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04 页/共 737 页

子思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 又曰:祝牧谓其妻曰:“天下有道,我子佩;天下无道,我负子戴。” 又曰:原宪处鲁,居环堵之室,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匡,正也。)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正冠踪履,杖藜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应之曰:“宪闻无财之谓贫,学道而不能行之之谓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治辞以为定,上下之仪也。上有道德即下有仁义。积道德者,天与之,地助之,鬼辅之。 《鬻子》曰: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谓之道。 《公孙尼子》曰:道为知者设,贤为圣者用。 《淮南子》曰:圣人之道若中衢樽,过者斟酌,虽多少不同而各得其宜也。 杨子《法言》曰:仲尼之道犹四渎,经营中国,终入大海。 又曰:君子之道有四:简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见也,法而易言也。 又曰:圣人重其道而轻其禄,众人重其禄而轻其道。 《盐铁论》曰:以道德为城,文王是也。以道德为胄,汤武是也。 桓谭《新论》曰: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王道纯粹,其德如彼;霸道驳杂,其功如此。 王逸《正部》曰:仲尼门人哺道醇饮道宗。 《昌言》曰:道德仁义,天性也。织之以成其物,练之以致其情,莹之以发其光。 《任子》曰:道德之怀民,犹春阳之柔物也。履深冰而不寒,结本条而不折。 《杜氏幽求子》曰:盖道清淡以无为吻家,恬虚寂静,弘广多包,岂非圣人所宅乎! 又曰:有道之国,其鬼不神。 崔玄始《正论》曰:国不信道,工不信度,亡可待也。 《傅子》曰:君子审其宗而後学,明其道而後行。 《中论》曰:道之於人,甚简且易,不如采金攻玉涉艰难也。 《苻子》曰:为道者日损而月章,为名者日章而月损。 《释名》曰:德,得也,得事宜也。 《周礼□地官□师氏》曰: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至德,中和之德。敏德,仁义顺时。孝德,尊祖爱亲。) 《礼记□学记》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又《祭义》曰:天子有善,让德於天。 又《中庸》曰: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又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又《表记》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 又《大学》曰:富润屋,德润身。 《左传□桓公》曰: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又僖公中曰:庸勋亲亲,昵近尊贤,德之大者也。 又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又曰:太上以德抚民。 又文公上曰:孝敬忠信吻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又宣公上曰:楚子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又成公上曰:四王之王也,(禹、汤、文、武。)树德而济同欲焉。 又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又昭公三曰:盛德必百世。 《毛诗□荡□民》: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尚书□舜典》曰:玄德升闻,乃命以位。(玄谓幽潜,潜行道德,升闻天朝,遂见徵用。) 又《大禹谟》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迈,行;种,布也。皋陶布行其德,下治於民,民归服之。) 又曰:惟德动天,无远不届。 又《仲虺之浩》曰: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又《伊训》曰: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又《太甲》曰:德惟治,否德乱。(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 又《咸有一德》曰: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又《泰誓》曰: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力钧则有德者胜,德钧则秉义者胜。) 又曰: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又曰: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立德务滋长;去恶务除本。) 又《洪范》:五福,四曰攸好德。(所好者德,福之道。) 又《旅獒》曰: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人为戏弄则丧其德。) 又《蔡仲之命》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周官》曰: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为德直道而行,於心逸豫而名日美。) 又《君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周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又《系辞》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拱之。) 又《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又《先进》曰: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又《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又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骥,古之善马也。德谓在五御之威仪。) 又《季氏》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尚书大传》曰:有德者,尊其位而重其禄。 《史记》曰:一年种之以,十年树之以木,百年来之以德。 《东观汉记》曰:张谌字子孝,右扶风人。以笃行纯淑,乡里归德。虽居幽室暗处,自整顿三辅,以为仪表。 又曰: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人。