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14 页/共 192 页
陈宝箴
三代之所以造士者至矣。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由明德而亲民。体用备焉。士无等差。而皆教之穷理尽性。修己治人。嗟乎。何其待士之厚。而忧世之深远也。晚周学校。仅存虚名。先王良法美意荡焉。汉唐以来。体用遂分而为二。 国家学校之外。广建书院。纳髦于经籍。因明制而加详焉。降及末流。考所为教。率不出经艺试帖。盖利禄之锢蔽乎人心久矣。干嘉之际。士稍以为陋。一二巨人长德。相承为考证之学。仪微阮文达公遂创建诂经精舍学海堂于浙江广东。余尝览其学规。盖亦勤密矣。然数十百年间。考据辞章之士多出其中。而能以道德经纶世变者。渺焉寡闻。是果天之生才有数耶。抑教者与学者。皆相感以类耶。嗣是江苏湖北四川陕西。渐设精舍。而俱不出学海堂之制。精庐之开。或数十人或百人。日从事训诂名物。辨白考订。余姚朱夫庶子提学湖南。踵设校经堂。博选俊异。厚给廪俸。因文达学规而扩之。经训之外。令学者并究心宋五子书。而务持平于汉宋家之说。视他加慎焉。然其规模制度。成于仓卒。于造士之本原。或阙焉而未备。夫世运之盛衰。人才为之。人才之盛衰。学术为之。为国家得人。不如为国家树人之用之广也。养之一州一府。而天下用之不尽。养之一世。而数世十世用之有余。古硕达君子规画宏远者。则有然矣。国家设官。予之民而责以教养。而任教民之责者。往往忽之于无事之时。一遇变故。辄委任无人。而以庸驽当之。造致坏乱。乃叹人才之难得。是果人才之难得乎。嘉谷不种则不生。良木不溉则不美也。晚近之人才。可谓乏矣。约而计之。亦有四端焉。曰义理。曰经济。曰辞章考据。辞章考据。虚美无用。姑无论已。为义理之学者。专言心言性。以记诵语录为能。泥古而贱今。卑事功而薄名实。执理甚坚。而才不足以应变。持论似正。而知不足以料远。言经济者。动以正以诚意为迂。不知本不立者标不治。未有不治其心。而能不流于功利者。未有以忽君子忽小人之心。而能终为君子不为小人者也。其平居抵掌忠义。激昂慷慨。率皆意气为之。意气馁而忠义竭矣。故气节自学问存养出者。可以造次。可以颠沛死生。其出于意气者。谓之客感焉。鼓之则动。再而衰。三而竭矣。此今世人才之大病也。故曰。源不清者流浊。本不固者枝窳。 国家之法。重于更改。各行省精舍。足以得经生。不足以得通才。体用之不明。而本末混淆故也。夫立法之先。规画不宏者陋矣。宏而不精杂矣。不陋不杂。獘且百出。况陋且杂乎。然则若之何。曰义理为体。经济为用。辞章考据为文采。文采不必尽人责之也。体用则不可偏废焉。本义理而发为事功。因之以立言。则学术不至于偏杂。人才不至于苟简。教必先本而后末。学必同条而共贯。君子观于体用一原之故。知贤哲之去人不远矣。谨撰学规若干条列后。诸肄业生得备览焉。
一读书总期明体达用。今参酌景迂曾文正课程用之。经以四子书为主。易书诗三礼春秋辅之。史以司马氏资治通鉴毕氏续通鉴夏氏明通鉴为主。二十四史辅之。为主者。日月不可离。为辅者轮次诵习。要在随时体认。以古证今。以人证我。经则由训诂以探义理。由平实以诣精微。史则博通古事以求其要。参究时势以穷其变。
一诸生诵习经史而外。或旁及诗文天文算学。各从所好。期于不荒正课而止。至盐漕地舆水利农田兵法河工屯牧船。尤用世之士所宜急讲。所置诸项书籍。宜以次恣览。与经史课程。月按籍一考。省其敏钝。察其勤惰。天文算学。本与地舆相表里。以功用繁琐费时。恐荒正课。又非易专精。姑不列焉。
一诸生所读之书。或有发明。或有指驳。不论当否。无妨存录日记册中。山长考课。得以就正。其平日师友讲论。亦宜注记。以备遗忘。至身心微过。笔之于书。尤资悚惕。不得以日记当呈师长。遂揜而不着也。生人通病。中材以上不免。唯在勇于自改。过何害焉。凡过与人共观者。其心必光明。不与人共观者。其心必黯昧。光明黯昧。即君子小人之分也。况师长精识者。自能鉴别。读小人闲居一章。可以爽然矣。
一成德成材。本属一贯。后人歧而视之。遂致学术不古。肄业诸生。或文才可观。而于孝弟本原上不能尽职。虽有一切聪明才辨。适足以成为小人而已。孔子谓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庭闱多阙。则异日之致君可知。故大学谓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其有内行肫笃。而于经世大务。荒秽不治。但取浅近语录。奉为师资。则亦不足以成大器。精舍之设。原欲合体用为一。为国家树千百孝子忠臣贤相良将。所以望诸生者厚矣。山长于考察课程外。咨访诸生平日所以事亲事长之道。如内行不敦。斯宫墙有玷。即不得士礼相待。诸生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学以心得为主。近世汉宋门户之习。专党同伐异。是已非人。以至公至大之事。而存自私自小之见。谁为戎首。大雅所讥。窃谓骄矜二字学问中断不可有。即使诚正如程朱。精博如马郑。祗可谓尽吾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无所为骄矜也。其党同伐异。是己非人。皆未尝博观而深求之。此世儒之陋。有志之士。所宜深戒。况骄矜则不能集思广益。长傲饰非。百病皆由此生。夫子谓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则不足观。有以也夫。
