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 - 第 280 页/共 351 页

曰:“你说普世之女皆守贞洁,人类将绝。若论此一端,不必烦你分外劳心。当知守贞非容易之事,若非高志烈性之女,不能克己保身贞洁到死。你虽劝一百女守贞,犹恐难得一女从之。何烦尊驾辗转焦思,怕人类将绝矣。 二、不婚不娶以成贞德 “你要知天地之间,有灵性之物分为三等:上等为使神,中等为人类,下等为禽兽。匹配传生之事,非独人类有之,但禽兽、鱼虫莫不皆然。惟有使神在天,常在天主左右,不婚不娶。所以烈性守贞之人,轻世俗,苦本身,专事天主,不独超过夫妇,且能像似使神。 三、贞德乃大德之徵 “何不想外教之女,受聘未嫁,其夫夭亡,过门守节者,以致终身人人嘉之。皇上旌表竖坊,显扬贞德之美。即此可见,贞德乃大德之徵,实系人所难,故立牌坊,为流芳百世,而使他人法之。所以自古至今,常见贞洁之牌坊,未见夫妇牌坊。从此辩来,谁贵谁贱,黑白分明。 四、天主乐人有贞德 “若说守贞不嫁,相反天主生人之意,尔实未得其旨耳。何也?天主至乐人有夫妇之道,未尝不乐人有贞洁之德。故有此德者,伦类中不过千万中之一二耳,尔何视为易易,而恐人类之绝乎?” 第五十九节 论为何传道之人离家不事父母 客曰:“你等传教先生,劝人上敬天主,下敬父母,其意虽美,然自未尽善者。何也?你等离乡出外,抛异弃双亲,生不能奉养,死不能安葬。如此言行不符,何以教他人乎?盖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你等不遵孔子之言,又何以抱道训世?恐怀此疑者,非我一人。若能启开茅塞,不独开我一人之疑;即群疑,亦可释矣。” 一、传道人离家不事父母释疑 曰:“要解此疑,我先略提数端以醒之。 1、孝敬人类之父母 “第一,当知父母有两样。有生我之父母,有造我之父母。故天主为造天下人类之父母。生身父母,既当孝敬。而生养、保存我们之父母,岂不孝敬乎? 2、救世人之灵魂 “既天主为吾人之公父,则天下万民为吾人之弟兄可知矣。如今世人患难将危,有肉身之难,有灵魂之难。肉身之难虽大,不过百年而已。然灵魂的难此时不救,必至於永远无穷。 3、离家救人之喻 “今比方你常在家庭奉事父母,你兄弟往外贸易。若你闻知,兄弟在外偶遭大患,你必暂辞父母往救兄弟。若你闻知而不往救,说你在家服事父母。如此,众人不但不称你为孝,反谓你为不孝之人矣。 4、别父母以救世人 “今我等以天主为大父,以天下为一家,以万民为弟兄。今见众人沉于异端,迷于邪说,埋没良心,背弃真主,或以佛老为宗,或以玉皇为主,生为邪魔之奴,死受地狱永远万苦,何忍坐视而不救乎?况吾父母,已遵圣教,守诫敬主,身後必得天堂真福。我等今暂别父母而援兄弟沉溺,且谁曰不可? 5、禹王亦曾离家救民 “试观上古禹王,治水为救民患,八年之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後人不以为怪,反称为圣王。然当时禹王之世,人心纯朴,无异端邪术,禹王尚且汲汲皇皇,弃家不顾,以救下民之灾。况今日之灾,非昔日之灾可比。何也?人性倾颓,风俗败浇,邪说浸淫。倘禹王在世,不独八年不归,必终身救民而不忍归也。 二、传道人传道之规 “第二,若父母只生一独子,圣教会必不准其修道读书以化人。倘要修道,必先安置父母养老终身之需,或托亲友照顾神形之务,终可矣安心无虑。此正可谓上安下全矣。 三、离家传道胜于在家不孝 “第三,尝见多人,终身不离父母,然不听其正命,不受其善训,竟行凶作歹,无所不为。不为父母乐,反为父母忧,则依依膝下奚益矣。尔等不以彼为责,何反以我为怪乎?且我等虽离父母,远游在外。然游必有方,亦常有音来往,解其忧,慰其望。如是之人,你称为不孝,则世间无一孝子矣。你今不详义理,以孝为逆,以逆为孝,岂非是非之颠倒乎?” 第六十节 论传教士不婚的好处 一、惟道是忧 曰:“主教、司铎之所以不婚者,非异人所能为也。以道德为己任,以世俗为心忧,以人心为自虑。