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420 页/共 736 页
夏父弗忌鲁大夫也。文公三年有事於太庙跻僖公逆祀也。(僖是闵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令居闵上故旧曰:逆祀),於是弗忌为宗伯(宗伯掌宗庙昭穆之礼)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新鬼僖公既为兄死时年。又长故鬼闵公死年少弗忌明言其见)先大後小顺也。跻圣贤明也。(人以僖公为圣贤)明顺理也。君子以为失礼礼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齐肃也。臣继君犹子继父)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鲧禹父契汤十三世祖)文武不先不(不后稷子)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帝乙微子父厉王桓公父二国不以帝乙厉王不肖而犹尚之)是以鲁颂曰:春秋匪懈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忒差也。皇皇美也。后帝天也。云:颂僖公郊祭上天配以后稷)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先称帝也。)。《诗》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卫女思归而不得故愿致问於姑姊)君子曰:礼谓其姊亲而先姑也。(僖公文公父夏父弗忌欲阿时君先其所亲故传以此二诗深责其意)。
汉霍光为大将军昭帝初光缘武帝雅意以李夫人配食(缘因也。雅意素旧之意)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晋畅为博士太尉贾充薨下礼官议充谥博士秦秀议谥曰:荒武帝不纳畅希旨建议谥曰:武帝乃从之。
宋徐爰为将作大匠便辟善柔能得人主微旨颇涉书传尤悉朝仪文帝元嘉初便入侍左右预兹顾问既长於附会。又饰以典文故为帝所任遇大明世委寄尤重朝廷大礼仪非爰议不行虽复当时硕学所解过人者既不敢立异议所言亦不见用孝武殷淑仪卒既追进贵妃谥曰:宣。又讽有司创立新庙爰之议宣贵妃既加殊命礼绝五宫考之古典显有成据梁刘勰为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用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唐许敬宗为太子宾客高宗永徽初议者以贞观礼未尽诏长孙无忌与杜正伦李义府及敬宗等重加缉定至显庆三年奏上之时敬宗义府用事其所损益多涉希旨行用已後学者纷议以为不及贞观。
祝钦明为国子祭酒中宗景龙三年十一月将南郊钦明希旨上言皇后亦当助祭遂建议曰:谨按。《周礼》天神曰:祀地祗曰:祭宗庙曰:享大宗伯职曰:祀大神祭大祗享大鬼理其大礼。若王有故则摄而荐彻豆笾。又追师职掌王后之首服以待祭祀。又内司服职掌王后之六服凡祭祀供后之衣服。又九嫔大祭祀后献则赞赞瑶爵亦如之据此诸文即知皇后合助皇帝祀天神祭地祗明矣。故郑玄注司服云:阙狄皇后助王祭群小祀之服。然则小祀尚助王祭中大推理可知阙狄之上犹有两服第一衣第二摇狄第三阙狄此三狄皆助祭之服阙狄既助祭小祀即知摇狄助祭中祀衣助祭大祀郑举一隅故不委说唯祭宗庙。《周礼》王有两服先王衮冕先公冕郑玄因此以后助祭宗庙亦分两服云:衣助祭先王摇狄助祭先公不言助祭天地社稷自宜三隅而反。又春秋外传云:郊之事天子亲射其牛王后亲舂其粢故代妇职但云:诏皇后之礼事不言主宗庙也。若专主祭庙者则内宗外宗职皆言掌宗庙祭祀此皆礼文分明不合疑惑旧说以天子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所以祀天於南郊祭地於北郊朝日於东门之外夕月於西门之外以昭事神训人事君必躬亲以礼之有故然後使摄此其义也。