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434 页/共 736 页
十一年春诏曰: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於理未衷可更详改。又诏曰:前命公卿论定刑典而门房之诛犹在律策违失。《周书》父子异罪推古求情意甚无取可更议之删除繁酷。
八月诏曰:律文刑限三年便入极默坐无大半之校罪有生死之诛可详按律条诸有此类更一刊定。
十二年正月乙未诏曰:镇戍流徙之人年满七十孤单穷独虽有妻妾而无子孙诸如此等听解名还本诸犯死刑者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以闻。
十五年五月己亥议改律令。
十六年四月丁亥朔班新律令(十七年二月诏赐议律令之官五更大鸿胪卿游明根布帛一千疋一千石典属国下大夫崔挺布帛八百疋八百石马牛各二中书侍郎邵封琳布帛六百疋六百石马牛各一宋王傅高秘书令李彪各帛五百疋粟五百石马一牛二)。
宣武正始元年十二月己卯诏群臣议定律令时尚书殿中郎袁翻门下录事常景孙绍廷尉监张彪律博士侯坚固治书侍御史高绰前军将军邢苗奉车都尉程灵虬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宋世景员外郎李琰之太乐令公孙崇等并在议限。
永平元年七月乙未诏尚书检枷杖大小违制之由科其罪失尚书令高肇尚书仆射清河王怿尚书邢峦尚书李平尚书江阳王继等奏曰:臣等闻王者继天子物为民父母导之以德化齐之以刑法大小必以情哀矜而勿喜务于三讯五听不以木石定狱伏惟陛下子爱苍生恩侔天地疏网改祝仁过商后以枷杖之非度愍民命之或伤爰降慈旨广垂昭┰虽有虞慎狱之深汉文恻隐之至亦未可共日而语矣。谨案狱官令诸察狱先备五听之理尽求情之意。又验诸证信事多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後加以拷掠诸犯年刑以上枷锁流徙以上增以丑械迭用不俱非大逆外叛之罪皆不大枷高丑重械。又无用石之文而法官州县因缘增加遂为常法进乖五听退违令文诚宜案劾依旨科处但踵行已久计不推坐检杖之大小鞭之长短令有定式但枷之虚实轻重先无成制臣等参量造大枷长一丈三尺喉下长一丈通颊木各方五寸以拟大逆外叛丑枷以掌流刑已上诸台寺州郡大枷请悉焚之枷本掌囚非拷讯所用从今断狱皆依令尽听讯之理量人强弱加之拷掠不听非法拷人兼以枷石自是枷杖之制颇有定准未几狱官肆虐稍复重大。
延昌二年尚书邢峦疏奏以法制五等列爵及在官品令从第五以上皆当刑二岁免官者三载之後听仕降先阶一等窃详王公以下或析体宸极或勋著当时咸胙土授民维城盘石至於五等之爵亦以功锡虽爵秩有异而号拟河山得之至难失之永坠刑典既同名复殊绝请议所宜附为永制诏议律之制与八座门下参论皆以为官。若有罪本除名以职当刑犹有馀资得降阶而叙至于五等分爵除刑。若尽永即甄削便同之除名於例实爽愚谓自王公以下有封邑罪除名三年之後宜各降本爵一等王及郡公降为县公,公为侯侯为伯伯为子子为男县男则降为乡男五等爵亦依此而降至于散男其乡男无可降授者三年之後听依其本品之资出身诏从之。
三年宗士元显富犯罪须鞫宗正约以旧制皇族有谴皆不讯鞫尚书李平奏以帝宗盘固周布于天下其属籍疏远荫官卑末无良犯宪理须推究请立限断以为定式诏曰:云来绵远繁衍世滋指藉宗氏而为不善者量亦多矣。先朝既无不讯之格而空相矫恃以长违暴诸在议请之外可悉依常法。
孝明廷平二年五月重申天文之禁犯者以大辟论是时廷尉卿元志监王靖等上言检除名之例依律文狱成谓处罪案成者是为犯罪迳弹後使覆检鞫证定刑罪状彰露案署分明狱理是成。若使案虽成解以申省事下廷尉或寺以情状未尽或邀驾挝鼓或门下立疑更付别使者可从未成之条其家人陈诉信其专辞而阻成断便是曲遂于私有乖公体何者五诈既穷六备已立侥亻幸之辈更起异端进求延罪于漏刻退希不测之恩宥辩以惑正曲以乱直长民奸于下隳国法於上窃所未安大理正崔纂平杨机丞申休律博士刘安元以为律文狱已成及决竟经所绾而疑有奸欺不直于法及诉冤枉者得摄讯覆治之检使处罪者虽已案成或御史风弹以痛诬伏或拷不成引依证而科或有私嫌强逼成罪家人诉枉辞案相背刑宪不轻理状须讯既为公正岂疑于私如谓规不测之泽抑绝讼端则枉滞之徒终无申理。若从其案成便乖覆治之律然未判经赦及覆治理状真伪未分承前以来如此例皆得复职愚谓经奏遇赦及已覆治得为狱成尚书李韶奏使虽结案处上廷尉解送至省及家人诉枉尚书纳辞连解下鞫未检遇赦者不得为案成之狱推之情理谓崔纂等议为允从之。又尚书令任城王澄奏案诸州中正亦非品令所载。又无禄┰先朝以来皆得当刑直阁等禁直上下有宿卫之勤理不应异灵太后令准中正出帝太昌元年丁未诏曰:理有一准则民无觊觎法启二门则吏多威福前主为律後主为令历世永久用滋章非所以准的庶品是防万物可令执事之官四品以上集於都省取诸条格议定一涂其不可施用者当局停记新定之格勿与旧制相连务在约通无致繁惑。
文帝大统十三年二月诏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亡奴婢应黥者止科亡罪。
东魏孝静天平三年正月诏百官举士举不称才者两免之。
兴和三年十月班麟趾格於天下先是诏群官於麟趾阁增损旧事为麟趾新格其名法科条皆讨述删定。
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始命群官刻定魏朝麟趾格是时军国多事政刑不一决狱定罪罕依律文相承谓之变法从事清河房超为黎阳郡守有赵道德者使以书属超超不发书棒杀其使帝,於是令守宰各设棒以诛属请之使後都官郎中宋轨奏曰:昔曹操棒威於乱时今施之太平未见其可。若受使请赇犹致大戮身为枉法何以加罪,於是罢之既而司徒功曹张老上书称大齐受命以来律令未改非所以创制垂法革人视听于是始命群官议造齐律积年不成其决狱犹依魏旧是时刑政尚新吏皆奉法。