际此世衰道微,异端迭起,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者,自不忍伦类之沉溺而袖手旁观也。故日昃不遑,恐颓风之莫挽;辛勤是惕,忧败俗之难回。兢兢乎,惟道是忧。何必拘拘乎,室家之是念也。 二、全道失家 “且今之时势,日趋于下,较昔孔子之时,倍难拯救。若必全其家,即难以全其道;若欲全其道,必难以全其家。全其家,不过一家之美;全其道,即为天下之福。有心救世者,宁全家乎?宁全天下乎?此不婚之一说也。 三、绝己正婚之乐以劝人 “再者,既欲正人,必先正己。譬如贪财,人心之易溺也;食色,人性之自然也。欲劝人不取非义之财,必先自绝己应得之财,而後他人可劝;欲禁人不图邪淫之乐,必先绝己正婚之乐,而後他人邪淫之乐可禁。此不婚之二说也。 四、绝女色以祀上帝 “况主教、司铎日祀上主,必宜形神清洁,焉可近女色以污之乎? 五、传道士无绝嗣之忧 “至论宗嗣,伊等均已托侄子、侄孙绳其祖武,己何至灭宗绝嗣乎?” 第六十一节 论不可言奉教为难 客曰:“为救灵魂,理当奉教。吾细考查,奉教实系为难。奈何?” 曰:“尔言奉教为难,难信欤?或诫难守欤?二者皆不可谓难。 一、天主教不难信 “何以不难,道则有根有据,容易信服。 1、心中自觉有天主 “虽有愚人妄说天地无主,不过是强词夺理,以宽己私欲之心已耳。卒至时穷势迫,患难颠连,莫可如何之际,则心内未尝不自觉有天主,而呼号求救。既知有天主,即道之不诬,尔何得以难信为辞乎? 2、人有不灭灵魂 “况吾人一生有肉身,必有灵魂。肉身乃父母所生,灵魂实天主所赋,肉身有死,灵魂不灭。 3、天堂地狱真不妄 “故或升天堂,或下地狱,均莫能逃天主之公义。尔不信有灵魂,尔岂不信有天堂地狱乎?既知有天堂地狱,即知道之非谬,尔又何得谓为难信乎? 二、天主教之诫不难守 “道既不难信,则教必不难奉。可知矣! 1、守诫可得天堂 “至论守诫之难,尔实未知守诫之益耳。请观世人,见微利可得,皆不惜苦。为功名者,日夜攻书,劳心费神,不以为难;粟米者,耕风锄雨,寒暑暴露,不以为苦;为工、为商者,力尽筋疲、跋涉山川,不以为苦。等等情缘,不过为生前之利益,且不辞千辛万苦。我等守诫,上守天主诫命,下遵国家王法。守主诫,死後即得天堂之福;遵王法,生时可免牢狱之祸。此获益无量,守诫甚便,何得谓诫之难守乎? 2、不守诫者之害 “况不守诫命者,其不善一言难尽。 ⑴富豪之家一日败亡 “请看世间富豪之家,一日家败人亡。问其故,或为侈费、浪荡、赌博、争讼以致此。 ⑵强壮之人身衰力弱 “又有强壮之人,一日身衰力弱,秽病终身。问其故,或为饮食无节、淫欲过度以致此。 ⑶美名之人众叛友离 “亦有美名之人,先则乡人尊之,朋友敬之,一日而众人恶之如仇,避之如毒。问其故,或为忤逆、傲慢、奸惰、偷盗,以致此。噫!此皆不守诫者阶之厉也。 3、守诫之人常安常和 “守诫之人,心内常安,家中常和;在内家人爱之,在外乡人敬之,死後众人念之。虽居世身贫家寒,然一心全听天主之命,有天堂永福之望。有苦不觉其苦,有忧不觉其忧。如是反覆辨明,可见守诫之益,非世福可比其万一矣。你何得以守诫之难为推辞乎?” 第六十二节 论外教人虽行善功难得天堂真福 客曰:“外教中亦有许多善人,虽不敬天主,然亦多多好事。如济贫救患、修桥补路、守节终身,亦可谓善。谅此人死後,天主赏之天堂否?” 一、不忠不孝不可得赏 曰:“要得君王之赏,必当尽忠;要得父母之爱,必当尽孝。若不忠不孝,不可望赏,反当惧罚。比方一臣,百行皆善,独不敬其君王,可望君王之赏乎?比如一子,万事皆好,独不认其父母,可得父母之爱乎? 二、不敬天主难得天堂 “所以凡不敬天主者,虽行许多善事,难得天堂之报。何也?天堂乃天主掌管,欲升天堂,非天主,孰能与之?故不敬天主者,焉能望天堂之报乎?” 第六十三节 论奉教不可迟缓 客曰:“既起初辩至於此,确知天主圣教正大光明,无疵可寻,能使愚者明,寐者醒。笃信而行之者,生为圣贤,死得永福。然今时不便奉教,且待等来年可乎?” 一、弃邪归正不可迟缓 曰:“此乃宋人之见识也。弃邪归正,何待来年。