又礼记祭统曰:夫妇亲之所以备内外之官也。官备则具备。又哀公问孔子曰:冕而亲迎不亦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後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又。《汉书》郊祀志云: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天地合精夫妇合判祭天南郊则以配一体之谊也。据此诸文则知皇后合助祭仪注同进帝意颇以为疑召礼官亲问焉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对曰:皇后南郊助祭於礼不合帝问曰:据何礼文不合钦绪对曰:钦明所奏执是祭宗庙礼非祭天地礼。又郑玄王后六服最上衣从祭先王无祭天地之服钦明。又进对曰:此实郑玄大错误不可依也。帝命宰臣等取两家状对定奏闻钦绪遂议曰:。《周礼》凡言祀祭享三者皆祭之雅名本无定议何以明之案。《周礼》典瑞职云:两有邸以祀地则祭地亦称祀也。又司几筵设祀先王之祚席则祭宗庙亦称祀也。又内宗职云:掌宗庙之祭祀此。又非独天地称祭祀也。又按礼记云:惟圣为能享帝此则祀天亦称享也。又按孝经云: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即宗庙亦言祭祀也。经典此文不可备数据此则钦明所执天曰:祀地曰:祭宗庙曰:享未得为定明矣。又。《周礼》凡言大祭祀者祭天地宗庙之总名非独天地之为大祭也。何以明之按郁人职云:大祭祀与量人受举之卒爵按尸与皆宗庙之事则宗庙亦称大祭祀。又钦明状引九嫔职凡大祭祀后献则赞瑶爵据祭天无献亦无瑶爵此宗庙称大祭祀之明文钦明所言大祭祀即为祭天地未得为定明矣。又。《周礼》大宗伯职云:凡大祭祀王后有故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钦明唯执此文以为王后有祭天地之礼钦绪等据此文乃是王后荐宗庙之礼非祭天地之事何以明之按此文凡祀大神祭大享大鬼师执事而卜日宿视涤濯氵位玉鬯省牲镬奉玉制大号理其大礼诏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此皆宗庙之事故通言大神大之祭也。下文云: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此一凡直是王后祭宗庙之事故惟言大祭祀也。若云:王后合助祭天不应重起凡大祭祀之文也。为嫌王后有祭天地之疑故重起後凡以别之耳王祭宗庙自是大祭祀何故上凡相天王之礼以混下凡王后祭宗庙之文此是本经科明白。又按。《周礼》外宗掌宗庙之祭祀佐王后荐玉豆凡后献亦如之王后有故不与则宗伯摄而荐豆笾彻外宗赞之内宗外宗所掌皆佐王后宗庙之荐本无祭天地之礼但天地尚质宗庙尚文玉豆宗庙器物非祭天所设请问钦明。若王后助祭天地在。《周礼》使何人赞佐。若宗伯摄后荐豆祭天。又合何人赞佐并请明徵礼文即知摄荐是宗庙之礼明矣。按。《周礼》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享先王则衮冕内司服掌王后祭服无王后祭天地之服案三礼义宗明王后六服谓衣摇翟阙翟鞠衣展衣衤彖衣也。衤韦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摇翟祀先公及享诸侯则服之鞠衣以求桑则服之展衣以礼见王及见宾客则服之礻彖衣燕居则服之王后无助祭於天地之服但自先王已下及三礼义宗明王夫人之服云:后不助祭天地五岳故无助祭天地四望之服按此则王后无祭天地之服明矣。又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辂谓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也。重翟者后从王祭先王所乘也。厌翟者后从王享诸侯所乘也。