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18 页/共 192 页

一曰敦孝友。孩提知爱。少长知敬。本人人固有之良。王祥卧冰。赵孝争死。岂概以责中人。而服劳奉养。御侮急难。则尽人可勉也。武王诰康叔。以不孝不友为元恶大憝。要在禁之于未然。俾不陷于重罪。凡族中遇有子孙违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兄弟以小故忿争者。卑幼侮慢尊长者。各以家法处治。其有不率。即送官照律施行。无得姑息。当共凛之。 一曰正闺闱。地道无成。妇人不得与外事。伯宗之妇。乐羊之妻。古今能有几人。今且未暇高谭肃雝刑于之化。第举浦江郑氏之对明太祖者为法可耳。郑氏同居数百年。太祖问其治家之道。郑濂对以祖宗遗训。惟不听妇人言而已。盖妇人之言。簸弄是非。变乱黑白。十居八九。或不察而误听焉。父子乖离。兄弟仇敌。而家道因之以丧败者。鲜不由此。诗曰。妇有长舌。维厉之阶。濂之对。虽浅近而实至要。凡为丈夫所当知也。至如赛会烧香。游春观剧。招摇过市。每以召侮起羞。尤所宜戒。 一曰警游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承平日久。人口滋繁。而田地不加增。衣食之资。非勤何出。傥耽于安逸。惰其四支。职业堕废。必至耗尽生计乃已。祖宗刱业艰难。数世营之而不足。子孙一旦败之而有余。博奕饮酒。更非所论。此等游惰之人。一穷将有不可究诘者。倡优隶卒。鼠窃狗偷。其后路也。可勿惧哉。 一曰慎术业。四民各有常业。常业。正业也。随分自尽。上不辱祖宗。下可长子孙。燕翼之谋。其在是已。至于府史之伦。虽例有出身。然大率机械变诈。见利忘义。孟子言矢人惟恐不伤人。择术不可不慎。降而优伶皂隶。则更衣冠不齿矣。我族自明至今。从无此辈。清白之风。足式闾里。更望世世守之。永延先泽。 一曰择姻亲。大戴礼曰。谨为子孙娶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曰。凤皇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是子弟之莠良多由感外家之气类也。故凡媒妁议亲。不可造次便许。当密访其家世忠厚之与刻薄。正直之与回邪。其所与议亲之主妇。事舅姑奚若。处娣姒奚若。能否中馈自闲。抑或长舌是逞。然后徐定取舍。庶骨血不传夫戾种。气质不移于恶习。吾见夫缔姻非人。受其害者比比也。可勿慎诸。 一曰培才俊。族之中。业农者若而人。业工者若而人。业商贾者若而人。斯读书之子贵焉。而同一读书。以质敏为贤。同一质敏。以发愤为上。大门闾而光宗族。于此子乎是望。不可无以引翼之也。或贫不能自赡。则于祀产所入。量给米薪笔札。坚其上进之志。鼓其迈往之才。若学书徒记姓名。观场徒逐矮人。则不得滥邀此数。程能责实。尚各勉旃。 一曰崇节义。 功令。妇人三十岁以前。夫死不嫁。至三十年者。有司上其行于 朝。给银三十两建坊。所以美人伦。厚风俗。典至渥也。有子与财守犹易。无子与财守倍难。全在宗亲扶植。族中遇有此等苦节。亦于祀产所入。岁拨米薪赡养。并责令期功有服者。量力资助。傥有舅姑伯叔。利得财礼。逼令改嫁。合族务为保全。家法理处。禀请地方官给予本妇执照。永杜邪谋。以成从一之志。万不可视为隔膜。有负柏舟。 一曰戒闲气。有血气者。必有争心。争皆生于气。天下惟气最害人。易之讼。垂戒终凶。所以教人降伏其气也。果其为万不能解之仇。处必不得已之势。讼以求直。君子不非。而今乡俗。每有以薄物细故。阖族帮讼。谓之争户气。夫欲大门户。在于读书成名。力田致富。无卑污苟贱之事。玷其家声。无作奸犯科之行。罹于 国宪。使远近称为礼义之族而已。岂以善讼相夸耀哉。倡此议者。无非不肖子孙。瞰知公费充余。藉端侵削。驯致鬻祀田。剥荫树。公费尽而讼不止。殷实之户。翻成破落之户。不知所争之气安在也。今与族约。凡有私讼。一不得动公。以杜觊觎。以安本分。尚敬听之哉。   治家琐言   牛作麟 治家之道。惟干惕为第一义。欲存干惕之心。须自畏天始。然而人多不能者。盖以平日趋附逢迎者众。渐积而养成淫心荡志。遂以败名节而丧身家。故知人之承奉我者。美疢也。人之凌侮我者。药石也。夫药石惟孤贫庸懦之人多尝之。吾不愿以此望子孙。但愿于美疢之来。思所以不中其毒者。曰人不如天。人之可喜。不如天之可畏。则干惕之心。自不容已。庶不蹈人之所蹈。而家可长保也。 我以濒死之境。使汝兄弟不废诗书。这是皇天引佑。祖宗积德。不可以为常法。汝兄弟如有克肖儿孙。欲远箕裘。不可不常存乃父之心。断不可复蹈乃父之境。须是安排有素。凭借有基。父尝阅吾县中先辈。不禁忧惧交集。一二世后。不止衣冠不继。何吾县风土之薄也。吾每忆此。辄生择地而蹈之意。但此大非易事。所愿与儿谋者。以人力胜地力也。志坚力勤气浩。未有不成事者。然此可以决吾身。而不可以观后福。后福修短。须从包涵蕴藉处观其分数。又日就所阅历言之。确见得干刚之气多。即后福亦厚。盖阳刚中正。男子之道。吾儒所争。止在中正。若阳刚所该更多。得其气之多者必发。