武成帝河清三年尚书令赵郡王等奏上齐律十二篇一曰名例二曰:禁卫三曰婚户四曰擅兴五曰违制六曰诈伪七曰斗讼八曰盗贼九曰捕断十曰毁损十一曰厩牧十二曰杂其定罪九百四十九条。又上新令四十卷大抵采魏晋故事其制名五一曰死重者に之其次枭首并陈尸三日无市者列於乡亭显处其次斩刑殊身首其次绞刑死而不殊凡四等二曰流刑谓论法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百髡之投于边裔以为兵卒未有道里之差其不合远配者男子长徒女子配舂并六年三曰刑罪即耐罪也。有五岁四岁三岁二岁一岁之差凡五等各加鞭一百其五岁者。又加笞八十四岁者六十三岁者四十二岁者二十一岁者无笞并锁输左校而不髡无保者钳之女人配舂及掖庭织四曰鞭有一百八十六十五十四十之差凡五等五曰杖有三十二十一十之差凡三等大凡为十等当加者上就次当减者下就次赎罪旧以金皆代以中绢死一百疋流九十二疋刑五岁七十八疋四岁六十四疋三岁五十疋二岁三十六疋各通鞭笞论一岁无笞则通鞭二十四疋鞭杖每十赎绢一疋至鞭百则绢十疋无绢之乡皆准绢收钱自赎笞十已上至死。又为十五等之差当加减次如正决法合赎者谓流内官及爵秩比视老小阉痴并过失之属犯罚绢一疋及杖十以上皆名为罪人盗及杀人而亡者即悬名注籍甄其一房配驿户宗室则不注盗不入奚官不加宫刑自犯流罪以下合赎者及妇人犯刑以下侏儒笃疾癃残非犯死罪皆颂系之罪刑年者锁无锁以枷流罪已上加丑械死罪者桁之决流刑鞭笞者鞭其背五十一易执鞭人鞭鞘皆用熟皮削去廉棱鞭疮长一尺笞者笞背而不中易人杖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二分半小头径一分半决三十以下杖者长四尺大头径三分小头径二分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加于殿者复计为负焉赦日则武库令设金鸡及鼓于阊阖门外之右勒集囚徒于阙前挝鼓千声释枷锁焉。又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是後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又敕仕门之子弟常讲习之齐人多晓律法皆由此也。其不可为定法者别制权令二卷与之并行。
後主天统五年诏应宫刑者普免刑为官口。
後周太祖为魏丞相文帝大统元年命有司斟酌古今通变可以益时者为二十四条之制奏之七年。又下十二条制十年魏帝命尚书苏绰总三十六条更损益为五卷班于天下。
武帝保定三年二月初颁新律(初太祖为西魏丞相以河南赵肃为廷尉卿撰定律法肃积思累年遂感心疾而死乃命司宪大夫拓跋迪掌之至是乃就谓之大律凡二十五篇一曰刑名二曰法例三曰祀享四曰朝会五曰:婚姻六曰户禁七曰水火八曰兴缮九曰卫宫十曰市廛十一曰:斗竞十二曰劫盗十三曰贼叛十四曰毁亡十五曰违制十六曰关津十七曰诸侯十八曰厩牧十九曰杂犯二十曰诈伪二十一曰请求二十二曰告言二十三曰逃亡二十四曰系讯二十五曰断狱大凡定罪一千五百三十七条其制罪一曰杖刑五自十至五十二曰鞭刑五自六十至于百三曰徒刑五徒一年者鞭六十笞十徒二年者鞭七十笞二十徒三年者鞭八十笞三十徒匹年者鞭九十笞四十徒五年者鞭一百笞五十四曰流刑五流卫服去皇畿二千五百里者鞭一百笞六十流要服去皇畿三千里者鞭一百笞七十流荒服去皇畿三千五百里者鞭一百笞八十流镇服去皇畿匹千里者鞭一百笞九十流蕃服去皇畿四千五百里者鞭一百笞一百五曰死刑五一曰罄二曰绞三曰斩四曰枭五曰裂五刑之属各有五合二十五等不立十恶之目而重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内乱之罪凡恶逆肆之三日盗贼群攻乡邑及入人家者杀之无罪。若报仇者造于法而自杀之不坐经为盗者注其籍惟皇宗则否凡死罪枷而{共手}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侍皇族及有爵者死罪以下锁之徒以下散之狱成将杀者书其姓名及其罪于{共手}而杀之市惟皇族与有爵者隐狱其赎杖刑五金一两至五两赎鞭刑五金六两至十两赎徒刑五一年金十二两二年十五两三年一斤二两四年一斤五两五年一斤八卦赎流刑一斤十二两俱役六年不以远近为差等赎死刑金二斤鞭者以一百为限加笞者合二百止应加鞭笞者皆先笞後鞭妇人当笞者听其赎论徒输作者皆任其所能而役使之杖十已上当加者上就次数满乃坐当减者死罪流蕃服蕃服已下俱至徒五年五年已下各以一等为差盗贼及谋反大逆降叛恶逆罪当流者皆甄一房配为杂户其为盗贼事发逃亡者悬名注配。若再犯徒三犯鞭者一身永配下役应赎金者鞭杖十收中绢一疋流徒者依限岁收绢十二疋死罪者一百疋其赎刑死罪五旬流罪四旬徒刑三旬鞭刑二旬杖刑一旬限外不赎者归于法贫者请而免之大凡定法一千五百三十七条班之天下)。
四月初禁天下报雠犯者以杀人论。
建德六年八月诏曰: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杂役之徒独异常宪一从罪配百世不免罚既无穷刑何以措道有氵公革宜从宽典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
十二月初行刑书要制持杖群强盗一疋以上不持杖群强盗五疋以上监临主掌自盗二十疋以上小盗及诈请官物三十疋以上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皆至死刑书所不载者自依律科宣帝大象元年以高祖所作刑书要制用法严重及帝即位以海内初平恐物情未附乃除之至是大醮于正武殿告天而行焉。
