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 - 第 160 页/共 351 页

《心经》之观自在菩萨,不知大主。 4、《楞严经》不认天主 首《楞严》之诸观,乃求於地水火风等,又不认大主。 八、结论 理不关於实践,行不定於一尊。东弛西鹜,恬不知妄,更不知羞,难逃□□□□□□□帝鉴矣。 附一: 答乡人书 大学士徐光启 一、崇信天主使天下大治 佛入中国千八百年矣,人心世道日不如古,成就得何许人?若崇信天主,必使数年之间人尽为贤人君子也,道视唐虞三代且远胜之,而国家更千万年永安无危、长治无乱。可以理推,可以一乡、一邑试也。 二、《天主实义》具天学大概 执事将何从焉?《实义》中所论理学止举大概,若欲尽解其义,宜用经书万卷。今未得遍译,他日必当大明,恐吾与执事不及见到。 三、大端只宜信天主 若未能深明其详,大端只宜信有天主。天主,即儒书所谓上帝也。一信其有,即所直教戒不得不守,所谭义理不得不从;如臣从君,子从父。何中国殊方之可言乎?譬如国有其主,在京师大内宰臣、侍从方得是之,海滨、草野之民,不见也。虽则不见,岂可不信其有耶?不信其有,必至犯法于令,直待断罪于阙下,然后信其有,悔其罪。晚矣!晚矣! 四、大旨全在悔罪改过 教中大旨,全在悔罪改过。虽临终一刻,尚可改旧图新,免永久沉沦之苦。在高年时,势已迫,尤不可不蚤也。眼前悠悠不问,无可奈何。如执事来相诘难,正自难得,肯相与一讲明。非惟救得执事,从执事更可救无数人,执事功德亦不细矣。 附二: 天辟邪事 绛州正堂雷 为尊天辟邪事告示 一、事天主是正道 照得开辟一天,万古所尊,正道惟一而已。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相传所谓事天,事上帝者是也。先儒解曰:“上帝,天之主宰。”今人以所见之苍苍者,言天是犹称帝王,曰朝廷也。即至愚之人,不识不知,未尝不曰“天爷”,曰“天命”,曰“天理”,曰“天报”,曰“天罚”。可见性中带来,非因勉强。 二、大儒极力辟佛道 自佛家道家惑乱人心,使人不尊天而尊己,所以从古大儒极力辟之。 三、邪教大干王法 吏可恨者,非佛非道,有无为教、金蝉教等名,欺天悖理,煽惑愚民。甚者结党为非,大干王法。 四、高先生敬天爱人 幸有西儒高先生,修身事天,爱人如己,以教忠教孝为第一事。上自圣天子,贤宰相,莫不敬礼之;以至缙绅、学校诸君子,尊之如师傅,爱之如兄弟。百姓从其教者,皆化为良民。其有功朝廷大矣! 五、乡民当弃邪归正 尔乡民有心向善,何不归于正道?乃甘从邪教,欲为善而反得恶耶?夫圣天子,固天纵之聪明;而贤宰相以下,皆孔圣之弟子也,岂识见不如尔乡民?尔等又何疑焉,而不弃邪归正哉?为此出示,敢有倡率无为、白莲等教者,定行访拿。其协从之人,一并究治不贷。须至告示者。 崇祯八年六月 日 辩学疏稿 徐文定公讳光启具题 辩学疏稿题解 《辩学疏稿》是徐光启于明万历四十四(1616)年七月写的天主教护教文献。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上海人,生于1562年,1592年中进士,1603年受洗,教名保禄(Paul),卒于1633年。与李之藻、杨廷筠并称为中国明代天主教三大柱石。今底本,共16面,藏于梵谛冈教廷图书馆(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文献编码为Rac.Gen.Or.III-213(10) ,在同馆还有一本,其编码为Borg.cine.324。 此书写于中国天主教自利玛窦后第一次教难期间。本次教难由南京礼部侍郎沈于同年五月上疏请灭天主教所引起。徐氏时任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疏中他极力为西士及其天主教辨护。 《辩学疏稿》可分三部分:(一)上疏缘起“南京礼部参西洋陪臣庞迪我等,内言其说浸淫,即士君子亦有信之者。”(二)西士皆圣贤,西学可以辅王化。此部分徐氏力陈“臣累年以来,因与讲究考求,知此诸陪臣,最其最确。不止踪迹心事一无可疑,实皆圣贤之徒也,且其道甚正,其实甚严,其学甚博,其识甚精,其心甚真,其见甚定。”并指出“诸陪臣之学,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三)力陈己见,伏惟裁择。这部分徐氏陈设试验三法,处置三法,“并以上请”,“伏惟圣明裁择”。 辩学疏稿目录 辩学疏稿题解 29 辩学疏稿目录 30 第一节 徐光启与西士交好 31 第二节 徐光启对西士的介绍 31 一、西士皆圣贤 31 二、西士东来之意 31 第三节 西学概要 31 第四节 中西之学比较 32 一、帝王赏罚难以必治 32 二、释氏之说悖理乖谬 32 三、事天之学补益王化 32 第五节 治国不必避远学 33 第六节 当以西学辅王化 33 第七节 徐光启的建议 33 一、试验之法 33 二、处置之法 34 第八节 徐光启对参议的解答 35 第一节 徐光启与西士交好 为远人学术最正,愚臣知见甚真。