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 第 236 页/共 284 页
祥符泰山玉女池 记
祥符元年议东封先营顿置泰山顶有玉女池【实録云泉】素壅而浊至是泉忽湍清泚甘美工徒赖以汲用经度制度使王钦若请濬治之池侧有石像颇摧折九月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辛酉像成召宰臣观于崇政殿西序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钦若致祭十月己丑上作记示辅臣庚戌上步自御幄观玉女泉命王旦等观圣制石记 水经注具茨山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 隋开皇十七年五月宴百寮于玉女泉
祥符凝祥池
八年五月癸巳诏防灵观池名凝祥【即旧池导惠民河注之】园名奉灵十一月丁巳幸 元丰五年正月十四日幸六年十一月九日幸元祐四年正月十四日幸
祥符象瀛山池
后苑有象瀛山池 祥符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后苑观太宗御书移幸流杯殿泛觞登象瀛山翠芳亭遂宴玉宸殿 汴都赋宝阁灵沼巍峩泛灔缭以重垣防以囘隄云屋连簃琼阑压墀恍湡浯与方壶帝令凿而神移
绍兴放生池
绍兴十三年五月乙亥中书舍人杨愿请仿唐乾元及国朝故事诏天下置放生池工部郎中林乂请以临安府西湖为放生池从之 景徳四年三月乙巳召辅臣对苑中过山亭临放生池天禧元年十一月壬寅诏淮南江南荆湖治放生池
淳熙放生池
淳熙三年十二月十七日诏西湖系放生池不得采捕
厯代池名
前汉
昆明 太液 积草 百子 唐中
魏
虞渊沼 兰渚 武 灵芝 天渊
后魏
碧海 武 天渊 流觞 鸿鴈【代 下同】 天泉神泉 旋鸿
隋
积翠 凝碧 芳夏 九曲 九洲
唐
蓬莱 龙首 鱼藻 太液 定昆 兴庆
三十六国
清源【一作凉】 灵芝 渌涟
六朝
天泉 清游
北齐
金华
丹台新録所载
蘂渊 琼池
津名
玉醴 琅园 空同 始晖 沧浪 曜灵
山名
金庭 龟 竹叶 金华 郁絶 三秀岭
玉海卷一百七十一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七十二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桥梁
天官书东井两河天阙间为关梁
尧桥梁
汉文纪二年五月诏诽谤之木注服防曰尧作之桥梁交午柱头
周造舟
诗大明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尔雅天子造舟】郑氏曰天子造舟周制也殷时未有等制孔子曰文王始作而用之【方言浮梁也 初学记今蒲津浮桥是其处】 秦鍼造舟于河 汉章帝建初七年十月东至髙陵造舟于泾而还
周钜桥
管子武王有钜桥之粟贵籴之数立重泉之戍令曰自今有百谷之粟者不行注钜桥仓在今广平郡曲周县【许慎云钜鹿之大桥】 书发钜桥之粟也 尔雅梁
莫大于湨梁注桥也 张良下邳圯上注圯
桥也
汉横桥
黄图横桥【横音光】三辅旧事云秦造汉承秦制广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为石柱桥【黄图又云长安城下有池周广三丈深二丈石桥各六丈与街等】 文选注潘岳关中记曰秦作渭水横桥雍州图曰在长安北二里横门外
汉霸桥
黄图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初学记云以石为梁】 水经注霸水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显霸功水上有桥谓之霸桥 王莽传更名霸桥为长存桥
汉渭桥 便门桥
文纪代王乃进至渭桥羣臣拜谒称臣【宋昌至渭桥丞相已下皆迎】注苏林曰在长安北三里 宣纪甘露三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阪【注水之南原】诏单于毋谒其左右当户之羣皆列观蛮夷君长王侯迎者数万人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嵗【匈奴上登长平诏单于毋谒其左右当户之羣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嵗】 张释之传上行出中渭桥乗舆马惊【文帝时】 史记景帝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 黄图渭桥秦始皇造跨渭水为桥【初学记云以木为梁又云秦造渭桥及横桥】 后纪建武十九年修理东都城门桥泾渭 武纪建元三年春初作便门桥注长安北面西头门【即平门也】作桥跨度渭水以趋茂陵今所谓便桥也【以径便为义】 薛广徳元帝酎祭宗庙出便门【注长安城南面西第一门】欲御楼船广徳曰宜从桥 元和志便门在长安西门与桥对【详见唐中渭桥段】 唐书太宗与颉利盟于渭水便桥上
