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579 页/共 736 页

刘芳聪敏过人笃志坟典昼则佣书以自资给夜则读史终夕不寝後至太常卿。 赵逸为中书侍郎性好坟典白首弥勤年逾七十手不释卷。 游肇外宽柔内刚直耽好经传手不释书官至尚书右仆射。 李彪字道固家世寒微少孤贫有大志笃学不倦高悦兄闾博学高才家富典籍彪遂於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後至御史中尉。 崔光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後至司徒侍中。 崔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巢手不释卷後至殿中尚书。 李琰之历侍中中书侍郎每休闲之际常闭门读书不交人事尝谓人曰: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後之名但得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异日声名劳七尺躯也。此乃天性非为力强崔挺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手不释卷後至北海王详司马。 张普惠父晔为齐州中水令随父之县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克厉不息乃还乡里就程玄讲习精於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多所窥览诸儒称之後至尚书右丞。 祖莹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夜继晷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尝密於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後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後至车骑大将军。 温子初受学於崔灵恩刘兰精勤以夜继昼昼夜不倦後至中书郎。 宋世景与弟道舆下帷诵读博览群言尤精经义族兄弁甚重之後至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 北齐李铉字耳鼎渤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馀便通家素贫苦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李周仁受毛诗尚书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虬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铉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杨元懿河间宗惠振等结侣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等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至睡时假寐而已年三十六丁父丧服阕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後至国子博士。 辛术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少爱文史晚更勤学虽在戎兵手不释卷。 张耀为秘书监奉职恪勤未尝有过好读书春秋月一遍时人慕之贾良道赵彦深尝谓耀曰:君研寻左氏岂求服虔杜预之纰缪耶耀曰:何为然乎!左氏之书备叙言事恶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几故厉已温习非欲诋诃古人之得失也。 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也。少孤贫好学负笈从师服膺无倦与儒者李宝鼎同乡里甚相亲爱授其三礼。又就马敬德习服氏春秋俱通大义恨下里少坟典便杖策入都知大府少卿宋世良家多书乃造焉世良纳之恣意披览昼夜不息举秀才不第终于家刘逖彭城人也。魏末世宗以为开府行参军远离乡家倦於羁旅发愤自励专精读书晋阳都会之所霸朝人士攸集咸务於宴集逖在游宴之中卷不离手值有文籍所未见者则终日讽诵或通夜不归其好学如此亦留心文藻颇工诗咏後至散骑常侍奏门下事。 冯伟节少从李宝鼎游学李重其聪敏尝试问之多所通解尤明礼传後还乡里闭门不出将三十年不问产业不交宾客专精覃思无所不通举秀才不就魏收年十五随父赴边好习骑射因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後至尚书右仆射。 後周乐逊字尊贤河东猗氏人弱冠为郡主簿魏正光中闻硕儒徐遵明领徒赵魏乃就授孝经丧服。《论语》诗书礼易左氏春秋大义寻而山东寇乱学者散逸逊於扰攘之中犹志道不倦。 樊深字文渊河东猗氏人弱冠好学负书从师於河西讲习五经昼夜不倦後为国子博士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尝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 裴汉尝借人异书必躬自录本至於疾弥年亦未尝释卷後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薛端字仁直河东汾阴人本名沙ヌ有志操与弟裕励精笃学不交人事後至基州刺史。 