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431 页/共 736 页
王涯同平章事太和八年进月令图一轴。
兵部尚书王起进自古帝王五位图帝欲置於几案以便观览宣付起重以长卷写进。
许康佐为翰林学士太和九年进纂集。《左氏传》三十卷。
高重为国子祭酒太和九年进春和纂集四十卷。
郑氵为翰林侍讲学士文宗命撰经史要录十二卷书成帝嘉其精博因以十九书语类帝亲自发问氵应对无滞锡以金紫。
姚康为太子詹事大中五年十一月以所撰统史三百卷上之统史自开辟至隋末编年纂帝王美政善事诏令可利於时者至於时政盐铁榷和籴赈贷钱陌兵数虚实贮粮用兵利害边事戎狄无不备载下至释道烧炼妄求无验皆载之。
崔铉为左仆射平章事大顺七年十月铉上续会要四十卷修撰官杨绍复崔彖薛逢郑言等赐物有差梁末帝贞明末前衡州长史刘骘进所撰地里手镜十卷。
晋曹国珍为左谏议大夫天福四年上言请於内外臣寮之中选才略之士聚唐六典前後会要礼阁新仪大中统类律令格式等精详纂集俾无漏略别为书一部目为大晋政统从之其详议官宜差太子少师梁文矩步骑常侍张允大理卿张澄国子祭酒唐大理少卿高鸿渐国子司业田敏礼部郎中吕咸休司勋员外郎刘涛刑部员外郎李知损监察御史郭延升等一十人允文矩等咸曰:改前代礼乐刑宪为大晋政统则尧典舜典当以晋典革名列状驳之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苟非圣明焉能述作。若运因革故则事乃维新或改正朔而变牺牲或易服色而殊徽号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至於近代率由旧章比及前朝是滋其目多因行事之失改为立制之初或臣奏条章君行可否皆表其年月纪以姓名聚类分门成文作则莫不悉稽前典垂范後昆述言圣贤历於朝代得金科玉条之号设乱言破律之防守而行之其来尚矣。皇帝陛下运齐七政历契千年爰从创业开基莫不积功累德行宜直笔具载鸿猷。若备录前代之编年目作圣朝之政统此则是名不正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媚时掠美非其实矣。若剪截其词此则是文不备也。夫文不备则启争端而礼乐刑政於斯乱矣。若改旧条而为新制则未审何门可以刊削何事可以编联既当革故从新。又须废彼行此则未知国朝能守而不失乎!臣等同共参详未见其可疏奏嘉之其事遂寝。
张昭为兵部尚书世宗亲征淮南表进所撰兵法其略曰:臣本书生不娴武艺空忝穰苴之位惭无郄之能遽捧纶言令纂兵法虽︹三宫之说何称九天之谋伏惟陛下玉斗缵戎金楼聚学九舜十尧之典不足揣摩三门五将之书无烦接要而犹申旦不寐乙夜纵观留连於尺籍伍符探赜於枫天枣地以为人情贵耳而贱目儒者是古而非今以韩白之智有馀英卫之才不足宁悟渭水钓翁之学今乃椎轮圯桥神叟之言已为糟粕无足师模於钤聊可挹酌於源流爰命下臣撮其枢要臣逖观前代兵家所著篇部颇多自唐末乱离图书流落今兰台秘府目录空存其於讨论固难详悉今祗据臣家所有之书摭其兵要自军旅制置选练教习安营结阵命将出师诡谲机权形势利害赏罚告誓攻守巧拙星气风角阴阳课式等部四十二门离为十卷管窥蠡测莫知穹渤之高深兽走犬驰。且副苗之指使既成卷部须有签题臣伏见前代奉诏撰论皆目为制旨今取准故事题为制旨兵法臣留司都下不敢取去班行谨差私吏赍诣行阙陈进诏曰:朕昔览兵书粗知前事将观机要委卿撰述曾未逾时远来呈进披寻之际备见精详论战法之大纲与孙吴而共贯赖卿博学副朕所怀宜示颁宣用明恩宠嘉奖在念再三不忘今赐卿衣着二百疋银器一百两。
●卷六百八
○学校部 小学目录刊校雠嫉小学
昔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周官保氏教国子以六书盖文字之兴其来尚矣。厥後二篆继作八体并生沿波振叶增华竞逐岐分辙异其流弥广中代而下善其业者或为之训诂或形乎!论叙布之方牍参乎!缃帙咸得以徵焉仲尼曰:吾犹及史之阙文。又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故述作之际不可以不慎矣。黄帝时仓颉为史作虫篆。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又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秦李斯为丞相作仓颉篇七章(又作小篆亦曰:秦篆)。
赵高为车府令作爰历篇六章。
胡母敬为太史令作博学篇七章(博学篇古文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又云: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
程邈为秦狱吏得罪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
王次仲上谷人善隶书始作八分书。
汉司马相如为文园令作凡将篇(凡将篇无复字)。
史游元帝时为黄门令作急就一篇(又云:慕容皇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篇。又颜之推颜师古各注急就篇)。
李长成帝时为将作大匠作元尚一篇(急就元尚篇皆仓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
扬雄为大夫作仓颉训纂一篇(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於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又云:李斯作仓颉篇杨雄作训纂篇後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仓)。
杜邺从张吉学吉子竦。又幼孤从邺学问亦著於世尤长小学邺子林清静好古亦有雅材建武中历位列卿至大司空其正文字过於邺竦故世言小学者繇杜公也。(。又云: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诂焉竦即敞之孙林作仓颉训纂一篇仓颉训一篇)位至凉州刺史。
刘歆撰古今文字二卷(又焦子明撰文字统略一卷)位至安定属国都尉。
後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於世(梁有演。《说文》一卷庾仪撰)为氵交长卒。
马援为伏波将军上。《书》曰: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乡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
班固字孟坚以扬雄作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固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又撰在昔篇一卷太甲篇一卷为大将军窦宪中护军服虔撰通俗文一卷位至九江太守。
苏林字孝友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间危疑林释之建安中为五官将文学甚见礼待。
郭显卿为太子中庶子撰杂字指一卷。
卫宏字敬仲撰古文字书一卷位至议郎。
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为博士给事中善仓雅虫篆许氏字指。
蔡邕为左中郎将撰圣皇章黄初章吴章篇劝学篇各一卷。
崔瑗为济北相撰飞龙篇篆草势合三卷张揖撰埤仓二卷(梁樊恭。又撰广仓一卷)古今字诂三卷(又云:揖撰三仓难字一卷诂训三卷)错误字一卷(又异字二卷朱育撰字属一卷贾鲂撰)。