但不可以轻浅粗躁为阳刚也。 今人语生业。或辄大言曰。穷何妨。此非无奈之词。则偷惰存活者耳。盖又出营营者下也。夫箪瓢之乐。非斯人可矫托。即贫贱骄人。亦自有一种傲骨。而竟为圣贤所不取。人无恒产。而欲优优于读书为善之事。难矣。且使子孙无所倚着。其黠者多浮荡。而拙者甘穷饿。虽有秀质。亦无以成其材而养其德。甚至不家而废其乡。不而废其祀。可无惧乎。陶渊明曰。衣食当须记。许文正曰。为学以治生为先。圣人之治民也。先养而后教。即奈何过为清高托大语哉。虽然。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使或图非义之财。以为子孙计。则必生匪类之子孙以败之。夫惟勤俭两字。为治家千金不易良方也。且吾渐老矣。而耿耿于生业之不易。非真如世人徒欲博温饱也。以我之不才。而汝辈尚无废读者。徒以坚忍之性。差所自信。使人历我之境遇。而能如我之教汝辈者。以教其子孙。斯诚不敢概望也。故夙夜不懈。亦欲后人少有所资。以光先世遗泽耳。 陈白沙居家甚严整。尝曰。治家之道。以生产为本。生产不治。便为所不为者多矣。无故而得大利者不享。阴谋巧取者不享。刻薄盘算者不享。惟勤俭务本。子孙可以长久。常记吾言。可为治家之宝。 大抵生财之事苦。耗财之事甘。故劳者有成功。而逸者多败气。尝见宦门者流。坐享丰亨。男不知耕。女不知织。不惜物力。不思本分。而且由衣服。由饮食。由屋室器具。辄以为某也官样。某也乡气。某小物而值银若干。某玩具而得自何省。相与讲究于穷奢竞丽之地而无所极也。由是骄奢生淫逸。淫逸生匪僻。荡家也而恃其财。干法也而恃其势。构衅也而恃其有扶持诱助之人。始而尝试之。终而恬安之。且以为公子贵人。分固尔也。沾沾老头巾。乌足语此。 嗟乎。一室之费。万人之脂膏也。一日之快。终年之勤动也。外之所取者日益多。内之所耗者日益侈。岂知一旦失势。来路无所。一败涂地。不可复振。膏粱之口。粗粝不下咽。而究之并粗粝不可得也。绮罗之身。裋褐不适体。而究之并裋褐不可得也。斯时也。欲耕无田。欲市无本。且即或予之资。而以悠悠荡子之身。屈而为艰苦下人之事。难矣。故外则学诡诈。内则变物业。数年之间。荡然无有。不至于举其族而为饿莩不止。不亦伤哉。吾以为居官者省费以足用。足用以裕民。万不可取非义之财。治家者教耕以谋食。教绩以谋衣。万不可享坐耗之福。先君子言曰。人虽官居一品。家中规模。祇可为不穷不富之秀才。不穷则不陋。不富则不奢。秀才则有文雅致。其始易立。其后易守。庶可其泽于勿替也。前鉴不远。而人心难保。恨不能百千岁为世世子孙口授而指画之。 居家而务节俭。必自慎交始。与富贵相往来。而欲永守儒素不可得也。盖人以知己为交。则虽担簦乘马。迥不相侔。而彼无所骄。此无所畏。惟攀援歆羡。纳交为荣。则我到人家。种种款局。人到我家。种种寒俭。不得不渐生枯杨之华矣。吁。慎之哉。 今人稍富贵。衣冠意态。若惟恐人之不见己也者。尝闻巩介亭杨硕亭张伯素诸乡先生。在邻里戚党间。恂恂谆谨。若无人指说。则亦无人知其为贵人也者。何其厚也。吾为子孙训。人须以众人为藏身之所。 凡人贫贱久。初着美服。趋时者。必有幸喜相耀之心。安分者。必有局促不安之意。至于习而久之。则将自视以为家常事。视初所服用。必将以为污辱而不可一试也。既有如此之心。虽有力乏不从心处。亦将极力致之。而有所不恤。且以如此之心。欲为勤劳经营之务。又将畏而有所不。一人成行。一家成风。诸子弟成习。其于所谓勤俭者。不啻拔本而塞源也。其家又安得而不败。今与儿孙约。吾家须要以俭德为质。如在官署。除朝祭迎宾外。常服只用布素。间或参用旧破丝帛可也。其在家。虽往来亲朋家。不得轻用丝帛。妇女亦然。如遇嫁娶。不在此限。但亦不过仅仅参用之可也。男妇如届年高。子孙视其心力而为之者。不在此限。总之。须要以俭德为质。盖俭德并足以涵养谦德。谦德者。天地神人之所好也。出所好即入所恶。可不戒哉。 近日朋亲向我道喜者纷纷。要皆未知吾心也。即知之亦何益。夫盈虚消息。天地自然之运。今吾儿发甲科。知其为已盈耶。未盈耶。犹息耶。不息耶。要之所可持以维天心。使眷佑于无已者。人心而已矣。嗟乎。吾家人心以世情例之。自今以往。将以起纵恣懈惰之时也。此吾所以忧之惧之。惟视子孙之贤愚何如耳。亲友于我何益哉。 吾以乞丐相以有今日。可见形于人无损也。吾所宦门公子。辗转又是乞丐相。可见形于人无益也。嗟乎。吾儿孙以雅素之行。励坚卓之志。此即所以撑天拄地。而为人杰也。彼区区体貌何为者哉。 古人宵衣旰食。继日待旦。菲饮食。恶衣服。合来不过是勤俭二字。吾儿吾媳当思何益于人。何功于世。坐享豪华。一人所用。常兼数十百人。一家所费。常兼数十百家。则自以为福者。乃其所以为祸也。可不惧乎。父以为惟勤俭可以免也。今之奢华者。非有所不得已也。特欲藉外饰以殊异于人耳。若然。是以土木自处。以锦绣覆之耳。其亦何足愿乎。吾尝言折福二字当是折算之义。人生落地。命中福禄。有一定之数。今日用得过了。必减得后日的。今日用得俭了。必裕得后日的。若过而又过。减必及于子孙。俭而又俭。裕必及于子孙。易曰。余庆余殃。即此意也。岂吾私言乎。儿于下人见有奢华者。须教之。不听则出之。断勿使一倡众和而不可救也。 