即今日聆明,今日改之,既已晚矣,何待来年始可改乎?比如孝敬父母,亦必等到来年乎?尝见此人,日迟一日,年缓一年,迨至罪恶愈深,而愈难改。猝然死期既到,来年之望终不可得。 二、永生大事不可迟缓 “吾人之大事,莫过於身後‘永远’二字,或苦或乐,死时即定,永不能改。又吾人皆不免死,或死于何时、何地、何样,虽时时预防,犹恐不及,你还放心待至来年乎? 三、生命危急不可迟缓 “再者,吾人之生命最薄,实如单丝之系千钧,上悬无极之高,下临不测之渊,又有风雨寒暑时时侵害。呼吸之间,丝线一断,必坠于深渊,永不复出矣,你尚曰‘来年’乎? 四、生死无常不可迟缓 “幼年娶妻生子以防老,夏时种谷以防冬,尚复不可延迟以懈怠。况死之来,又所难定,故时逾顷刻,而普世之死者,不知几何,你尚曰‘待来年’乎?吁!今既醒悟,何不速速回头,以免後悔之不及矣。” 圣教理证终 辟诬编 天主降生一千八百六十八年 耶稣会士主教亚弟盎郎准 慈母堂刊行 辟诬编 目录 辟诬编目录 457 一、辟诬以申明真道 458 二、天主创世立教 458 三、天主教要旨 458 四、天主教教皇 459 五、天主教东来事迹 459 六、辟教之妄 460 七、望教弃邪归正 460 一、辟诬以申明真道 念吾天主教,至公至一,极圣极神,圣贤以之修己安人,朝野以之齐家治国。凡有血气者,莫不当从。讵知有不肖之徒,近刻讳姓邪书,匿名揭贴,妄加毁谤,污蔑教名。考其所述,则言言虚伪,字字荒唐。教士与商人未知分辨,教与真教未克详明。更有丑恶不堪者,言之无忌,其心之不正,自可知已。盖言者心之声也,志道德者言道德,志功名者言功名;辈彼所志,惟淫佚货利,亦何怪其言淫佚?言货利也,几希己失;义理不知,既与禽兽无殊,何容与之多辨?但恐阅是书者,受其诬惑,信其诳荒,以致舍正路而弗由,误歧途而不返,是则吾所深惜者也。因述是编,名曰辟诬编,用以申明真道,稍释疑怀云。 二、天主创世立教 天主者,万有真原,至德难名,至诚无妄。其为体也,先先而无元,后后而妙有;渊渊浩浩,无臭无声。其为用也,造作神人,化生万彚;天为其制,地为其造,掌握存养,瞬息不离。其为教也,弥六合,拓入垓,建自生初,傅至世尽。特是教无二旨,而名称有殊。盖上古民皆诚朴,道载人心。率降衷之知能,谨言慎行;瞻宇宙之蕃赜,饮水思源。其时率性为道,以崇真主,是为性教。厥后物欲相循,遂致秉彝自昧,浇漓日甚,真性日泯。天主亲示诫规,命人凛守,是为书教。又因魔计惑人,早绝升天正路,人力不足,莫修补过宏功。於是天主慈衷,矜怜斯世。时当西汉哀平之际,降世为人,天主性与人性兼於一位,名曰耶稣。幼登讲席,壮历名邦。在世三十三载,不过立表示人。行善济人一言一话,能使聋者听,瞽者明,癞者净,跛即趋,喑哑能言,枯骸复活。且以爱人至极,自愿代死立功,则其被徒负卖,十架钉鎗,皆出之甘心,而非不得不然者。亡后第三日,自死复生,显然现世,定规立教,传授宗徒。四旬已匝,率徒百余人,至高山岭,独力腾空,上升天国。此皆众目昭彰,著在经典。犹吾国之有孔子,虽非目睹,有不可不信者也。 三、天主教要旨 若论立教要旨,以昭事真主为宗本,以忠孝慈爱为工夫,以悔罪投诚,预备生死大事为究竟,以天堂地狱为彰善瘅恶之大经,以日鉴在兹为自警自勉、一室藏修之实学,以十诫严规、七端圣事为趋善避恶、积德立功之要助。试以十诫总旨言之,则钦崇天主,不事邪神,虚誓害人,不容妄发。一日中诵经有课,一年内瞻礼有期。工别神形斋严大小,以求后惠,以报前恩。犹之为人臣者,朔望朝君,谢恩祝福,理当然也。敬天主外,首重孝亲,生则养,致敬尽爱,殁则思代祷通功,帝王官长,视如父母,守法奉公,子来无懈,为主爱人,必如爱己,故图报仇雠,谋害性命,公庭妄证,谗言毁人等,尽属犯诫,概为不容。凡取之非义,得之不公,窃攘侵夺勒索钱财,尽应补赏,方为合理。教中惟许正色,严禁邪淫,非惟不准私奸,不能娶妄,即色欲隐念,眷恋邪情,亦如火入胸怀,速应扑灭也。一切懿训良规,不能尽述,惟愿志士达人,考诸教中经典,於以得圣教之实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