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643 页/共 737 页

《说文》曰:貘,似熊,黄色,出蜀。 《广志》曰:貘大如驴,色苍白。舐铁消十。其皮温Й。 《抱朴子》曰:刘子知二负之尸,东方生识啖铁之兽,实赖鸟禹之书、大荒之籍矣。 《神异经》曰:西荒掷晷有人焉,头如人,著百结败衣,手足虎爪,名曰貘。(音伪。)伺人独自,辄往就人睡,先使捕虱,得卧而舌出盘地丈馀。烧大石投舌上,於是而死。 余(上音陶,下音途) 《周书》曰:正北空桐、橐驼、余为献。 《尔雅》曰:余,马。(郭璞症曰:出《山海经》,其色青。) 《说文》曰:余,野马之良也。 《史记》曰:匈奴奇畜则余。(《广志》曰:余,匈奴名马也。) 《山海经》曰:北海内有兽焉,其状如马,名曰余。 猩猩 《尔雅》曰:猩猩,小儿啼。(匠不趾封溪出猩猩,状如犭屯,声似小儿啼。) 《礼记》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春秋说题辞》曰:猩猩者,矜精者也,故能言,可使阳烈之类以检下。(宋均曰:矜,谓使人自矜在。精,审也。猩猩言说人善恶,是阳气之烈好善,王者所以检下也。) 《广志》曰:猩猩似犭亘,(音丸。)声如儿啼,不闻其言。出交趾封溪县。 《山海经》曰:有兽人面,名曰猩猩。 又曰:猩猩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山海经赞》曰:猩猩似狐,走立行伏,怀木捅远,少辛明目。 《华阳国志》曰:永昌郡有猩猩,能言,其血可以染朱。 《孙卿子》曰:猩猩能言笑,亦二足,无毛。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肉。故人非以二足无毛,以知礼也。 《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曰:“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淮南万毕术》曰:归终知来,猩猩知往。(注曰:归终、猩猩,并神兽。) 《括地图》曰:猩猩人面豕身,知人名。 《蜀志》曰:封溪县有兽曰猩猩,体似猪,面似人,音作小儿啼声。既能语,又知人姓名。人知以酒取之,猩猩觉,初暂常之,得其味甘而饮之,终见羁缨也。 郦善长注《水经》曰:西蜀封溪县猩猩,人面兽形,能言语。 《南方草物状》曰:猩猩之兽,生在野中。状如犭屯子,民人捕取。交、武平、兴古有之。 晋郭璞《猩猩赞》曰:能言之兽,是谓猩猩。厥状似獾,号音若婴。自然知往,颇测物情。 {巛禺}々(音翡) 《尔雅》曰:{巛禺}々,如人,被迅走,食人。 《说文》曰:{巛禺}々,人身反踵,笑即上唇掩其目。一名枭羊,北方谓之土蝼。 《山海经》曰:{巛禺}々如人面,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笑则上唇掩目。交广及南康山中有,大者丈馀,俗呼为山都。 《山海经图赞》曰:{巛禺}々怪兽,被操竹。获人则笑,唇盖其目。终亦号兆,反为我戮。 《吴都赋》曰:猩猩啼而就擒,{巛禺}々笑而被格。 风母 《世贽记》曰:炎州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猩猩。烧之不世,斫刺不入。以铁椎锻其头乃死。以其口向风,须臾活。以石上菖蒲塞蒲扒即死。取其脑,菊华和服之,尽十斤,寿五百岁。 《南州异物记》曰:风母兽,一名平猴,状如猴,无毛,赤目。若行逢人,便叩头,状如惧罪自乞。人若挝打之,惬然世地,无复气息。小得风吹,须臾能起。 《抱朴子□内篇》曰: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猩猩,生南海大林中。张取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此兽在灰中不然,其毛不焦,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锥锼其头数十乃死。 《岭南异物志》曰:风猩如猿猴而小,昼日卷伏不能动,夜则腾跃甚疾。好食蜘蛛虫。打杀,以口向风复活,惟破脑不复生矣。以酒浸,愈风疾。南人相传,云此兽常持一小杖,遇物则指,飞走悉不能去。人有得之者,所指必有获。夷人施罟网,既得其兽,不复见其杖,杖之数百,乃肯为人取。或云邕州首领宁洄得之,洄资产巨万,僮伎数百,洄甚秘其事。 犴(音岸) 《说文》曰:犴,胡地野狗也。 《异物志》曰:犴,猿属,头形正方,发长尺馀,皆苍色,大类似人。欲有所视,辄摇头,两手被;不尔,则复障其两目。衣毛皤皤,若被狐裘。木居洄藏,密向乃得见耳。 蹶 《尔雅》曰:西方有比肩兽,与邛邛、矩虚比焉,其名曰蹶。 