隋高祖开皇元年既受周禅诏尚书左仆射渤海公高上柱国沛公郑译上柱国清河郡公杨素大理前少卿平原县公常明刑部侍郎保城县公韩比部侍郎李谔兼考功侍郎柳雄亮等更定新律奏上之其刑名有五一曰死刑二有绞有斩二曰流刑三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应配者一千里居作二年一千五百里居作二年半二千里居作三年应住居作者三流俱役三年近流加杖一百一等加三十三曰徒刑五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四曰杖刑五自六十至于百五曰笞刑五自十至于五十而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に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惟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後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其在八议之科及官品第七已上犯罪皆例减一等其品第九以上犯者听赎应赎者皆以铜代绢赎铜一斤为负负十为殿笞十者铜一斤加至杖一百则十斤徒一年赎铜二十斤每等则加铜十斤三年则六十斤矣。流一千里赎铜八十斤每等则加铜十斤三千里则百斤矣。二死皆赎铜百二十斤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当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其累徒过九年者流二千里定讫诏颁之曰:帝王作法氵公革不同取於时故有损益夫绞以致弊斩则殊刑除恶之体于斯已极枭首に身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徒表安忍之怀鞭之为用残剥肤体彻骨侵肌酷均脔切虽云:远古之式有乖仁者之刑枭に及鞭并令去也。贵砺带之书不当徒法广轩冕之荫旁及诸亲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馀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条目甚多备於简策宜颁诸海内为时作范杂格严科并宜除削先施法令欲人无犯之心国有常刑诛而不怒之义措而不用庶或非远万方百辟知吾此怀自前代相承有司讯考皆以法外或有用大棒束杖车辐鞋底压踝拔扌光之属楚毒备至多所诬伏虽文致于法而每有枉滥莫能自理至是尽除苛惨之法讯囚不得过二百枷杖大小咸为之程品行杖者不得易人帝。又以律令初行人未知禁故犯法者众下吏承苛政之後务钅钅东以致人罪乃诏申敕四方敦理辞讼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三年帝因览刑部奏断狱数犹至万条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苏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馀条定留惟五百条凡一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盗贼八曰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自是刑网简要疏而不失于是置律博士弟子员断决大狱皆先牒明法定其罪名然後依断(五年侍官慕容天远纠都督田元冒请义仓事实而始平县律生辅恩舞文陷天远遂更反坐帝闻之乃下诏大理律博士尚书刑部明法州县律生并停废自是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断之)。
六年除孥戮相坐之令。又命诸州囚有处死不得驰驿行决。
十三年二月制坐事去官者配流一年。
是年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
是年改徒及流并为配防。
十五年二月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坐之关中缘边不在其例。
十二月敕盗边粮一升已上皆斩并籍没其家。
十六年八月诏决死罪者三奏而後行刑。
十七年三月诏曰:分职设官共理时务班位高下各有等差。若所在官人不相敬惮多自宽纵事难克举诸有殿失虽备科条或据律乃轻论情则重不即决罚无以惩肃其诸司论属官。若有愆犯听于律外斟酌决杖。
十八年五月诏畜猫鬼蛊毒厌魅野道之家投於四裔。
九月敕舍客无公验者坐及刺史县令炀帝大业三年四月颁律令初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时斗称皆小旧二倍其赎铜亦加二倍为差杖百则三十斤矣。徒一年者六十斤每等加三十斤为差三年则一百八十斤矣。流无异等赎二百四十斤二死同赎三百六十斤其实不异开皇旧制门子弟不得居宿卫近侍之官先是萧岩以叛诛崔君绰坐连庶人勇事家口籍没岩以中宫故君绰以女入宫爱幸帝乃下诏曰:罪不及嗣既弘至公之道恩由义嚼以劝事君之节故羊鲋从戮弥见叔向之诚季布立勋无预丁公之祸用能树声往代贻范将来朕虚已为政思遵旧典推心待物每从宽政六位成象美厥含弘一眚掩德甚非谓也。诸犯罪被戮之门期以下亲仍令合仕听预宿卫近侍之官至是新律成凡五百条为十八篇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一曰名例二曰卫官三曰违制四曰请求五曰尸六曰:婚七曰擅兴八曰告劾九曰贼十曰盗十一曰斗十二曰捕亡十三曰仓库十四曰厩牧十五曰关市十六曰杂十七曰诈伪十八曰断狱其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馀条其枷杖决罚讯囚之制并轻於旧是时百姓久厌严劾喜于刑宽四年十月乙夕卩颁新式于天下九年八月制盗贼籍没其家。