新房都完工了。虽茅庵草舍。已成院落。刘梦得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吾愿世世子孙居其中者。有以馨之。于室乎何求。   训子琐言  牛作麟 士之以文词见者。恃有才学以投世人之所好。然吾尝读古人书。见其忠孝节义有大过人者。不自知其何以重其人。并重其文。或大节有亏。则以薄其人者。并其文而亦薄之。呜呼。以余一人之心。絜天下后世人之心。亦可知矣。士之欲以文词见重者。抑亦知所本欤。 不妨二字最害事。今人丧品败家。其初非不辨事之是非。但动于心之所喜为。而又以偶一为之。轻少为之。为不妨。遂骎骎乎滥觞而不可防矣。虽桀纣之恶。岂知其必丧亡而故为之哉。其初亦必以二字自恕。而其后遂至于不可救。呜呼。一念之动。一事之举。凡有关于身家名教者。但审其可与不可耳。岂可以不妨自宽哉。 程子教学者必曰敬。此字合久暂动静而无间者也。愿体集曰。一生做人要诀。被孟子一句道尽。曰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又曰。古人教人听言。莫精捷于伊尹二十一字。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孙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此三者。处心处事接人之方也。父于接人闻言处。不虑儿知其是。便己之欲而不从。虑儿知其非。恐拂人情而勉从。此便是吾前言柔弱处。遇此等处。须要貌愈和而心愈刚。不可易其所守也。昔唐太宗与魏征言。或有不当。征甘不言。不轻应诺。况平人乎。 骏马一驰千里。苟有所误。其失必多。人家子弟。亦犹是也。故天生庸才。无能为善。亦无能为恶。惟大有才而误用者。务外必行不轨。历代乱臣是也。务内必坏天常。历代邪教是也。故父母之生才子者。可喜而亦可忧。   示儿帖    李棠阶 顷在直庐。言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义。同僚文博川宝佩蘅。皆自溯贫苦刻励。始能有成。予因忆七八岁时。岁饥家贫。汝祖在外训蒙。予从本村牛先生读书。每早上学。汝祖母以钱三文。买秫豆包一枚使充饥。有时断炊。年底腊月二十外。家无升合。至二十八日。汝祖乃自赵堡贷大米数升负以归。时汝曾祖以饼一枚啖予。汝祖母则忍饥以待米来始举火。是后汝祖授徒陈家沟等处。予皆从。汝祖督责严。每日挞楚。头上肐不断。归则汝祖母抚予头而泣。盖无日不在忧患中也。至十五岁。乃知自行攻苦。五更半夜。诵读不辍。汝叔祖尝宿馆中。归告汝曾祖姑。剧怜之。然予习惯不以为苦。十七岁应县试。邑侯吴公拔置前列。命肄业覃怀书院。饮食教诲。视如子侄。十八岁。宗师姚公取入郡庠。次年补廪。皆肄业书院。丙子戊寅两科不中。念无以对我父师。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初六日。即赴书院。途遇大雪。傍晚方至。虚无一人。即地上卧。明日因寄呈汝祖诗。有寒衣有箧儿无虑。天气凌兢莫倚门之句。自是每日课文诗各一。是科己卯举于乡。然病已两月矣。亦日日在忧患中也。道光二年。通籍后。馆课仍刻苦。典试视学。境遇皆顺。存心犹逆。遇佟先生于云南。始知求正学。归遇王淡泉于京邸。始奋然自勉。自此三十余年。日在贫病中。实日在忧患中也。汝自幼衣食不缺。即是安乐。溺于安乐。委靡不振。即是死机。今二十岁。尚不知收敛身心。沈潜笃实。所讲读之书。无一句做到身上。即诗文亦全无进境。清夜自思。何以自安。予追溯平生。念汝祖辛苦自立。忧患备尝。未享一日安乐之奉。五十八岁。奄然弃养。汝祖母亦相继而逝。三十年来。每一追念。不觉垂泣。今有子有孙。仕宦亦显。汝祖父祖母皆不及见矣。惟有勉力修己。不敢以年老自弃。庶可酬 君国。乃稍可对父母。汝若翻然悔悟。痛自淬厉。改浮妄之旧习。启惕勉之新机。勤思祖德。勿坠家风。一转移间。而昨非今是。便可日新。性犹是性。心犹是心。用以希古圣贤不难。何料第之足计。否则自暴自弃。是使予无以对汝祖也。汝将何以为人。违禽兽不远。不亦深可哀乎。同治四年岁在乙丑正月初五日。垂涕书此。为洊儿勖。存以示汝子。慎勿令予言为伯鲁之坠简。如顾端文所虑也。   与瑟庵从弟书 刘蓉 得三月廿六日书。具悉一切。来书言迩来家中用度较侈。固知内外大小。无能守俭朴务节省之人。然何以遂增至什伯倍蓗之多。我所增加者。惟先生修脯一事。盖冀基垕辈。能敬服名师之教。谨饬儒雅。稍知修身持己应事接物之道。则于居家涉世。皆当有以自处。不至浮慕乎世家纨骄盈之习。则一时之所费虽多。将来之所省甚大。故于此独所不惜。此外惟属于旧戚外家馈赠加厚。至于家中用度。则屡书属弟一循旧章。不宜稍事浮华。世局益坏。而人情日竞于奢。不惟非惜福之道。抑虑其召灾速祸。而致琐尾流离之变也。十余年东南遘祸。举凡衣冠文物竞逐纷华之国。无不残破。故家世族之所留遗。巨贾豪商之所积累。莫不荡为灰烬。化为飞烟。子女仳离。乞食道路。独湖南晏然无恙。吾乡又因此跻致名位。广积金钱。旧时凿井耕田之子。椎牛屠狗之夫。