恳乞圣明表章隆重,以永万年福祉,以贻万世乂安事。 臣见邸报;南京礼部参西洋陪臣庞迪我等。内言其说浸淫,即士君子亦有信向之者。一云,妄为星官之言,士人亦堕其云雾。曰士君子,曰士人,部臣恐根株连及,略不指名。然廷臣之中,臣尝与诸陪臣讲究道理,书多刊刻。则信向之者,臣也。亦尝与之考求历法,前后章疏,具在御前。则与言星官者,亦臣也。诸陪臣果应得罪,臣岂敢幸部臣之不言,以苟免乎? 第二节 徐光启对西士的介绍 一、西士皆圣贤 然臣累年以来,因与讲究考求,知此诸臣最真、最确,不止踪迹心事,一无可疑,实皆圣贤之徒也。其道甚正,其守甚严,其学甚博,其识甚精,其心甚真,其见甚定。在彼国中,亦皆千人之英、万人之杰。 二、西士东来之意 所以数万里东来者,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天主。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皆修身事天,理相符合,是以辛苦艰难,履危蹈险,来相印正,欲使人人为善,以称上天爱人之意。 第三节 西学概要 其说以昭事上帝为宗本,以保救身灵为切要,以忠孝慈爱为工夫,以迁善改过为入门,以忏悔涤除为进修,以生天真福为作善之荣赏,以地狱永殃为作恶之苦报。一切戒训规条,悉皆天理、人情之至。其法能令人为善必真、去恶必尽。盖所言天主生育、拯救之恩,赏善、罚恶之理,明白真切,足以耸动人心,使其爱信畏惧,发于由衷故也。 第四节 中西之学比较 一、帝王赏罚难以必治 臣常论古来帝王之赏罚、圣贤之是非,皆范人于善、禁人于恶,至详极备。然赏罚是非,能及人之外,不能及人之中情。 又如司马迁所云颜回之夭、盗跖之寿,使人疑于善恶之无报。是以防范愈严,欺诈愈甚。一法立,百弊生。空有愿治之心,恨无必治之术。 二、释氏之说悖理乖谬 于是假释氏之说以辅之。其言善恶之报,在于身后,则外行中情,颜回、盗跖似乎皆得其报。谓宜使人为善去恶不旋踵矣。 奈何佛教东来,千八百年,而世道人心,未能改易,则其言似是而非也。 说禅宗者,衍老庄之旨,幽邈而无当。行瑜珈者,杂符录之法,乖谬而无理。 且欲抗佛而加于上帝之上,则既与古帝王圣贤之旨悖矣,使人何所适从?何所依据乎? 三、事天之学补益王化 必欲使人尽为善,则诸陪臣所传事天之学,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者也。 盖彼西洋邻近三十余国,奉行此教,千数百年,以至于今。 大小相恤,上下相安,封疆无守,邦君无姓。通国无欺慌之人,终古无淫盗之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至于悖逆叛乱,非独无其事、无其人,亦并其语言文字而无之,其久安长治如此。然犹举国之人,兢兢业业,惟恐失坠,获罪于天主。则其法实能使人为善,亦既彰明较著矣。 此等教化风俗,虽诸臣所自言,然臣审其议论,察其图书,参互考稽,悉皆不妄。 第五节 治国不必避远学 臣闻由余西戎之旧臣,佐秦兴霸,金日磾西域之世子,为汉名卿。苟利于国,近何论焉? 又伏见梵刹琳官,遍布海内;番僧喇嘛,时至中国。 即如回回一教,并无传译经典可为证据,累朝以来,包荒容纳;礼拜之寺,所在有之。□皇帝命翰林臣李翀、吴伯宗与回回大师马沙赤、黑马哈麻等翻译历法。至称为“乾方先圣之书”。 此见先朝圣意,深愿化民成俗。是以褒表搜扬,不遗远处。而释道诸家,道术未纯,教法未备,二百五十年来,犹未能仰称皇朝表章之盛心。 第六节 当以西学辅王化 若以崇奉佛老者,崇奉上帝,以容纳僧道者容纳诸陪臣,则兴化致理,必出唐虞三代之上矣。皇上豢养诸陪臣一十七载,恩施深厚,诸陪臣报答无阶。所抱之道,所怀之忠,延颈企踵,无由上达。臣既知之,默而不言,则有隐蔽□之。是以冒昧陈请。傥蒙圣明采纳,特赐表章。目今暂与僧徒道士,一体容留,使敷宣劝化。窃意数年之后,人心世道,必渐次改观;乃至一德同风,翕然丕变。法立而必行,令出而不犯,中外皆勿欺之臣,比屋成可封之俗。圣躬延无疆之遐福,国祚永万世之太平矣。 第七节 徐光启的建议 傥以臣一时陈说,难可遽信。或恐旁观猜忖,尚有烦言。臣谨设为试验之法有三,处置之法有三,并以上请。 一、试验之法 试验之法: 1、译西书以定是非 其一,尽召疏中有名陪臣,使至京师。乃择内外臣僚数人,同译西来经传。凡事天爱人之说、格物。穷理之论、治国。平天下之术,下及历算医药、农田水利等兴利除害之事,一一成书。钦命廷臣,共定其是非。果系叛常拂经、邪卫左道,即行斥逐,臣甘受扶同欺罔之罪。 2、与僧道辨驳以定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