一考较高下。所以启人争心。故伊川非之。学海堂之制。年定四考。黄君彭年条议天津精舍规例。以稽课代考。此意甚美。湖南校经堂。则于日记中第其高下。优给奖赀。山长初到。未审成规。发题试士。品次甲乙。起讙哗。盖各人用力所在不同。山长取录。或赏其意。或采其辞。断不能人人餍心。反使子衿有慢师之过。长者受不明之讥。今仿参其意。不定考试。惟稽课程。有褒贬而无等第。非仅免争。亦以崇厚。至谓此法足以塞钞袭代替之獘。杜利欲之门。勿论然否。亦断不忍以此心薄待多士也。
一诸生于四书通鉴。都注籍诵习外。各治一经。或诗或书。各治一史。或史记或汉书。其兵农盐漕各政。听本人专习兼习。在昔孔门教士。政事言语。不必同科。虞廷用才。教稼明刑。各专厥职。诚以人生才力有限。与其博而不精。不如专而能一也。至精力过人者。原可兼收并蓄。
一日课按学海堂规制。分句读评校钞录著述四者。句读钞录。按日无阙。评校著述。一听本生。不列课程。文达所定读经日二十叶。似为过多。 国朝汉学诸公。穷竟日之力。不过五叶。盖为参考众说。故稽时日。今课程经史并重。又与专治经籍者不同。定以五叶。繁简合宜。四子书不定叶数。通鉴以三十叶为度。史汉或一卷为限。要之课程但能使归画一。诸生宜视为切己一事。勿仅以具文视之。斯授者尽其心。受者获其益。不然。虽条例繁密。终无补也。
一诸生功课。每月一稽。稽时。诸生将所读书敬呈山长。质疑问难。所有评校著述。留山长处。静候评订。即或评订不当。本生之心。亦宜敬受。断不可便生轻薄。师之于弟。君父而外。此为最重。情义周洽。原无形见存。间有训正。或因病下药。或杜渐防微。或借彼攻此。无非化育陶成之心。傥稍加指驳。即形怨怒。不惟弟职有亏。亦德器不广矣。
一出入必讥。似非待士之道。若漫不省察。则绝无限制。在好学君子。原不须此。然众人之勤。难保无一人之惰。则讥固所以制惰者也。况出入无节。必至友朋此往彼来。虽诸生性厌酬接。亦无辞以谢之。有门籍注记。正可藉塞其路。昔邴原勤业。口不饮酒。仲舒读书。目不窥园。纷纷接纳。徒荒日力耳。颜渊壮岁。盛德焕发。邓仲华周公瑾英年。功名震宇宙。静夜自维。则有欲征逐而不遑者矣。何待讥焉。
一师道有教无类。人才愈多。则成就愈众。他日之敷施愈宏。精舍本不为一州一县起见。自应来者不拒。然绌于经费。不得不限以定数。其调充额者。未必人皆高才。不须观听过深。其未调充额者。或限于见闻。不无遗珠之叹。其有自备膏火。愿来附学者。待视无二。但不宜妄相菲薄。私立党羽。山长视诸生如子弟。断无厚此薄彼之心。诸生宜深体此意。敬业乐。傥稍有隔阂。恐启末俗侈肆凌驾之习。所关世道人心。实非浅鲜。
一每月朔望。山长率诸生衣冠谒圣。谒圣既毕。诸生以次诣谒山长。此虽仪文末节。然古人一拜一跪。精意存焉。常人之情。晏居深处则肆焉。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惰者恭。侈者敛矣。悬古大人君子于胸中。则世俗委琐之见顿消。故监观陟降。贤者以之凝心神而束筋骸也。三日不见叔度。则鄙吝复生。见君子而后厌然。有道之不可不日亲也如是夫。诸生慎勿视同繁文。托故不诣。其明理者。尚宜先为之倡。若依违观望。则自外于名教矣。
一夙兴为学者第一要务。舜之徒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故朝而受业。士之职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古人谓此时求道则易悟。为事则易成。良有以也。诸生宜黎明即起。温诵四子书。反复涵泳。果能澄心静契。则本日神志自敛。放心自收。虚灵自澈。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节。尤用功切要语。宜时玩味胸中。此心有主。则本日任读何书自有要领。不然。虽多奚为。
一钞录宜分三项。所以内体而外用也。诸生平日读书。凡遇学术精深渊微之处。录入内篇以厚本原。典章政事。崇论宏议。远略壮猷。录入外篇以广措施。权谋术数。兵机诡道。录入杂篇以应急变。斯为本未兼该。细大不遗。
一近人著述。必以注经注子当之。否则不得与。斯殆亦时贤习气。注经注子。非真有所得。足以补前贤而牖后学者。慎勿轻为。其轻为者。或铺张门面。藉欺流俗。或自忘浅陋。敝帚千金。终为雅识所讥也。此次精舍。实欲为 国造数有体有用之才。非可仅以博闻强识塞责。诸生匡坐。或论古人之贤否。或辨学术之是非。或议政事之得失。皆可谓之箸述。不必如各省精舍。例以解经若干条。考订制度若干篇也。然古昔制度。通才岂可不知。要在重本轻末。由大及小而已。诸生识之。
讲书议
陈澧