宇文测字澄镜性沉密少笃学每旬月不窥户牖後至少保。 宗懔少聪敏好读书日夜不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後至车骑大将军。 沈重字德厚专心儒学从师不远千里遂博览群书仕後梁萧岿至太常卿。 吕思礼好学有文才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则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後至都官尚书。 薛忄登初自孝昌中杖策还雒阳先是忄登从祖真度与族祖安都拥徐兖归魏其子怀隽见忄登甚相亲善属尔朱荣废立遂还河东至怀隽家不交人物终日读书手自抄略将二百卷唯郡守元栊时相要屈与之抗礼仕西魏至安东将军。 隋诸葛[A13C]为太子舍人周武平齐不得调杜门不出者十馀年习。《周易》图纬苍雅庄老颇得其要。 杨尚希髫龄而孤年十岁辞母请业长安涿郡卢辨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者皆共推伏後至蒲州刺史。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诵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後至太子右庶子。 杨异字文殊幼丁父忧及免丧之後绝庆吊闭户读书数年之间博览书记後至吴州总管。 李文博性介鲠直好学不倦至於教义名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覆吟玩後至司隶从事。 马光少好学从事数十年昼夜不息後徵为太学博士。 王邵字志学暨乎!暮齿笃好经史遗落世事用心既专性颇忽每至对食闭目凝思盘中之肉辄为仆从所啖邵弗之觉唯责肉少数罚厨人厨人以情白依前闭目伺而获之厨人方免笞辱其专固如此後至秘书少监。 庾自直颍川人少好学沉静寡欲至著作佐郎知起居舍人。 房彦谦受学於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辞辩风高人後至司隶刺史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也。少以聪敏见称与信都刘焯闭户读书十年不出交津桥人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炫就之读书经涉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遂以儒学知名後为瀛州户曹从事遍直三省而不得官。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也。思道聪爽俊辨通脱不羁年十六遇中山刘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思道读之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後思道复为文以示刘松松。又不能甚解思道乃喟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後至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 刘臻为皇太子学士无吏性恍惚耽悦经史终日覃思至於世事多所遗忘。 郎茂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河间权会受诗书易三礼玄象刑名之学。又就国子助教长乐张率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家人恐茂成病常节其烛灯後至尚书左丞。 唐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秘书十馀岁其学业益广李密多筹养客礼贤无所爱[A092]後更折节下帷耽学尤好兵书诵皆在口师事国子助教。 包恺爱。《史记》、《汉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 虞世南性沈静寡欲笃志勤学少与兄世基俱受学於吴郡顾野王经十馀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栉後至秘书监。 徐旷字文远家贫无以自给其兄林鬻书为事文远每阅书於肆不避祁寒暑雨遂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 姚思廉吴兴武康人性恬静寡欲终日闭门披阅经史未尝言及家事非公事不出门无所造请学有家风博通前载後至散骑常侍。 张行成少师事河间刘炫勤学不倦後至右仆射太子少傅。 萧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贞观中累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德言晚年尤笃志於学自昼达夜略无厌倦每欲开五经必盥濯束带危坐对之妻子候问请曰:终日如是无乃穷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岂惮如此。 路敬淳尤勤学不窥门庭遍览坟籍後至太子司仪郎。 李袭誉好学手不释卷博涉经史後至同州刺史裴行俭初以门荫补弘文生累年在馆惟闭户读书馆司将加荐举固辞不就左仆射房元龄问其故曰:遭隋季乱私门书籍荡尽冀在馆披阅有所成耳後至吏部侍郎。 