安车者后宫中见於王所乘也。翟车者后亲桑之所乘也。辇车者后游宴之所乘也。按此则王后无祭天之车明矣。礼记郊特牲义赞云:祭天地无郑玄注云:唯人道宗庙有天地大神至尊不圆丘之祭与宗庙同朝践王爵泛齐以献是一献按此后无祭天之事大宗伯次酌醴齐以献是二献按此则祭圆丘大宗伯次王为献非摄王后之事钦明等所执王后有故不预则宗伯摄荐豆笾是摄王后宗庙之荐非摄天地之祀明矣。钦明建议引礼记祭统曰: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按此是王与后祭宗庙之礼非关祀天之义按汉魏晋宋後魏周陈隋等历代史皇后无助祭之事。又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南郊祀天无皇后祭处高宗天皇大帝永徽二年十一月辛酉亲有事於南郊。又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卯亲拜南郊亦无皇后助祭之礼。又按大唐礼亦无皇后南郊助祭之礼钦绪等幸忝礼官亲承圣问竭尽闻见不敢依随伏以主上稽古志遵旧典所议助祭实无明文。若以王者制礼自我作古在明主圣断非臣下敢言国子司业褚无量。又议曰:夫郊祀者明王之盛事国家之大礼行其礼者不可以臆断不可以情求皆上顺天心下符人事钦。若稽古率由旧章然後可以交神明可以膺福佑然礼文虽众莫如。《周礼》、《周礼》者周公致太平之书先圣极由衷之典法天地而敷教化辨方土而教人伦其义可以幽赞神明其文可以经纬邦国备物致用其可忽乎!至如冬祀圆丘祭中最大皇后内主礼位甚尊。若今郊天助祭当具著礼典今遍检周官无此仪制盖由祭天南郊不以地配唯将始祖为主不以祖妣配天故唯皇帝亲得行其礼皇后不合预也。谨按大宗伯职云:若王祭祀不与则摄位注云:王有故代行其祭事下文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若皇后合助祭承此下节当云:后。若不与祭祀则摄而荐豆笾彻於文上更起凡明是别生馀事矣。是则上异则别起凡凡者生上起下之名不专系於本职。《周礼》一部之内此例极多备在文中不可具录。又王后助祭亲荐豆笾而不亲彻按九嫔云:凡祭祀赞后荐彻豆笾皇后进之而不彻者为宗庙祭则宗伯亲彻不别使人。又按外宗掌宗庙之祭祀王后不与则赞宗伯此之一文与上文相证何以明之按外宗唯掌宗庙祭不掌郊天足明此文是宗庙祭也。又按王后行事总在内职中简其职文唯云:大祭祀后献则赞瑶爵亦如之郑注谓祭宗庙也。注所以知者以文云:献祭祀无以得知。又祭天之器则用陶匏亦无瑶爵注以此知是宗庙也。又内司服掌王后六服无祭天之服而巾车职掌王之五辂亦无后祭天之辂祭天七献无后亚献以此诸文参之故知后之不合助祭天也。唯。《汉书》郊祀志则有天地合祭皇后预享之事此则西汉末代︹臣擅朝悖乱彝伦黩神谄祭不经之典事涉诬神故。《易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代秦誓曰:正稽古立功事可以永年天之大律斯史策之良戒,岂可不知今南郊礼仪事不稽古忝守经术不敢缄默请询硕儒俯考典台之故事行圆丘之正义使圣朝叶昭旷之途天下知文物之盛,岂不幸甚时定仪注官尚书左仆射韦巨源。又希皇后旨叶同钦明之议奏言皇后合助祭请依钦明议为定帝纳其言竟以皇后为亚献大臣李峤等女为齐娘执笾豆焉钦明。又以安乐公主独任权势欲请公主为终献遂引南郊仪注谒者引终献以为女相唐绍及蒋钦绪与之固争钦明止遂以尚书左仆射韦巨源为终献。
王少习礼学博求祠祭仪注以干时开元末为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专以祀事希亻幸其祭祀之制或焚纸钱禳祈福近於巫者以是稍承恩遇肃宗即位累迁太常卿亦以祀事见宠。
○掌礼部 缪妄
夫学不足以待问智不足以体远罔识损益之理靡达弛张之训亦何足以议乎!礼经之制作矣。中代而下去圣逾远师资出於浅近讨论乖於通博以致参掌厥事或非其人草创之初罔克稽古违失经旨贻儒先之诮纷错仪范著史氏之讥斯亦出於独见因其失传浸以成非罔之能正其或乘其缪误恣乎!封执黩祭违礼犭旬情失度垂之後世良可恶哉!