皆高牙大纛。美衣华屋。以自豪于乡里。果有何功德在人。宜食此报。以长保富贵而无后灾哉。智者见祸。机于未萌。凡无功而享厚报。无德而致大位。皆智者之所视为不祥。而深自警惕者也。矧各省皆罹于难。吾乡独蒙其庥。其于盈虚消息倚伏循环之理。亦已灼然可见。愿吾弟时以此说之基垕辈。毋事华侈。以重吾不德。而务撙节退让。积善修身。时存戒惧修省之意。异时桑梓或致祸灾。尚可幸免于难。为祖宗更延一之祀。不同归于沦没。天道祸淫。昭然不爽。斯言痛切。幸勿忘之。比闻罗氏新妇入门。妆奁甚厚。辎重之外。又有奁金三百。闻之殊不惬意。我与罗忠节公道义至交。联为姻娅。其所期于子女者。非欲其席丰履厚。为富翁富妪。亦冀其守礼敦伦。垂家范以绵世泽耳。今存流俗之陋习。厚致奁具。非所以仰承忠节之遗意。古人有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吾见世家之妇。恃有厚奁而骄傲舅姑。坏家法者多矣。今罗家所以赠遗其女者如此。吾惧夫新妇之长其傲。而培基之益其过也。且罗氏亦非素封者。侈泰如此。岂保家之道。培基如体吾意。当举此项还之。并传谕新妇。家有弟妹。尚未婚嫁。不宜先取此以自益。且吾家衣食粗足。蓄此亦无所用。新妇如能婉听吾言。庶于罗氏为贤女。于吾家为佳妇耳。吾与同邑曾罗二公。神明至交。起家儒素。三人者。经术浅深。学问大小。不必尽同。然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三语。则皆毅然有以自立。涤翁名位冠一时。然览其书疏。皆业业兢兢。常怀忧 国奉公持盈保泰之意。罗忠节公积苦兵间。固未尝一日自逸。其遗书教诫子弟。尤为切至。今三家联为姻好。子弟往来。要当率由庭训。交相策励。庶不失故家轨范。岂可竞为奢靡。自坠家风。若于勤俭持家之道。或不之讲。其于居乱世而图自存之意。或未之及。此吾所私以为忧者也。两明允吉皆朴茂。亦未染世家习气。昨者奁具。或出于堂上爱女之过。培基当以吾意晓之。彼此皆以道义相处。乃不失先人结纳之意。亦所以绵世泽于无穷也。家中谷米。储蓄有年。当可次第发粜。粜得钱文。切不可浪用浮费。将来置买形山护坟田亩。即可取之于此。吾去岁在制府处。所余幕修尚千余金。八月当以付回。即图另购先赠公护坟田宅。此外即不能另谋家计。将来岁入仍不知几何。非节俭无以供朝夕日用。愿吾弟守吾屡次诫诰之言。一切悉仍其旧。除先生修脯及旧戚馈赠外。不可稍增繁费。基垕辈读书稍进。甚荷镜晜先生诲导之力。惟其志趋未定。根基未立。拟请镜晜先生预定五年之约。俾渠辈久资陶铸之益。望吾弟早以此意告之。免致秋后。又复纷纭乱我心曲也。 吾迩来于家事百不关怀。独于基垕两儿读书一事。盼之甚切。冀其发愤刻励。为端谨儒雅之士。守儒素家风以延世祚。他非所望也。近来仕宦之家。好以官为世业。此间藩臬道府。莫不为子侄辈捐州县者。自以为光耀门户。而不知祇以斲丧元气。中材之士。一涉仕途。外诱日多。根器日坏。卒至落魄萧条。不可名状。不如令业诗书守寒素之可绵世泽也。去冬拜署理藩司之命。自以服制未阕。不冒缞入仕。僚友中多劝之者。谓一赴任。即值  皇上登位覃恩。可荫一子为七品官。如待至服阕接篆。则在  恩诏以后。不能膺兹盛典。盖世情皆以子弟得官为劳。故所见往往如此。不知子孙能贤。即不蒙荫袭。亦自能振起家声。如其不肖。即幸而得荫。祇为辱耳。吾前书言为基儿纳监。亦不过藉此为激励之助。非欲其具冠带以夸耀世俗也。培垕年既长。亦当为议婚事。比来宦场相识。多约联婚者。吾意殊不欲。即诸女亦不愿使适富贵之家。盖朱门子弟之贤者。实不多得。而一种纨习气。令人憎厌。不如乡里诗书家子弟之循谨少过耳。弟前次来书。尚托吾为诸妹择。不知官场中实无佳选也。蜀藩向称优裕。每岁所入节寿陋规可五万金。吾悉郄之。以此费用颇窘乏。吾不能取非义以肥吾家。望吾弟诸从节省。慎守先人旧业。度他日罢官归来。尚得饱噉蔬食。则充然无世累之婴吾怀矣。去岁幕修所入可千余金。缘制备礼服。及供给署中火食。遂已耗去。而囊中空无所有且看后便何如。然将来此项幕修。终当寄回。以为先君子墓田之资。特不知何时始可如算耳。 前附书后。屡有回南之便。而苦无暇。此间亦久不得家报。不知比来情形何似。惟闻南中谷价大昂。与己酉岁无异。不知家中谷石尚存几何。七月下旬。镜晜先生当赴乡试。培基兄弟亦往从否。在家无师资之益。玩愒嬉游。抑不如从赴省城之为愈也。自南来者。多言渠兄弟近有进境。私心每为之喜。不知究竟何如。吾不望其工文章以猎取科名。惟望其于性情心术上。实有克治培养工夫。日趋宽厚和平一路。庶为保家之令器耳。吾乡近日习气。尚空谈而不务实践。又好以贤智先人。评论短长。瑕疵得失。务贬人而尊己。以自诩其才识之优。此等见识。最为不好。深虑后生辈沽染陋习。遽自标异。遂趋浮夸轻薄一路。望老弟时加训诫。至要至切。镜晜先生教人。文行兼勖。循循有序。冀基垕辈久沐教益。前书属为豫定五年之局。亦望其趋向既定。根柢稍坚。庶他日尚有成立之望也。 蜀中军务。自李卯两逆就擒获之后。周逆亦就擒获。现在蜀省腹里之地。遂已一律肃清。惟叙州尚有石逆窜扰。其大头目李超侪者。闻颇有悔悟之意。比遂遣人赍谕帖前往。晓以利害。