也孝亲
“‘君’字既明,再即‘亲’字而论之。亲也者,乃肉身之本,所当竭力以事也。吾侪恭奉天主正教,於灵魂之父母尚知寻而事之,岂於肉身之亲,反轻而忽之哉?
2、事亲不在虚文
“但事亲有道,原不在虚文。孟子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礼记》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并未教人徒写一‘亲’字於堂中,以为事亲之说也。今之人,因其家贴有‘亲’字,遂自称为孝子。譬如亲在之日,恒以邪淫、奸盗、浪费戒子,而子竟抗心背逆,固执不顺。如此之人,虽时时燃烛,刻刻烧香,而遂谓为孝乎?
3、天主教事亲之理
“天主正教所讲事亲之礼,皆合正理,略提些须:儿女该当孝敬父母,听他的正命,尽心尽力奉事他,看顾父母肉身、灵魂要紧的事,此事亲之要道也。若其既死,不独衣之、殓之、葬之,更必为之祈祷天主,欲其早享永安。卒世犹遵其正令,效其善德,如其尚存一样,此事死之良规也。故吾辈以孝道铭刻於心,不以‘亲’字贴於堂中者,此也。
四、书“师”于堂不如效其善行
“‘亲’字说明,又即‘师’字而论之。师也者,教我以礼、义。除君、亲之外,为我所宜事也。但师之教弟,必以真道传之;而弟之敬师,亦不应以虚文事之。《礼记》云:‘师逝就养无方,心丧三年。’可见重师之礼,不在燃烛、贴‘师’字虚文也。如谓必贴‘师’字为要,惟问蓬蒙学射,陈相见许行,并今之师徒、雀角者,岂因其家贴有‘师’字,遂可诿之无罪耶?可见事师之实礼,固在顺其正命,效其善行,学其真道,牢记於心,时刻不忘其德,尽力以报其恩,即供尊师之真礼也。何必徒用此虚文哉?故吾人不贴‘师’字者,此也。
五、五字牌非属正道
“总而言之,天地者,受造之物也;君、亲、师,受造之人也。天地既属受造之物,即不可以神敬之。君、亲、师亦属受造之人,人即宜以人道事之,何得妄祀之为神也?况五字牌,原自无为教而兴,胡堪用乎?”
第三十节 论风水
一、俗人看风水之意
“二、论风水之事。风者何?曰:东西南北之风也。水者何?曰:江、河、海、涧、井、泉之水也。你等或造屋,或葬地,先必请地理先生来看风水,定方向,然後才敢起工。若不然,就怕家里遭灾害,或怕後代不兴旺。
二、奉教人看风水之意
“这是你等通行、通信之事,我等奉教人皆不为此。凡造房屋,只看地方之高矮,水之远近,风之大小。若地基过低,恐受水浸;若水太远,用水必难设有不测之火灾,难以灭火。若风太大,恐房屋受伤;若过分无风,夏时暑热,恐人生病,此乃房屋之不可不究矣。若论葬坟,只选高阜干燥之地,避风远水之所。地干燥,则棺木不朽;避风,则树木免折;避水,则免浸没、冲崩之害。如是,则免子孙之忧。此乃坟地、风水之正义也。
三、以圣贤经典证风水之妄
“你等不然,听地理者之糊言,妄信吉凶祸福、子孙兴败,由于屋宇之方向、祖坟之龙穴,不诚为异端所惑哉甚矣?世人之好怪也,不查其本,不究其理,不斥其妄,惟怪异是信,此均未考之於书耳。《论语》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曰‘在地’。书经曰:‘天道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曰‘地道不常,风水降祥、降殃。’又孟子曰:‘上古之时,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今日之人皆古人之子孙,当日抛亲尸于沟壑之人,岂有心择龙穴而拣方向乎?若地理果有报应,则古人当死绝而无遗种矣,为何今世之人更多于古时之人?
四、堪舆师少有富贵
“又尝见堪舆之师,少有富贵终身。既知有龙穴之地,何不择之而葬其祖宗?使己得享福富贵,终身荣及子孙。岂不乐乎?为何有智为人谋,无智为己谋耶?故世俗尝曰:‘堪舆先生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世间果有王侯地,何不先谋葬乃翁?’此虽俗语,实系至言。再者,考之堪舆之术,起于晋朝郭璞之手。且郭璞死于非命,偶被墙倒而压死。嗟嗟!既能为他人谋利,何不能为己避凶矣?又有杨筠松作《撼龙经》,曾文迪作《青囊序》。然此二人,皆未昌大。岂能作术为人,而不为己耶?
五、以古今世事证风水之妄
“又考之夏、商、周三代之时,未尝有此堪舆之术,当时亦有富贵卿相,贫贱寿夭。今时之人,亦不过如此。再者,若祖宗葬于福地,其子孙皆尽贤,为何有贤、有不肖者?为何有寿、有夭不齐者?为何又有贫、有富不等者?由此可知堪舆之谬,不待智者辟之,即稍有明悟之人,亦知其荒唐不经矣。”
第三十一节 论择日
一、以世事证择日之妄
“三、论择日之妄。只看武王以甲子日兴,纣王以甲子日亡。二王同日交战,有胜有败。兵事如此,别事亦然。譬如同日张场,同日婚娶,查其效验,多有不同。又一日之间,普世之人,有生者无数,死者无数。生时既同,而死期必同。何以世竟有同时生,而不同时死者?