吾粤老师宿儒。教授生徒百数十人者谓之大馆。其来久矣。此风气大可用也。论语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大馆者。一变而可以至于道者也。省城及近县大馆师十余人。弟子千余人。所讲授者四书五经。朝一讲。暮一讲。仿古人鼓箧之法以集众。师升讲堂。南面坐讲。弟子两旁坐听。美矣哉。古人授经讲学。何以异此。此天下所罕有也。然则学术日衰人才日少何也。但为作时文计。而非欲明圣贤之书故也。夫讲圣贤之书而但视为时文计。学术安得不衰。人材安得不少。然欲兴学术。作人材。何以兴之。作之。以教官欤。以书院欤。教官不讲书也。书院不讲书也。就令讲书。一学讲之。各学不讲。一书院讲之。各书院不讲。欲其成为风气。断断难也。幸有十余大馆。讲书久成风气。兴学术。作人材。不望之大馆而更何望耶。今欲大馆讲书。勿专为时文计。必使学者。知此书为圣贤教我治人之法。非为我取科第之物。以朱子集注章句之道理。切实而讲明之。且不可急急而讲。今大馆限一年讲尽四书。太急矣。讲论语必二年而毕。大学中庸孟子一年而毕。使其学者。三年而通四书。而后进而讲五经。夫能通四书与能为时文者。相去不可道里计也。且能通四书。又断无不可为时文者也。即使弟子祗为时文而来。然而数十百人中。必有数人气质稍清。见识稍高。可以引而进之者。况讲书者自讲书。讲时文时仍讲时文。亦何害于其作时文也哉。如此。则变讲时文之风气。为授经讲学之风气。其有益于学术人材者甚大。但恐时文风气。牢不可破。闻此言而笑之。以为迂阔。且有以为相诋诃者。所谓夜光之珠。以暗投人。必遭按剑。则非澧所敢知矣。
乡塾读书法序
李兆洛
古之教弟子。无所谓读书也。朝夕学幼仪而已。比其少长而知识开。于是乎学乐然后诵诗。学礼然后读书。而所谓书者。非国家之典章制度。即古帝王贤圣之彝训善言也。盖其少也。止求驯调其血气。防闲其心志。迨乎心志渐明。血气渐固。则以义理养之。法度闲之。故中材者易以成。而不材者不至于自弃也。自战国而后。书策稠浊。汉兴而折衷夫子。定六艺之科。于是乎学者以读书为事。则稍骛于文词矣。今之学者非读书也。读文词而已。六七岁而入塾。即梏绳之以义理。义理稍明矣。则竭于文词。而并其义理而弃之。呜呼。其汨没人材也久矣。此亦非独为父兄者之过也。习俗之锢人。而法制未尽善也。泉南先生病其若斯。取程氏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括义类。兼采昔贤养蒙训学之遗言附之。题曰乡塾读书法。条其体例。问序于予。予虽未获见全书。而其勤拳审择。立规措矩。亹然有志于本。约可窥见。以推之天下可也。乡塾云乎哉。爰为推广其意而言之。
金山张堰镇义塾记代
张文虎
古者闾里之塾。设之于官。由是以达于庠序。既立之师矣。自闾胥以至州长。又各以其期属民读。考其德行道艺。善则书之。恶则纠之。而又于庠序之中。行兴贤序宾正齿位之礼。使人知尊卑长幼之谊。衣冠揖让之文。诚以为化民成俗。莫先于学也。后世制不如古。而义学之制。犹近于古之里塾。然贫人所求。数与方名而已。而或者犹讳入义学。忍使其子弟。日游隋以入于不肖。夫徒以贫为讳。而不知不肖之可耻。此俗之所以日坏也。昔原伯鲁不说学。而闵子马知周之将乱。不学之敝。其至于此。张堰镇距金山治南三十里。士商工贾。萃而处。盖二百年于斯。挽近俗靡。敝习日甚。往往有弃其恒业而嬉于淫博者。顽犷之徒。攘臂巿肆。以强陵弱。童稚习于闻见。效为谑浪。亦遂有聚嚣。睥睨自雄者。于乎。不有以维持之。其流失败坏。未有所底止也。咸丰五年。钱广文熙泰捐资创置义塾。延吴江征举孝廉方正董君兆熊为之师。凡贫无力者。皆得就学。又设立赏罚以示惩劝。广置经籍。以备成材者观览。意使编户之子。稍知字义。易于就业。而不为游手好闲。其有可造之材。则亦不至于湮没。广文之用心。可谓厚矣。抑予有进者。乡饮酒之礼尚矣。乡官讲约。即周礼属民读之意。今既久不行。宜略仿其意。而酌减其仪节。以时行之于塾。俾有所观效。又约凡往来于塾者。衣冠端肃。言行必择。如是耳濡目染。恍然知尊贤之可慕。而礼节之不可失。奇之可耻。而刑罚之不可冒。其能读书为士者。于此始基。或罢而为农工商贾。亦不至入于不肖。则一闾里之塾而转移风俗之机在是矣。记有之。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辨。而无暴乱之祸。夫事固有作于数十年之前。而效见于数十年之后者。广文其有意乎。广文介海宁李善兰茂才属为之记。予老且病。而胸中怦怦时有不得已于世者。遂略言之。若夫究其端绪。则茂才其闻之矣。
卷六十六 礼政六贡举
因时论四科举
吴铤
自国家以科举取士。而天下之人才不足。非才之不足也。天下之人才。而归于无益之文辞也。夫文辞者。固无益于天下国家之用也。今乃以之取士。而天下之人皆然趋之。高者好为章句讲说以自明其旨。次者求工于文辞以为能。最下则袭取于文辞以求幸获而已。虽穷老尽气于学之中。而仍无益于天下国家之用。则取之不以其道。又困苦而摧折之。使不得成其材。何也。古昔帝王用人之法。因其所知而使之。未尝强以其所不能。禹能治水为百揆。弃能播百谷为后稷。契能敷五教为司徒。择其材能任天下者。使之治天下。又择其材能任一国者。使之治一国。又择其材能任一乡一邑者。使之为一乡一邑之事。夫是以上下各得其职也。后世考试之法。举于乡则谓之举人。举于礼部则谓之进士。自是而殿试。而朝考。高第得入翰林为清品。次则归诸六部。又其次为县令。若是者。非关乎政治之得失。则系乎民社之安危。非可求方罫而为之。凭虚策而理之也。夫人苟专力于天下国家之用。其材又各有能有不能。不可以程度累黍计。今乃使之终身于文辞章句之闲。精力疲敝。所得又无几。幸而得举。卒然临之以政治民社。则茫然不解为何物。将奚以成天下之材乎。所举非所用。所用非所举。如是而欲天下之治不可得也。唐以诗赋。宋以策论。