令其擒缚石达开以自赎。如此计竟行。则积年巨憝。遂可不烦兵而殄灭之矣。蜀省虽极糜烂。而土地肥饶。百产悉备。此贼平后。不一二年。元气可以尽复。现方蠲除各州县科派之扰。与民休息。使 朝廷不责以滇黔秦陇之事。则一二年后可致富强。惜乎各省征兵索饷。恐吾民竟未有息肩之日也。陕西富饶之区。忽遭回逆之变。不半年间。残破殊甚。富商巨贾。向拥厚资数十百万者。至是荡然无存。庐舍化为邱墟。村庄悉被焚毁。男女死者至五六十万人。盖汉回之积怨已久。一旦祸发。而极肆其凶残。是以至于如此。 朝廷命某帅前往剿办。而此公全是虚骄之气。不以军事为念。秦人怨之甚深。不知其患何所底止也。我在此烦劳已极。精神日逊于前。现幸蜀境渐就乂安。拟于石逆平后。再上乞退之章。如荷 俞允。则读书课子。聊可自娱。顾虑 朝廷不察其实。以为真是能手。或又引而置之多难之区。则更不知所以为计耳。时局至此。为臣子者。本应竭尽心力。为 国家削平祸乱。惟自顾精神材力。不堪肩任艰巨。而官场积习之深。亦实有非一时所能挽回者。吾前折中所引以自责之语。实非虚设之词。比来蜀中士民。或颇以为贤。而称之颂之。扪心自问。实增愧。半生读书学道。所志所期。未能施展一二。徒负 朝廷破格录用之意。是用惴惴于怀耳。基垕辈如能发愤用功。勉自树立。亦可稍慰吾顾虑之意。否则教家无成。谋 国无补。将来遗憾无已时也。   治生 杨彝珍 予尝有旨于鲁齐许子亟治生之言。以为欲有为于时。必朝罢职。夕可脱然归。庶一无所顾虑。以沮挠其志气。然所以治生之道。惟务刻削自损已。以爱惜其物力。不当视若泥沙然。不然。将日皇皇然有不给之势。必至朘物以自丰。其不至下为市窃之行不止。而许氏立说之意。几不明于天下。吾家自先大父赠儒林公。与伯仲七分其产。所获仅资终岁之食。及先叔父四会君宦于粤。乃扩而增之。先大夫悉让不取。命吾兄弟仍耒故业。后予举于乡。并推以我兄。自授经旁郡国诸侯所。岁所入无虑四五百金。举付亡室金宜人经纪之。以家用之羡。周三党之不能自存者。岁尚可余三之一。如是者凡十年。值己酉岁大祲。里无宿粮。披其田。索故价之半。无售者。予亟出蓄钱。活族中垂殍者三千指。余则举以货他姓之瘠田。岁可得租三百斛。至是丰岁可饱暖矣。予初居故居。隘甚。思葺特室。度材计三十金。遂中止。性不近杯勺。飨客不踰四簋。冠履皆缁衣为之。嫁娶鴈栗仅备礼。出以一健仆随。可肩可舆。可徒步从数千里。行李不盈笥。笥不载书册。止则借观焉。不购名轴宝笈。及犀玉珠玑。瑰奇可喜之物。不樗蒱六博。不悦声曲。居常兀兀亲书史。出则具敝衣冠。走尘堁中。面目几无人色。意殊无迕也。方今巨寇未殄。公私殚亡。亟宜使宇内相率为俭觳。以救其败。耕者四时力作。以勤树畜。凡声色刍豢逸乐之欲。不令生于其心。则商贾无所逐什一之利。不至居积淫巧。充牣城郭河壖。以赍寇盗。士卒无赖。丐取于市。未能逞其所欲。渐且去嗜欲。能忍饥劳。有事必轻战以奋死。仕者愁居惕处。百不能望曩时。惟益强自刻苦。至于饥疲困顿不之恤。久则其心安焉。然后能属大事而不挫。予人冬去裘。服絮袍。日餐脱粟。昔者人谓我何。今者人谓我何。呜乎。其能解于人否也。   示俭     舒化民 朱子门人李燔字敬子。尝曰。仕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体。学者常将此语味玩。便觉一切纷华靡丽。俱不足慕。陆清献公服膺斯言。谓可当一篇大文字。然能此者实鲜。予自嘉庆己卯出山作宰。初权福山栖霞。继补费县长清。在官十余年。诸从谨饬。实与寒素无异。迄乙未量移历城。则首邑烦剧。用财之地。便有不能尽自主张者。幸时仅一载。子孙尚无习染。继以德州六年。途冲差。用度虽稍扩于前。而寒素尚无大改也。至迁擢苏守以后。则日夕趋公。无暇旁顾家务。兼以地占繁华之最。时经四载之多。往来酬应之纷烦。昏丧礼节之耗费。于是一切服食器用什物之类。未免习移。又不能如范忠宣公娶妇火罗幔之事。守清俭家法。遂近繁华。非复从前寒素风规矣。嗣居忧三载。极思节缩。已苦于收束之无由。至服阕入都。行箧既空。又添逋负。所以分巡浙江海防三载。不得不诸从刻苦。未曾添一玩好。不敢制一衣裘。铢积寸累。藉得清厘新负。弥补旧亏。以免子孙之累。然已左支右绌矣。辛亥乞病归里。食指众多。家用繁耗。核计一年度支出入。除公私租谷粜钱抵用。尚不敷钱千缗以外。于是酌改章程。方冀力为撙节。免贻后悔之嗟。乃又阅两年。岁终查核。仍与辛年相等。而捐公应酬。尚不在内。似此伊于胡底。一二年便当典质负债。鬻田不已。驯至售宅。公私同尽。恐一切非尔等有矣。昔张文节公来为相。自奉如河阳掌书记时。所亲讥其太俭。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俸岂能长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予诵其言。未尝不愧悔交集也。设使当时预防入奢之易。当不至如今日入俭之难。然竟畏其难。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漫无限制。势必瓮尽杯干。一蹶不振。如前所云矣。固由予无俭德示后。