《说苑□复恩》曰:孔子曰:北方有兽,其名曰蹶,前足鼠,後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剿愦,必负蹶以走。蹶非性心爱蛩蛩、巨虚也,为假足也。二兽者亦非性心爱蹶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 卷九百九 兽部二十一 狼 《尔雅》曰:狼,牡獾(音欢。)牝狼。其子,犭敫。(吉尧切。)绝有力,迅。 《说文》曰:狼,似犬,锐头而白颊。 《诗》曰:狼跋其胡,载(音致。)其尾。(,合也。) 又曰:子之昌兮,遭我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 《周礼□天官□兽人》曰:冬献狼。 《礼》曰:狼蜀(音触。)膏。 又曰:君之车,厥右虎裘,厥左狼裘。 《左传》曰: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子容母,叔向嫂,伯华撇。姑,叔向母也。)曰:“长叔姒生男。”(兄弟之妻相谓姒也。)姑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遂弗视。 《史记□大宛传》曰:乌孙王昆莫,初生,弃於野,狼往乳之。 《汉书》曰:江都王建,宫人有过者,或放狼令啮杀之,建观而大笑为乐。 又曰:高祖使太子将兵,四皓曰:“今使太子将兵,尾羊剿闱也。” 《宋书》曰:王仲德初遇符氏之败,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迳。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後得济,与睿相见。 《後魏书》曰:匈乓于生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於国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未彻之间。”复经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下,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遂乃就之。其姊大惊曰:“杆是畜生,无乃辱父母也。”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後遂滋繁成国。故其民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 又曰:初,道窝败窟咄难,遣穆崇还察人心。崇单马与从者微服入其营,会道武,为舂妾所识,贼皆惊起。崇求从者不得,因匿坑中,徐乃窃马奔走於大泽。有白狼向崇号,崇觉寤,驰马随狼去,遂免难。道武异之,命崇立祠,子孙世奉焉。 《後周书□四夷传》曰:突厥之先,匈奴植叼种也,为邻国所破。其族有一小儿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时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其後各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 又曰:突厥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皆谓附离,夏言亦狼也。盖本狼生,志不忘本耳。 《唐书》曰:薛延陀部落,常有一客乞食於主人者,主人引与入帐,命妻具馔。其妻顾视客,乃狼头人也。主人不知觉。妻告邻人共视之,狼头人已食主人而去。相与逐之,至郁督军,出见二人,追者告其故,二人曰:“我是也。我即神人,薛延陀当灭,我来取之。”址者惧而返走。 又曰:高宗时,有孝子,年十二丧父母,以孝闻。昼夜负土为坟。又葬曾祖父母,经二十载,其功始毕。有白狼号鸣於墓侧。诏旌表其门。 《帝王世纪》曰:有神牵白狼衔钩入殷。 《国语》曰:周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述异记》曰:周幽王时,牛化为虎,羊化为狼。洛南有避狼城,云幽王时群臣为狼食人,故筑城避之。今洛中有狼村,是其处也。 《穆天子传》曰:舂山百兽所聚,爰有狼豺野马。 《山海经》曰:孟山其兽,多白狼白虎。 又《图赞》曰:矫矫白狼,有道则游。应符变质,乃衔灵钩。 《淮南毕万术》曰:取狼皮以当空户,则羊畏不敢出矣。 《毛诗草木虫鱼疏》曰:狼能为小儿啼声以诱人,去数十步止。其猛健者人不能制,虽善用兵者,其不能克也。其膏可以煎和,其皮可以为裘。 狐 《说文》曰:狐,妖什,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阁後,死则首丘。 