汉武帝元鼎中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而群儒既以不能辨明封禅事。又拘於诗书古文而不敢骋帝为封祠器视群儒(视读曰示)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徐偃博士姓名)周霸属图封事(属音之欲切会也。会诸儒图封事也。周霸人姓名),於是帝黜偃霸而尽罢诸儒弗用。
魏文帝黄初二年正月乙亥祀朝日於东门之外违礼二分之义(礼春分祀朝日於东秋分祀夕月於西今正月非其时也。)。
明帝景初元年六月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高祖用咸熙之舞帝创作兴治为烈祖乐用章武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孙盛曰: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於既没然後著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未有当年遂制祖宗未终而预自尊显昔华乐以厚葬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
蜀後主景耀六年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於沔阳先是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後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以为因宜近墓立之於沔阳听亲属以时祀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祀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何承天曰:。《周礼》凡有功者祭於大蒸故後代尊之以元勋配享充等曾不是正後主。又从之并非礼也。)。
晋元帝大兴元年立南郊於已地非礼所有就阳位之义也。(南出道狭未议开辟遂於东南已地创立丘坛)。
四年四月始有司奏应报赛宗庙山川诏曰:祈庙云:赛非奉尊下辞吾意有疑以为旧山川有许报故两赛非大事不应告庙臣子无要君之道黩祭称赛於礼有违。
成帝咸康二年临轩遣使兼太保领军将军诸葛恢兼太尉护军将军孔愉六礼备物拜皇后杜氏即日入宫帝御太极殿群臣毕贺非礼也。(礼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而群臣贺为失礼)。
宋孝武末公除後晋安王子勋侍读博士谘将作大匠徐爰宜习业与不爰曰:居丧礼习业何嫌少始安王子真博士。又谘爰曰:小功废业三年丧何容读书其专断乖谬皆此类。
明帝时廷尉虞和议社稷合为一神散骑常侍王琨按旧纠驳时和深被亲宠朝廷叹琨强正。
唐德宗贞元九年十二月葬故太师李晟帝御南望春门临送之。又令中人宣诏於柩车文武常参官哭拜於路太常卿裴郁草仪误引令中书隔品致敬之文乃请宰相及二品以上者哭而不拜送葬不拜礼官失也。
穆宗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六月敕宗庙之礼严肃居先荐告之词精审为切方将附安可九室皆同既已祧迁岂宜四昭咸在宗正少卿李子鸿实司祀事误进祝文罪有根源理难降减宜停见任博士既失於详定御史。又旷其监临。若不薄惩恐乖至敬王彦威宜罚两月俸料削一阶崔郸宜罚一季俸削两阶其後礼合变文事宜中节者太常博士不得更称旧制致有差殊故事将有礼先告於太极殿然後奉神主赴太庙侍中於庙庭跪奏入室曰:以今吉辰某皇帝神主谒遂奉神主诣第七室飨而不再告飨毕於第九室设安神之幕而舀之。然则告於太极殿不再告於太庙以孙於祖尊不得申也。是时宪宗神主升宰臣不详旧典今有司再告礼於太极殿礼官执议不听属宗正寺进祝板误以宪宗尊号为睿宗御史士职当省察不知其误宰臣兼怒之遂下诏削罚而变其旧礼时甚非之。
长庆元年正月辛丑郊社礼毕大赦天下宣赦毕宰臣率百寮称贺於楼前仗退帝朝太后於兴庆宫先是南郊礼毕不设御榻帝立受群臣称贺及御楼仗退百寮复不贺於兴庆宫举大典而有二阙皆有司之过也。
文宗太和五年六月贬权知太常博士权安为河南府兵曹参军安狂险以朋附得官好持论而无依据以博士定故宰相韦处厚谥议逞私憾诬枉不实朝论杂然非之故有是命。
後唐明宗天成四年五月中书奏先据太常寺定少帝谥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景宗伏以本朝基构垂三百年昭宗以中否东迁少帝以沉冤晏驾始封侯於伪室新立庙於圣朝追奕世之尊雪当时之耻先皇帝初定中原之後昭宗少帝寻合一时入庙所司不举遂成阙礼既暌昭穆难会蒸尝太庙有合食之仪外邑无登歌之奏生曾为帝享乃成祧既号景宗合入太庙如不入庙难以言宗须叶徽章免贻群议於理而论祧以远庙安少帝神主於太庙即昭穆序而宗祀正今或。且居别庙即欲不言景宗只云:昭宣光烈孝皇帝兼册文内有基字是玄宗庙讳寻常泛行诏敕皆不回避少帝是继世之孙册文内不欲斥列圣之讳今改基为宗字敕皆可之论者以为追尊之庙谥不称宗於礼得矣。至如云:生曾为帝享乃承祧即子孙缵嗣以宗祧为本明矣。下文复云:祧一远庙安少帝於太庙则祧之一字义有两说乎!时人多谓祧字为祧去之祧礼则不然按祭法云:远庙为祧有二祧郑玄解祧者超也。谓超然上去之意孔颖达正义云:远庙为祧五世而迁之主藏於祧庙去祧为坛去坛为单所谓远庙者即始祖之庙也。五世之後合迁之例以其有德百世不迁故谓之二祧文王武王是也。高祖太宗是也。祧与迁异义在此矣。又云:册文中有基字是玄宗庙讳夫先王制礼贵在折中君子有终身之忧三年之丧岂尽其情哉!贤者俯而及之欲重其制也。五世不讳所谓报之极也。按风俗通陈孔璋议讳云:尊尊有节亲亲有杀丧祭哀敬各有攸终欲令言著而可遵事施而不犯礼云:卒哭之後宰执木铎犭旬於宫曰:舍故而讳新故者即毁庙之主也。恩远属绝名不可讳今昭宣皇帝上去玄宗十五世矣。奏改册文以避远讳将以垂法信不典也。如或上无所断下无所齐即百代之主皆可避也。舍故讳新宁虚语乎!名不正则至於人为无所措手足制礼作法可不慎欤。