而子孙诸妇辈岂无责焉。予年逾七十。明知来日无多。而及今为尔等区田宅析箸爨者。犹冀诸从节啬。庶可挽回于万一也。我子孙各有聪明。非不知世务艰难者。闻予言而戒谨恐惧。当何如思变计乎。   志大父应准公家训          黄熙 欲身足莫若勤。欲家足莫若俭。欲身与家俱足。则勤以开其源。俭以节其流。二者相需。不可缺一。仰惟吾祖。上承先人之训。下营后嗣之基。日夕皇皇。躬亲稼穑。胼手胝足而不辞。暑雨祈寒而不怨。劳心劳力四十余年。其勤也如此。终日食不厌蔬。终岁衣不厌恶。内不蓄婢妾。外不使童奴。糜费之端。扫除净尽。其俭也如此。而且勤非妄动以为勤。不舍本以逐末。不见异以思迁。自专耕作。急赋税。以至于尊祖睦族。非分不事。苟且不为。其勤而守礼也如此。而且俭不夺取以为俭。非其力不食。非其有不贪。凡婚嫁以及养生送死。且有常经。自祭祀以及从师读书。不靳正费。粉饰胥斥。悭鄙无讥。其俭而中礼也如此。盖其计至周。其虑固甚远也。今祖年六十四矣。唐魏深思。老而愈切。故日以是训后人。谆谆不少置。孙辈果能恪遵勤俭之训。相率而归于其途。岂仅一身一家之益哉。史记载宣曲任氏曰。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撙节为俭。力田畜。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此士庶之勤俭可风也。汉书载张安世曰。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戈绨。夫人自纺绩。家童皆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此大臣之勤俭可风也。光武躬行俭约以化臣下。讲论经义。常至夜分。一时功臣如邓禹。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闺门修整。可为世法。贵戚如樊重。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此天子之勤俭可风也。夫惰者身之蠹。奢者家之蠹。叔世习游惰。务纷华。耻言农事。虽有富贵。不一再传而即替。不知古之帝若王。其初皆农也。舜发畎亩。禹勤稼穑。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殷高复兴。诸侯来辟。必曰稼穑匪懈。农事开基。不独周家。故礼运有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天子且不曰有天下国家。而曰有田。况乎细民。能力田者不饥。能守田者不贫。由耕耘而可以谋衣食。由撙节而可以备积储。衣食饶。积储裕。而可以御凶荒。可以蒸教化。可以厚风俗。由是而礼乐兴。由是而刑罚措。岂不懿哉。岂不懿哉。   郭巨论    马国翰 郭巨妻生男。谋曰。养子则不得营业。妨于供养。当杀而埋焉。锸入地。有黄金一釜。上有铁券。曰黄金一釜赐孝子郭巨。宗躬载其事于孝子传。后世啧啧与虞舜曾闵同称。予谓巨之得免于大不孝者。有天幸焉。乌得为孝哉。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昔舜以无后之故。不告而娶。略恂谨之小节。图延之洪绪。虽当势穷事沮。而委曲以通其权。卒能开国承家。子孙保世。则舜之大孝。在于有后也。夫舜值不能有后之时。而为立后计者如此其急。乃妻已生子而欲杀之。亦大异乎舜之居心矣。如其孝何。且夫先王之法。所以扶天性而达人情也。父子主恩。戕虐为戾。故无故杀大宗之子者罪之。赤子在抱。于人何辜。顾忍以不得营业。计出埋弃。圣王在上。方将显治其罪以为忍亲戒。世儒不察。轻许其孝。过矣。抑所谓妨于供养者。于理亦亦非。夫人子之养亲也。小而口体。大而心志。养口体。不过谋滫瀡甘旨已尔。丈夫奋力。终岁勤劳。牵车艺黍。皆可以奉事吾亲。为之妻者。中馈是主。饭浆缝纴之余。乳哺黄口。何妨于业乎。如以养心志也。则含饴弄孙。乐趣倍永。吾知未育之先。盼望綦切。生而疾病。或至不举。未有不伤悼于怀而悲泣者。况其杀是子以亲故也。使亲知其谋。当必惜之恸之。愤之憾之。怨之怒之。悔恨而懑怼之。虽有美食。不能下咽。虽有美居。不能安寝。脱不幸而亲以烦忧濒殆。滋戾尤大。噬脐何及焉。古之人善养亲志。当必深虑乎此。而不敢轻出也。幸也下锸得金。而事遂中止。不然不孝之罪且莫能逃于两间。而猥云孝耶。虽然。其识浅而其志笃也。其事失而其情无伪也。当其埋子之时。惟知有亲而已。非以干誉。亦并不知避恶。皇天降鉴。以多金。俾得免于杀子之罪。而遂其奉亲之心。则釜金之赐。谓天哀其愚而曲全其孝。可也。   爱日堂记   孙衣言 浦江张主政景青将归寿其亲。就予为别。而求为文以记其居之堂。且为言堂之所以建。盖君之尊甫永宁君。以奉母夫人实为斯堂先是永宁君为知州广西遭赠朝议君讳归。而母戴太恭人逾七十。尚无恙。永宁君始五十。比服阕。人皆劝之仕。永宁君以不忍去太恭人。不复出。构堂于所居之西偏。以为奉亲之所。而颜之曰爱日。此堂之所以名也。予惟先王之制礼也。丈夫生十五而学。