以谦俭推让为节。人有刈恭禾,见之,念其愧,因伏草中,至去乃起。恭家井在门外,上有盆,邻里牧牛儿争饮牛。恭恶其争,多置器其上,为预汲水满之。小儿复争,恭各语其家父母。父母乃禁怒之。里落皆化而不争。 《三辅决录》曰:冯豹字德文。母为父所出,後母遇之甚酷。豹事之愈谨,时人为之语曰:“道德彬彬冯德文。” 王隐《晋书》曰:庾衮字叔褒,颍川人。少遭大疫,二兄亡,次兄毗又疫。其疠菩藿炽,衮父母诸弟皆出,避家。衮独不出,诸父强之,不可,曰:“衮性不畏病。”纳浆粥扶持,不舍昼夜,省柩哀临,十有馀旬。病既歇,家乃反,而衮亦无患害。宗党叹曰:“异哉!此子能守人之所不能守,能行人之所不能行。” 《晋中兴书》曰:卫字叔宝。常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其喜愠。 《齐书》曰:张绪字思曼,为吏部尚书。每朝见,太祖目送之,谓王俭曰:“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 又曰:王秀之字伯奋,为南郡内史、州西曹。荀丕欲交秀之,拒而不纳。报丕书曰:“仆以德为宝,足下以位为宝。各宝其宝,於此敬宜也。”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为德。(上德之人惟道用其德故能有德,下德而德之必有失焉。) 《文子》曰:山高者其木修,地广者其德厚。 又曰:闲九窍,灭志意,弃聪明,反无识,含阳吐阴,而与万物同德也。 《庄子》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 《韩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冠子》曰:德及万人者谓之豪,德过百人者谓之英。 《孔丛子》曰:胩子身长不过六尺,齐国莫不鬃缮;赵文子身如不胜衣,相晋国以宁:诸侯敬服其德故也。 扬子《法言》曰: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 《傅子》曰:上德之人,其济万物也,犹天之有春秋,时至自生,非德之力。 《太公金匮》曰:德行则福,德废则覆。 《易参同契》曰:道成德就,潜伏俟时。 《海内先贤行状》曰:王烈字伯善。时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将改。子既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又曰:戴良字叔鸾。高才磊硌,英声远播。少者怀之,长者慕之。乡里缙绅,下至黎庶,莫有忿争之家。 又曰:徐孺子徵聘未尝出门,赴丧不远万里。常事江夏黄公薨,往会其葬。家贫无以自供,赍磨镜具自随,每至所在,赁磨取资,然後得前。既至,设祭哭毕而返。陈仲举为豫章太守,召之则到,馈之则受,但不服事,以成其节。 又曰:仇览字季知。学通五经,选为亭长。民有孙玄,少孤,与母居,诣览告玄不孝。览谢遣之,属母归,勿言,方为教之。後览赍礼诣玄,为陈孝子供养之意。玄遂感激,卒为孝子。时令河内王涣,政尚清严,闻览得玄不治,心独望之,乃问览“在亭不治不孝,得无失鹰之志乎?”对曰:“窃以鹰不如凤皇,故不为也。”涣感览言,用损威刑。 《会稽典录》曰:郑弘字巨君,为郡督邮上计史。时计掾勾章任尚,居素温富,乘鲜车,驾肥马。弘恒在後,尚辄骂,弘无愠容。弘、尚在京师游学还郡,俱见府君。府君所问,弘无不对,而尚不知出。又问弘:“掾行道数相折辱,何以不答?”弘谢曰:“过奉显使无光国之美,马羸行迟面,恐失期贺,以相催促,自是其宜。愚闻两虎俱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两为无益,故不敢答。”府君叹曰:“此谓长者,太守所不能也。” 《汝南先贤传》曰:黄宪字叔度。不矜名以诡时,不抗行以矫俗。窥其门者莫敢践其庭,睹其流者不能测其肾拢时人论曰:“颜渊复生乎!” 《襄阳耆旧记》曰:庞德公子奂,字世文。晋太康中,为太守。去官归乡里,居荆南白沙乡。里人宗敬之,相语曰:“我家池中龙种来里中化其德,少壮皆代老者担。” 《陈实别传》曰:实字仲躬,颍川人。自为儿童不为戏弄等类所归。实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诤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返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实阴见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与性成,遂至於此,如梁上君子矣。”盗大惊,自投於地,稽首归罪。实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困贫。”令遗绢二匹。自是,县无复盗窃。 《荀氏家传》曰:荀德行周备,名重天下,海内英俊咸嘉焉。 又曰:锺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百行、不二其过者,惟荀乎!”或问繇曰:“君推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其可得闻乎?”繇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大事常先咨之荀,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去固远耶。” 《潘勖别传》曰:勖宽贤容众,与天下人等休戚,同有无,不以家财吻己有。 《任嘏别传》曰:嘏字照先,乐安人。幼以至性见称。遇荒乱,家贫,卖鱼。会官发鱼,鱼贵数倍。嘏取直如常。会太祖创业,召海内至德。嘏应其举,为临淄侯庶子。 阴德 《左传□宣公下》曰: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病疾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亢,御也。)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汉书》曰:于定国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曾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 又曰:邴吉字少卿,鲁国人。为丞相,宽大好礼。初,吉有阴德於孝宣帝微时。帝即位,众莫知之,吉亦不言。吉从大将军长史迁至御史大夫,帝闻将封之,会吉病甚,将使人加绶而封之。及其生也。太子太傅夏侯胜曰:“此未死也。臣闻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以及子孙。今未获其乐而病,非其死病也。”後果愈。乃封博阳侯,终飨其禄。 《後汉书》曰:何敞六代祖比干学《尚书》於晁错,注云:比干字少卿,经明行修,兼通法律,为汝阴县狱吏决曹掾,平活数千人。後为丹阳都尉。征和三年三月辛亥,天大阴雨,比干在家,中日梦贵客车骑满门。觉以语妻,语未已而门有老妪,年可八十馀,头白,求寄避雨,雨甚而衣履不沾雨渍。止,送至门,乃谓比干曰:“公有阴德,今日赐公策以广公之子孙。”因出怀中苻策,状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如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