●卷六百十二
○刑法部 定律令第四
唐高祖初起义师于太原即布宽大之令百姓苦隋苛政竞来归附旬日之间遂成帝业既平京师约法十二条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馀并蠲除之武德元年既受隋禅诏纳言刘文静与当朝通识之士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用繁峻之法是时大理少卿韩仲良言于帝曰:周代之律其属三千秦法以来约为五百。若远依周制繁紊更多。且官吏至公自当奉法。若苟徇己岂顾刑名请崇宽简以允惟新之望帝然之,於是采定开皇律行之时以为便。
二年正月诏自今已後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
二月制官人枉法受财及诸犯盗诈请仓库隐藏官物者罪无轻重皆不得赦原。
七年五月诏曰:古不云:乎!万邦之君有典有则九畴之叙兴于夏世两观之法大备隆周所以禁暴惩奸弘风阐化安民立政莫此为先自战国分扰恃诈任力苛制繁刑于兹竞起秦并天下隳灭礼教恣行酷烈害虐民宇内骚然遂以颠覆汉氏拨乱思易前轨虽复务从约法蠲削严刑尚行菹醢之诛犹设锱铢之禁安民之道实有未弘刑措之风以兹莫致爰及魏晋流弊相沿宽猛乖方纲维失序上陵下替政散民凋皆由法令湮讹条章混谬自斯以後宇县瓜分戎马交驰未遑典制有隋之世虽云:革然而损益不定疏舛尚多品式章程罕能甄备加以微文曲致览者惑其浅深异例同科用者殊其轻重遂使奸吏巧诋任情予夺愚民妄触动陷罗网屡闻改革卒以无成朕膺期受宁济区宇永言至治兴寐为劳补千年之坠典拯百王之馀弊思所以正本澄源式清流末永垂宪则贻范後昆爰命群才条定科律但古今异务文质不同长乱之後事殊曩代应机变救弊斯在是以斟酌繁省取合时宜矫正差违务从体要迄兹历稔撰次始毕宜下四方即令颁用庶使吏曹简肃无取悬石之多奏谳平允靡竞锥刀之末胜残去杀此焉非远先是高祖敕尚书左仆射裴寂右仆射萧及大理卿崔善为给事中王敬业中书舍人刘林甫(臣钦。若等按林甫作议万馀言擢拜中书侍郎)颜师古王孝远泾州别驾靖延太常丞丁孝乌大理寺丞房轴上将府参军李桐客太常博士徐上机等检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于时诸华始定边方尚梗救时之弊有所未暇惟正五十三条格入新律馀无所改至是奏上于是颁行天下(又云:诏遣裴寂殷开山郎楚之沈寂安崔善为之徒定律令数岁始成大略以开皇为准正五十三条权用班行展矜之科有所未略)。
太宗贞观十一年正月颁新律令于天下初帝自即位命长孙无忌房玄龄兴学士法官更加改戴胄魏徵言旧律令太重于是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太宗寻。又愍其受刑之苦谓侍臣曰:前代不行肉刑久矣。今思断人右趾意甚不忍谏议大夫王对曰:古行肉刑以为轻罪今陛下矜死刑之多设断趾之法格本合死今而获生刑者幸得全命岂惮去其一趾。且人之见者甚足惩戒帝曰:本以为宽故行之然每闻恻怆不能忘怀。又谓萧陈叔达等曰:朕以死者不可再生思有愍矜故简死罪五十条从断右趾朕复念其受痛极所不忍叔达等咸曰:古之肉刑乃在死刑之外陛下于死刑之内改从断趾便是以生易死足为宽法帝曰:朕意以为如此故欲行之。又有上书言此非便公可更思之其後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又律令不便於时者四十馀事太宗令参掌删改之事弘献,於是与房玄龄等建议以为古者五刑刖居其一及肉刑废制为死流徒杖笞凡五等以备五刑今复设刖刑是为六刑减罪在于宽弘加刑。又加繁峻乃与八座定议奏闻于是除断趾法改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又旧条疏兄弟分後荫不相及连坐俱死祖坐罪死孙配没会有同州人房强弟任统军于岷州以谋反伏诛强当从坐帝尝录囚徒悯其将死为之动容顾侍臣曰: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愚人何罪而肆重刑乎!更彰朕之不德也。用刑之道当审事理之轻重然後加之以刑罚何有不察其本而一概加诛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然则反逆有二一为兴师动众一为恶言犯法轻重有差而连坐皆死岂朕情之所安哉!更令百寮详议于是玄龄等复定议曰:按礼孙为王父尸案令祖有荫孙之义。然则祖孙亲重而兄弟属轻应重反流合轻翻死据理论情深为未惬今定律祖孙与兄弟缘坐俱配流其以恶言犯法不能为害者情状稍轻兄弟免死配流为允从之自是比古死刑始除其半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盗贼八曰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笞刑五条自笞十至五十杖刑五条自杖六十至杖一百徒刑五条自徒一年迎加半年至三年流刑三条自流二千里迎加五百里至三千里死刑二条绞斩大凡二十等。