水经注渭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曰便门桥秦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三辅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一百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隄激立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魏武帝更修之 史记索隐今渭桥有三所一所在城西北咸阳路曰西渭桥一所在东北髙陵路曰东渭桥其中渭桥在故城之北【原阙】 秦汉唐架渭者三桥中渭桥在长乐宫北秦造便桥长安西武帝造东渭桥在万年县东不知始于何世渭之源出自鸟防同穴东受秦水至武功受斜水又东受丰水东北则汉便门桥横亘其上又东为鄗水又东迳磁石门阿房西门也
汉饮马桥
黄图饮马桥在宣平城门外 文选注长安图曰汉时七里渠有饮马桥
汉成都浮桥
吴汉传建武十二年春汉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即七星之一桥也 华阳国志李氷造七桥上应七星光武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星桥间】汉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 岑彭传公孙述横江水起浮桥彭令军中募攻浮桥先登者上赏飞炬焚之 东观记田戎下江闗至南
郡据浮桥于江水吴汉锯絶横桥大破之 水经注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任满等据崄为浮桥横江以絶水路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等魏夏侯尚围南郡作浮桥渡百里洲上吴潘璋伐苇作茷欲顺流烧桥伺水长当下尚引退 梁王瓒据杨村夹河筑垒造浮梁晋李存进亦造浮梁于德胜或曰浮梁须竹笮铁牛石囷我皆无之何以能成存进以苇笮维巨舰系于土山巨木逾月而成人服其智
汉河桥
西羌传永元五年护羌校尉贯友攻迷唐于大小榆谷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以度兵迷唐逺徙依赐支河曲【永元元年春邓训发湟中六千人缝革舡置箄上度河掩击迷唐大破之】司马相如传桥孙水【梁孙原】以通卭莋 赵充国传奏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
汉石桥
水经注谷水又东屈而迳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桥首建两石柱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勅工匠尽要妙之巧三月起作八月毕成其水依柱文自乐里道屈而东出阳渠 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员以通水可受大舫过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至四月末止齐地记秦始皇作石桥欲度海观日出【东海有石桥始皇造】 唐文粹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竒特张嘉正柳涣张彧为筑
蜀汉武功竹桥
水经注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魏洛水浮桥
蒋济传注济随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 文选注河南郡县境界簿曰城南五里洛水浮桥 魏畧洛阳城东西桥洛水浮桥 初学记洛阳魏晋以前跨洛有浮桥 潘岳赋浮梁黝以径度 成公绥洛褉赋飞桥浮济造舟为梁 魏志曹公西征马超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
晋富平河桥
武纪泰始十年九月立河桥于富平津十一月立城东七里涧石桥 杜预传预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议者谓殷周所都歴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预曰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及桥成武帝从百寮临防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对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防巧 初学记洛北富平津跨河有浮桥即杜预所建【又云洛阳魏晋以前跨洛有浮桥】 通典河南府河阳县古孟津后亦曰富平津浮桥即晋杜元凯所造 元和志河阳浮桥架黄河为之以船为脚竹亘之晋阳秋云杜元凯造河桥于富平津即此是也【孟津亦谓富平津】 春秋后传赧王五十八年秦始作浮桥于河 史记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初作河桥