明以经义。事各不同。然历千百年之久。又其间非无贤君哲相之生。足以更化而易俗。犹且出入于三者而不变。夫上之取士。固欲有益于天下国家之用也。乃而之归诸无用。人之受于天者。古厚而今薄。非重督而严责之。不足以收取士之效。国家三年一大比。固未尝无幸得一二贤知之士。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也。然不肖者。袭取乎文辞章句之闲。徼幸于求进而莫之能防。贤知之士。又或以不娴于文辞。皓首而不获进。其弊可谓甚矣。予观唐宋科举之法。不若归于六部。曰吏曰户曰礼曰兵曰刑曰工。此六者。皆有益于天下国家之用也。吏部主铨法。不可以事试。其余五部。皆有条例。有故事。分为五部科以取士。择其善者。各以其部选用。吏部则以其中明于知人者用之。如是。则天下之士。自少壮以至于老。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手足之所行习。莫非是也。举而措之天下国家。如手足耳目之运动。不待喻而自无不从。习故也。习故事有所甚悉。行有所甚便。智者尽其虑而无不得。愚者亦可以渐而赴。为上者。又各以其职考之。明分以定位。因事以程功。则天下庶可治而理矣。
论治二
孙鼎臣
治天下无法乎。四海之广。亿丑之繁。无法以纪之。尧舜不能为治。治天下有法乎。唐宋以来。法加密矣。任法而可以为治。唐宋宜至今存也。天下之事变无常。而人之情伪百出。明主不恃吾法之可以制天下。而恃吾所以应之无穷。束天下于法之中。天下知吾惟法之求。阴相遁于法之外。而举吾之法以应吾。而吾无以难也。则法穷矣。天下之有法。犹工之有规矩也。规矩一也。用之巧拙存乎工。天下之法一也。行之善否存乎人。天下之不治。非无法之过。无人才之过也。未有禾而无米者也。未有人而无才者也。禾而无米。其殖之不厚。而芸之不勤也。人而无才。其教之不豫。而取之不精也。天下之士。皆教于学。今之学。非古之学也。古者设为庠序学校。而处士于其中。凡所以修其身者无弗备焉。凡所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无弗详焉。其为士者。博习而笃行。尊师而取友。淬磨渐渍以归于成。盖方其未仕也。而天下之事。无不经其虑。万物之理。无不明于心。故及其取而用之。如挽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以是应天下之变而不穷。天下之学。尝有官矣。又尝有督学之使矣。学官之秩卑而其选轻。固未尝责以成就人才之事。督学之使体崇而势绝。岁时集士于州郡而课试之。浃旬而去。其于士之情不相接。虽有教人之意。无由而施。其选隆。其官备。与士相接。可以施吾教者。惟太学。而太学之教士。亦徒岁时集而课试之。古之学者所以修身而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不之及也。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学。惟科举之文而已。道德性命之理。古今治乱之体。朝廷礼乐之制。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利病。皆以为无与于己。而漠不关其心。及夫授之以官。之以政。瞢然于中而无以应。则拱手而听吏胥之为。故夫司计之臣。有问以钩考而不能矣。治狱之吏。有询以律令而莫对矣。幸而天下无事。累日积劳以待迁擢。望颜承旨以求苟容。而天下之事堕坏于冥冥之中无或厝意。一旦大利大害大兵大狱。则缩颈卷舌。相顾而不敢先发。恇扰震惧不知所为者。比比也。无他。非其素习而教之不豫也。且夫天下固有不待教而从之者。盖爵赏为之招也。是以天下之习不惟其教。而惟其所取。所取而为科举之文欤。则其学为科举之学。奚惑焉。夫科举之文。依于四子五经。而礼乐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类。无不惟所试。是皆修身之要。天下国家之所以为用。以是取士。宜可得士。而顾不能得者何哉。四子五经之精微。非老师宿儒专力致精。不能究其义。而礼乐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类。皆专门名家之学。聪明才杰之士。为之数十年。仅乃通之。而举责之于一人之身。三场之试。其责之也难。其求之也备。士不能副其求。则襞积剽略。苟且以塞责。而上之求士。取盈其数而巳。故虽不如所求而亦收之。虽有贤者能者出于其间。然而寡矣。不悟其失。犹以为吾所得者。固可以应天下之变而不穷也。治河者使之典兵。理刑者使之主财。朝官秦而夕徙越矣。春治闽而秋守蜀矣。
