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 第 92 页/共 398 页

邛部州。下。唐邛部县,后没于蛮。至宋,封其酋为邛都王,治乌弄城。后么、些蛮据其地。又为仲由蒙之商所夺。宪宗时,内附。中统五年,置邛部州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至元十年,改属罗罗斯宣慰司。二十一年,降为州。   隆州,下。唐会川县之西北境。蒙氏改会川为会同逻,立五睑,本州为边府睑。其后,睑主杨大兰于睑北垲上立城名大隆城,即今州治。至元十三年,内附。十四年,设千户所。十七年,改隆州。旧置撒里府,领礼州、邛部州、隆州、其改并年分阙。   姜州。下。本会州府龙纳城,罗落蛮世居之。乌蛮仲牟由之裔阿坛绎居閟畔部,其孙阿罗仕于大理段氏。夺龙纳而有之,以祖名名其部曰绎部。宪宗时内附。至元八年,为落兰酋建蒂所破。九年,讨平之。遂隶会川。后改属建昌。十五年,改为姜州。二十七年,复属閟畔部万户府。后又属建昌。   苏州。下。本邛都地。蒙氏隶建昌府。元初,内附,立苏州,属建昌路。领县一:   中县。下。县治在回头甸,本东门蛮沙麻之地。至元十年,内附。十四年,置中州。二十二年,降为县来属。此县旧志属建昌路,又无苏州一州。《明一统志》:苏州,明初尚因之,后改为宁番卫,中县属苏州。明初尚因而不废,旧志误也。   德昌路军民府。下。蒙氏时屈部蛮所居。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置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及德平路,置德昌军民府,治本州葛鲁城。领州四:   昌州。下。路治本州。乌蛮阿屈之裔。用祖名为屈部,其孙乌则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改本部为州。兼领普济、威龙,隶定昌路。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隶德昌。   德州。下。蒙氏时名吾越甸,城曰亦苴龙,所居蛮苴部,以远祖名部曰犵狫。宪宗时内附。至元十二年,置千户所。十三年,改为德州,隶德平路。二十三年,改隶德昌。按德平路,当是入德州,二十三年所罢。   威龙州。下。旧名巴翠都,领小部三:曰沙娲普宗,曰乌鸡泥祖,曰娲诺龙清,皆獹鲁蛮种。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龙州。   普济州。下。旧名玗甸,獹鲁蛮所居。至元九年,随屈部内附。十五年,于玗甸立定昌路。二十三年,路废。改隶德昌路《翰墨全书》:德昌路属下有苏州。《明一统志》:苏州属建昌路。今从《一统志》。   会川路。下。唐会川县。后没于南诏,立会川都首府,又号清宁郡。至段氏,仍为会川府。至元九年,内附。十四年,置会川路,治武安州,领州五:旧有通安州,省并年分阙。   武安州。下。本名龙泥城。南诏置清宁郡。大理高凌据此。至元十四年,置管民千户所。十七年,改武安州。   黎溪州。下。蛮日黎彄。讹为今名。蒙氏徙白蛮居之,后为罗罗蛮所夺。至元九年,蛮酋阿夷内附,改为黎溪州。   永昌州。下。治故归依城。南诏置会同府。立五睑,徙张、王、李、赵、杨、高、周、段、何、苏、龚、尹十二姓居之,以赵氏为府主,后为王氏所夺。及高氏专大理之政,逐王氏,以其子高政治会川。宪宗三年,征大理,高氏遁去。九年,故酋王氏孙阿龙率众内附。至元八年,以其子阿禾领会川。十四年,置管民千户。十七年,改永昌州。   会理州下。旧号昔陀城,蛮酋罗于则据之。其祖名阿坛绛,遂名曰绛部。后尽有四州之地,号蒙歪。宪宗八年,其孙亦芦内附,隶閟畔万户府。至元四年,属落兰部。十二年,改隶会川路。十五年,置会理州,仍隶会川。二十七年。复隶閟畔部万户府。大德四年,并閟畔泗州、西州为一,置为磨州,其省并年分均阙。   麻龙州下。本麻笼城地,名棹罗能。乌蛮蒙次次之裔,居閟畔东川,后裔普恐迁苗卧龙,其孙阿麻内附。至元五年,为建蒂所并。十四年,立管民千户所,隶会川路。十七年,改为州。二十七年,割属閟畔部万户府。   柏兴府。旧为摩沙蛮之地。唐立昆明县。蒙氏改香城郡。至元十年,其盐井摩沙酋罗罗将■〈犭鹿〉鹿、茹库内附,十四年,置盐井管民千户所。十六年,改为闰盐州,以■〈犭鹿〉鹿部为普乐州,俱隶德平路。二十七年。并二州为闰盐县,立柏兴府。隶罗罗宣慰司。领县二:   闰盐,下。倚郭。蛮名贺头甸。金县。下。蛮酋利窦揭勒所居。至元十五年,立金州。后降为县。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本为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司,改宣慰司年分阙。   临安路。下。唐为羁縻牂州,后没于南诏。蒙氏置通海郡都督府。段氏改秀山郡,复为通海郡。蛮酋互相侵夺,或隶善阐,或隶阿僰。宪宗七年,内附,置阿僰部万户府。至元八年,改为南路。