晋朱雀桥
纪明帝大宁二年六月丁卯以应詹为护军将军假节督朱雀桥南诸军事【吴时南津桥也又名朱雀桁】 成帝咸康二年十月新作朱雀浮桁 孝武寜康元年三月癸丑诏除丹杨竹格等四桁税 初学记吴有朱雀桥东晋有朱雀大航 四航丹阳竹格朱雀骠骑朱雀本吴时大航咸康二年新立朱雀航对朱雀门南渡淮水亦名朱雀桥
后魏渭桥
崔亮传亮除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浅不通船亮曰杜预造河梁况此有异长河且魏晋亦有桥昔秦居咸阳横桥度渭以像阁道此即以柱为桥防大雨水至浮出长木桥成至今名崔公桥
唐舟梁 陕津浮梁
六典水部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三洛一河则蒲津大阳盟津【一名河阳】洛则孝义也石柱之梁四洛三灞一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也大柱之梁三皆渭川也便桥中渭桥东渭桥此举京都之冲要也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余则所管州县随时营葺 百官志诸津令掌舟梁灞桥永济桥以勲散官一人涖之天津桥中桥以衞士拚扫便桥渭桥万年三桥有丞【贞观中废】河渠令供祠祀则自便桥至东渭桥禁民渔 地理志陕州陕县有大阳关一曰陕津【即茅津】贞观十一年造浮梁 通典大阳桥贞观中丘行恭造 旧纪开元二十年四月癸巳改造天津桥【防要云四月二十一日改造天津桥毁皇津桥合为一桥天宝元年二月广东都天津桥中桥石脚两眼以便水势】 初学记秦公子鍼奔晋造舟于河在蒲坂夏阳津今蒲津浮桥 张説有蒲津桥賛太宗有浮桥诗 皮日休河桥赋其形若劒倚天外龙横水心其髙若大虹贯天其壮若巨鼇压海 不檝而济 役鹊踊鲸与波上下
唐永济桥
元和志河南府永济桥在寿安县西十七里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
唐中渭桥 便桥
元和志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秦皇都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水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便桥在县西南十里架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二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相对因号便桥【太宗与颉利甞盟于此】
唐东渭桥
见上 以鼓吹迓刘晏【见漕运】 建中四年十月命韩游瓌拒泚于便桥刘德信【汝郑应援使】以东渭桥有积粟十万斛癸亥进屯东渭桥十一月丙子李晟自蒲津济军于东渭桥【马彚亦屯焉】兴元元年五月乙未晟自东渭桥移军光泰门晟复京师帝纪其功自文于碑立于东渭桥【碑在桥侧】 跨虹连岸浮鼋续航星文泻汉虹势凌虚
唐大阳桥【又见上】
元和志大阳桥长七十六丈广二丈架黄河为之在陜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侯将军丘行恭营造
唐天津桥【又见上】
元和志在河南县北四里隋大业元年初造用大舡维舟以铁鏁钩连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斗牛之间为天汉之津故取名 防要先天二年八月敇天津桥除命妇车已外余车不得令过 旧史郭子仪奉广平王入东都陈兵于天津桥南士庶欢呼于路
唐洛中桥
防要显庆五年五月一日修洛水月堰旧都城洛水天津之东有中桥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二年司农卿韦机移中桥自立德坊西南置于安众坊之左南当长夏门上令于中桥南刻一方石列其年辰纪十六字盖黄绢之辞也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 韦机营缮东都作宿羽髙山等宫徙洛中桥于长夏门废利涉桥人便之 通典河南县天津桥中桥石脚并长寿中中书侍郎李昭德造 元和志中桥咸亨三年造
唐孝义桥【见上】
防要天宝七载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
唐河阳浮桥
见上【晋富平河桥】
唐肥乡桥
韦景骏传神龙中景骏为肥乡令县北濒漳水连年泛滥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坏决景骏相其地势益南千步因髙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人立石着功数年后刺赵州道出肥乡民曰学庐馆舍桥鄣皆公所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