人有苟简之心。政无经久之实。虽有一切之法。适为贪偷巧伪之所托而藏。人敝而法亦敝。盖其始任法之过。而视人为轻。以为吾之法足以为治。其取人也不必皆才。但能奉吾法循之勿失而已。懦庸阘茸之辈。侥幸迭进。而奇才异能。或困于科目。老死不能自见。至于天下已敝。所任之法。有时而穷。向之所进之材。不足以备用。乃泛泛然猥取而杂试之。是以天下之大未尝无才。而朝廷常有乏才之患。是取之不精之过也。夫舜之五臣。各守一职。多贤如孔氏。而孔子论其弟子曰。可使为宰。可使治赋。可使与宾客言。后之人为贤于舜之五臣耶。贤于孔氏之门耶。教之既已不豫。而取之又不精。乃欲无小大难易应天下之事而不穷。是北辕而求至于楚也。古之为学也专。而取人也不求备。专故所学必尽其才。而质茂而器良。不求备。故任之各因其才。而政达而事举。昔宋胡瑗教士。分经义治事两斋。其弟子出而筮仕。多适于世用。而司马光尝建十科取士之议。诚仿胡瑗之法教士。而用司马光之意取之。以四子之书为本。以易诗书春秋三礼三传诸史。与夫礼乐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事。各为之学。如汉置博士。多为之科。如唐宋之制科。因其才之所近而时肄之。俟其成而分收之。以之备国家之任使。天下之才。庶几不可胜用。而天下之变。可以应之不穷与。
说士上
管同
今之士不外乎三等。上者为诗文。次者取科第。下者营货财。为诗文者。猎古人之辞华。而学圣希贤。无其志也。取科第者。志一身之富贵。而尊主庇民。建立功业。无其心也。至若营货财。则轻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者导争讼。事欺诈。挟制官府。武断乡曲。民之畏之若虎狼毒螫。历观史传以来。士习之衰。未有甚于今日者也。论者悯焉。或曰教之无其具也。或曰养先于教。今士无以养。虽善教。若之何。是二者。皆得其一端。而未知其原本。今夫士之为物也。其名甚贵。而其品甚尊。其名贵。则其实不得以多。其品尊。则其选不可以滥。三代以前。兹不具论。考诸汉史。太学之士。及所谓郡文学博士弟子员者。合海内而计之。其为人盖无几。是以士风之美。莫如汉世。至唐太宗增广生员。沿及宋元。其人益众。循至有明。遂开以赀入监之例。迄今日而府州县学闲岁所入。少者十余人。多者至二三十人。盖不待十年。而一县之号称为士者。数百十人矣。呜乎。何其多也。山有金。水有珠。其为物不可卒致也。逐日而取之。定数而求之。不问精粗。不论真伪。则沙石之来。必有倍于金玉。今取士者。闲岁之间。一县辄增数十。夫一县之大。安得闲岁辄有数十人。足以当士名而无士品者。上昧昧而求之。则下混混而应之。士之所以杂出不伦无所不至者。由此故也。而世之人。不深维其原本。辄切齿痛恨。归咎于士习之衰。呜乎。取沙石以为金珠。不中用则曰金珠非宝。彼金珠其负屈矣。取非类以当真士。既为恶则曰。士习之衰。彼真士抑含冤矣。故为今之计。莫若寡取士。裁其额。远其期。使一学不过数十人。则士尊贵。而其风必变。士风变。而益于国家者多矣。古之名臣有言曰。愿陛下十年不行科举。则天下太平。曩尝疑其过言。以今思之。盖信。或曰。今取士者。考之以无用之言。定之于一日之际。虽裁其额而远其期。彼贤不肖亦何由知耶。应之曰。诚不敢知也。虽然。有国家者多获一贤。不若少收一不肖。故取士者与其广额而贤不贤之皆多。不若减额而贤不肖之皆少。
说士下
管同
广士之额。不惟多收不肖。而教养皆虚减士之额。不为少收不肖。而教养皆实教之虚实。愚当别论。请先以养言之。今夫为士之法。不可商。不可吏。不可争讼欺诈挟制官府武断乡曲。然则为士者。舍童子之师。盖无可为者乎。童子之师。一县至数千。有非士而为之者。有士为之而不足自给者。然则为士者。将使闭门而冻饿乎。士固有守死之道。而圣王不以守死责人。且守死者可以得之贤人。而不可得之中材以下之人。 国家知之。是以养士之法。有廪膳。有学租。有书院之膏火。恩德至渥。不可复议。而天下之士。则犹汲汲营货财无所不为。如前之论。若是者何哉。曰。人众故也。一县之士。得廪膳学租者二十人。得书院膏火者七八十人。合之仅及百人。而号称为士者。则多至千人。彼百人或生矣。而八九百人者何以自给。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矣。今之诸生号称为士。而其实十九皆民耳。以民之实。冒士之名。而使无恒产以自给。是以轻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者导争讼。事欺诈。挟制官府。武断乡曲。放僻邪侈。一如孟子之论也。呜乎。分五人之食以饲十人。而十人皆饿。不若减去五人。而使五人皆得饱。廪膳膏火学租之属。养千人数百人则不。并而养数十人。则可当中人之产也。然则养士者与其广额而人人使不足。不若减额而人人使有余。人人使有余。斯养归于实。可以责其不为非矣。周之时。士有士田。盖尽人而养之。故其时士贵而多贤。至于战国。而士有无恒产者。纵横捭阖之流。遂起而不可复禁。孟子以为有恒心。指其贤者言之耳。沿及后世。士额益多。则择人而养。夫择人而养。不惟无以敦士风。而实足以坏士习。盖宋胡瑗在太学旧制。士每月有试。瑗曰。学校礼让之地。而月使之争。非所以成就人才也。于是改试为课。更不差别高下。有不率教者召而教之而已。夫有试犹恐其争。况于廪膳膏火。或予或不予。而使之争利乎哉。邓志宏言。崇宁以来。蔡京天下学者。纳之黉舍。校其文艺。等为三品。饮食之给。因而有差。旌别人材。止付于鱼肉铢两闲。学者不以为羞。且逐逐然贪之。学校之坏。自崇宁始。呜乎。是法也。蔡京为之也。
取士
杨绍文