裴炎河东人也。少补弘文生每休暇诸生多出游炎独观书不辍後至内史。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也。少恭谨好学遇隋末丧乱不遑专习每行坐所在辄书空画地由是博涉经史後至文昌左相。 马怀素少师事李善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解属文开元中为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怀素虽居吏职而笃学手不释卷。 王友贞素好学读九经皆百遍诲训子弟如严君焉後拜太子中舍许令在家道。 韦涉中书令安石之子开元初丁父忧居丧过礼自此杜门不出八年于兹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坟索不舍昼夜文华当代俱有盛名後至礼部尚书东郡留守。 杨绾生而聪慧及长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官至中书侍郎平章军国事。 于休烈为工部尚书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崔元善属文年近七十好学不倦官历驾部员外郎知制诰。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也。代为宦族家贫不能得书乃求入集贤院为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遂无所不通。 李巽字令叔赵郡人少勤学孜孜自课以明经调补华州参军应拔萃科授县尉。 蒋仁自少好学虽甚寒暑未尝释卷後至秘书监。 王起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自幼及耋手不释卷。 张建章尤好经史聚书至万卷所居有书楼但以披阅清净为事经涉之地无不理焉建章曾赍元载命往渤海遇风涛乃泊其船回及西岸经太宗征辽碑半在水中建章则以帛苞麦屑置于水中摸而读之不失一字其笃学也。如此後至幽州行军司马。 李在省台日聚书至多手不释卷时人号曰:李书楼仕昭宗时位至宰相。 梁孙骘雅好聚书有六经史汉洎百家之言凡数千卷皆简翰精至披勘详审得暇即朝夕耽玩曾无少怠官至左散骑常侍。 後汉刘岳初少孤以先人官卑群从之间最不调两都丧乱流寓青齐丐食业文厉心苦节至太常卿。 晋裴容止端秀性急刚直无隐少而好学苦心文翰虽乱离斯瘼手不释卷後至右仆射致仕。 周冯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咏吟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後至中书令。 张昭自历清显手不释卷每得生书以旧有足病必卧而礼之举朝服其好学。 ●卷七百九十九 ○总录部 ︹记 传不云:乎!博文︹识谓之君子盖有目所暂阅耳所暂闻而成诵于口终身不忘者信乎!其︹记也。自汉而下能者间出咸性理聪悟机神警迈或博通前籍默识无谬或详练故事遽数弗遗以至阅爵里而悉举其名氏经国邑而尽志其风土背碑靡失覆棋不误自非宅粹精於心术彰敏慧于天性畴能及是哉!汉东方朔年十六学诗书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诵四十四万言仕为侍郎。 张安世从武帝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识记也。)具作其事後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帝奇其材擢为尚书令。 任安字少卿为武功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安尝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尝壮剧易处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会会者数百人安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位至大司马。 後汉陆续幼孤仕郡为户曹吏时岁荒民饥困太守尹兴使续於都亭赈民饣粥续悉简阅其民讯以名氏事毕兴问所食几何续因口说六百馀人皆分别姓字无有差谬。 延笃少从颍川堂溪典受。《左传》旬日能讽之典深敬焉(先贤行状曰:笃欲写。《左氏传》无纸堂溪笺记与之笃以笺记纸不可写传乃借本讽之粮尽辞欲归典曰:卿写传何故辞归笃曰:已讽之矣。典闻之叹曰:嗟乎!延生虽复端木闻一知二未足为喻。若使尼父更起於洙泗君当显名七十与游夏争匹也。後为京兆尹)。 应奉少听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为郡决曹吏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千人及还太守备问之奉口说罪系名姓坐状轻重无所遗脱时人奇之(又曰:奉少为上计吏许训为掾俱到京师训自发乡里在路昼顿暮宿所见吏宾客亭长吏卒奴仆训皆密疏姓名欲试奉还都归示奉奉云:前日颍川纶自都亭亭长胡奴名以饮浆来何不在疏坐中皆惊。又云: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於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後数十年於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虞延为郡督邮光武东巡路由小黄高帝母昭灵后陵园在焉诏呼延引见问园林之事延占对可观其陵树株叶皆识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 王充家贫无书尝游雒阳肆阅所卖书辄能诵忆後同郡谢夷上书荐充才学肃宗诏公车徵病不行。 