周世宗显德元年十月太常礼院上言去冬迁宗社於浚都其诸祠郊坛奉敕依四京制度修筑伏缘司寒神元在两京後园水井所祠祭未审。且在彼祭为复於此敕曰:据月令孟冬祭司寒於北郊其司寒一祠一。且准月令施行藏冰开冰祭司寒之神事属别祭後有冰室尚取指挥时田敏以鸿儒为太常卿朝廷之内礼义差失谓可质正而司寒小祀不能按故实举行翻以水井为请中书止引月令命正之大为士子所笑。
●卷五百九十七
○学校部 总序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然则有虞氏之米廪夏后氏之序商之瞽宗周之顸宫皆学也。故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周官小司徒之职师氏掌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保氏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又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大胥掌学士之板以待致诸子小胥掌学士之徵令而比之太师教以六诗六德六律师掌教国子舞羽龠皆其事也。秦置博士掌通古今汉兴武帝初置五经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本四百石升比六百石初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至是。又云: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遂罢传记博士平帝元始中立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後汉光武爱好经术立五经博士凡有一十四人太常差次总领焉取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秩六百石建武五年乃起大学稽式古典中元元年初建三雍宫(明堂辟雍灵台也。)至明帝亲行其礼灵帝光和初置鸿都门学魏文帝黄初中立太学置春秋梁博士晋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武帝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以教生徒而隶属太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皆得召试元帝初减国子祭酒博士助教为九人大兴中。又置。《周易》仪礼公羊博士末年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後。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秩六百石孝武太元中损国子助教为十员宋国子祭酒。若不置学则助教唯置一人明帝泰始中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真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正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一人门吏一人典观吏二人齐高帝建元中有司奏置国学祭酒准诸曹尚书博士准中书郎助教准南台御史选经学为先。若其人难备给事中以还明经者以本位领其下典学二人三品准太常主簿户曹仪曹各二人五品白簿治礼吏八人六品保学医威仪各二人其夏废学有司奏省助教以下。又有总明观祭酒一人掌治五礼大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永明三年国学建遂省梁国子祭酒人班第十三比列曹尚书。又置国子博士二人为九班助教班第二。又置大学博士八人班第三。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陈国子祭酒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博士品第四秩千石国子助教大学博士并品第八秩六百石律学博士秩品亦同後魏道武始建都邑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太武。又别起太学於城东献祖。又立郡学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後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次郡立博士助教各二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下郡立博士助教各一人孝文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及迁都雒邑。又立国子太学四门学宣武。又诏营国学树小学於四门国子祭酒本第四品上後增为从三品国子博士从第五品上後增为第五品国子助教五人从七品大学博士第六品後降为第七品大学助教第八品中四门博士第九品律博士第六品中後降为第九品上比齐国子寺掌训教胄子祭酒一人从三品。