天下不患无才。吾未见今之才少于古之才也。抑何天下之才之少也。昔者周之时。公卿以至吏皆得人。其诗曰。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周行。列位也。又曰。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当是时天下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其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言礼乐之盛。无不也。其农夫庶人。莫不有忠信之望。其诗曰。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庶人之服也。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周忠信也。中林之野人。莫不可任股肱腹心爪牙。其诗曰。肃肃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敬也。言罝而不忘敬。将帅之选也。文王周公立于上。而士之盛如此。其后政衰德薄。则士随以微。诗人伤之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夫岂天之于才。有时而生。有时而不生耶。或者上之人无以取之也。古之养士也。入以孝。出以弟。八岁而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和之音声。节之弓矢。然后兴之乡里。而造之司徒。少不失职。长不失行。吾之所取也。吾之所取者。即吾之所任以事也。故曰。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又曰。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以其取士有此道也。今者以制艺取士。工于词句者。即列上选。外而为县令。治百姓吏。内而为部员。治文书案牍。其入于翰林者。则惟以诗赋为事。不数年亦出而为有司矣。亦易而治文书案牍百姓吏矣。夫上者。下之所向而从者也。上以是求下。下即以是求上。上以词句取士。而欲士之以德行道艺应上。必不能也。上之求士以治百姓吏案牍文书。而责之于词句。必不能也。
今夫南人操舟。北人牵车。不相习也。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有所化之也。孟子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不可得矣。责之以词句。而任之以治百姓吏文书案牍。是何异楚人而齐语哉。或曰。六经者。先圣之所以垂教后世也。为制义者必治经。则圣贤之道备矣。夫以道义求者。应之以道义。以词句求者。应之以词句。上之人曰。如是为工。如是为劣。下之人亦曰。如是为工。如是为劣。则是上之所求。本不以道义也。是故日诵孔子之说。考三代之治。及见言仁义守廉耻者。相聚而笑之矣。然则几何有古之士哉。故为今计。莫若复古乡举里选之法。而论者犹以为难。何则。古者之制。党有庠。州有序。其课之也密。其较之也公。入于太学。则王太子王子公侯之庶子国之俊选。皆同学也。责而出学。移之郊移之遂迸之远方终身可以不齿也。今若举取士之柄。归之于州县之吏。是开奔竞之门。而真才愈不出也。窃以为法古者不于其迹。而于其意。书曰。敷奏以言。文者。士之言也。取士不病乎言。而病乎所以言者。今之所谓时文者。即古之所为经义也。然经义以言道也。时文以言词也。诚以今之时文。易为古之经义。则文章之美不废。而经术之才或出矣。今之所谓策者。非古之所谓策也。古者以天下之务为问。而以经术为通。今者以剽窃为事。而上之取之者。亦以驳杂为宏。苟尽禁其所谓驳杂之论。而切问以时事。使之尽其说。则庶乎其材之优劣。不可掩也。今夫言之而不能行者有矣。言之不能而能行者寡焉。言之既谬。而曰吾能行。则必无之理也。故就其能者而试之。则几矣。若夫词赋之文。则亦盛世之饰也。固不必去。然亦何足重哉。
学校贡举论
吴德旋
古者国有学。乡有校。州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民八岁入小学。教之以明父子之伦。长幼之序。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十五入大学。择其才之可教者聚之。不肖者复之农亩。其为士者。师教之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知仁圣义中和之德。孝友睦任恤之行。礼乐射御书数之艺。其所以养而成之者。详且备矣。于是闾胥书其敬敏。任恤者。族师书其孝友睦。有学者。党正书其德行道艺。州长考而劝之。三年大比。乡大夫以宾兴之礼举之。而升之司徒曰选士。升之学曰俊士。司马辨论其材。然后授之以官。而诏之以禄。其教之也备。故才易成。其核之也精。故举不滥。其时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庶司百执事之人。莫不有孝弟忠信慈惠廉洁之行。而乡遂州党之官。既以治民而为之长。及其教民也。而又为之师。故能民气和乐。狱讼衰息。礼乐兴而刑罚措也。呜呼。何其盛哉。至于后世。乡校州序党庠闾塾。废而不设。民多出于游惰。其号为士者。相与为记诵章句之末学。几以干天子之爵禄。而古者大学教人之法。置而不讲。郡县中乃始建学立师。置弟子员数百人。而为之师者。又非必有德行道艺可为师法。故弟子或终岁未尝一见其师。而师亦未尝一教其弟子。即有考课之法。定其优劣。又不过以绣绘雕琢之词章。由是而举于乡。而贡于礼部。而策名于吏部。率未尝一考其德行道艺之如何。而遂委之以临民之任。夫上之所期于士大夫者。莫不欲其有孝弟忠信慈惠廉洁之行也。而上之所以第而举之者。徒以绣绘雕琢之词章。则士之有孝弟忠信慈惠廉洁之行者。固无由以进之于上。而上之所举。其有孝弟忠信慈惠廉洁之行者。盖亦鲜矣。夫士以其记诵章句之末学。修之于家。而以其绣绘雕琢之词章。献之于天子之庭。不知于治天下之道。何所补也。然则乡校州序党庠闾塾之设。与六德六行六艺之教。乡举里选之法。盖可以不复乎哉。