臧自匈奴中郎将徵拜议郎还京师太尉袁逢问其西域诸国土地风俗人物种类具答言西域本三十六国复分为五十五稍散至百馀国大小道里远近人数多少风俗燥湿山川草木鸟兽异物名种不与中国同者口陈其状手画地形逢奇其才叹息曰:虽班固作西域传何以加此。 尹默通诸经史。又专精於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後拜大中大夫。 蜀张松为刘璋益州从事识达精果有才刘璋遣诣曹公曹公不甚礼松主簿杨深器之白公辟松公不纳以公所撰兵书示松松饮宴之间一看便ウ诵以此益异之。 何祗补成都令使人投算祗听其读而心计之不差升合其精如此後为都督从事时诸葛亮用法峻密阴闻祗游戏放纵不勤所职当亮往录狱众人咸为祗惧祗密闻之夜张灯火见囚牍诸解状诸葛亮晨往祗悉ウ诵答对解释无所疑滞亮甚异之。 胡潜字公兴虽学不沾洽然卓荦︹识祖宗制度之仪丧记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许慈并为博士。 吴朱桓性︹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万口妻子祢衡公孙瓒王粲司马防隗禧夏侯荣已上事节附在此卷末尽识之後领青州牧。 阚泽字德润好学居贫无资尝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察孝廉除钱塘长。 谢承字伟平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史不书官位。 晋刘舆为东海王越所召舆密视天下兵簿及仓库牛马器械水陆之形皆默识之是时军国多事每会议自潘滔以下莫知所对舆既见越应机辩画越倾夹酬接即以为左长史。 刁协字元亮少好学经籍博闻强记释褐濮阳王文学太兴初为尚书令。 王为桓温主簿军中机务并委焉文武万人悉识其面。 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曰: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太尉郗鉴命为主簿诏徵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就。 张华为司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谢安为太保初以晋自过江遂亡舆辇之制度率意造焉及破苻坚於淮上获京都旧辇形制无爽大小如一时人服其精记。 吴熹初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为起居注所写既毕ウ诵略皆上口演之尝作让表未奏失本熹经一见即便写赴无所漏脱演之甚爱之因此涉猎汉史颇见古今演之门生诸童民入为主书荐熹为主书史进为主图令史。 南齐萧惠开拜益州刺史严用威刑蜀人号曰:卧虎明识过人尝有三千沙门一阅其名退无所失。 梁陆亻垂所读书一遍必诵於口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漏脱後为中庶子加给事中扬州大中正复守太常卿中正如故。 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崎岖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高祖闻其才学召入西省撰史初奉朝请进直寿光省为司文郎俄兼中书通事舍人刘子谅少好学有文才尤博识晋代时人号曰:皮里。《晋书》历官著作郎。 张缅明後汉及晋代诸家客有执卷质缅者随问便对略无遗失起家秘书郎。 刘览为尚书左丞性聪敏尚书令史七百人一见并记姓名。 谢蔺阮孝绪之甥孝绪以其有至性谓之曾子稍授以经史过目便能讽诵孝绪每曰:吾家阳元也。後吏部尚书萧子显表其至行擢为王府法曹行军参军何宪庐江人博涉该通群籍毕览天阁宝秘人间散逸无脱漏焉任刘氵风共执秘阁四部书试问其所知自甲至丁书说一事并叙述作之体连日累夜不竟所遗位本州别驾国子博士。 臧严为浙东王宣惠轻车府参军兼记室严於学多所暗记尤读。《汉书》讽诵略皆上口王尝自执四部书目以试之严自甲至丁卷中各对一事并作者姓名通无遗失其博洽如此。 刘显好学博涉多通任尝得一篇缺简书文零落莫能识者显云:是古文尚书删逸篇简。《周书》果如其说约命驾造焉於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亻垂闻之叹曰:刘郎差可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蔡伯喈必无此对(陆机为平原内史先是与弟同造壮武郡公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识王粲徙长安蔡邕见而异之伯喈邕字也。)累迁中书侍郎。 陈陈凝少孤贫性质直︹勇力封永循县开国侯寻授通直散骑常侍中领军。 陆瑜幼长读书昼夜不废聪明︹记一览无复失累迁永阳王文学太子洗马中书舍人。 後魏韩显宗有才学沙门法抚三齐称其聪悟尝与显宗较试抄百馀人名读一遍随即覆呼法抚犹有一二舛谬显宗了无误错法抚叹曰:贫道生平以来唯服郎耳举秀才对策甲科除著作佐郎。 杨大眼为将军虽不学尝於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终平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