《礼□檀弓》曰: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蒲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易□解卦》曰: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又曰: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 《诗□国风》曰: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又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又曰: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汉书》曰:陈胜、吴广于所次旁丛祠(张晏曰:次,人所止处。丛祠,鬼所凭。)夜篝(音构。)火,狐鸣呼曰:“阁楚兴,陈胜王。”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指目胜、广。 《晋书》曰:王浚据幽州,有衡ㄡ府门跃入厅事。後浚果败。 又曰:凉武昭王皓子歆,为凉州牧。时有狐上南门,主簿汜称曰:“谚曰:野兽入家,主人将去。狐上南门,又狐者胡也,天意若曰:有胡人居於此城,南面而君也。”後竟为沮渠蒙逊所灭。 王隐《晋书》曰:刘世则女病媚积年,韩友令作布囊,张着窗间,乃闭户驱逐。须臾,囊大胀,急缚口,悬树间视之,惟有二三斤狐毛。遂差。 又曰:淳于智,济北人。夏侯藻母础,因五鼓中出诣智卜,有一狐当门向之嗥唳。藻愁愕,遂驰诣智。智曰:“祸甚急,君速归,在狐嗥唤处抚心啼坐勿休,然後其祸仅可免也。”藻如之,母亦扶病而出。家人既集,堂屋五间拉然暴崩。 《唐书》曰:歌舒翰,素与禄山、思明不协,上每和解。禄山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母是突厥,父是胡。与公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禄山甚怒,以为讥其胡也。 《庄子》曰:夫丰狐文豹,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管子》曰:代出狐白之皮。狐应阴阳之变,六月而一见。公贵买之,代人忘其难得,喜其贵价,必相率而求之取此物者。因令齐载金钱,之代谷,求狐白皮。代王闻之,果去其农,处山林求狐,二十四月不得一狐。离支闻而伐之,王即将其士卒服於齐。 《慎子》曰:廊庙之材,非一木掷軎;狐白之裘,非一狐之皮。 《范子》曰:狐皮出天外。 《穆天子传》曰:天子猎於渗泽,得白狐玄貉,祭於河宗。 《山海经》曰:青丘之国,有狐而九尾。(郭璞症曰:世平则出,为瑞也。) 又曰:武都之山,有黑水焉,其上有玄狐蓬尾。(蓬蓬其尾也。《说苑》曰:蓬狐文豹。) 《竹书纪年》曰:宣王时,鸟化为狐。夏伯杼子东征,获衡ㄅ尾。 《玄中记》曰:五十岁之狐为淫妇,百岁狐为美女。又为巫神。 《礼斗威仪》曰:君乘火王,政平,南海输以文狐。 《春秋潜潭巴》曰:白狐至国,民利。不至,下骄恣。 《韩诗外传》曰:狐,水神也。 《春秋後语》曰:楚宣王以昭奚恤为相,诸侯畏之。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亦诚何如?”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啖我,天帝令我长百兽,子若食我,是逆天帝之命。子以我为不信,我为子先行,随我後,观百兽见我能无走乎?’虎以为然,随狐而行,百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反以为畏狐也。今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任之於昭奚恤。然北方非畏奚恤,其实畏王之甲兵。”故人臣见畏者,君威也,君不用,则威亡矣。 赵晔《吴越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途山,恐时暮失嗣,曰:“吾之娶也,必有应矣。”已,乃有白衡ㄅ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王证也。”於是途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禹乃娶途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