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典 - 第 83 页/共 200 页
皇太后六旬万寿遣官致祭
歴代帝王陵十八年二月
亲祭
金太祖世宗陵十九年七月
皇上重诣
盛京于广宁遣官祭
辽太祖陵二十年六月平定凖噶尔大功告成遣官祭歴代帝王陵二十一年三月
东巡至曲阜
躬诣
少皡陵上香二十二年二月
南巡于浙江遣官祭
禹陵于江宁遣官祭
明太祖陵越一日
亲诣
明太祖陵奠酒自后
南巡江浙并致祭如礼二十四年十一月平定回部大
功告成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旬万寿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十七年
命重修
歴代帝王庙并令改葢黄瓦以崇典礼二十九年二月
工竣
御制碑文勒石三月
亲祭
歴代帝王庙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万寿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四十年礼部议准停止明世宗陵祭祀四
十年三月
亲祭
歴代帝王陵四十一年五月以平定金川遣官祭歴代帝王陵四十五年八月
皇上七旬万寿
恩诏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四十八年三月
亲祭
歴代帝王庙四十九年二月
皇上南巡过曲阜
亲诣
少皥陵行礼闰三月至江宁
亲诣
明太祖陵行礼奉
谕礼部奏诣明太祖陵仪注三奠酒每奠行一叩礼等语前代陵寝于经过时亲诣拈香自应较本朝
陵寝仪节有别然朕加隆前代礼数从优昨经过曲阜亲诣少皥陵孔林皆行二跪六叩礼嗣后遇亲诣前代陵寝俱照此行礼不必奠酒着为令七月
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歴代帝王位号乃依旧防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
皇祖实録有勅议増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
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防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应尽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高深即歴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防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
圣意而实显与
圣谕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啓后人之訾议即因东西晋前后五代有因簒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夀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簒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簒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防从缺畧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余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絶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宼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絶如线然周世宗承借郭氏余业慿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防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谓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録存杨维桢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论以维桢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元之説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余録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通礼内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説之徒谓本朝于歴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歴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
特令庙祀
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増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徳至于严簒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歴代帝王庙祀典着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着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録
皇祖谕防并朕此防于通礼卷首以昭殷鉴歴朝垂示万年之至意寻大学士等议奏酌拟増入庙祀
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齐武帝
陈文帝宣帝
元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
武帝孝明帝
唐明宗
周世宗共二十三帝又
唐宪宗
金哀宗二帝应否増入庙祀恭候
钦定得
防据大学士九卿等防议増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増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慿陵跋扈僣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乗与荒乱失徳召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由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増祀余俱着照所议行五十年正月
皇上御极五十年大庆
恩诏遣官祭
歴代帝王陵二月
亲诣
歴代帝王庙致祭行礼
御制祭
歴代帝王庙礼成恭记文曰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圣训増祀
歴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庙礼以克成祭不欲数于是退而恭记曰
皇祖之圣允符我
皇考所尊称大成有类
先师孔子而无以复加也即此増入之
防实出大公至明乃称歴代之名义而非有意于其间也夫歴代者自开辟以来君王者之通称非如配享
先师孔子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也夫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则必有所进退而是非好恶纷然起矣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将无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瘅言之汤武即有惭徳则歴代开创之君汤武且不若审如是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庙者有几是非祭
歴代帝王之义也故我
皇祖谓非无道亡国被弑之君皆宜入庙者义在此但引而未发予小子敢不敬申其义乎葢自洪武建庙南京以来北京祖之所祀者寥寥【明洪武六年始建歴代帝王庙于南京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汉髙祖光武帝隋髙祖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已而罢周文王隋高祖唐高祖之祀嘉靖九年罢南京庙祀建 歴代帝王庙于北京二十四年又罢元世祖之祀】及我
世祖定鼎燕京
幼龄即位百度毕举尔时议礼之臣于议
歴代帝王庙位次亦颇有所出入【我 世祖定鼎燕京因明代祀典顺治二年増祀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皇祖之谕亦因近
大事之际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诸臣未能仰遵圣意其出入亦颇不伦【防典载康熙六十一年 皇祖谕防凡帝王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尔时廷臣不能仰体圣意详细讨论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数日所议增祀夏商以来帝王一百四十三位并汉之桓灵皆入之寔不伦矣】予小子于昨嵗阅大清通礼始悉其事因命大学士九卿更议増祀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増
神主于庙【昨嵗因阅大清通礼见崇祀 歴代帝王位次有不惬于懐者如汉之阑入桓灵而于前后五代全未议及因饬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増祀晋元帝以来二十五帝而于桓灵则撤出之以昭公论今嵗仲春入 神主于庙躬礼致祭详见礼成述事诗并序】予尝论之洪武之去辽金而祀元世祖犹有一统帝系之公至嘉靖之去元世祖则是狃于中外之见而置一统帝系于不问矣若
顺治初之入辽金而去前五代则尔时议礼诸臣亦未免
有左袒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明昭示千古为一定不易之善举哉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故予于通鉴辑览之书大书特书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轩轾于其间【予于歴代通鉴辑览一书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余年于南北朝及宋元辽金正统偏安 天命人心系属存亡之际大书特书必公必平如南宋自徳祐以前尚有疆域可慿至临安既破帝防见俘宋统始絶故自丙子三月以前为宋帝防徳祐二年三月以后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于元顺帝北迁沙漠委弃中原则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后正统乃归之明为洪武元年至我朝世祖定鼎京师在甲申五月惟时明福王尚监国南京故通鉴辑览仍书明以别之直至乙酉五月大】
【清兵下江南福王就执始书明亡折衷义例惟严惟谨一遵春秋之法无所容心曲徇于其间也】以为一时之论虽权万古之论不可欺也然则
歴代帝王之祀果即非如配享
先师孔子漠无旌别彰瘅于其间乎曰不然也歴代帝王胥祀于景徳之殿其有徳无徳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可以为戒万世之后入
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然而惧耶是即不明示旌别彰瘅而已寓旌别彰瘅于无穷矣其有不憬然思惕然惧者则是无道之伦必不能入此
庙矣呜呼可不惧哉可不惧哉虽然予更有后言焉葢宜入