拟朱子学校贡举议一
王宝仁
学校为造就人材之地。不得其人则人材不成。贡举为汲引人材之途。不得其法则人材不进。学校培贡举之本贡。举收学校之功。二者势若相需。而其獘则至相病。窃尝综而计之。古者家塾党庠州序。各奉一人为师。差其年而教之学。所谓师者。不由乎资格铨选。即其乡之贤者为之。教之既有其道。又以时读法于州长党正。大比于乡大夫。而登之贤书。升之国学。因其材之大小而用之。要其所尚。不外德行道艺数端。豫之于乡学之中。考之于乡举之始。三代所以多人材者。所教在是。所学在是。而所用亦在是也。汉以下名目渐繁。品流渐杂。于是进之王朝者。往往病不得其真。而下之急于求进者。辄藉一艺以徼幸于可得。所取未必无隽异之士。而得不偿其所失。人以为贡举之獘有然。不知其先不善其所为教也。教之道自乡学始。而汉以后。郡县设学。视为特举矣。学之虽设。而为之师者。未必足式一乡。又所为教者。不详其条目。酌其程期。使之积渐以得所归。士之束身自好者。亦或潜心笃志。从事古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以备国家之用。然师道不立。则中材之不能自成者。蔽于物欲之私。囿于功利之见。而无以扩其识知。坚其操守。如是而冀人材出于学校也。安可必乎。虽然。后世而欲复乡举里选之法。亦綦难也。古之时。风俗朴。人心公正。其有德行道艺者。人知敬而信之。即有好为诽谤之徒歧其意见。而一二人之私。不敌千万人之公。故朝廷举错。得据以决是非。众曰贤。未即信以为贤。而贤可得其八九也。众曰才。未即信以为才。而才可得其八九也。夫是故乡举里选之法可行也。后世好恶日淆。真伪日杂。士之特立独行于乡党间者。或从而讪笑之。甚或从而怪异之。其人而谈道德说仁义也。以为迂阔而不近事情矣。而饰伪以动众者同流合污。求悦乎众人之心而使人非莫可非。刺莫可刺。此而谓乡举里选之法可行也。未必然矣。然则若何而学校可豫其养。贡举可适其用也。今之试士者。有经义。有论。有策。有诗赋。其始犹古者言扬之意也。然不求其实。徒习其词。经义拘守陈言。而不知体要。论策纷罗众说。而莫决指归。诗赋侈尚浮华。而罔存寓意。言非由中而发。而谓可以言取人乎。言之虽善。其人果可为国家用乎。然舍此而别求取人之法。亦断不能。计惟于学校之师。择其德行道艺之可式多士者为之。而德行道艺之可式多士者。未遽能知也。征辟既不得行。则于资格铨选之中。审别其明体达用可当此席者。然后予之斯职。师之既得。将古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一一析其条目。并今试士所用经义论策诗赋之属。定为按次程课之法。考验其得力身心。足资治理与否。其进而应举者。试官以此别其去取。其未及应举者。学臣以此等其上下。其贡之太学者。司成以此较其优绌。庶几人务实学。而朝廷于以收得人之效矣。或曰。今何尝不严定其法。况名臣硕士。何尝不出乎其间。而必多为之所。毋乃好更张而罔济乎。不知自古有治人。无治法。有其法而不得其人。法虽备无用也。吾因为之推其本曰。学校所以养人材。贡举所以用人材。而国家所以立人材。先者莫要乎知人而善予之以法。
拟朱子学校贡举议二
王宝仁
古者民生八岁令入小学。十有五岁令入大学。其始熟习乎洒扫应对进退之容。礼乐射御书数之艺。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至善。其时司乐司成专主教事。又有党正以为一党之师。州长以为一州之师。推之比长闾胥乡遂大夫莫不皆然。盖古之为吏者。其德行道艺。俱足为人师表。以故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书其贤能以献于王。论辨其材而用之。学校之教。莫非与贡举之法相准也。秦汉以来。旋更旋坏。虽有崇儒重道之君。其班于学校者。既无进德之序。又罕表率之资。足以程序多士。所设孝廉茂才贤良方正四行明德有道直言独行之科。九品中正之法。非不美其名目。定其等第。而务才无德者。往往徼幸进于朝廷。然与古法犹未甚远也。隋唐专以科目取士。所试者。词章而已。于是操觚末技。得为登进之阶。应举者不过习为记诵。取当时中选之文。而摹拟之。幸而能得。又局于人数之浮于其职。而未必皆用。用之未必得当。以科目为取士之途。属之礼部。以铨选为举官之途。属之吏部。二者本相需而卒至相碍矣。今若遽更试士之法而复古制。巧伪益见多端。则惟参古今而酌其中。合上下而求其实。凡职司教术之人。严核其足当师表。而后予是职。其所设条目。即以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断。