又有议请减赎当免之法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应八议者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奏请议定奏裁流罪已下减一等。若官爵五品以上及皇太子妃大功已上亲应议者周以上亲犯死罪者上请流罪以下亦减一等。若七品以上官及官爵得请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各减一等应议减及九品以上官。若官品得减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其赎法笞十赎铜一斤迎加一斤至杖一百则赎铜十斤此以上迎加十斤至徒一年者赎铜二十斤三年则赎铜六十斤流二千里者赎铜八十斤流二千五百里者则赎铜九十斤流三千里者赎铜一百二十斤。又许以官当罪以官当徒者(谓有官职人犯罪许以官当罪也。)五品以上犯私罪者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仍各解见任除名者比徒三年免官者比徒二年免所居官者比徒一年。又有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十恶者不得议请减之例年七十已上十五已下及废疾犯流罪已下亦听赎八十已上十岁已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亦收赎馀皆勿论九十已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比隋代旧律减大辟入流者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其当徒之法惟夺一官除名之人仍同士伍凡削繁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又定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为三十卷至是颁下之。又删武德贞观以来敕格三十馀件定留七百条以为格十八卷留本司施行斟酌古今除繁去弊甚为宽简便于人者以尚书省诸曹为之目初为七卷其曹之常务但留本司者别为留司格一卷盖编录当时制敕永为法则以为故事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名其篇目为二十卷。
十四年正月制流罪三等不限以里数量配边恶之州。
四月制犯反逆免及缘坐配流者六岁之後仍不听仕十月戊寅制决罪人不得鞭背。
十五年五月定制从征人背军不在常赦之限。
十六年正月制徙死罪以实西州其犯流徒则充戌各以罪名轻重为年限焉。
高宗永徽元年敕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黄门侍郎宇文节柳左丞宝玄太常少卿令狐德吏部侍郎高敬刑部侍郎刘燕客给事中赵文恪中书舍人李友益少府丞张行实大理丞元绍太府丞王文端刑部郎中贾敏行等共撰定律令格式旧制不便者皆随有删改遂分格为两部曹司常务为留司格天下所共者为散颁格其散颁格下州县留司格但留本司行用焉。
三年诏曰: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准凭宜广召解律人条义疏奏闻仍使中书门下监定于是太尉赵国公无忌司空英国公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师监修国史燕国公志宁银青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唐临大中大夫守大理卿宝玄朝议大夫守尚书右丞刘燕客朝议大夫守御史中丞贾敏行等参撰律疏成三十卷明年十月奏之颁于天下自是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
六年七月上谓侍臣曰:律通比附条例太多左仆射志宁等对旧律多比附断事乃稍难解科条极众数至三千隋日载定惟留五百以事类相似者比附科断今日所停即是参取隋律修易条章既少极成省便龙朔二年改易官号因敕司刑太常伯源直心少常伯李敬玄司刑大夫李文礼等重定格式惟改曹局之名而不易篇第麟德二年奏上之。
凤仪元年官号复旧。又敕左仆射刘仁轨右仆射戴至德侍中张文中书令李敬玄右庶子郝处俊黄门侍郎来左庶子高志周右庶子李义琰吏部侍郎裴行俭马戴兵部侍郎萧德昭裴炎工部侍郎李义琛刑部侍郎张楚金兵部侍郎卢律师等删缉格式二年三月九日撰定奏上先是详刑少卿赵仁本撰法例三卷引以断狱时议亦以为折衷後帝览之以为烦文不便因谓侍臣曰:律令格式天下通规非朕庸虚所能创制并是武德之际贞观以来或取定宸衷参详众议条章备举轨躅昭然临事遵行自不能尽何为更须作例致使触绪多疑计此因循非今日速宜改辙不得更然自是例法遂废不用。
则天垂拱中敕内史裴居道夏官尚书岑长倩凤阁侍郎韦方质与删定官袁智弘等十馀人删改格式加计帐及勾帐式通旧式成二十卷。又以武德以来垂拱以前诏敕便于时者编为新格二卷则天自制序其二卷之外别编六卷堪为当司行用为垂拱留司格式韦方质详练法理。又委其事于咸阳尉王守慎。又有经理之才故垂拱格式识者称为详密其律令惟改二十四条。又有不便者大抵依旧。
中宗神龙元年六月诏尚书右仆射唐休中书令韦安石左散骑常侍李怀远礼部尚书祝钦明尚书右丞苏瑰等定垂拱格四卷後以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已前制敕为散颁格七卷。又删补旧式为二十卷表上之制令颁於天下。