至三十而有室。至四十曰强而仕。未至于四十。法固不可以仕。而其时之士。皆有恒产。未尝待禄以为养。亦不汲汲于仕也。古之人为人子之时。其依依于父母之侧者。岁月何其久耶。至于可出而仕。则其父母类皆耄老。人子之事。往往而毕矣。而后出而事君。则其心可以专于所为。此先王之制所以为得乎人情之至。而才德之所由成也。然其时虽可以仕。而人子之有父母者。终未尝以君臣之义。一日忘乎其亲。故有遣使行役之事。则为之君者。必本其将父将母之意。以慰其王事之劳。四牡杕杜之诗是也。盖古者人君之于臣。必观其所以为子。而古人之事君。亦未尝以先其君者后其亲。风俗之所以成道。德之所以美。岂不以是也哉。周之既衰。先王之礼遂废。而人之至性。往往无以胜其嗜欲。于是乃有弱冠而仕。垂老而不归者。事君之日。则可谓多矣。而事父母之日又何其少也。于亲如此。其于君可知也已。永宁君为名县令。擢州牧。仕且日起。以太恭人之老。不复就仕。而奉亲之堂。以爱日为名。盖永宁君之年。于古人为事君之时。而当太恭人七十之年。则所以事亲者。其时尤不可失也。能以彼而易此乎。永宁君之用心。则无愧于古人矣。扬子曰。君子爱日。仕则行其义。居则彰其道。事亲者。道义之至也。顾其名。尽其义焉。可也。今主政又以寿其亲归。犹永宁君之志也。而欲得予言以为堂之记。即以为太恭人之寿。亦可也。   兄弟异居义  王绅 比世同居。盛德事也。然而非常之道不可以常情守。故圣人不贵。古者制民产百亩。家以八口为率。有弟以为余夫。壮而有室。则别授田。未尝禁人之分居也。且教人以分居也。何也。人以一身分而为兄弟。又分而为兄弟之子。以至于无穷。势由聚而之散。数由少而之多。不能终于不异也。君子谨其异之始。而予之职业。示以勤苦。俾之各成其事而民竞劝。斯亦使人自立之道矣。后世一二贤哲。惩兄弟之争财而私产也。激而为屡世同居之事。意固慈祥恺恻矣。迨其后。无公正之族正以持之。有不肖之子孙以间之。致起争竞。遂至一败而不可止。是始于让。终于争。始于和。终于戾。而一家之气象薾然矣。夫兄弟。至亲也。在于情谊敦笃。不在形貌缠。使既异之后。有无相通。疾病相扶。虽异犹未异矣。如或志意猜疑。神情阻格。虽与之共居止同饮食。而日相睽违。其得谓之不异乎。仪礼之言曰。父子一体也。兄弟一体也。故父子手足也。夫妇判合也。昆弟四体也。昆弟之义无分焉。而有分者。则避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则不成为子。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此亦言当分别之义。而第以子之私言。义不尽于此矣。虽然。抑有进焉。国君传子。正也。而或改而传弟。岂非雍睦友恭之尤者乎。然商自沃丁立弟。其后弟子或争相代。比九世乱。宋宣传穆与夷弒。诸樊让札王僚诛。鲁隐曹臧。其前事矣。宋之二太。尤可哀恸。岂非以名分无定。而生心者众乎。是故唐虞之揖让。不可行中古以后。夷齐之得仁。难以语季世之心。何也。人心不同。慈惠者难得。而暴戾者不少也。吾闻古王者之子。长则各有分土。诸侯之子。长则各有职业。桓荣诸儿。分经而诵。曹彬诸子。分蓺而营。使不肖不得庇于贤良。贤良不得牵于不肖。所谓父之于子。贤则爱之。不贤则贱之。是乃天地之公心也。夫事贵守常。不贵立异。当图其终。不贵矜其始。能为远虑。谋及子孙。可为深长思矣。   方氏记李默斋实行书后        陆继辂 望溪方氏记李默斋实行。而述其兄百川之言曰。人之大伦五。以吾所闻见。惟妇死其夫及守贞终世者为多。子之能孝者差少焉。臣之能忠者差少焉。友之能信者差少焉。而实尽乎弟道者。则未有其人也。陆祁孙曰。谅哉。方氏之言也。虽然。君父至尊亲。不可以相较。吾以夫妇朋友较之。危哉乎。兄弟之得列于伦之五也。古者妇人不以再嫁为耻。至宋而大防始立。至于今而安之若素。苟非甚淫荡。鲜有踰其闲者。亦以见人之私其所昵。用情之厚。必有大过于事君事亲事兄交友。而后为所私者之不能无以报也。今夫不忠于君。不孝于亲。腹诽心谤。讳之愈力。兄弟吾等夷耳。慈爱之不均也。货财之有无也。子女之贤不肖也。相形而见绌。则怨。怨斯怒。怒斯争。争而不遂则益怒。于是日取其过恶而暴着之。以自明其不得不然。而凡所以致然者。皆出于彼之所自取。危哉乎。天下宁有日相暴以过恶而可共处一室者乎。夫妇则不然。慈爱之厚薄。货财之有无。子女之贤不肖。皆与共之。无相形见绌之端。其隙无由而起。间有一二不相能者。则皆有以移其爱者也。其为私其所昵尤甚。若朋友则吾之所择焉而取之者也。其初取之而终悔焉者。绝之可也。其不绝者。固无多求也。不然。必其无间者也。兄弟以天合。其始非出于择。而终又不可以绝。于此而求多焉。则乖矣。为之妻者又从而是非曲直之。则益乖矣。为之友者又从而是非曲直之。则愈益乖矣。且人之过恶为朋友所及知者十之三四。为兄弟所及知者十常六七。以渐乖之势。羇縻于无可绝之道。日窥伺指斥于庭阶觞豆之旁。而祸乃不可胜言矣。此吾之所为危也。虽然。以君子处之无难也。夫臣之忠于君也。尧与桀一也。非择其君而然也。子之孝于亲也。夷与跖一也。非择其亲而然也。兄弟亦若是而已矣。导之使合于义者。上也。