而本之五经以观圣贤之体用。参之列史以考古今之得失。益之诸子以辨学术治术之醇疵。然后分类而考试之。等差之。由州县以上之郡。由郡以上之省。取之不妨过严。用之必求得尽。至若特科武科。亦各权其利獘。而使之务求其实。如是。则天下无空言之士。国家多有用之材矣。所为职司教术之人。严核其足当师表而后予是职者。古者庠序之师。即其乡之贤者为之。非俟命之朝廷也。后世征辟之法。犹存古意。而行之于今。势有不可。夫以是乡之人。而教是乡子弟。其恂恂焉循礼守法者。既有可师。无不从而帅教矣。苟不尽然。则或以出入之相亲。父兄之相近。而不免瞻徇其间。若行征辟之法。又恐郡守县令不尽出之至公。而未必能孚众望。计惟于应铨教职之中。将所以教士之法。而特令大臣试之而中选。上之于朝。分别其等。而予以府州县之教职。令大臣与有学校责成者。时加考核。职之不尽。即为劾去。任及三年。将其所教成效。甄别高下。其克尽职。优之以品级禄俸。不必遽更其职。其有卓异。由州县以升之郡。由郡以升为分教国学之司。则人知师位之不可妄居。而士无不遵师教矣。所为条目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断者。孔子教弟子入孝出弟谨信爱亲。而后及于六艺之文。六艺之设。教之小学。其实即大学格物致知之始。六艺以礼为先者何。盖人日习于礼。则外以束其筋骸。内以持其德性。由是意可以诚。心可以正。身可以修。身之既修。而由身及家。由家及国。由国及天下。未有不一以贯之者。
然使空谈性命。则高明者务广远。沉潜者堕虚无。学者将于何致力。计惟将大学八条目而更为类析。以博闻强识为格致。以居敬穷理为诚正。既端其修身之本。因之属于家者统乎齐家。属于国者达乎天下。凡夫父子兄弟夫妇之所推。礼乐兵刑钱谷之所系。无不讲明而切究其要。则教者有所指示。学者有可据依。而不为幽渺莫知之说矣。所为本之五经以观圣贤之体用者。古有六经。乐亡其一。易兼理数。书道政事。诗着王朝列国正变。春秋经圣人笔削。礼有周礼仪礼大小戴记。戴记为秦汉人编辑。语未尽纯。然综诸经而计之。吉凶悔吝之故。盛衰升降之原。贞淫美恶之分。褒贬是非之准。具在于斯。周礼布置严密。仪礼品节详明。戴记中所陈祭祀朝聘冠昏饮射。以及制度名物之细。皆足资为考证。汉经师授受家法。各有偏主。可综汇以折其衷。又若左氏公羊谷梁。与圣经相表里。宜审义类既以论语孟子并大学中庸之表出记中者。求夫义理之所归。而加以五经之学。庶乎实事求是。而无向壁虚造之獘矣。所为参之列史以考古今之得失者。史有二体。尚书纪事。春秋编年。实其权舆。马班以下。列代各有正史。纪传志表。治乱沿革之。厘然可。学者欲审国家兴衰。人物优绌。舍此末由。其余杂史传记诸类。亦可分别参观。但令毋徇人言。毋囿己见。而断以至公之是非。庶论事有识。而引占证今。确然可资治理矣。所为益之诸子以辨学术治术之醇疵者。子有儒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杂说天文历算五行古筮兵法农医艺术诸家。其言都出周秦之间。而纯驳互见。然精者可通性命。粗者亦助见闻。下焉知正士异端。上焉知纯王霸。推此而与五经列史并汉魏以后著作之能通经史者。互相推证。则学术与治术。咸得其要矣。所为分类而考试之等差之由州县以上之郡由郡以上之省者。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其功固有先后。而同条共贯。至于习经习史习子之多寡异同。不能混而一也。其自一经二经。一史二史。与夫诸子能通若干者。自行填注于册。每值试期。考官分类出题。凡经义策论诗赋。各就其所占经史子以献。而为之差其高下。其有不当。州县不得上之于郡。郡守不得上之于省。如是。则人各尽其所长。而不得匿其所短矣。所为取之不妨过严用之必期得尽者。天地生材无穷。国家设官有数。今既定立师设教之法。其造就于学校者。人人愿为国家用矣。然使于试士之时。故宽其格。年复一年。科复一科。其未及成材者。既萌幸进之思。而已经入选者。又生拥挤之患。则惟酌其额数。务拔真材。罔滋冒滥。使上之朝廷。各有其可用之实。而授官伊始。即准其所占为何。使之显其所能。其有升迁。总不离乎始者所授。如是则不至取乖乎用。用违其材矣。至于今所称特科。如贤良方正。博学鸿词。别于常科之外。宜其德行所就。有以着异乎人。而成为魁闳特出之士。乃核其所取。亦假文章词赋之末。博此美名。最可异者。营求干进之谋。视常科往往尤甚。
今若遽罢是典。非国家博采人材之意。又不能不借其言以观其行。则惟于保举者。严其不当之罚。而所经被举者。即于文章词赋求其言之有本而可见施行。方与是选。使人不得谬膺斯举。而所举确有实在。若夫武科。亦选举之一途。使斥技能而讲学问。似属儒者迂论。然如古六韬三司马尉缭之书。亦当考其本末。究其得失。其历代名臣良将。所用兵谋兵法。正正奇奇。均归谙练。庶不同材官技士之为。而得备腹心干城之用。是亦宜于未经应举之先。务端其教者也。且夫法之既久。獘即以生。獘之所丛。法不能制。所恃上之人先其作养。实心以求乎下。下之人承其教化。实心以应乎上。而风俗于以厚。人材于以辈出。斯今不异古。而得跻于三代之隆焉。至若详其节目。防其流獘。不至徒法而为法所困。尤在乎行之得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