景龙二年九月敕鸟雀昆虫之属不得擒捕以求赎生犯者先决三十。
睿宗太极元年二月颁新格式於天下先是景云初敕户部尚书岑羲中书侍郎陆象先左散骑常侍徐坚右司郎中唐绍刑部员外郎邵知与删定官大理寺丞陈义海左卫长史张处斌大理评事张名播左卫率府仓曹参军罗思贞刑部主事阎义颛凡十人删定格式律令至是奏上之名为太极格诏颁于天下四月制曰:朕闻措刑由於用刑去杀存乎!必杀明罚峻典自古而然立制齐人于是乎!在自我朝建国仅将百年天下和平其来已久往承隋季守法颇专比袭时安持纲自缓况朕薄德诚莫逮先惟人难理远不如昔粤从守位三载於兹庶务勤劳不捐晷景尝谓自我作则感而成化痛乎!迷俗忘反不威罔惩将致纯风先归重典比者赃贿不息偷滥公行放心未收犯禁无惧此焉暂革期于永平遂割小慈以崇大体自今造伪头首者斩仍没一房资财同用荫者并夺非头首者绞官典主司枉法受赃一疋已上并先决杖一百其缘赃及恶状被解者非选时不得取至朝堂被诉如有此色先决杖一顿仍加贬斥上下官寮取私情相嘱者其受嘱人宜封状奏闻成器以下朕自决罚自馀王公以下并解见任进状人别加褒赏御史宜令分察诸司。若有罪过不能纠获者贬与外官(成器宋王名也。)。
玄宗先天二年六月禁杀牛马驴等犯者科违告罪不得官当荫赎公私贱隶犯者先决六十然後科罪八月制曰:凡有刑人国之常法掩骼埋王者用心自今已後取有屠割刑人骨肉者依法科残害罪。
开元元年敕黄门监卢怀慎紫微侍郎兼刑部尚书李紫微侍郎苏紫微舍人吕延祚给事中魏奉古大理评事高智静同州韩城县丞侯郢瀛州司法参军阎义颛等删定格式令至三年奏上之名为开元格。
三年二月诏曰:古者名将在乎!养兵故疾则吮痈渴不先饮抚循慰荐恩义感激所以奋不顾身战无完阵如闻诸将总管已下不遵师律多役兵士帐中厌梁肉之娱麾下罹勤瘁之色人既劳力军亦挫气岂孙吴养士之方韬铃用兵之法春秋责帅典宪斯在自今已後总管以下私使兵士计庸以受所监临财物论颁下诸军咸使知悉。
五年诏曰:别宅女妇先施禁令往来括获特以宽容何得不悛尚多此事国有常法宜於理方画一于後刑故三令以先德俾从轻法以愧其心今所括获者见任官徵纳四季禄前资准见任自馀诸色并准九品官禄数纳粟妇女并放出掖庭即令京兆尹李朝隐求匹配嫁遣之京都作戒天下敢更犯者一依常格。又诏曰:自今已後官人犯赃罪至流死会赦免者宜准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敕处分(臣钦。若等曰:实录阙此四年二月敕)。
六年敕吏部尚书兼侍中宋中书侍郎苏尚书左丞卢从愿吏部侍郎裴ㄘ慕容户部侍郎杨滔中书舍人刘令植大理司直高智静幽州司功参军侯郢等九人删定律令格式至七年上之律令式仍旧名格曰:开元後格。
十二年诏曰:大德曰:生至重曰:命缅观前典惟刑是恤比来犯盗先决一百虽非死刑大半殒毙言念于此良用恻然自今已後抵罪人合杖敕杖者并宜从宽决杖六十一房家口移隶碛西其岭南人移隶安南江淮南人移隶广府剑南人移隶姚州其碛西姚安南人各依常式布告遐迩使知朕意。
十三年诏曰:身体肤受之父母不合毁伤比来有诉竞之人即自刑害耳目自今已後犯者先决四十然後依法。
十九年侍中裴光廷中书令萧嵩。又以格後制敕用行之後颇与格文相违於事非便奏令所司删撰格後长行敕六卷颁于天下。
二十二年户部尚书李林甫受诏改修格令林甫寻迁中书令乃与侍中牛仙客御史中丞王敬从与明法官前左武卫胄曹参军崔见卫州司户参军直中书陈承信酸枣尉直刑部俞元祀等共加删缉旧格式律令及敕总七千二十六条其一千三百二十四条於事非要并删之二千一百八十条随文损益三千五百九十四条仍旧不改总成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开元新格十卷。又撰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以类相从便于省览二十五年九月奏上之敕于尚书都省写五十本发使散于天下天宝四载诏曰:刑之所设将以闲邪法不在严贵於知禁朕自临万国向逾三纪思弘至道之化实务好生之德比者应犯极法皆令免死配流所以市无刑人狱无冤系哀矜勿喜冀洽于生灵大小以情宁忘于兴寐至于徒罪虽非重刑力役之外不免拘系载罹寒暑诚可矜量自今以後其犯罪应合徒者并宜配诸军效力庶感激之士因以成功宽大之恩叶于在宥。且本置杖罪是代肉刑将以矜人非重为法今官吏决罚或有生情因兹致毙深可哀悯其犯杖罪情非巨蠹者量事亦令效力宜令所司作载限仍立条例处分。
六载正月诏曰:朕承大道之训务好生之德於今约法已去极刑议罪执文犹存旧日既措而不用亦恶闻其名自今以後所断绞斩刑者宜除削此条仍令法官约近例详定处分(今断极刑云:决重杖以代极刑法始于此也。)。
八载诏曰:唐虞省刑画冠不犯秦汉制法密网惟烦理乱之机得失斯在朕尝想淳古务崇敦朴刑期不滥政叶无为岂惟守于平庶有臻于大道顷者详诸条目已从推究至于结断尚虑深刻所贵从宽示其知禁宜令中书门下与刑部大理法官审更详定法律之间有所便者具条目奏闻。
肃宗至德元年七月即位诏官吏犯枉法赃终身勿齿。
乾元元年四月诏曰:百姓中有事亲不孝别籍异财点污风俗亏败名教先决六十配隶碛西有官品者禁身奏闻。
二年三月诏曰:刑狱之典以理人命死无再生之路法有哀矜之门是以讼必有孚刑期不用周穷五听天下所以无冤汉约三章万人以之胥悦言念钦恤用谐丕变自今以後诸色律令杀人反逆奸盗及造伪十恶外自馀烦冗一切删除仍委中书门下与刑部大理法官共详定具件奏闻。
代宗宝应元年九月刑部侍郎卢元裕奏准式制敕与一顿杖者决四十重杖一顿者决六十无文至死式内自有杀却处尽等文即明重杖只合加数京城先因处分决杀者多一死不可复生望准式文处分或决痛杖一顿者式文既不载亦请准重杖六十例不至死许之。
德宗大历十四年六月即位诏曰:律令格式条目有未折衷者委中书门下简择理识通明官共删定自至德以来制敕或因人奏请或临事颁行差互不同使人疑惑中书门下与删定官详决取堪久长行用者编入条格(初以中书门下为删定格式使至建中二年罢之其格令委刑部删定)。