二、祸福与日子无干
“由此可知,日子时候,并无吉凶之别。惟我等行善,可称谓吉日;行恶就谓凶日。故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也,与日子何干乎?”
第三十二节 论算命
一、算命的由来
1、黄帝以天干地支记年月
“四、论算命之妄。查之鉴史,有轩辕黄帝,命大挠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为十二支;又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为十天干,合成六十花甲,以分岁时,以记年月,并无别意。
2、鬼谷子加五行妄测天理
“后至战国之时,有鬼谷子加添金、木、水、火、土五字,妄谈相生相克,推测人道天理,以哄愚民。
二、以世事证算命之妄
“何不想一时之间,生育无数,贫贱寿夭,多有不同。又见生帝王卿相之时,亦有多人同生,焉能俱为帝王卿相乎?又见双胎之儿,同时而生,然后亦有贫富寿夭不齐者,何哉?算命先生全把‘八字’作题目,推来覆去,就妄议定人终身之事。然尝见多有‘八字’相同,而终身有异者何也?
三、以《中庸》证算命之妄
“如《中庸》曰:‘居易以俟命’,未说‘居易以算命’;又说‘生死富贵在天’,未说‘在八字’。当知生死、富贵、寿夭皆天主安排之,我等人类焉能推测天主之意乎?
四、请瞎子算命荒唐可笑
“尝见算命者,多是瞎子。有眼之人,今日尚不知明日之事。无眼之人,不能见天地万物,岂能知你终身之事乎?再者,有眼之人,行路必不求瞎子指引路程;否则,为狂人也。所以你等请人算命,不独白费银钱,且惹明人、君子耻笑耳。”
第三十三节 论相面
一、相面不足以知命运
“五、论相面之妄。人之筋骨、皮毛、四肢、百体、五脏、六腑,自天子以至庶人,绝无异然。有分别者,不过大小、高矮、胖瘦、黑白而已。且有先瘦而后胖者,先胖而后瘦者。又有美貌之人,偶得疾病疮痕,而变为貌丑者。又有饮食起居,水土劳逸,能变人之像貌。穷者日夜暴露,富者食旨居安,自然气像不同。如此观像,焉能知其后来富贵贫贱,与有子无子乎?亦有先穷而后富者、先富而后穷者,岂像貌先后有不同乎?
二、面貌相而善凶不同
“又有相貌相似,而效验不同者。独不观古之人乎?舜王有重瞳,而项羽亦有重瞳,为何一仁、一暴?阳虎貌似孔子,为何一奸、一贤?即此可见,相面不可以定人也。
三、相面可知性情、病情
“若论人之聪敏愚蠢、性情刚柔,我等观其外貌、查其举止行为、言语动静,略可识得几分。如医者看病人之外形,亦可知其病之轻重而已。
四、相面不足以知其吉凶
“若术士观人之长短、宽窄;眉毛、耳发之高低,就审其终身之吉凶、祸福,此不独为无稽之谈,亦且僭越上主之权衡,罪莫大焉!”
第三十四节 论占卦、求签、测字
一、卦签、测字是瞎蒙误撞
“六、论占卦、求签、测字之谬。占卦、求签、测字,与拈阄、掷骰无异。应者少,不应者多。尝见占吉而得凶,卜凶而得吉。何哉?偶然有应者,就说卦签、测字有灵;不应者,就置而不言。何不想占卦百次,必有几次有应。比如一人,未曾习武。若执弓射箭,从早至晚,必有几次中鹄。非其武艺精熟,不过是撞着而已。
二、以圣贤之语证占卦无用
“术士尝说:‘周公卜世三十,卜年八百。’用此一言以证卜卦有灵。
1、召公之语
“何不观《书经•召诰》:借夏商二代,以戒成王曰:‘惟此历年,我不敢知。’是同朝之召公,即不以周公之卜为据。
2、孟子之语
“又周朝七百年时,孟子曰:‘数则过矣。’岂孟子不知周公之卜耶?
3、詹伊之主
“又何不看古文,詹伊答屈原求卜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筮不能知此事。’从此看来,可知古人早已识占卜之无用矣。
三、以商人损益证测字无用
“又屡见贸易之人,以测字定损益。多有测吉而折本,测凶而增利。何哉?若测字皆灵,就该天下贸易者,只有增利,无有折本。为何增利者少,折本者多?
四、测字者自欺欺人
“又测字之术士,多是穷汉。岂能为他人谋利,不能为己谋财耶?有时我等与术士反覆辩论此事,彼至理屈辞穷之时,乃曰:‘吾亦知此术欺世骗人,实不可为。但奈家寒身贫,藉此以度生命而已。’从此而论,凡信占卦、求签、测字之术者,不独枉费银钱,亦且自欺自哄也。”
第三十五节 论神祇菩萨
客曰:“天主正教,理当信服。但我等中国所敬的神祇菩萨,皆是前朝帝王所封,名色狠多,几手屈指难尽,内中岂无一二真神么?你等一概弃之不敬,何故?”