又置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博士五人品第五助教十人太学博士十人从第七品助教二十人从第九品四门博士二十人正九品上亦有助教二十人後周依。《周礼》建六官之职春官太学博士下大夫四命助教及小学博士上士三命皆国子监之属官也。祭酒无闻焉武帝。又立露门学隋国子寺开皇中隶太常祭酒一人属官有功曹主簿录事各一人统国子太学书学各置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各二人仁寿初罢国子唯置太学炀帝改太学为国子监初置司业一人丞三人唐置国子监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祭酒一人司业二人属官有丞主簿录事府史亭长掌固等员国子博士二人掌教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之为生者属官有助教学生典学庙掌固等员大学四门亦然大学博士三人掌教文武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四门博士三人掌教文武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之为生者。若庶人子为俊士生者国子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之职专以经术讲授而已律学博士一人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所兼习之属官有助教学生典学等员书学学亦然书学学各博士二人并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庶人子之为生者以书自武德初以国子学隶太尝寺。又省国子司业及丞贞观初改国子寺为监六年复置国子司业一人龙朔二年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司业为少司成博士为司成宣业。又於东都置国子监其学生於两京教授咸亨初年改司成馆复为国子监大司成复为祭酒少司成复为司业本一员至太极初年加一员光宅初改国子监为成均监祭酒为成均祭酒长安四年国子监始置直讲焉神龙初改成均监复为国子监成均复为祭酒天宝九年置广文馆领国子监进士业者博士助教各一人五代因之教化之本学校为先振古以来历代而下莫不慎择能者以居其任业专所以世守师严然後道尊驰辨彰乎!洽闻抗议明乎!变考论章句则析理惟精刊定阙疑则伏膺罔倦因祖述而缀旧学次甲乙而总群纲小道可观靡不覃究用被国奖实耀儒林。若乃自负好胜争名忌前亦著於篇以示惩艾凡学校十有五门。
○学校部 选任
自汉承秦弊宗尚经术求稽古之士重学官之选历代而下虽废置或异而授受之际未尝轻焉观其延登鸿硕优隆体貌崇其位著厚其禄廪岂徒冗大官之食重高门之地而已亦将以发挥典籍申明治具顾有益於风教耳非夫大雅宏达博闻︹识究先王之。《法言》蕴专门之素业式可莫二籍甚有闻即何以称法师之望恢教授之业敷畅先儒之微旨诱掖方来之俊士以丹青帝载而化民成俗者哉!
汉叔孙通薛人秦时以文学待诏博士。
张生济南人受尚书於伏生文帝时为博士。
贾讠互雒阳人河南守吴公为廷尉乃言讠互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诏以为博士。
韩婴燕人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文帝时为博士(孙商至武帝亦为博士)。
董仲舒广川人以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胡母生字子都齐人治公羊春秋为景帝博士与董仲舒同业。
辕固生齐人以治诗景帝时为博士。
食子公河南人受韩生诗於同郡蔡讠互昭帝时为博士。
长孙顺淄川人受韩诗於昌邑王中尉王吉为博士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笃志於学兼通礼尚书时人号称邹鲁大儒徵为博士。
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与颜安乐俱事圭孟孟弟子百馀人唯彭祖安乐为明繇是公羊春秋有严颜之学彭祖为宣帝博士。
施雠字长卿沛人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宣帝时少府梁丘贺荐雠结事师数十年(从结为童子即从师学著其早也。)贺不能及诏拜雠为博士。
江公瑕邱人受梁春秋及诗於鲁申公传子至孙宣帝时沛人蔡千秋能说梁为郎中户将会千秋病死徵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梁欲令助之。
周庆丁姓二人(姓名也。)宣帝时待诏保宫(少府属官也。)诏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梁同异庆姓皆为博士。
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受诗於免中徐公及许生式为昌邑王师昌邑废式得减死归家後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抠衣谓以手内举令离地也。)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之诏除下为博士(下除官之诏也。)。
张长安字幼君山阳人与唐长宾褚少孙事王式皆为博士繇是鲁诗有张唐褚氏之学长安门人陈留许晏亦为博士。
殷嘉东海人姚平河东人乘孔(乘姓也。音食翰切)河南人受易於京房成帝时皆为博士繇是易有京氏之学。