蜀来敏尤精於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位至执慎将军。
吴项峻为郎中令撰始学篇十二卷。
朱育山阴人少好奇字凡所特达依体像类造作异字千名以上位至侍中。
晋郭荷雒阳人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不应州郡之命陆机为平原内史撰吴章二卷。
王义为下邳内史撰小学篇一卷。
李彤撰字指二卷单行字四卷字偶五卷位至朝议大夫。
吕忱为弦令撰。《字林》七卷。
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撰常用字训一卷。
吕静为安复令撰韵集六卷。
卫恒撰四体书势一卷。
葛洪撰要用字苑一卷终於句漏令。
顾恺之为散骑常侍撰启疑三卷。
宋何承天为御史丞撰纂文三卷。
颜延之撰纂要六卷诂幼文三卷位至金紫光禄大夫。
谢灵运为临川内史撰要字苑一卷。
吴恭为扬州督护撰。《字林》音义五卷。
刘善经撰文字指归一卷。
夏侯咏撰四声韵略十三卷。
李撰音谱四卷。
释静洪撰韵英三卷。
南齐吴均为奉朝请续文释五卷。
王斌著四声论行於时。
梁沈约撰四声一卷位至尚书令侍中领太子少傅阮孝绪不应徵辟撰文字集略六卷。
吉文甫为散骑常侍撰释字同音三卷(又有异字同音一卷)。
萧子云撰五十二体书一卷位至侍中国子祭酒。
萧恺为太子家令时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太宗嫌其书详略未当以恺博学文字为善使便与学士删改。
萧琛在宣城有北僧南渡维赍一瓠芦中有。《汉书》序。《传》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於东宫位至侍中。
陈顾野王为左将军撰玉篇三十卷。
庾持善字书每属辞好为奇字文士亦以此讥之位至太中大夫领步兵校尉。
後魏太武始光二年初造新字千馀诏曰: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於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缪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於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阳尼造字释千卷犹数十篇未就而卒其从孙大学博士承庆遂撰为字统二十卷行於世尼位至国子祭酒兼幽州中正。
江式字法安陈留济阳人六世祖琼字孟琚晋冯翊太守善虫篆诂训永嘉大乱琼弃官西投张轨子孙因居凉土世传家业祖强字文威太延五年凉州平因徙代京上书三十馀法各有体例。又献经史诸子千馀卷由是擢拜中书博士式少专家学除殄寇将军寻为符节令延昌三年三月式上。表曰: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绳用书契以维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迄於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盖是史颉之遗法也。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至孔子定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史籀大篆式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於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书省字不正取举劾焉。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形画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说文》字於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亡新居摄自以运应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云:小篆也。四曰佐书秦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後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後学皆其法也。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於国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许慎古文字之师也。後慎嗟时人之好奇叹俗儒之穿凿惋文毁於誉痛字败於訾更诡任情变乱於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子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会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於太学立石碑列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後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於时诸方献篆无出邕者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於文为益者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陈留邯郸淳亦与揖同时博闻古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於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於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较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晋世义阳王典词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许慎。《说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又得正隶不差篆意也。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为说炫惑於时难以改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辨小兔为<需免>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夫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故。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述而不作。《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皆言遵修旧文而不敢穿凿也。