让焉而处之以可受。容焉而使之不有其名。次也。让焉容焉。而天下亦遂晓然于是非曲直之所在。下也。嗟乎。夫妇相诟谇。朋友相责难。或不逾时而式好焉。奈何以吾同气之亲。至使之不得自比于吾之妻与友也。悲夫。因读望溪文而申论之。知其危则安矣。   书任彦升奏弹刘整文后        邓瑶 呜呼。余读任彦升奏弹刘整文。备言齐故西阳内史刘寅妻范诣台诉称夫弟整侵虐诸事。不禁叹息痛憾于不容已也。整兄寅殁后。遗孤逡及师利二人。整宜拊如己出。以慰长逝者之魂。顾乃侵夺奴婢。较量锱铢。实乡里愚氓所不屑为。彦升劾其为闾阎闟茸。名教所绝。请以见事免整官。勒付廷尉治罪。可谓得敦笃伦常维持风化之本矣。虽然。整固有罪。而余以为是讼之兴。寅妻范实不得辞其咎。范为刘氏冢妇。平日傥以恩礼遇其叔。夫殁以二子泣托。令二子事叔父如父。整必感动。纵不能拊兄子如己出。亦必不至侵夺较量。如状中云云也。乃范以妇女之见。不含忍退让。逡亦不知干母之蛊。喻以大义。母子二人。终日以仇怨其叔为事。其家夜失车栏龙牵诸物。逡与母遽指为整婢采音所窃。及被整杖。范乃厉声诘问。夫整虽悖。于逡则叔父之尊也。以叔父之尊。偶一扑责兄子。至列罪状。背理实甚。且状中牵连及整之母。整母无他咎。第与范偶相诟詈。遂与奴婢贱辈。同列讼牍。不敬孰甚。综而论之。范于夫死之后。不能和协其弟。至对簿台省之庭。必其于夫生之日。更谗间其弟。弗获顺父母之心者也。取妇如此。岂家门幸哉。吾故曰。是讼之兴。寅妻范不得辞其咎也。听讼者既严治整罪。范亦宜示薄惩。然后使天下后世之为人妇者然畏惧。知待夫之兄弟不可不诚。教其子之事诸父不可不笃。徒于数缗钱鳃鳃计量。甚非所以教子之道也。彦升诸人。见不及此。但以整之无状。弹章劾治。于范则不置一词。岂以其平日实能尽道。抑以其为妇人。法宜从宽邪。吾独不能不为当时断狱者责也。抑闻家门不睦。类由妇女。妇女不睦。多由奴婢。刘氏嫂叔之讼。大抵奴婢辈为之也。然则仕宦豪富之家役使此辈。其可不知御之以道乎。   书秀水沈孺人家传后         姚椿 吴江沈子曰富。示其友秀水计光炘之母沈孺人诸文士所为纪述者。而曰计子将以属累子。予观诸文所述。详且备矣。抑妇人不之义。岂不重且大哉。少时读书。见古妇人以无子被出。窃伤其意。以为此非其人之所自致。及观后世阴教之废。未尝不叹先王之所为防者至深远也。夫夫妇之道。主乎成子姓。传曰。一人有子。三人缓带。己无子而又不许他人之有子。此其获罪于宗祖者甚大。是岂可援他词以解免乎。惟是前世不讳再嫁。故容有无子而大归之义。至宋世则儒者之论益明。于是冠盖家之讳言出事。而妇女乃有所恃而益逞。善乎。方氏苞之痛言之也。曰。妇以类己者多而自证。夫以习非者众而相安。百行之衰。人道之所以不立者。岂不由此。今观孺人之于光炘生母王孺人。于嫡庶母子之间。截然蔼然。而各尽其分。其所以致丰亨而享眉寿者。岂无故欤。樛木之章。芣之什。此古风人之所难。而孺人能蹈之。是非寻常闺阁之所可跂及也。至于王孺人之贤。与夫光炘之克承其教。是皆孺人之有以致之。而固无俟乎重累其词也已。   与黄生论妻党书  邓瑶 足下顷言某氏子。家饶于财。颇知读书。而家事悉付妻党经纪。致骨肉失和。家道凌替。足下以与交好。太息痛恨于其人。仆以为过昵妻党。古今通病。如汉世后族宠盛。权倾中外。忠正黜退。邪谄附。罪盈恶积。卒至身戮族诛者。代不乏人。至莽贼窥窃神器。几移汉祚。而其祸益烈。此皆牝鸡司晨。以至于此。履霜坚冰。不可不防其渐也。是故圣人之制礼也。姑姊妹之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夫若无族。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圣人之意。宁使至疏之里尹为主。必不可使至亲之妻党为主。非故薄于妻党。盖一过厚。其祸将有不可胜言者矣。帝王宠任外戚。祸既立致。至公卿大夫士庶人之族。不顾大义。私昵妇家。识者亦目为不祥。夫世之但知有夫妇之伦者多矣。今试观宦游之在外者。入其官舍。大抵主人所最信任。而使掌其泉刀布帛。考出入者。类皆妻之兄弟。妻之兄弟之子。妻之姑姊妹之子。而父之党无闻也。富豪之居乡者。入其家门。大抵主人所最亲昵。而使掌其田园货物。稽簿记者。亦类皆妻之兄弟。妻之兄弟之子。妻之姑姊妹之子。而父之党罕与也。余尝谓妻党不宜过昵。凡但知昵其妻之党者。必不能厚于父之党。且因此闲骨肉。使有阋墙之衅。且成鼠牙雀角之端者。所在而有。岂第某氏之子为然哉。夫谓妻党不宜过昵。非谓遂不宜一加存恤也。昔晏子有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论者谓晏子先父母而后妻族。服其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谓妻族不宜薄固也。而世人顾专厚之。其不至于骨肉失和家庭凌替者几何哉。仆因足下言。有触于中。故迅笔书此相质。足下览之。得毋訾其言之近激乎。   收养亲戚   俞正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