士孙张字仲方平陵人受易於五鹿充宗为博士。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喜喜後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曲台殿名署者主供其事)。
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受伏生尚书为博士其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高孙地馀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为博士论石渠。
林尊字长宾济南人事欧阳高为博士论石渠。
周堪字少卿齐人与孔霸俱事大夏侯胜霸为博士堪译官令论於石渠经为最高。
张山拊字长宾平陵人事小夏侯建为博士论石渠后苍字近君东海郯人事夏侯始昌始昌通五经苍亦通诗礼为博士。
後汉牟长字君高乐安临济人少习欧阳尚书不仕王莽世光武建武初大司空宋弘特辟拜博士。
洼丹(洼音圭)南阳育阳人也。世传孟氏易学义研深易家宗之称为大儒建武初为博士。
丁恭字子然山阳东缗人(东缗今兖州金乡县)习公羊严氏春秋恭学义精明教授尝数百人州郡请召不应建武初为博士。
高诩字季回平原般人世传鲁诗建武初为符离长去官後徵为博士。
李封魏郡人建武初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歆争之未决陈元上书讼左氏遂以封为左氏博士。
张兴字君上颍川鄢陵人习梁丘易建武中辟司徒冯勤府举孝廉为博士。
张玄字君夏河内河阳人少习春秋颜氏兼通数家建武中举孝廉为郎会颜氏博士缺玄试策第一拜为博士。
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习京氏易年十六郡举明经徵博士。
伏恭字叔齐琅琊东武人明齐诗建武中为剧令青州举为尤异太常试经第一拜博士。
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习严氏春秋教授尝数百人建武中为州从事徵拜博士。
桓荣为议郎会欧阳尚书博士缺光武欲用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谐。
周泽字犀都北海安丘人少事公羊严氏春秋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徵试博士。
董钧字文伯犍为资中人习庆氏礼建武中举孝廉辟司徒钧博通古今数言政事明帝永平初为博士魏应字君伯任城人少好学诣博士受业习鲁诗明帝永平初为博士。
李育字元春扶风漆人也。(漆县今幽州辛平)少习公羊春秋沉思专精博览书传知名大学章帝建初元年卫尉马廖举育方正为议郎後拜博士诏与诸儒论五经於白虎观。
杨伦字仲理陈留东昏人习古文尚书安帝元初中郡礼请三府并辟公车徵皆辞疾不就後特徵博士周防字伟公汝南汝阳人师事徐州刺史盖豫受古文尚书经明举孝廉拜郎中撰尚书杂记四十万言安帝初太尉张禹荐补博士。
魏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博学有文章文帝初为五官将博延英儒亦宿闻淳名因启淳欲使在文学官属中会临淄侯植亦求淳太祖遣诣植及文帝即位以淳为博士。
苏林字孝友陈留人博学多通古今字指汉末为五官将文学甚见礼待黄初中为博士帝作典论所称苏林是也。
蜀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汉末入蜀尝为刘璋宾客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汉末自交州入蜀时魏郡胡潜亦在益土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博士。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通诸经史。又专精於左氏春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子宗传其业为博士。
晋曹志字允恭魏陈思王植之子少好学以才行称武帝时历乐平章武赵郡太守咸宁初诏曰:甄城公曹志笃行履素达学通识互在儒林以弘胄子之教其以志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後迁祭酒。
杜夷字行齐庐江人博览经籍百家之书靡不毕究元帝为丞相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义莫能攸正互特立儒林祭酒官以弘其事处士杜夷栖情遗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夷为祭酒夷辞疾未就。又除国子祭酒。
谢沉字行思博学多识明练经史康帝即位朝议七庙迭毁乃以太学博士徵以质疑滞。
范弘之字长文安北将军汪之孙雅正好学以儒术该明孝武时为太学博士。
宋徐广字野民好学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初仕晋孝武帝以广博学除为秘书郎校书秘阁增置职僚转员外散骑侍郎领校书如故。
江湛字徽深文帝元嘉末为左卫将军时改选学职以太尉江夏王义恭领国子祭酒湛及侍中何攸之领博士。
南齐王俭初仕宋为秘书丞初孝武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莫以专经为业俭弱年便留心三礼尤善春秋明帝泰始六年置总明观於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又诏俭以家为府及武帝永明三年以丹阳尹领国子祭酒俭子柬柬子承其後皆为祭酒。