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於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而祖官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雒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於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暨臣ウ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但逢时来恩出愿外每承泽云津厕г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既竭愚短欲罢不能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统为一部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於篆下各有区别诂训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於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所须之书乞垂敕给并学士五人常习文字者助臣披览书生五人专令抄写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评议疑隐庶无纰缪所撰名目伏听明旨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兼教八书其所有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式,於是撰集字书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大体依许氏。《说文》为本上篆下隶正光中除骁骑将军兼著作佐郎式寻中卒其书竟未能成。
李登为左校书令撰声类十卷。
北齐宋世良强学好属文撰字略五篇位至东郡太守。
阳休之撰韵略一卷辨嫌音二卷位至和州刺史颜之推为黄门侍郎撰训俗文字略一卷。
後周黎季明其从祖广後魏太武时为尚书郎善古学尝从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受字义。又从司徒崔浩学楷篆自是家传其法季明亦传习之颇与许氏有异太祖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於东阁位至车骑大将军。
冀隽为襄乐郡守徵还教世宗及宋献公等隶书时俗入书学者亦行束修之礼谓之谢章隽以书字所兴起自仓颉。若同常俗未为合礼遂启太祖释奠仓颉及先圣先师。
赵文深善楷隶太祖以隶书纰缪命文深与黎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成一万馀言行於世位至赵兴郡守。
隋王邵为秘书少监撰难字三卷颜愍楚撰证俗音略一卷。
曹宪为秘书学士撰古今字图杂录一卷文字指归四卷。
刘善经河间人撰四声指归一卷。
唐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大历十二年献所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诏秘阁及集贤书院贮之真卿耽尚儒学以陆。《法言》切韵文指非弘乃纂集九经子史字义题为韵海镜源献之。
唐玄度为翰林待诏开成初於国子监复定石经字体玄度定九经字体依故司业张玄五经字样为定诸经之中别有疑阙旧字样未载者今与校勘官同商校是非取其中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一卷请附五经字样之末从之。
○学校部 目录
夫四科之设所趣不同六艺之端为学亦异自微言既绝说郛遂多诸子玄兴群儒纷纠兵农杂说其徒实繁然而学者斯勤述者弥众广搜并购既显於好文强学专门颇患於寡要故前之达者分其例类使有条不紊求者可以俯观也。
汉司马迁为太史令撰。《史记》目录一卷。
刘向撰七略。《别录》二十卷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
刘歆向子也。哀帝初即位迁骑都尉光禄大夫总括群书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经略二曰集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伎略大凡万三千九十卷。
後汉班固傅毅并为校书郎自光武中兴明章继轨於东观及仁寿阁集书固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则以为。《汉书》艺文志魏郑默为秘书郎始制中经。
荀勖为秘书监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家术数家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蒙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一云:勖撰中经簿十四卷撰文章家集序十卷)。
晋挚虞为太常卿撰文章志三卷。
丘深之撰义熙以来新集目录三卷。
宋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撰续文章志三卷。
谢灵运为秘书监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文帝撰江左文章志五卷。
殷淳为秘书丞在秘书阁撰四部书目凡四十卷行於世。
南齐王俭为秘书丞撰四部书目四卷大凡一万五千七十四卷。又撰令书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贺踪补注。
梁王亮永明中为秘书丞与监谢フ。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
阮孝绪不应徵辟笃好坟史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作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史籍录纪记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
任为秘书监於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内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手自雠校由是篇目定焉。
丘宾卿撰天监四年书目四卷。
殷钧撰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後授散骑常侍国子祭酒。
祖桓为奉朝请以梁有秘书监任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桓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
杨松珍撰史目三卷。
沈约永明二年兼著作郎撰宋世文章志二卷。
刘遵撰梁东宫四部目录四卷。
刘孝标安成王引为荆州户曹参军撰梁文德殿四部目录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