曰:“世俗所敬的鬼神,千奇万怪,名目最多;各方各神,何能言尽。总而论之,不过两种:一指生成之物为神,一指死过之人为神。
一、敬天地日月星辰为主之妄
“敬生成之物为神者,莫过於敬天地、日月、星辰。他等竟不知天地、日月、星辰之来历,妄称为神。
1、天地、日月、星辰为天主所造
“当知天地未有,有一主宰,乃万民之大父母。未造人之时,先造天地为覆载人,造万物为养育人,造日月星辰为光照人。
2、敬拜日月星辰如恭敬房屋器皿
“如父母预备房屋、产业、衣食、灯光,为保养儿女一样。假如子女弃了父母不孝敬,只恭敬房屋器皿,其理以为何如?
3、当敬拜造天地之天主
“我等奉教之人不然,明知有一至尊无对之天主,每日施所造万物之恩惠与人,吾人理当敬之、谢之。
二、敬死过之人为主也当辨明
“至若世人以死过之人为主者,莫过於敬佛老、玉皇、观音、梓潼、真武、天妃、城隍、萧公、晏公、关羽、许真君、赵玄坛、社稷并阎王等,大约此乃通国所敬之神道。另有各省、各府所敬者,不知几何,难以数尽。我今将这通行者,逐条辩明,便知真假。当弃、当敬,自然明矣。”
第三十六节 论帝王无封神之权
一、帝王不能封神
“先当讲明帝王无封神之权,然後论各神之来历。帝王虽尊、虽大,亦是我等同类之人,有生、有死;只有封生人为官之权,未有封死人为神之能。
二、帝王不能掌管风雨
“何以见帝王不能封神?只看久旱、久雨之时,帝王尚无法可治。既不能掌管风雨,反能封死人掌管天地万物,有是理乎?
三、以改朝换代证帝王无封神之权
“倘帝王有封神之权,必先封自家祖宗为一至尊、至大之神,保佑子孙万代天下,岂不美乎?为何自夏至今,换过二十余朝。所以封神之事,不但明人知之为假,即稍有明悟之人,亦不肯信。”
第三十七节 论佛
一、佛之身世生死
“惜哉!敬佛之人也。不查其根,不究其末,同流合污,妄称他为西方圣人。然考其佛书《普曜经》不过印度天竺国之一太子,姓释迦,号牟尼。父净梵王,母摩耶氏夫人。生于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生时剖母右肋而出,自幼浪荡,一世骄狂。于周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身染毒疮而死。
二、佛非天地之主
“我今不言他生时古怪,只说他是有生有死之人,焉能称得天地万物之主宰乎?既生在周朝之时,然周朝以前,未曾有佛,谁人掌管天地万物?又自己身染恶疮而死,岂能掌管他人之生死乎?若这样的人能为天地之主,然世人莫不有死,死後皆可为天地之主矣。
三、圣贤辟佛非佛
“考之《纲鉴》于汉明帝之时,佛毒始流入中国。惜乎!当时君臣昏昧,无人提醒阻滞。惟有唐宪宗时,贤臣韩文公上谏《迎佛骨表》,祈宪宗将佛骨、佛经付于水火,永绝祸根。岂料忠言逆耳,不惟谏表不行,且受被贬潮阳。又有中宗之时,贤相狄仁杰,巡抚下河南,奏毁吴楚淫祠一千七百余座。又宋朝淳佑时,有忠臣胡颖,为广东经略使,毁佛像,杀妖蛇,杖僧人,使还俗。凡见淫祠,尽皆毁之。又宋神宗之时,河南程夫子尝言:‘佛老之害,甚於杨墨’。嗟哉!
四、事佛拜佛无益
“自此以後,少有辟佛之贤人。不独愚民受其哄骗,读书之人亦且被其欺诳。或费银钱建立寺庙,或施田产养其僧人。不审真假,不分邪正,希图福佑,妄想西天。何不思事佛最虚心者,莫过于梁武帝,日持斋素,亲身为佛家之奴,装香洒扫,後被将军侯景逼于台城,忍气受饥而亡。佛若有灵,为何不救?今人见之而不醒悟。惜哉!哀哉!”
第三十八节 论轮回托生
一、轮回托生不近情理
1、世上恶人多而善者少
“再者,佛氏所传之轮回托生,大不近情理。彼云:‘人死能变为禽兽,禽兽死能变为人。’又云:‘善人死後变为人。’恐百年之後,人类将绝,普世将尽为禽兽矣。若果恶人死後变为兽,然世上之人,善者少,恶者多。
2、有轮回则不可婚配
“若云轮回是真,世人皆不可婚配,恐是自家祖母转生。若娶祖母为妻,岂不是大坏人伦麽?
3、以使牛、骑马证轮回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