十三年,又改临安路。领县二:   河西,下。蛮名休腊。唐初置西宗州。后没于南诏,为步雄部,阿僰蛮又夺之。宪宗六年,内附。七年,立万户府,休腊隶之。至元十二年,改河西州,隶临安路。二十六年,降为县。蒙自。下。县境有山曰自则,汉语讹为蒙自。南诏以赵氏守其地。段氏时,阿僰蛮居之。宪宗六年内附,继叛。七年,平之,立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蒙自县。   千户一:   舍资千户。阿僰蛮所居地。名褒古,又曰部嫋踵甸。传至裔孙舍资,因以为名。内附后,隶蒙自千户。至元十三年,改蒙自为县,以其地近交趾,遂以舍资为安南道防进军千户,隶临安路。   州三:   建水州。下。治故建水城,蒙氏所筑。每夏秋,溪水涨溢如海,蛮谓海为惠,大为励,故名惠励。汉语曰建水。些么徒蛮所居。内附后,立于户所。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隶临安路。   石坪州。下。阿僰蛮所居之地,宋曰石坪县。至元七年,以为州,隶临安路。   宁州。下。盾为黎州。后没于蛮。地名浪旷,夷语旱龙也。步雄部蛮些么徒据之。后属爨蛮阿几,以浪旷割与宁部酋豆圭。宪宗四年,宁部酋内附,置宁部万户府。后改宁海府。至元十三年,改宁州,隶临安路。旧领三县:通海、嶍峨、西沙。西沙,宁部蛮所居,其裔孙西沙筑城于此,因名西沙龙。宪宗四年,其酋普提内附,居此为万户。至元十三年,置西沙县。二十六年,以隶宁州。至治二年,并入本州。领县二:   通海,下。倚郭。元初,立通海千户所,隶善阐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通海部,隶宁海府。二十七年,府罢,直隶临安路。后改隶宁州。嶍峨。下。旧为嶍峨蛮所居,后阿僰蛮酋夺之。至其孙阿次内附,立为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为州,领邛川、平甸二县。三十六年,降为县,并二县入之,隶临安路。又改隶宁州。   阿迷万户府。元初,隶南路总管府。大德中,直隶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按《翰墨全书》临安路有阿迷州、王弄州。阿迷州,当由万户改之。王弄州,当由王弄山大、小二部改之。其建置、省并年分俱阙。千户所二:   纳楼。   茶甸。   广西路。下。唐为羁縻州,东爨乌蛮等部所居之地。蒙氏析为师宗、弥勒二部。宪宗七年,内附,隶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二年,籍二部为军,立广西路。十八年,复为民。至元中,置广南西宣抚司,其省罢年分阙。领州三:   师宗州。下。爨蛮师宗据匿弄甸,号师宗部。至元中,以本部为千户总把,领阿宁、豆勿、阿卢、豆吴四千户,属广南西路。后改置师宗州。   弥勒州。下。宋时些么徒蛮之裔据其地,号弥勒部。至元中,以本部为千户总把领,吉输、裒恶、步笼、阿欲四千户,属广南西路。后改置弥勒州。   维摩州。下。元初立维摩千户所,隶阿迷万户府。至元中,以本部为千户总把,领维摩、屈中二千户。后改维摩州。   元江路。下。蒙氏为银生节度属地,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戍之,又开威远等处置成远睑。后为和泥所据。又为些么蛮阿僰诸部所有。宪宗四年,内附。七年,复叛。至元十三年,遥置元江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讨平之,剖罗槃、马笼、步日、思摩、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弥陀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其后地曰:   马笼部千户所。因马笼山立山寨,阿僰蛮所居。元初,立千户所。属宁州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隶元江万户。二十五年,属元江路。   步日部。蒙氏立此甸,徙白蛮居之,名步日晱。   溪处甸军民副万户府。元初置,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   亏容甸部。旧为铁容甸。   思陀甸部。旧为官桂思陀部。元初,置和泥路,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   落恐甸军民万户府。旧为伴溪落恐部。元初立万户府,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   罗槃部。   思摩部。   罗丑部。   罗陀部。   步腾部。   步竭部。   台威部。   台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