贞元八年十一月诏曰:比者所司断罪拘守科条或至死刑犹先决杖处之极法重此伤残非恻隐也。自今罪至死者勿先决。
宪宗元和二年七月命刑部侍郎许孟容大理少卿柳登吏部郎中房式兵部郎中蒋武户部郎中熊执易度支郎中崔元礼部员外郎单贯之等删定开元格。
三年正月诏自今已後应坐赃及他罪当赎者诸道委观察判官一人专勾当及时申报如蔽匿不申者节级科贬如罪不系奏官长量情处置者其赃但准前申送御史台充本色给用仍差御史一人专知赃赎不得以赃罚为名如罪名未正妄罚其财亦委观察判官勾当差定後先具名奏闻。
三月诏厚葬伤生明敕设禁但官司慢法久不申明愚下相循遂至违越其违制赁葬车人六人各决四十。
十月乙亥重申采银之禁取采一两已上者笞二十迎出本界州县官吏节级科罚。
四年二月京兆府奏准建中三年三月敕节文当府界内捉获强盗不论有赃无赃及窃盗赃满三疋以上者并准敕集众决杀不满疋者量事科决补充所由犯盗人虽有官及属军等一切并依此例处分准天宝十四年正月敕府县务烦事须速决。若一一皆待勘覆即必有稽留伏准今年正月敕自今以後诸司应有决杀囚。若不承正敕并不在行决之限如迹涉凶恶须速决遣并特敕处分者亦宜一度覆奏者伏以京邑浩穰庶务烦剧擒奸戮盗事实寻常。若一罪一刑动须覆奏不惟惧于留狱实亦烦于圣览况畿甸之内尤须肃清其强盗窃盗并犯徒以下罪情准建中三年及天宝十四载敕处分其馀罪犯经有司准按者请准今年正月敕处分从之。
九月诏刑部大理决断系囚过为淹迟是长奸亻幸自今以後大理检断不得过二十日刑部覆下不得过十日如刑部覆有异同寺司重断不得过十五日省司重覆不得过七日如有牒外州府勘节目及于京城内勘本推即以报牒到後计日数被勘司却报不得过五日仍令刑部具遣牒及报到月日牒报都省及分差使各准敕文勾举纠访如有违越奏听进止其有狱情可疑须再三详审非限内可毕者即别状分析并寺司每月已断未断囚姓名事由并申报中书门下。
五年十一月癸卯诏应中外官有子弟凶恶不告家长私举公私钱起自今已後举钱无尊属同署文契其举钱主在与不在其保人等并决二十其本利钱仍令均摊填纳应口马庄宅诸色买卖相当後勒买人面付卖人价钱如违牙人决重杖二十付钱主家亦科罪从京兆尹王播所奏也。
六年十月中书门下奏状准建中元年敕常参官授上讫三日内上表让一人以自代者伏以人臣拜职皆有谢章晋太尉刘实著崇让论请因谢章便有所让令主者掌此让文类其被举最多者有官缺据此选用如此则事不专於宰府材须选于众人唐虞佥谐义实由此臣请自今常参官举人後便选择进具所举人兼状上中书门下如官缺要人先于所举人中选择进拟臣。又闻周之群仆委于伯ぁ汉之多士辟于有司故凡称大寮皆得进善陛下念黎元之困设令长之科群寮举知四海蒙福然荐延相继沮劝未行苟或容私则虑害政伏请所举县令到任後刑罚冤滥及有赃犯者其举荐官削阶及停见任书下考并准。
元和三年敕处分委御史台诸道观察使严加察访不得容贷其诸司所奏官属及有状论荐人如有赃犯过恶亦请具名奏闻量加殿罚所冀人知所惧举不妄行为官择人得贤报国从之。
八年九月诏减死戍边前代美政量其远迩亦有便宜自今已後两京及关内河南河东河北淮南山南东西道州府有犯罪系囚除大逆及杀人外其馀应入死罪并免死配流天德五城诸镇有妻儿者亦任自随。又缘顷年以来所有配隶或非重辟便至远迁有司上陈。又烦年限向後如有轻犯更不得配流五城(先是天德流人与诸州异无归还之限刑部侍郎王播奏以七年放还为限著为定令)。
九年五月壬申命京兆尹禁诸色人不得与商人私有便换犯者没入赏罚有差。
十年十月辛亥诏曰:凡在职司必当廉慎苟怀贪污实紊政经为理之先固在惩诫其犯赃官本据律文刑名甚重顷者多从宽宥不足惩奸切在申明使其知惧自今以後如钱稍多及情状难恕者宜杖决配流馀并比类节级科处如有此色所在长吏及观察使不能纠察事发之後并据所犯轻重加责罚庶警贪吏以惠疲人。
十二年七月己酉敕左降官等考满量移先有敕命因循日久都不举行遂使幽遐之中恩泽不及自今以後左降官及量移未复资官亦宜准此处分如是本犯十恶五逆及指斥乘舆妖言不顺假托休咎反逆缘累及赃贿数多情状稍重者宜具事申奏闻其曾任刺史都督郎官御史并五品以上常参官刑部检勘具所犯事由闻奏并申中书门下商量处分如未满五考已前遇恩者准当时节文处分其复资度数准元和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敕文处分。
九月刑部奏准今年七月二十一日敕诸左降官等经五考满许量移者其贬降日授正员官或无责授并请至五考满然後许本任处申阙并馀左降官缘任去州府多在遐远至考满日其中有申牒稽迟致使留滞者其刺史本判官录事参军参军等并请与下考如考满後虽己申牒未量移间其禄料并准天宝贞元两度敕文依旧攴给其本犯十恶等罪已有正名请依旧从之。
十三年八月凤翔节度使郑馀庆等详定格後敕三十卷左司郎中崔郾等六人修上其年刑部侍郎许孟容蒋等奉诏删定复勒成三十卷刑部侍郎刘伯刍等定如其旧卷。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闰正月盐铁使柳公绰奏当使监院场官及专知纳给并吏人等有负犯合结罪者比依推问闻奏只罪本犯所由其监临主守都无科处伏请从今举名例律每有官吏犯赃监临主守同罪及不能觉察者并请准条科处所冀刑章具举贪吏革心从之。
十二月敕郊礼日近恐有奸人觊望恩赦从今日至来年正月三日以前京畿应有奸非盗贼准法处分不在赦原之限纵属诸军使亦委府县依律科断长庆元年五月御史中丞牛僧孺奏天下刑狱苦於淹滞请立程限大事大理寺限三十五日详断毕申刑部限三十日闻奏中事大理寺三十日刑部二十五日小事大理寺二十五日刑部二十日一状所犯十人已上抵罪二十件已上为大事所犯六人已上所断罪十件已上为中事所犯五人已下所抵罪十件已下为小事其或所抵罪状。若所结刑名并同者则虽人数甚多亦同一人之例比来刑狱淹滞亦缘官吏人稀今请刑部四覆官并大理六丞每月常二十日入其厨料牒户部准例加给。又近日所断刑狱多称缘元推节目不尽移牒勘覆致此淹滞今日以後如台推覆节目不尽致令所司须更盘勘元推官书下考本典转选日量殿三选从之。