张绪字思曼长於。《周易》言精理奥见宗一时高帝建元末初立国子学以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武帝时累迁太子詹事永明七年竟陵王子良为司徒领国子祭酒帝敕王晏曰:吾欲令司徒辞祭酒以授张绪物议以为如何子良竟不拜以绪领国子祭酒梁孔休源字庆绪齐末举秀才为竟陵王西邸学士梁台建与刘之遴同为太学博士当时以为美选伏桓字玄曜临海太守曼客之子幼传父业仕齐为鄞令高祖天监初兼五经博士与吏部尚书徐勉中书侍郎周舍总知五礼事出为永阳内史复徵为国子博士复为豫章内史徵拜黄门侍郎领国子博士严植之字孝源少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天监二年判後车骑兵参军事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六年迁中抚军记室参军犹兼博士。
贺字德琏举明经扬州祭酒俄兼国子助教太学博士天监四年初开五馆以兼五经博士。
明山宾为治书侍御史右军记室参军掌治吉礼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应其选後以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崔灵恩清河武城人遍通五经尤精礼传初仕後魏为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归国高祖重其儒术累迁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後为长沙内史还除国子博士。
卢广范阳涿人少明经有儒术天监中归国拜国子博士遍讲五经寻迁员外散骑常侍博士如故。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好学遍游讲肆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初为王国中尉稍迁侍郎并兼国子助教仆射徐勉奏峻兼五经博士於馆讲授後为华容令还除员外散骑侍郎复兼五经博士。
孔佥会稽山阴人通五经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讲说并数十遍历官国子助教三为五经博士太清乱卒於家佥子叔玄颇涉文学官至太学博士。
陈沈文阿字国卫父峻以文学名於梁氏文阿少习父业研精章句察孝廉为梁临川王国侍郎累兼国子助教五经博士文帝时迁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
郑灼字茂昭东阳人仕梁为西省义学士孝元承圣中除通直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高祖世祖之世累迁中散大夫兼国子博士。
沈德威字怀远梁末Т於天目山笃学无倦遂治经业文帝天嘉初授太学博士转国子助教每自学还私家讲授寻迁太常丞兼五礼学士。
顾越字思南说毛诗旁通奥义尤善持论梁末补五经博士敬帝绍泰元年迁国子博士文帝以越笃学厚遇之除给事黄门侍郎。又领国子博士。
後魏梁越字玄览博综经传无所不通国初以为礼经博士道武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
李为中书学生聪敏机辨︹记明察初李灵为文成博士谘议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给事高谠子尚书霸儿侄等以为浩阿其亲戚言於恭宗以浩为不平闻之於太武太武意在於曰:云:何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儿也。浩对曰:前亦言合选但以其先行在外故不取之太武曰:可待还箱子等罢之为太武所识如此遂除中书助教博士。
张伟字仲业学通诸经太武时与高允俱被辟命拜中书博士。
索敞字巨振敦煌人为刘丙助教专心经籍尽能传丙之业凉州平入国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助教博士平恒字继叔研综经籍安贫乐道不以屡空改操徵为中书博士。
穆弼涉猎经史孝文初定氏族欲以弼为国子助教弼辞曰:先臣以来蒙恩累世比较徒流实用惭屈孝文曰:朕欲敦厉胄子故屈卿光之白玉投泥,岂能相污弼曰:既遇明时耻沉泥滓。
祖莹范阳人为中书学生孝文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莹出後孝文戏卢永曰:昔流共工於幽州北裔之地那得忽有此子对曰:当是才为世生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刘芳为通直常侍孝文诏以芳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
董徵字文发顿邱卫人从博陵刘献之遍受诸经数年之中大义精练讲授生徒太和末为四门小学博士。
崔景俊梗正有高风好古博涉以经明行修徵拜中书博士。
北齐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人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东魏末举秀才除太学博士文宣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国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
刁柔字子温渤海人综习经史尤留心礼仪高祖令教授诸子文宣天保初除国子祭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