十月御史台奏应十恶及杀人斗殴官典犯赃并诈伪诉良劫盗窃盗及府县推断讫重论诉人等皆是奸恶之徒推鞫之时尽皆伏罪临刑之次即。又称冤或冀有动摇或贵延日月每度称屈皆须重推遂使知证平人尝被追扰经涉时岁狱具无期一奸人自犯刑章数十家因缘破散。若无惩革为弊实深伏请自今已後有此色贼台及府县并外州县但通计二度推官不同人皆有伏款及经三度断结者更有论诉一切不在重推问限其中纵有进状敕下如是已经三度结断者亦请受敕处闻奏执论庶得公务肃清奸源杜绝如是告本推官典受贿赂推断不平及有冤滥事状言讫便可立验者即请与重推如所告及称冤推勘。又虚妄及依前无理者除本犯是死刑外馀罪於本条更加一等科罪如官典取受有实者亦请於本罪更加一等如有所冤屈不虚者其第三度推官典伏请本法外更加一等贬责其第二度官典亦请节级科处冀使下无冤人上无滥法。
●卷六百十三
○刑法部 定律令第五
唐文宗太和元年六月敕文武常参官承前朝参不到台司皆据品秩书罚其中班位虽同俸入悬隔一例书罚事未得中宜自今已後检点不到据所请料钱每贯罚二十五文其疾病为众所知者不在罚限馀任准台司往例处分。
三年六月壬申中书门下奏元和四年闰三月四日敕应有铅锡钱并合纳官如有人纠得一钱赏百钱当时敕条贵在峻切今详事实必不可行则有入告一百贯锡钱须赏一万贯铜钱执此而行是无畔际今请令以铅锡钱交易者一贯以下州府行常杖决脊杖二十十贯以下决六十徒三年过十贯已上集众决杀其受铅锡交易者亦准此其铅锡钱并纳官其能纠告者一贯赏五千不满贯者准此计赏累至三百千仍。且取当处官钱给付其所犯人罪不至死者徵纳家资充填赏钱可之。
七年九月乙夕卩御史台奏准太和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敕大理寺决断刑狱大事二十日中事十五日小事十日奏毕刑部详覆大事十五日中事十日小事八日奏毕近日省寺详断有逾敕限七十馀日者抑由条奏之间未尽事理舞文之吏得以迁延往往决断未下瘐死狱中臣请自今已後刑狱本曹详览奏状有节目未具者大事七日内小事五日内条流事由只行一牒再勘本推官三日内具事由牒报省寺如情状要节已具省寺不得以小小节目移牒往来四远州府牒勘本推後事有不具结罪不得者请具事由奏闻不得更逾敕限。又准贞观三年七月十七日敕允推状内钱物大段事状已具小小节目末尽不妨详断者省寺更不要移牒盘勘。又准名例律二罪俱发以重者论臣深详敕文律意惟惧刑狱淹延使无辜者拘系囹圄罪恶者潜启亻幸门臣请敕下後御史台严加察访如或踵前废格知弹御史台不举。又省寺可断不断不具可结断事情闻奏使结断不得须便牒本处致其稽迟并请临时量大小论罪按罚可之。
七月大理寺奏准今年五月二十九日御史台奏敕大事限二十日中事限十五日小事限十日奏毕刑部覆大事限十五日中事十日小事八日奏毕详台司所奏即大理刑部两司俱详具狱未经刑部覆一则失圣朝慎恤刑狱意二则未合以生事上黩圣聪伏请依旧程限大理寺断了申刑部覆同讫方奏可之馀准今年五月二十九日敕处分。
十二月刑部奏先奉敕详定前大理丞谢登新编格後敕六十卷者臣等据谢登所进详诸理例参以格式或事非久要恩出一时或前後差舛或书写错误并已下落及改正讫去繁举要列司分门都为五十卷状请宣下施行可之。
八年二月中书门下奏准贞元二十一年六月六日敕诉事人不得越州县台府便经中书门下陈状者近日狡猾论竞皆不待州府推勘便来诣阙非惟烦黩天听实亦颇启亻幸门请自今已後有此类先科越诉罪然後推勘。又准开元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敕比来小有诉竞即自刑割自今已後犯者先决四十然後依法勘当伏以先自毁伤律令所禁近日此类稍多不至甚伤徒惊物听请连敕榜白兽门如进状人片耳者准前敕处分。又鞫谳已具便合就行刑皆近岁时觊望恩泽或缘一人称冤即十数人停决囚系淹久奸吏用情自今後同罪人并伏虽一两人解冤不相连者并先科决称冤者依前收禁闻奏从之四月诏应犯轻罪人除情状巨蠹法所难原者其他过误罪亻替及寻常公事遣犯不得鞭背遵太宗之故事也。
开成四年九月中书门下奏两省详定刑法格一十卷敕令施行。
武宗以开成五年正月即位十月敕配流囚人行李所在州县申报到发时刻月日颇甚违迟今再条流其递过流囚准律日行五十里所在州县各具月日时刻相承申报自今更或停滞囚徒有淹申发其本判官罚五十直县令罚三十直本典决脊杖五十。
会昌元年正月诏曰:朝廷典刑理当画一官吏赃坐不宜有殊内外文武官犯入已赃绢三十疋尽处极法惟盐铁度支户部等司官吏破使物数虽多只遣填纳盗使之罪一切不论所以天下官钱悉为应在奸吏赃污多则转安此弊最深切要杜塞自今以後度支盐铁户部等司官吏及行纲脚家等如隐使官钱计赃至三十疋并处极法除估纳家产外并不使徵纳其取受赃亦准此一条从盐铁使柳公绰所奏也。
九月库部郎中知制诰纥干泉等奏刑部犯赃官五品以上合抵死刑准狱官令赐死於家者伏请永为定式从之。
四年七月京兆府奏擒盗贼并斗行斗殴人等被奸恶所由与府县人吏同情欺罔因缘卜射求取恣为不顾典刑隐藏愆犯臣见今推鞫须立条科应府县所由取因事取钱及恐哧平人遣重囚典引坊市人户推问得实赃至十贯已上者从今後伏请集众决杀十贯以下者即量情科断如捕贼所由捉搦贼赃至五十贯请赏三十贯如赃至一百贯以上取本赃一半以上充赏庶赏罚必行奸欺止息从之。
十一月敕准中书门下奏应合处极刑囚等郊礼日近望有鸿恩每引决之时皆称冤屈及至推鞫依前伏罪容此延引恐开亻幸门今日已後前件因经两度称冤重推问无异同者更不在闻奏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